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不是“供品”,而是融入日常的精神食糧

A-   A+
發表時間:2025年08月13日    來源:湖北文明網

□ 羅江云

近年來,一些基層劇團精心打造、投入不小的大型劇目,在省、市級藝術節舞臺演出后便悄然入庫,束之高閣,而田間地頭、村落廣場上翹首期盼的鄉親們,卻因場地、設備等現實制約,與這些凝結了集體心血的作品無緣相見。這樣的反差、落差應當引起重視。

藝術不是櫥窗里的展示品

一段時間以來,“大投入、大制作、大場面”似乎成了衡量藝術水準的某種顯性標桿。為了在大型藝術節上爭金奪銀,為了展現劇團的實力與風采,不少劇團傾盡全力創作編排大型劇目,恢弘的舞臺布景、精良的服裝道具、復雜的多媒體技術、龐大的演出陣容……這些作品在聚光燈下、在專業劇場中,的確能呈現出震撼的視聽效果,贏得專家評委的掌聲與肯定。

然而,當榮譽的光環褪去,這些耗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的“精品”便陷入尷尬境地。它們如同精致的“盆景”,難以移栽到廣闊的基層土壤中去。廣大農村地區普遍缺乏專業劇場,露天舞臺、學校操場、村頭空地才是最常面對的演出場所。大型劇目所需的龐大隊伍、繁重道具和精密技術,在這樣的條件下幾乎寸步難行。這些凝結了無數心血的作品,在短暫的輝煌后只能封存于庫房,成為櫥窗里的展示品,與基層群眾生生割裂。這不僅造成了文化資源的巨大浪費,更在無形中疏離了藝術與人民之間的精神紐帶,背離了基層文藝工作者的根本使命。

泥土里長出的芬芳

鄉親們的喜好,并非玄奧的理論,而是扎根于生活沃土的鮮活回響。

“看得懂”的親切感。老百姓偏愛那些貼近自己生活、反映身邊人身邊事、語言通俗易懂的作品。那些家長里短、鄰里情深、勤勞致富、孝老愛親的故事,或運用當地方言、融入本地風土人情的表達,能瞬間拉近舞臺與觀眾的距離。過于抽象、晦澀或脫離其生活經驗的作品,往往難以引起共鳴。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喚醒觀眾心中熟悉的情感與記憶。

“接地氣”的生活味。形式并非首要,內容的真實與鮮活才是關鍵。鄉親們欣賞那些散發著泥土芬芳、帶著煙火氣息的表演。無論是詼諧幽默的小品、活潑生動的歌舞,還是講述本地歷史傳說或當代創業故事的地方戲曲,只要是真誠地反映了他們的喜怒哀樂、所思所盼,就能贏得滿堂喝彩。藝術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壇供品,而是融入日常的精神食糧。

“有溫度”的情感共鳴。能觸動心靈、引發情感共鳴的作品最具生命力?;蜃屓碎_懷大笑,或讓人感動落淚,或激發昂揚斗志,或引發深沉思考。老百姓渴望在藝術中看到真情實感,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藝術的力量,在于它直抵人心的情感穿透力。

“能參與”的互動性?;鶎尤罕姴⒎潜粍拥慕邮苷?,他們有著強烈的表達和參與欲望。那些能邀請觀眾上臺同樂、融入本地元素的廣場舞教學、為民間“草根明星”搭建展示平臺的演出活動、共同創作反映本村變遷的文藝小節目等,往往能點燃最熱烈的現場氣氛。藝術在互動中煥發出最蓬勃的生機,成為連接人心的橋梁。

永不褪色的價值

送戲下鄉絕非簡單的文藝演出,它承載著沉甸甸的時代價值與歷史使命,是連接黨心民心的文化紐帶。

滿足精神需求的“及時雨”。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廣大農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渴求前所未有地強烈。送戲下鄉是他們獲取高質量文藝產品的主要渠道之一,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填補了基層文化供給的空白地帶,讓文化的陽光普照更多的角落。

傳遞時代聲音的“擴音器”。通過精心編排的節目,黨的惠民政策、國家的發展成就、社會的文明新風、身邊的道德楷模,都能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生動呈現、有效傳播,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宣傳引導作用,讓主旋律在基層落地生根。

傳承鄉土文化的“守護者”。送戲下鄉的過程,也是挖掘、展示、傳播這些本土文化的過程。專業劇團與民間藝人的交流互動,更能煥發民間文化活力,促進其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守護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

凝聚人心力量的“黏合劑”。一場好的演出,往往是鄉村的節日。它把分散的村民聚集在一起,在共同的歡笑與感動中,增進鄰里感情,營造和諧氛圍,激發村民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強了基層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滋養藝術生命的“活水源”。對于文藝工作者而言,基層是最豐厚的創作土壤和最嚴格的檢驗場。群眾的掌聲與批評,生活的真實與鮮活,是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只有深入基層,藝術之樹才能根深葉茂,永葆青春。

通向民心的橋梁

面對新形勢新需求,如何讓文化服務更精準、更有效、更溫暖地抵達基層百姓心坎?這需要我們轉變觀念,創新實踐。

從“追獎杯”回歸“接地氣”。一是堅持“小舞臺”思維,將劇目的可移動性、適應性作為創作的重要考量因素;多創作適合流動舞臺、人員精干、布景簡約、便于拆裝運輸的中小型劇目;探索“一劇兩版”(劇場版與精簡下鄉版)模式。二是深化“采風”制度。組織創作人員真正沉下去,到田間地頭、農家院落,聆聽鄉音,觀察生活,捕捉鮮活素材,讓創作真正從群眾中來,帶著泥土的芬芳。三是建立群眾反饋機制。演出后主動收集觀眾意見,了解他們的喜好與建議,將其作為修改打磨作品、策劃新創作的重要依據,讓群眾成為藝術創作的參與者和評判者。

從“我演你看”轉向“共同創造”。一是強化“種文化”理念。在“送戲”的同時,更要注重“種戲”。開設常態化、公益性的藝術輔導班,培養基層文藝骨干和愛好者,扶持壯大鄉村業余文藝團隊。二是搭建“民星”舞臺。定期組織舉辦鄉村文藝匯演、廣場舞展演等活動,為有才藝的普通百姓提供展示平臺,激發其文化自信和參與熱情。三是開展“訂單式”服務。通過調研、問卷、線上征集等方式,了解不同村鎮、不同群體的具體文化需求,“點單”與“配菜”相結合,提供更精準的服務。四是探索“聯合創作”。與鄉鎮文化站、村級組織合作,輔導村民創作排演反映本地特色、身邊故事的原創小節目,讓文藝真正在鄉土中生長。

借力科技,盤活存量。一是利用數字化手段。將那些難以下鄉的大型優秀劇目錄制成高質量視頻,通過本地電視臺、網絡平臺、鄉村數字影院等進行播放,擴大覆蓋面,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也能欣賞到“高大上”的藝術。探索線下小型導賞+線上完整展映的模式。二是盤活“庫存”精品。對歷年來獲獎但因條件限制難以完整下鄉的大型劇目,組織精干力量進行適應性改編、拆解,使其能以新的面貌服務于基層。三是加強區域協作。與其他市縣基層院團加強交流合作,共享劇目資源、演出設備、人才力量,形成服務合力,提升整體效能。(作者單位:當陽市文化館)

責任編輯:李歡

藝術不是“供品”,而是融入日常的精神食糧

發表時間:2025-08-13 來源:湖北文明網

□ 羅江云

近年來,一些基層劇團精心打造、投入不小的大型劇目,在省、市級藝術節舞臺演出后便悄然入庫,束之高閣,而田間地頭、村落廣場上翹首期盼的鄉親們,卻因場地、設備等現實制約,與這些凝結了集體心血的作品無緣相見。這樣的反差、落差應當引起重視。

藝術不是櫥窗里的展示品

一段時間以來,“大投入、大制作、大場面”似乎成了衡量藝術水準的某種顯性標桿。為了在大型藝術節上爭金奪銀,為了展現劇團的實力與風采,不少劇團傾盡全力創作編排大型劇目,恢弘的舞臺布景、精良的服裝道具、復雜的多媒體技術、龐大的演出陣容……這些作品在聚光燈下、在專業劇場中,的確能呈現出震撼的視聽效果,贏得專家評委的掌聲與肯定。

然而,當榮譽的光環褪去,這些耗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的“精品”便陷入尷尬境地。它們如同精致的“盆景”,難以移栽到廣闊的基層土壤中去。廣大農村地區普遍缺乏專業劇場,露天舞臺、學校操場、村頭空地才是最常面對的演出場所。大型劇目所需的龐大隊伍、繁重道具和精密技術,在這樣的條件下幾乎寸步難行。這些凝結了無數心血的作品,在短暫的輝煌后只能封存于庫房,成為櫥窗里的展示品,與基層群眾生生割裂。這不僅造成了文化資源的巨大浪費,更在無形中疏離了藝術與人民之間的精神紐帶,背離了基層文藝工作者的根本使命。

泥土里長出的芬芳

鄉親們的喜好,并非玄奧的理論,而是扎根于生活沃土的鮮活回響。

“看得懂”的親切感。老百姓偏愛那些貼近自己生活、反映身邊人身邊事、語言通俗易懂的作品。那些家長里短、鄰里情深、勤勞致富、孝老愛親的故事,或運用當地方言、融入本地風土人情的表達,能瞬間拉近舞臺與觀眾的距離。過于抽象、晦澀或脫離其生活經驗的作品,往往難以引起共鳴。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喚醒觀眾心中熟悉的情感與記憶。

“接地氣”的生活味。形式并非首要,內容的真實與鮮活才是關鍵。鄉親們欣賞那些散發著泥土芬芳、帶著煙火氣息的表演。無論是詼諧幽默的小品、活潑生動的歌舞,還是講述本地歷史傳說或當代創業故事的地方戲曲,只要是真誠地反映了他們的喜怒哀樂、所思所盼,就能贏得滿堂喝彩。藝術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壇供品,而是融入日常的精神食糧。

“有溫度”的情感共鳴。能觸動心靈、引發情感共鳴的作品最具生命力?;蜃屓碎_懷大笑,或讓人感動落淚,或激發昂揚斗志,或引發深沉思考。老百姓渴望在藝術中看到真情實感,感受到真善美的力量。藝術的力量,在于它直抵人心的情感穿透力。

“能參與”的互動性?;鶎尤罕姴⒎潜粍拥慕邮苷撸麄冇兄鴱娏业谋磉_和參與欲望。那些能邀請觀眾上臺同樂、融入本地元素的廣場舞教學、為民間“草根明星”搭建展示平臺的演出活動、共同創作反映本村變遷的文藝小節目等,往往能點燃最熱烈的現場氣氛。藝術在互動中煥發出最蓬勃的生機,成為連接人心的橋梁。

永不褪色的價值

送戲下鄉絕非簡單的文藝演出,它承載著沉甸甸的時代價值與歷史使命,是連接黨心民心的文化紐帶。

滿足精神需求的“及時雨”。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廣大農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渴求前所未有地強烈。送戲下鄉是他們獲取高質量文藝產品的主要渠道之一,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填補了基層文化供給的空白地帶,讓文化的陽光普照更多的角落。

傳遞時代聲音的“擴音器”。通過精心編排的節目,黨的惠民政策、國家的發展成就、社會的文明新風、身邊的道德楷模,都能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生動呈現、有效傳播,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宣傳引導作用,讓主旋律在基層落地生根。

傳承鄉土文化的“守護者”。送戲下鄉的過程,也是挖掘、展示、傳播這些本土文化的過程。專業劇團與民間藝人的交流互動,更能煥發民間文化活力,促進其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守護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

凝聚人心力量的“黏合劑”。一場好的演出,往往是鄉村的節日。它把分散的村民聚集在一起,在共同的歡笑與感動中,增進鄰里感情,營造和諧氛圍,激發村民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強了基層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滋養藝術生命的“活水源”。對于文藝工作者而言,基層是最豐厚的創作土壤和最嚴格的檢驗場。群眾的掌聲與批評,生活的真實與鮮活,是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只有深入基層,藝術之樹才能根深葉茂,永葆青春。

通向民心的橋梁

面對新形勢新需求,如何讓文化服務更精準、更有效、更溫暖地抵達基層百姓心坎?這需要我們轉變觀念,創新實踐。

從“追獎杯”回歸“接地氣”。一是堅持“小舞臺”思維,將劇目的可移動性、適應性作為創作的重要考量因素;多創作適合流動舞臺、人員精干、布景簡約、便于拆裝運輸的中小型劇目;探索“一劇兩版”(劇場版與精簡下鄉版)模式。二是深化“采風”制度。組織創作人員真正沉下去,到田間地頭、農家院落,聆聽鄉音,觀察生活,捕捉鮮活素材,讓創作真正從群眾中來,帶著泥土的芬芳。三是建立群眾反饋機制。演出后主動收集觀眾意見,了解他們的喜好與建議,將其作為修改打磨作品、策劃新創作的重要依據,讓群眾成為藝術創作的參與者和評判者。

從“我演你看”轉向“共同創造”。一是強化“種文化”理念。在“送戲”的同時,更要注重“種戲”。開設常態化、公益性的藝術輔導班,培養基層文藝骨干和愛好者,扶持壯大鄉村業余文藝團隊。二是搭建“民星”舞臺。定期組織舉辦鄉村文藝匯演、廣場舞展演等活動,為有才藝的普通百姓提供展示平臺,激發其文化自信和參與熱情。三是開展“訂單式”服務。通過調研、問卷、線上征集等方式,了解不同村鎮、不同群體的具體文化需求,“點單”與“配菜”相結合,提供更精準的服務。四是探索“聯合創作”。與鄉鎮文化站、村級組織合作,輔導村民創作排演反映本地特色、身邊故事的原創小節目,讓文藝真正在鄉土中生長。

借力科技,盤活存量。一是利用數字化手段。將那些難以下鄉的大型優秀劇目錄制成高質量視頻,通過本地電視臺、網絡平臺、鄉村數字影院等進行播放,擴大覆蓋面,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也能欣賞到“高大上”的藝術。探索線下小型導賞+線上完整展映的模式。二是盤活“庫存”精品。對歷年來獲獎但因條件限制難以完整下鄉的大型劇目,組織精干力量進行適應性改編、拆解,使其能以新的面貌服務于基層。三是加強區域協作。與其他市縣基層院團加強交流合作,共享劇目資源、演出設備、人才力量,形成服務合力,提升整體效能。(作者單位:當陽市文化館)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

欧美人牲a欧美精品,久久理论片午夜琪琪电影网,国产精品免费区二区三区观看,亚洲另类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