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看珞珈:探訪斗轉科技園,解密產學研融合“珞珈路徑”

A-   A+
發表時間:2025年08月14日    來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從32家到87家企業,一座園區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題?

在武漢武昌珞珈山麓,一座以“斗轉”命名的科技園區悄然完成了一場產業變革。作為華中地區首個“北斗+”應用專業園區,斗轉科技園自2018年7月1日開園以來,已從最初的32家企業發展到如今聚集87家北斗產業鏈企業的產業高地。這個緊鄰武漢大學和中科院武漢分院的科技園區,正在書寫北斗產業“從技術孤島到產業共生”的突圍故事。

產學研融合,打造北斗“硬科技”創新生態

緊鄰武漢大學和中科院武漢分院的地理優勢,使斗轉科技園天生具備“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園區充分利用這一區位特點,在開園之日就迎來 “武漢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湖北省留學人員創新創業示范基地” 兩大平臺的落戶。

這一布局絕非偶然。園區負責人邱錦曾明確指出,選擇北斗產業方向,正是看中其作為國家戰略性科技成果的地位和巨大的市場潛力。斗轉科技園與武漢大學的合作超越了簡單的空間毗鄰。園區企業與武大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為武大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同時舉辦的高校院所優勢學科成果轉化珞珈論壇等活動,搭建起人才與企業、項目交流的橋梁。

園區內,一場場實驗室與生產線的“聯姻”不斷上演。2021年,園區企業鳴飛偉業與武漢大學劉經南院士團隊合作的“跨安全等級傳輸的融合應急通信技術”項目成功簽約,成為產學研合作的典范。在園區培育下,該企業獲評國家級重點專精特新“小巨人”,推動了北斗產業在應急通信領域的應用拓展。

破解瓶頸,中試平臺架起技術轉化橋梁

科技成果轉化道路上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實驗室成果與市場化產品間的“死亡之谷”。

“從規劃藍圖到園區落地,我們最早遇到的瓶頸是標準化中試平臺的缺失?!鼻皴\回憶道。這一瓶頸直接導致許多技術成果無法跨越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鴻溝。為解決這一核心難題,斗轉科技園聯合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5家單位,共同組建了北斗創新應用和通導遙一體化中試平臺。這一平臺成為園區破解技術轉化難題的關鍵鑰匙。

通過打造北斗創新應用中試平臺及跨域通導遙一體化中試基地,園區成功整合高校基礎研究成果與企業產業化需求,形成全鏈條支撐。以園區企業開普勒的高精度定位解決方案為例,其技術方案中的多源數據融合算法正是在中試基地的跨域通導遙一體化環境中完成優化,顯著提升了定位精度和系統穩定性。

園區還設立了中小企業服務工作站、一站式質量服務站、知識產權保護站、科技金融工作站、專家科創工作站,通過資源共享、流程銜接、聯合活動等方式協同運作,為園區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助力斗轉科技園企業在北斗產業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

產業突圍,從“北斗+”到千億級產業集群

面對武漢市提出的2025年北斗產業規模達1000億元的目標,斗轉科技園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珞珈山街道黨工委指導下,園區推行“526”樓宇黨建工作法,通過落實“有陣地、有隊伍、有制度、有活動、有經費、有成效”的六有標準,為產業突圍提供制度保障。在這一工作法指導下,園區將重點培育具有核心技術和市場潛力的企業,聯合專業機構提供全流程上市輔導,同時深化與高校的合作,拓展商業航天團隊,共同攻關前沿技術。今年,武昌區建立空天信息產業鏈黨建聯席會議機制,斗轉科技園作為聯席會議成員單位,進一步強化了區域協同和產業資源整合。

在資金與人才兩大瓶頸上,園區正積極爭取政府專項扶持資金,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同時,園區還啟動了“低空人才蓄水池”計劃,面向全國吸引高層次商業航天人才,為北斗產業的未來發展儲備強大的智力資源。

未來三年,斗轉科技園的技術孵化將精準發力兩大方向:一方面,聚焦精準定位通導遙融合,繪制產業鏈圖譜,針對薄弱環節強鏈補鏈,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格局,打造“武昌北斗”區域品牌;另一方面,持續完善“北斗+低空經濟”產業生態,共建北斗低空制造業創新中心,聚焦低空經濟核心技術攻關與應用場景開發。

從珞珈山麓的實驗室到服務全國的應用場景,斗轉科技園的故事仍在延續。高校的智慧、企業的活力、政策的溫度在這里交織成網,正托舉中國北斗產業飛向更高遠的星空。而武漢,這座敢為人先的城市,正朝著2025年北斗產業規模達千億的目標穩步邁進。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通訊員 熊雅婷 張穎)

責任編輯:李歡

科技創新看珞珈:探訪斗轉科技園,解密產學研融合“珞珈路徑”

發表時間:2025-08-14 來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從32家到87家企業,一座園區如何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題?

在武漢武昌珞珈山麓,一座以“斗轉”命名的科技園區悄然完成了一場產業變革。作為華中地區首個“北斗+”應用專業園區,斗轉科技園自2018年7月1日開園以來,已從最初的32家企業發展到如今聚集87家北斗產業鏈企業的產業高地。這個緊鄰武漢大學和中科院武漢分院的科技園區,正在書寫北斗產業“從技術孤島到產業共生”的突圍故事。

產學研融合,打造北斗“硬科技”創新生態

緊鄰武漢大學和中科院武漢分院的地理優勢,使斗轉科技園天生具備“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園區充分利用這一區位特點,在開園之日就迎來 “武漢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湖北省留學人員創新創業示范基地” 兩大平臺的落戶。

這一布局絕非偶然。園區負責人邱錦曾明確指出,選擇北斗產業方向,正是看中其作為國家戰略性科技成果的地位和巨大的市場潛力。斗轉科技園與武漢大學的合作超越了簡單的空間毗鄰。園區企業與武大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為武大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同時舉辦的高校院所優勢學科成果轉化珞珈論壇等活動,搭建起人才與企業、項目交流的橋梁。

園區內,一場場實驗室與生產線的“聯姻”不斷上演。2021年,園區企業鳴飛偉業與武漢大學劉經南院士團隊合作的“跨安全等級傳輸的融合應急通信技術”項目成功簽約,成為產學研合作的典范。在園區培育下,該企業獲評國家級重點專精特新“小巨人”,推動了北斗產業在應急通信領域的應用拓展。

破解瓶頸,中試平臺架起技術轉化橋梁

科技成果轉化道路上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實驗室成果與市場化產品間的“死亡之谷”。

“從規劃藍圖到園區落地,我們最早遇到的瓶頸是標準化中試平臺的缺失?!鼻皴\回憶道。這一瓶頸直接導致許多技術成果無法跨越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鴻溝。為解決這一核心難題,斗轉科技園聯合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5家單位,共同組建了北斗創新應用和通導遙一體化中試平臺。這一平臺成為園區破解技術轉化難題的關鍵鑰匙。

通過打造北斗創新應用中試平臺及跨域通導遙一體化中試基地,園區成功整合高?;A研究成果與企業產業化需求,形成全鏈條支撐。以園區企業開普勒的高精度定位解決方案為例,其技術方案中的多源數據融合算法正是在中試基地的跨域通導遙一體化環境中完成優化,顯著提升了定位精度和系統穩定性。

園區還設立了中小企業服務工作站、一站式質量服務站、知識產權保護站、科技金融工作站、專家科創工作站,通過資源共享、流程銜接、聯合活動等方式協同運作,為園區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助力斗轉科技園企業在北斗產業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

產業突圍,從“北斗+”到千億級產業集群

面對武漢市提出的2025年北斗產業規模達1000億元的目標,斗轉科技園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在珞珈山街道黨工委指導下,園區推行“526”樓宇黨建工作法,通過落實“有陣地、有隊伍、有制度、有活動、有經費、有成效”的六有標準,為產業突圍提供制度保障。在這一工作法指導下,園區將重點培育具有核心技術和市場潛力的企業,聯合專業機構提供全流程上市輔導,同時深化與高校的合作,拓展商業航天團隊,共同攻關前沿技術。今年,武昌區建立空天信息產業鏈黨建聯席會議機制,斗轉科技園作為聯席會議成員單位,進一步強化了區域協同和產業資源整合。

在資金與人才兩大瓶頸上,園區正積極爭取政府專項扶持資金,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同時,園區還啟動了“低空人才蓄水池”計劃,面向全國吸引高層次商業航天人才,為北斗產業的未來發展儲備強大的智力資源。

未來三年,斗轉科技園的技術孵化將精準發力兩大方向:一方面,聚焦精準定位通導遙融合,繪制產業鏈圖譜,針對薄弱環節強鏈補鏈,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格局,打造“武昌北斗”區域品牌;另一方面,持續完善“北斗+低空經濟”產業生態,共建北斗低空制造業創新中心,聚焦低空經濟核心技術攻關與應用場景開發。

從珞珈山麓的實驗室到服務全國的應用場景,斗轉科技園的故事仍在延續。高校的智慧、企業的活力、政策的溫度在這里交織成網,正托舉中國北斗產業飛向更高遠的星空。而武漢,這座敢為人先的城市,正朝著2025年北斗產業規模達千億的目標穩步邁進。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通訊員 熊雅婷 張穎)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

欧美人牲a欧美精品,久久理论片午夜琪琪电影网,国产精品免费区二区三区观看,亚洲另类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