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石徑
志愿服務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健全社會治理體系,要“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推動志愿服務體系建設”。志愿文化是以志愿服務為實踐基礎,以志愿精神為崇高追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引領,以人的全面發展、社會文明進步和人類和諧共處為最高目標的社會意識形態,映射人們對于社會責任、公共利益、人類命運的積極態度和實際行動。志愿文化體系是志愿服務文化因素形成的具有適應整合、目標達成、模式維持的文化有機整體。構建新時代志愿文化體系,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南,對志愿文化的理論基礎、生成邏輯、重點內容、系統架構、方法路徑予以科學回答,推動志愿服務事業高質量發展。
指導思想為魂。“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思想集中體現并從根本上決定文化的發展方向,志愿文化的意識形態特征,決定構建新時代志愿文化體系,必須堅守好馬克思主義魂脈,始終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行動指南。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方向引領,最關鍵的是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領略其世界觀精髓,把握其方法論旨歸,深化志愿服務理論和實踐研究,推進志愿文化理論創新,構建新時代志愿文化理論體系、話語體系。
中華傳統為根。我國志愿文化源遠流長,先秦時期的儒道墨家思想是其源頭?!叭收邜廴恕薄吧仙迫羲薄皭蹮o差等”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思維和濟世情懷,其德性要素構成新時代志愿文化的倫理來源和價值根基,既是志愿文化體系構建的前提,也是志愿文化行穩致遠的動力,反映了中華民族樂善好施、樂群貴和的獨特精神世界和倫理價值追求,是新時代志愿文化之根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攜帶著志愿文化的民族基因,構成新時代志愿文化體系的倫理基礎和邏輯起點。只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長河中的志愿文化因素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中國志愿服務經驗上升為中國特色志愿文化理論,才能在志愿文化體系建構時,回答好“從哪里來”這一根本性問題,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體現理論上的中國特色。
實踐重點為事?!蛾P于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的意見》要求從“厚植志愿文化基礎”“營造志愿文化氛圍”“增強志愿文化自覺”等方面“健全特色鮮明的志愿文化體系”,明確了志愿文化體系構建的實踐重點、事之所在,這就需要我們力戒空談,謀事躬行。在厚植志愿文化基礎方面,深化學理研究,提出志愿服務學科建設路徑;在營造志愿文化氛圍方面,深入研究志愿文化的傳播規律,就設立中國志愿者日、建立健全志愿宣誓制度、推廣志愿者誓詞、規范使用志愿服務標識,提出實施應對方案;在增強志愿文化自覺方面,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共識,就志愿文化融入社會規范和日常工作學習生活,納入思想道德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重點內容提出內化策略建議。
內在結構為維。特色鮮明的志愿文化體系是一個相互補充、協調適應、目標一致的文化有機整體。隨著志愿服務所蘊含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和文化軟實力的日益凸顯,亟待厘清志愿文化體系結構。在思想理論體系方面,突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根本指導,突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武裝,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統領,同時廣泛借鑒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結論。在價值融入體系方面,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志愿服務制度規范,融入志愿服務事業發展,融入志愿主體日常生活。在環境宣傳體系方面,全媒體傳播志愿文化,多場合標識志愿文化,提供沉浸式志愿文化。在制度保障體系方面,提供法制保障,完善政策保障,加強權益保障,強化激勵保障。在國際交流體系方面,以與國際志愿組織合作為平臺,以健全國際志愿服務協調管理機制為基礎,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志愿文化話語表達和理論體系。志愿文化“五大體系”五維一體,整體推進,共同彰顯時代價值、文化力量和中國精神。
原則遵循為矩。原則遵循是志愿文化體系構建依據的法則、標準和規矩,是引導志愿文化體系建構路徑更加清晰、方法更為科學的基本規范或范式。具體體現為五條基本原則。一是系統性原則。志愿文化體系構建應注重從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上去把握整體效應,從志愿文化體系內部諸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志愿文化體系與外部環境的相互關系中,實現外部內部條件、當前長遠利益、局部整體功能、定量定性分析等有效結合。二是協調性原則。志愿文化體系建構各階段、各環節在文化種類、數量、進度、投入產出諸方面應體現出相互配合,緊密銜接的范式要求。三是獲得性原則。志愿文化體系構建中,能使志愿者、服務對象和社會產生符合期待和愿望的建構方式。表征志愿文化體系通過統籌各項舉措,產生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有含金量、充滿獲得感的構建效果,具有評判志愿文化體系的標尺功能。四是穩定性原則。幫助志愿文化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后,能夠恢復到原有狀態或達到一種新的平衡的建構方法,是防止志愿文化體系碎片化的有效途徑。五是操作性原則。根據可觀察記錄的志愿文化特征界定文化體系變量的運作依據,可將志愿文化抽象的概念、形式轉換成可檢查、評估、比較的實施項目或便于理解掌握的踐行模式。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發表時間:2025-08-13 來源:湖北文明網
□ 王石徑
志愿服務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健全社會治理體系,要“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推動志愿服務體系建設”。志愿文化是以志愿服務為實踐基礎,以志愿精神為崇高追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引領,以人的全面發展、社會文明進步和人類和諧共處為最高目標的社會意識形態,映射人們對于社會責任、公共利益、人類命運的積極態度和實際行動。志愿文化體系是志愿服務文化因素形成的具有適應整合、目標達成、模式維持的文化有機整體。構建新時代志愿文化體系,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南,對志愿文化的理論基礎、生成邏輯、重點內容、系統架構、方法路徑予以科學回答,推動志愿服務事業高質量發展。
指導思想為魂。“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敝笇枷爰畜w現并從根本上決定文化的發展方向,志愿文化的意識形態特征,決定構建新時代志愿文化體系,必須堅守好馬克思主義魂脈,始終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行動指南。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方向引領,最關鍵的是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領略其世界觀精髓,把握其方法論旨歸,深化志愿服務理論和實踐研究,推進志愿文化理論創新,構建新時代志愿文化理論體系、話語體系。
中華傳統為根。我國志愿文化源遠流長,先秦時期的儒道墨家思想是其源頭?!叭收邜廴恕薄吧仙迫羲薄皭蹮o差等”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思維和濟世情懷,其德性要素構成新時代志愿文化的倫理來源和價值根基,既是志愿文化體系構建的前提,也是志愿文化行穩致遠的動力,反映了中華民族樂善好施、樂群貴和的獨特精神世界和倫理價值追求,是新時代志愿文化之根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攜帶著志愿文化的民族基因,構成新時代志愿文化體系的倫理基礎和邏輯起點。只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長河中的志愿文化因素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中國志愿服務經驗上升為中國特色志愿文化理論,才能在志愿文化體系建構時,回答好“從哪里來”這一根本性問題,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體現理論上的中國特色。
實踐重點為事。《關于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的意見》要求從“厚植志愿文化基礎”“營造志愿文化氛圍”“增強志愿文化自覺”等方面“健全特色鮮明的志愿文化體系”,明確了志愿文化體系構建的實踐重點、事之所在,這就需要我們力戒空談,謀事躬行。在厚植志愿文化基礎方面,深化學理研究,提出志愿服務學科建設路徑;在營造志愿文化氛圍方面,深入研究志愿文化的傳播規律,就設立中國志愿者日、建立健全志愿宣誓制度、推廣志愿者誓詞、規范使用志愿服務標識,提出實施應對方案;在增強志愿文化自覺方面,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共識,就志愿文化融入社會規范和日常工作學習生活,納入思想道德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重點內容提出內化策略建議。
內在結構為維。特色鮮明的志愿文化體系是一個相互補充、協調適應、目標一致的文化有機整體。隨著志愿服務所蘊含的巨大經濟社會效益和文化軟實力的日益凸顯,亟待厘清志愿文化體系結構。在思想理論體系方面,突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根本指導,突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武裝,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統領,同時廣泛借鑒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結論。在價值融入體系方面,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志愿服務制度規范,融入志愿服務事業發展,融入志愿主體日常生活。在環境宣傳體系方面,全媒體傳播志愿文化,多場合標識志愿文化,提供沉浸式志愿文化。在制度保障體系方面,提供法制保障,完善政策保障,加強權益保障,強化激勵保障。在國際交流體系方面,以與國際志愿組織合作為平臺,以健全國際志愿服務協調管理機制為基礎,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志愿文化話語表達和理論體系。志愿文化“五大體系”五維一體,整體推進,共同彰顯時代價值、文化力量和中國精神。
原則遵循為矩。原則遵循是志愿文化體系構建依據的法則、標準和規矩,是引導志愿文化體系建構路徑更加清晰、方法更為科學的基本規范或范式。具體體現為五條基本原則。一是系統性原則。志愿文化體系構建應注重從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上去把握整體效應,從志愿文化體系內部諸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志愿文化體系與外部環境的相互關系中,實現外部內部條件、當前長遠利益、局部整體功能、定量定性分析等有效結合。二是協調性原則。志愿文化體系建構各階段、各環節在文化種類、數量、進度、投入產出諸方面應體現出相互配合,緊密銜接的范式要求。三是獲得性原則。志愿文化體系構建中,能使志愿者、服務對象和社會產生符合期待和愿望的建構方式。表征志愿文化體系通過統籌各項舉措,產生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有含金量、充滿獲得感的構建效果,具有評判志愿文化體系的標尺功能。四是穩定性原則。幫助志愿文化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后,能夠恢復到原有狀態或達到一種新的平衡的建構方法,是防止志愿文化體系碎片化的有效途徑。五是操作性原則。根據可觀察記錄的志愿文化特征界定文化體系變量的運作依據,可將志愿文化抽象的概念、形式轉換成可檢查、評估、比較的實施項目或便于理解掌握的踐行模式。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