8月11日,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小新川村。
“這是用來留種的成熟五味子,將用來育苗。”在百畝五味子示范基地,村黨支部書記翁新強摘下一串透紅的五味子介紹。
小新川村地處秦嶺南麓,最高海拔1799米,山多地少。從鄖西縣城到該村,車程150多公里、3個多小時。這里,曾是鄂西北最偏遠的貧困角落。
如今,該村集體經濟年收入30多萬元;戶均年增收超1.2萬元,650多戶村民擁有汽車400多輛;近6年,該村未發生一起信訪及安全事故。這一切,與這位37歲的“五味子書記”緊密相連。
把野果變成“致富果”
68歲的韋國發是小新川村五味子種植戶之一,種植了50多畝五味子。
“比種地要劃算多了?!表f國發說,在正常年份,1畝地可產干五味子150斤,價格高的時候每斤40多元,1畝地就是6000多元。按今年五味子的行情,每斤20多元,1畝地也能賣3000多元。
“種五味子還省事,平常不怎么管護,頂多除個草?!表f國發說,他計劃擴種200畝。
五味子是一種藤本植物,在小新川村的山上就有。然而在該村搞規模化人工種植,卻是翁新強帶的頭。
翁新強是土生土長的小新川村人。2012年,翁新強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畢業。2014年9月,他放棄城市高薪工作,毅然回村創業,并通過省考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
“山里發展產業,還得靠山吃山。”翁新強說,經過深入調研和聽取村民意見,最終大家選中了適應本地氣候環境,而且村民比較熟悉、能廣泛參與、經濟效益好、適合長期發展的中藥材五味子。
大面積種植得有種苗。為解決野生五味子藤扦插育苗成活率低、不結果的難題,翁新強遠赴黑龍江學習一個多月,掌握用五味子種子育苗技術。
為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翁新強流轉40多戶村民土地,建起100畝五味子示范基地?!巴恋亓鬓D有租金,務工有工錢?!彼榻B,村里有20多人常年在基地務工,人均年務工費6000多元。
“只要村民想種植五味子,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指導。”在當地黨委和政府政策支持下,翁新強創辦鄖西優品五味果專業合作社,采取“免費發苗+免費培訓+保價收購”模式,消除群眾怕風險、怕虧本的顧慮。
在翁新強的帶領下,山上的野果已經變成了村民的“致富果”,他累計為村民免費提供了30多萬株五味子種苗,幫助小新川村農戶發展了800多畝五味子種植。
贏得村民信任、支持的翁新強,2018年當選為小新川村黨支部書記。
在五味子產業成功的基礎上,翁新強發動村“兩委”干部帶頭,謀劃發展多元產業,招引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回鄉投資,小新川村初步形成了千畝中藥材、千畝煙葉、千頭生豬、千頭山羊等4個產業,基本實現“戶戶有產業、人人能增收”。
小新川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0.8萬元。村民腰包也越來越鼓,年人均收入從0.8萬元提高到1.97萬元,全村650多戶村民,擁有汽車400多輛。
把老人當“寶”照護
“住在這里啥都不用帶,啥也不用管,把我們當‘寶’一樣照護,美得很!”說起在小新川村養老照料中心的生活,77歲的楊才高連連稱好。
楊才高是位五保老人,原本住在小新川村二組。
“以前自己獨居,最煩心的事就是吃不上熱乎的飯菜?!睏畈鸥哒f,現在在養老照料中心吃飯基本不重樣,早餐有面條、饅頭、包子,中午四菜一湯,晚上根據老人喜好安排。
在小新川村,和楊才高一樣的五保老人、獨居老人,有40多位。
“這些老人年紀大,大部分做不動,即使還能做飯,一個人做多了,也吃不完?!蔽绦聫娬f,在入戶走訪時發現,村里五保老人、獨居老人普遍存在吃飯難的問題,生病也沒人照料。
為解決獨居老人照護問題,翁新強組織村“兩委”召開黨員群眾代表大會,商議將村里閑置的安置點改造升級為村養老照料中心。
同時,為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村“兩委”將五保老人、獨居老人及監護人召集起來,征集意見。最終,楊才高和其他20多人主動加入養老照料中心共同起伙。
養老照料中心不僅專門聘請照護員為老人做一日三餐,還有洗澡間,免費提供洗衣、理發等服務,都不需要老人額外花錢。
“養老照料中心不僅解決了老人照護問題,還滿足了老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翁新強說,在養老照料中心,老人之間隨時能談家常,不再孤獨。每月舉辦一次生日會,集體為當月過生日的老人慶祝生日。
“做夢都沒想到這么多人為自己過生日!”回憶起去年過生日的情景,楊才高笑得合不攏嘴。
打造紅色文化旅游示范村
偏遠的小新川村,曾是一片紅色沃土。
“1935年1月19日,程子華、徐海東率領紅二十五軍從陜西丹鳳縣戰略性轉移到小新川村?!薄?946年,中原突圍,李先念、鄭位三等中原軍區部隊轉戰到小新川村?!睂@些紅色革命歷史,翁新強如數家珍。
“目標是建設紅色文化旅游示范村。”翁新強介紹,小新川村是“紅軍由陜入鄂第一村”。村“兩委”正積極探索“紅色+”發展模式,依托國家紅色文化村莊試點村建設機遇,以何家大院(中共鄂豫陜省委舊址)、太平寨等革命遺跡為核心,確立“紅色鑄魂、綠色賦能”雙輪驅動發展思路。
漫步村內新何路,沉浸式紅色文化長廊、紅軍橋、生態采摘園串珠成鏈;在村組巷道,繪制百米紅色主題墻繪,“紅軍在村里分田地”“軍民共筑防御工事”等紅色歷史場景躍然墻上,用革命故事“零距離”浸潤民心。
“組建由老黨員、退役軍人、在校學生組成的‘紅色宣講團’,宣講紅色革命文化?!蔽绦聫娬f,村里還創新實施“紅色積分制”,激發了村民的護“紅”熱情——村民參與遺址巡查、環境維護等獲得積分,用積分可兌換有機肥、農具等。目前,已吸引200余戶家庭主動認領任務,形成“人人都是紅色管家”的局面。
目前,該村已經完成中共鄂豫陜省委舊址何家大院修繕,新建“中原突圍小新川會議舊址紀念展陳”、兩座“紅軍橋”及5公里“紅色文化長廊”,并成功申報“全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推出3條紅色研學旅游線路,吸引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少年前來參觀學習。
“希望通過努力,帶領鄉親們在家門口掙到錢,村莊和諧穩定?!蔽绦聫娬f,通過融合“紅綠”資源,推動“紅色研學+農家餐飲+特產銷售”聯動,讓游客“看紅色遺址、吃農家菜、帶山貨走”。(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應鋒 通訊員 鄒景根 孟瑩)
發表時間:2025-08-15 來源:湖北文明網
8月11日,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小新川村。
“這是用來留種的成熟五味子,將用來育苗?!痹诎佼€五味子示范基地,村黨支部書記翁新強摘下一串透紅的五味子介紹。
小新川村地處秦嶺南麓,最高海拔1799米,山多地少。從鄖西縣城到該村,車程150多公里、3個多小時。這里,曾是鄂西北最偏遠的貧困角落。
如今,該村集體經濟年收入30多萬元;戶均年增收超1.2萬元,650多戶村民擁有汽車400多輛;近6年,該村未發生一起信訪及安全事故。這一切,與這位37歲的“五味子書記”緊密相連。
把野果變成“致富果”
68歲的韋國發是小新川村五味子種植戶之一,種植了50多畝五味子。
“比種地要劃算多了?!表f國發說,在正常年份,1畝地可產干五味子150斤,價格高的時候每斤40多元,1畝地就是6000多元。按今年五味子的行情,每斤20多元,1畝地也能賣3000多元。
“種五味子還省事,平常不怎么管護,頂多除個草?!表f國發說,他計劃擴種200畝。
五味子是一種藤本植物,在小新川村的山上就有。然而在該村搞規?;斯しN植,卻是翁新強帶的頭。
翁新強是土生土長的小新川村人。2012年,翁新強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畢業。2014年9月,他放棄城市高薪工作,毅然回村創業,并通過省考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
“山里發展產業,還得靠山吃山。”翁新強說,經過深入調研和聽取村民意見,最終大家選中了適應本地氣候環境,而且村民比較熟悉、能廣泛參與、經濟效益好、適合長期發展的中藥材五味子。
大面積種植得有種苗。為解決野生五味子藤扦插育苗成活率低、不結果的難題,翁新強遠赴黑龍江學習一個多月,掌握用五味子種子育苗技術。
為發揮示范帶動作用,翁新強流轉40多戶村民土地,建起100畝五味子示范基地?!巴恋亓鬓D有租金,務工有工錢?!彼榻B,村里有20多人常年在基地務工,人均年務工費6000多元。
“只要村民想種植五味子,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指導。”在當地黨委和政府政策支持下,翁新強創辦鄖西優品五味果專業合作社,采取“免費發苗+免費培訓+保價收購”模式,消除群眾怕風險、怕虧本的顧慮。
在翁新強的帶領下,山上的野果已經變成了村民的“致富果”,他累計為村民免費提供了30多萬株五味子種苗,幫助小新川村農戶發展了800多畝五味子種植。
贏得村民信任、支持的翁新強,2018年當選為小新川村黨支部書記。
在五味子產業成功的基礎上,翁新強發動村“兩委”干部帶頭,謀劃發展多元產業,招引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回鄉投資,小新川村初步形成了千畝中藥材、千畝煙葉、千頭生豬、千頭山羊等4個產業,基本實現“戶戶有產業、人人能增收”。
小新川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0.8萬元。村民腰包也越來越鼓,年人均收入從0.8萬元提高到1.97萬元,全村650多戶村民,擁有汽車400多輛。
把老人當“寶”照護
“住在這里啥都不用帶,啥也不用管,把我們當‘寶’一樣照護,美得很!”說起在小新川村養老照料中心的生活,77歲的楊才高連連稱好。
楊才高是位五保老人,原本住在小新川村二組。
“以前自己獨居,最煩心的事就是吃不上熱乎的飯菜?!睏畈鸥哒f,現在在養老照料中心吃飯基本不重樣,早餐有面條、饅頭、包子,中午四菜一湯,晚上根據老人喜好安排。
在小新川村,和楊才高一樣的五保老人、獨居老人,有40多位。
“這些老人年紀大,大部分做不動,即使還能做飯,一個人做多了,也吃不完。”翁新強說,在入戶走訪時發現,村里五保老人、獨居老人普遍存在吃飯難的問題,生病也沒人照料。
為解決獨居老人照護問題,翁新強組織村“兩委”召開黨員群眾代表大會,商議將村里閑置的安置點改造升級為村養老照料中心。
同時,為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村“兩委”將五保老人、獨居老人及監護人召集起來,征集意見。最終,楊才高和其他20多人主動加入養老照料中心共同起伙。
養老照料中心不僅專門聘請照護員為老人做一日三餐,還有洗澡間,免費提供洗衣、理發等服務,都不需要老人額外花錢。
“養老照料中心不僅解決了老人照護問題,還滿足了老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翁新強說,在養老照料中心,老人之間隨時能談家常,不再孤獨。每月舉辦一次生日會,集體為當月過生日的老人慶祝生日。
“做夢都沒想到這么多人為自己過生日!”回憶起去年過生日的情景,楊才高笑得合不攏嘴。
打造紅色文化旅游示范村
偏遠的小新川村,曾是一片紅色沃土。
“1935年1月19日,程子華、徐海東率領紅二十五軍從陜西丹鳳縣戰略性轉移到小新川村?!薄?946年,中原突圍,李先念、鄭位三等中原軍區部隊轉戰到小新川村。”對這些紅色革命歷史,翁新強如數家珍。
“目標是建設紅色文化旅游示范村。”翁新強介紹,小新川村是“紅軍由陜入鄂第一村”。村“兩委”正積極探索“紅色+”發展模式,依托國家紅色文化村莊試點村建設機遇,以何家大院(中共鄂豫陜省委舊址)、太平寨等革命遺跡為核心,確立“紅色鑄魂、綠色賦能”雙輪驅動發展思路。
漫步村內新何路,沉浸式紅色文化長廊、紅軍橋、生態采摘園串珠成鏈;在村組巷道,繪制百米紅色主題墻繪,“紅軍在村里分田地”“軍民共筑防御工事”等紅色歷史場景躍然墻上,用革命故事“零距離”浸潤民心。
“組建由老黨員、退役軍人、在校學生組成的‘紅色宣講團’,宣講紅色革命文化?!蔽绦聫娬f,村里還創新實施“紅色積分制”,激發了村民的護“紅”熱情——村民參與遺址巡查、環境維護等獲得積分,用積分可兌換有機肥、農具等。目前,已吸引200余戶家庭主動認領任務,形成“人人都是紅色管家”的局面。
目前,該村已經完成中共鄂豫陜省委舊址何家大院修繕,新建“中原突圍小新川會議舊址紀念展陳”、兩座“紅軍橋”及5公里“紅色文化長廊”,并成功申報“全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推出3條紅色研學旅游線路,吸引廣大黨員干部和青少年前來參觀學習。
“希望通過努力,帶領鄉親們在家門口掙到錢,村莊和諧穩定?!蔽绦聫娬f,通過融合“紅綠”資源,推動“紅色研學+農家餐飲+特產銷售”聯動,讓游客“看紅色遺址、吃農家菜、帶山貨走”。(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應鋒 通訊員 鄒景根 孟瑩)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