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8月,在十堰市丹江口水庫庫區,漢江師范學院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在何濤博士帶領下,頂著38℃高溫采集不同深度水體和底泥樣品,并用便攜設備測定溶解氧、pH值等指標。
“這只是基礎檢測?!?何濤擦著汗說,回實驗室后還要分析氮、磷、硫等營養鹽含量,監測污染物,為庫區水生態保護提供數據。
漢江師范學院師生在丹江口大壩下取水樣。
這樣的場景,是該校深耕生態文明教育的生動寫照。
扎根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十堰的漢江師范學院,深刻領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生態文明融入育人全過程,構建起特色鮮明的生態文明育人體系,用實際行動守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研討會”在漢江師范學院舉辦。
校史里的守水基因
“1958年那次搬遷,老師們用扁擔挑著書本儀器,搬了整整三天三夜?!痹谠撔PJ佛^,學生講解員何遠珂指著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向剛入校的新生講述著那段特殊的歷史。在過去的70年里,該校因支持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三線建設和南水北調國家戰略,先后六次遷建,輾轉于漢江兩岸三地,被稱為“車輪上的學?!?,是全國唯一以“漢江”命名的高校。
近年來,記錄學校120年校史故事的微電影《印記》,是新生入學的一堂鮮活的思政課。影片重現了師生們為支持國家水利工程和三線建設,肩挑背扛輾轉遷徙的崢嶸歲月,“舍小家為國家”的奉獻精神,讓每一個學子讀懂學校與南水北調工程同頻共振的命運羈絆,將“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無私奉獻、團結協作”的漢師精神厚植心間。
校史教育孕育出獨特的校園文化。丹江口校區的“青年林”中,1983年遷校時師生栽種的香樟枝繁葉茂,它們見證著學校“依水而建、因水而遷、由水而興”的歷程。師賢樓旁“拓荒?!钡袼?,彰顯著漢師人吃苦耐勞、奮力開拓的精神。校史中蘊藏的“守水”基因如春雨般無聲浸潤,孕育了漢師堅持生態文明育人的使命情懷,讓“護水”理念融入師生血脈。
課堂里的生態使命
“實驗中設定的每一個參數都關系著水質?!痹谠撔;瘜W與環境工程學院環境工程專業的虛擬仿真實驗室里,2022級學生劉靜和團隊小伙伴為應對一起模擬水污染事件不停地調整參數,經17次修正才回歸正常。
實驗結束后,老師結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案例講解,水源地守水護水關系1億多受水區人民的飲水安全,精準截污技術保障的不僅是生態,更是民生底線。
這種“沉浸式教學”源于該校構建的“水生態+”課程體系。青年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是時代使命,更是成長必修課。
高質量的生態保護,要把“理論先行”擺在第一位,這是學校上下形成的共識。緊扣水源地高校區域優勢與專業特點,該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十堰實踐——水篇》校本通識特色課程,從政治高度上提高全校師生水生態保護意識和素養,在每一個學生心中根植生態文明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除此之外,該校還開設了《漢水文化概論》《核心水源區生態環境保護》《鄂西北生物資源概述》《核心水源區城市內河治理技術》等必修或選修課程,打造“通識教育+思政課程+專業課程”育人體系,讓每門課程都成為生態文明教育的載體。
《核心水源區生態環境保護》課程被權威開放學習平臺學銀在線收錄,累計在線選課量達2748次、惠及392萬人。師生以藝術創作傳遞生態理念的舞蹈《南水遙》榮獲湖北省第八屆大學生藝術節一等獎,7米絹絲手繪長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亮相中國農民春晚。
“這一年,我們的答卷”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大思政課”暨志愿公益(生態環境類)創造營結營活動。
實驗室里的治污方案
在該校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的墻上,一張密密麻麻的監測點分布圖格外醒目,這里是該校服務水源地保護的“大腦中樞”。
依托該中心,該校老師主持省市科研項目20余項,獲批湖北省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特色學科群。曹俊老師團隊的“丹江口水庫水體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建立了庫區微生物數據庫,相關成果已應用于十堰市河湖健康評價。
該校組建湖北省水生態保護與管理科技創新團隊,深度參與十堰市河湖長制第三方評估、“民間河長”計劃等項目,提交的《打造生態小流域建設綠色生態市》等5份咨詢報告獲省市領導簽批,為多條入庫支流治理提供直接科技支撐。
“我們不是簡單提建議,而是帶著學生扎根現場,和地方干部、村民一起找問題、想辦法?!眻F隊負責人胡玉教授說。在“民間河長”計劃中,胡玉帶著學生每月對責任河段巡查。該院2021屆畢業生龔林曾負責泗河片區,他提交的《泗河近十年水環境質量變化研究》報告,為河道治理提供了重要參考。
“我們在菌種儲藏室保存了300多份本地菌種種質,這都是庫區寶貴的生態資源?!痹撔;瘜W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王鋒尖教授說。
王鋒尖帶領學生開展鄂西北菌物資源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研究,自2014年起對鄂西的大型真菌資源進行調查,共獲標本5000余份,發現1個新物種、10余個中國新記錄種、300余個湖北省新記錄種。
校地企合作構建的“產學研用”鏈條,讓科研成果不再“沉睡”在實驗室,真正形成“科研攻關、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為水源地保護提供持續動力。
科研反哺教學結出碩果。近5年,該校學生獲省級以上創新獎項逐年增加。今年7月,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5)湖北賽區決賽中,學?!癳護水脈井守初心”項目斬獲金獎;“浮島維凈植物—碳網—釋氧三維長效凈化水體”項目榮獲銅獎。
“這些成果不是實驗室里的‘空中樓閣’,而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家伙’?!蓖蹁h尖說。
漢江師范學院“南水情長”志愿服務隊踏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節點,宣傳生態文明理念。
志愿紅里的青春守護
“小朋友們,顯微鏡下這些‘小居民’活潑不活潑,能告訴我們河水干不干凈哦!” 暑假里,丹江口市社區的科普課堂上,漢江師范學院九色鹿志愿服務隊的學生們正帶著孩子們探索水世界的奧秘。這場“解鎖生態探秘三部曲”活動,讓500多個孩子讀懂了“水污染、水檢測、水凈化”的科學密碼。
九色鹿團隊開展巡河活動。
2019年由該校學生吳勇創立的九色鹿科普服務隊,如今已是水源區生態文明科普教育的響亮品牌。在胡玉博士的指導下,這支隊伍6年來帶動3.5萬余戶家庭參與護水,從“民間河長”巡查到河湖長制評估,從“小手拉大手”到“小小守井人”項目,捧回41項國家和省市級榮譽。
“南水情長”志愿服務隊架起校地企協同橋梁。去年暑假,該志愿服務隊實踐小分隊從丹江口大壩出發,沿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北上1432公里,最終在團城湖與首都師范大學師生共同向全國大學生發出護水倡議,這場 “行走的思政課”讓環保理念一路傳播。
從1998年的環境保護協會,到如今的“九色鹿”和“南水情長”等各個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的志愿服務隊伍,該校水生態保護志愿服務走過了近40年歷程。
如今,漢師“志愿紅”已成為庫區最動人的色彩:年均超萬人次參與守水護水志愿服務,年均超100余場生態理念宣講播撒綠色種子。從“全國最美生態環保志愿者”吳勇到“湖北省河湖長制示范人物”胡玉,這些先進典型用行動詮釋著守護碧水的初心。項目化推進、校地企協同,讓青春力量持續匯入“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洪流。
2025屆畢業典禮上,該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肖德以《以守水護水精神鑄就青春品格》為題致辭:“我們培養的不只是學生,更是水源地的守護者、生態文明的傳播者、國家戰略的踐行者。”這句話正是該校師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宣言。
行知丹江口 一生守井人——漢江師范學院丹江口校區開展守水護水節水畢業生離校教育活動。
以生態文明思想浸潤育人全過程
——訪漢江師范學院黨委書記付永昌
問:漢江師范學院為何要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育人全過程?
付永昌: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為全國唯一以“漢江”命名的高校,漢江師范學院建在庫區、發展在庫區,肩負著為區域發展培養人才的使命,更有責任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浸潤育人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和責任擔當,讓學生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推動者、接力者。
問:學校在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育人全過程中有哪些探索?
付永昌:學校積極發揮學科專業、人才資源、地理區位等優勢,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各方面,深度服務南水北調國家戰略,開展水科學研究、生態文明教育和環保志愿服務,積極構建“生態文明育人體系”。
科學研究方面,依托“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省級優勢特色學科群和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等平臺,開展水源區小流域污染協同治理、新型環境污染物治理材料、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研究,取得較好成果。
教育教學方面,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大思政課”,通過“開學第一課”、暑期社會實踐、主題宣講會、畢業典禮等,引導師生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同時,面向全校開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十堰實踐——水篇》、漢水文化概論、生態環境保護、鄂西北生物資源概述等校本特色課程,教育引導學生將生態文明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實踐育人方面,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每年開展植綠護綠、巡河凈岸、科普宣講等實踐活動,先后培育出“九色鹿”“南水情長”等志愿服務品牌,涌現出胡玉、吳勇等“全國最美生態環保志愿者”“湖北省河湖長制示范人物”等先進典型,學校被授予“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學校”稱號。
問:未來,學校在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育人方面,有什么規劃?
付永昌:學校將繼續深入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育人全過程。一方面,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加強生態文明領域的學科建設,培養更多專業的生態文明教育人才。另一方面,拓展實踐平臺,與更多科研機構、企業合作,開展更高層次的生態文明實踐項目,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生態文明校園文化品牌,讓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真正浸潤到育人全過程,培養出更多具有生態文明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為十堰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服務湖北加快建成支點貢獻漢師智慧和力量。
撰文:石琰鑫 圖片:羅優優 楊波
發表時間:2025-08-13 來源:湖北日報
炎夏8月,在十堰市丹江口水庫庫區,漢江師范學院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在何濤博士帶領下,頂著38℃高溫采集不同深度水體和底泥樣品,并用便攜設備測定溶解氧、pH值等指標。
“這只是基礎檢測?!?何濤擦著汗說,回實驗室后還要分析氮、磷、硫等營養鹽含量,監測污染物,為庫區水生態保護提供數據。
漢江師范學院師生在丹江口大壩下取水樣。
這樣的場景,是該校深耕生態文明教育的生動寫照。
扎根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十堰的漢江師范學院,深刻領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生態文明融入育人全過程,構建起特色鮮明的生態文明育人體系,用實際行動守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研討會”在漢江師范學院舉辦。
校史里的守水基因
“1958年那次搬遷,老師們用扁擔挑著書本儀器,搬了整整三天三夜?!痹谠撔PJ佛^,學生講解員何遠珂指著一張泛黃的老照片,向剛入校的新生講述著那段特殊的歷史。在過去的70年里,該校因支持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三線建設和南水北調國家戰略,先后六次遷建,輾轉于漢江兩岸三地,被稱為“車輪上的學?!?,是全國唯一以“漢江”命名的高校。
近年來,記錄學校120年校史故事的微電影《印記》,是新生入學的一堂鮮活的思政課。影片重現了師生們為支持國家水利工程和三線建設,肩挑背扛輾轉遷徙的崢嶸歲月,“舍小家為國家”的奉獻精神,讓每一個學子讀懂學校與南水北調工程同頻共振的命運羈絆,將“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無私奉獻、團結協作”的漢師精神厚植心間。
校史教育孕育出獨特的校園文化。丹江口校區的“青年林”中,1983年遷校時師生栽種的香樟枝繁葉茂,它們見證著學?!耙浪ā⒁蛩w、由水而興”的歷程。師賢樓旁“拓荒?!钡袼埽蔑@著漢師人吃苦耐勞、奮力開拓的精神。校史中蘊藏的“守水”基因如春雨般無聲浸潤,孕育了漢師堅持生態文明育人的使命情懷,讓“護水”理念融入師生血脈。
課堂里的生態使命
“實驗中設定的每一個參數都關系著水質?!痹谠撔;瘜W與環境工程學院環境工程專業的虛擬仿真實驗室里,2022級學生劉靜和團隊小伙伴為應對一起模擬水污染事件不停地調整參數,經17次修正才回歸正常。
實驗結束后,老師結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案例講解,水源地守水護水關系1億多受水區人民的飲水安全,精準截污技術保障的不僅是生態,更是民生底線。
這種“沉浸式教學”源于該校構建的“水生態+”課程體系。青年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僅是時代使命,更是成長必修課。
高質量的生態保護,要把“理論先行”擺在第一位,這是學校上下形成的共識。緊扣水源地高校區域優勢與專業特點,該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十堰實踐——水篇》校本通識特色課程,從政治高度上提高全校師生水生態保護意識和素養,在每一個學生心中根植生態文明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除此之外,該校還開設了《漢水文化概論》《核心水源區生態環境保護》《鄂西北生物資源概述》《核心水源區城市內河治理技術》等必修或選修課程,打造“通識教育+思政課程+專業課程”育人體系,讓每門課程都成為生態文明教育的載體。
《核心水源區生態環境保護》課程被權威開放學習平臺學銀在線收錄,累計在線選課量達2748次、惠及392萬人。師生以藝術創作傳遞生態理念的舞蹈《南水遙》榮獲湖北省第八屆大學生藝術節一等獎,7米絹絲手繪長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亮相中國農民春晚。
“這一年,我們的答卷”生態環境志愿服務“大思政課”暨志愿公益(生態環境類)創造營結營活動。
實驗室里的治污方案
在該校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的墻上,一張密密麻麻的監測點分布圖格外醒目,這里是該校服務水源地保護的“大腦中樞”。
依托該中心,該校老師主持省市科研項目20余項,獲批湖北省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特色學科群。曹俊老師團隊的“丹江口水庫水體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建立了庫區微生物數據庫,相關成果已應用于十堰市河湖健康評價。
該校組建湖北省水生態保護與管理科技創新團隊,深度參與十堰市河湖長制第三方評估、“民間河長”計劃等項目,提交的《打造生態小流域建設綠色生態市》等5份咨詢報告獲省市領導簽批,為多條入庫支流治理提供直接科技支撐。
“我們不是簡單提建議,而是帶著學生扎根現場,和地方干部、村民一起找問題、想辦法?!眻F隊負責人胡玉教授說。在“民間河長”計劃中,胡玉帶著學生每月對責任河段巡查。該院2021屆畢業生龔林曾負責泗河片區,他提交的《泗河近十年水環境質量變化研究》報告,為河道治理提供了重要參考。
“我們在菌種儲藏室保存了300多份本地菌種種質,這都是庫區寶貴的生態資源?!痹撔;瘜W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王鋒尖教授說。
王鋒尖帶領學生開展鄂西北菌物資源多樣性保護與利用研究,自2014年起對鄂西的大型真菌資源進行調查,共獲標本5000余份,發現1個新物種、10余個中國新記錄種、300余個湖北省新記錄種。
校地企合作構建的“產學研用”鏈條,讓科研成果不再“沉睡”在實驗室,真正形成“科研攻關、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為水源地保護提供持續動力。
科研反哺教學結出碩果。近5年,該校學生獲省級以上創新獎項逐年增加。今年7月,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5)湖北賽區決賽中,學?!癳護水脈井守初心”項目斬獲金獎;“浮島維凈植物—碳網—釋氧三維長效凈化水體”項目榮獲銅獎。
“這些成果不是實驗室里的‘空中樓閣’,而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真家伙’?!蓖蹁h尖說。
漢江師范學院“南水情長”志愿服務隊踏訪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節點,宣傳生態文明理念。
志愿紅里的青春守護
“小朋友們,顯微鏡下這些‘小居民’活潑不活潑,能告訴我們河水干不干凈哦!” 暑假里,丹江口市社區的科普課堂上,漢江師范學院九色鹿志愿服務隊的學生們正帶著孩子們探索水世界的奧秘。這場“解鎖生態探秘三部曲”活動,讓500多個孩子讀懂了“水污染、水檢測、水凈化”的科學密碼。
九色鹿團隊開展巡河活動。
2019年由該校學生吳勇創立的九色鹿科普服務隊,如今已是水源區生態文明科普教育的響亮品牌。在胡玉博士的指導下,這支隊伍6年來帶動3.5萬余戶家庭參與護水,從“民間河長”巡查到河湖長制評估,從“小手拉大手”到“小小守井人”項目,捧回41項國家和省市級榮譽。
“南水情長”志愿服務隊架起校地企協同橋梁。去年暑假,該志愿服務隊實踐小分隊從丹江口大壩出發,沿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北上1432公里,最終在團城湖與首都師范大學師生共同向全國大學生發出護水倡議,這場 “行走的思政課”讓環保理念一路傳播。
從1998年的環境保護協會,到如今的“九色鹿”和“南水情長”等各個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的志愿服務隊伍,該校水生態保護志愿服務走過了近40年歷程。
如今,漢師“志愿紅”已成為庫區最動人的色彩:年均超萬人次參與守水護水志愿服務,年均超100余場生態理念宣講播撒綠色種子。從“全國最美生態環保志愿者”吳勇到“湖北省河湖長制示范人物”胡玉,這些先進典型用行動詮釋著守護碧水的初心。項目化推進、校地企協同,讓青春力量持續匯入“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洪流。
2025屆畢業典禮上,該校黨委副書記、校長肖德以《以守水護水精神鑄就青春品格》為題致辭:“我們培養的不只是學生,更是水源地的守護者、生態文明的傳播者、國家戰略的踐行者?!边@句話正是該校師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宣言。
行知丹江口 一生守井人——漢江師范學院丹江口校區開展守水護水節水畢業生離校教育活動。
以生態文明思想浸潤育人全過程
——訪漢江師范學院黨委書記付永昌
問:漢江師范學院為何要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育人全過程?
付永昌: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為全國唯一以“漢江”命名的高校,漢江師范學院建在庫區、發展在庫區,肩負著為區域發展培養人才的使命,更有責任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浸潤育人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和責任擔當,讓學生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推動者、接力者。
問:學校在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育人全過程中有哪些探索?
付永昌:學校積極發揮學科專業、人才資源、地理區位等優勢,將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各方面,深度服務南水北調國家戰略,開展水科學研究、生態文明教育和環保志愿服務,積極構建“生態文明育人體系”。
科學研究方面,依托“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省級優勢特色學科群和南水北調中線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等平臺,開展水源區小流域污染協同治理、新型環境污染物治理材料、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研究,取得較好成果。
教育教學方面,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大思政課”,通過“開學第一課”、暑期社會實踐、主題宣講會、畢業典禮等,引導師生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同時,面向全校開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十堰實踐——水篇》、漢水文化概論、生態環境保護、鄂西北生物資源概述等校本特色課程,教育引導學生將生態文明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實踐育人方面,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內容,每年開展植綠護綠、巡河凈岸、科普宣講等實踐活動,先后培育出“九色鹿”“南水情長”等志愿服務品牌,涌現出胡玉、吳勇等“全國最美生態環保志愿者”“湖北省河湖長制示范人物”等先進典型,學校被授予“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特色學?!狈Q號。
問:未來,學校在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育人方面,有什么規劃?
付永昌:學校將繼續深入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育人全過程。一方面,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加強生態文明領域的學科建設,培養更多專業的生態文明教育人才。另一方面,拓展實踐平臺,與更多科研機構、企業合作,開展更高層次的生態文明實踐項目,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生態文明校園文化品牌,讓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真正浸潤到育人全過程,培養出更多具有生態文明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為十堰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服務湖北加快建成支點貢獻漢師智慧和力量。
撰文:石琰鑫 圖片:羅優優 楊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