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我這樣子像不像一只小龍蝦?”8月11日上午,荊州市沙市區朝陽街道躍進路社區活動室內,一片歡聲笑語。非遺傳承人毛明康正帶著10多名小朋友,體驗荊沙地區特有的傳統民俗舞蹈“五蝦鬧鲇”。
這是今年暑期沙市區“非遺手工課堂”的一幕,也是該區豐富暑期課堂,有效解決家長“帶娃難”的創新舉措。
如何讓孩子度過一個安全、快樂、有意義的假期,這對很多“上班族”家長來說是個考驗。
今年5月以來,沙市區聚焦辦實事、解難題,在深入一線開展調查研究、傾聽群眾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創新推出“非遺手工課堂”,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社區,通過現場示范、“手把手”互動教學,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到非遺技藝的匠心與智慧,深受家長和孩子們歡迎。
以手為引,以漆為魂,手腕輕轉,金黃與靛藍的染料在水中舒展暈染、交融變幻,化作鮮活的流光霞彩。在沙市區解放街道迎喜門社區的活動室內,一場別開生面的大漆髹飾技藝體驗課正在進行。
“染漆就像給紙片講一個彩色的故事?!卑殡S著非遺協會印靜老師的講解,志愿者耐心引導孩子們感受漆料在紙面漫開的奇妙觸感。當親手制作的漆藝作品逐漸成型,孩子們眼中的光芒比漆色更為明亮,“漆藝并不只是躺在博物館的展廳里,而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手觸摸到的。”
“春分養肝,冬至藏精,二十四節氣流轉間藏著順應天時的智慧密碼。”在中山街道文化坊社區的活動室,來自荊州市中醫院的醫生正在給中學生講解“中醫藥與非遺”的關系。醫生將中藥辨識巧妙地融合在二十四節氣中,孩子們則將干燥的薄荷、薰衣草化作畫材,用草本粉末勾勒“柿柿如意”的創意畫作。當孩子們用指尖將藥材拼貼成畫,中醫藥不再是藥房里的苦澀符號,變成了能親手觸摸的生活智慧,非遺技藝與本草文化的交融,悄然在方寸畫布上煥發生機。
“家長都要上班,孩子一個人在家里我們也不放心,送到興趣班又有經濟壓力?!奔易∩呈袇^立新街道的胡霞說,“現在,孩子白天到社區,省錢又放心,我們也能安心工作?!?/p>
截至目前,沙市區累計舉辦53期非遺暑期課堂,惠及1385人次,涵蓋漆扇、榫卯積木等多項非遺技藝,讓荊楚大地上的非遺技藝以“活態傳承”的方式融合煥新,也給孩子們提供了安全、有益的假期環境。
“我們將持續深化‘為民辦實事解難題’長效機制,進一步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弄清楚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切實把作風建設成果轉化為惠民實效?!鄙呈袇^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深化非遺課程體系,拓展傳習平臺,讓發展成果更普惠共享、更可感可及。(湖北日報 記者何輝、通訊員吳易燦、黃飛)
發表時間:2025-08-13 來源:湖北文明網
“快看,我這樣子像不像一只小龍蝦?”8月11日上午,荊州市沙市區朝陽街道躍進路社區活動室內,一片歡聲笑語。非遺傳承人毛明康正帶著10多名小朋友,體驗荊沙地區特有的傳統民俗舞蹈“五蝦鬧鲇”。
這是今年暑期沙市區“非遺手工課堂”的一幕,也是該區豐富暑期課堂,有效解決家長“帶娃難”的創新舉措。
如何讓孩子度過一個安全、快樂、有意義的假期,這對很多“上班族”家長來說是個考驗。
今年5月以來,沙市區聚焦辦實事、解難題,在深入一線開展調查研究、傾聽群眾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創新推出“非遺手工課堂”,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社區,通過現場示范、“手把手”互動教學,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到非遺技藝的匠心與智慧,深受家長和孩子們歡迎。
以手為引,以漆為魂,手腕輕轉,金黃與靛藍的染料在水中舒展暈染、交融變幻,化作鮮活的流光霞彩。在沙市區解放街道迎喜門社區的活動室內,一場別開生面的大漆髹飾技藝體驗課正在進行。
“染漆就像給紙片講一個彩色的故事。”伴隨著非遺協會印靜老師的講解,志愿者耐心引導孩子們感受漆料在紙面漫開的奇妙觸感。當親手制作的漆藝作品逐漸成型,孩子們眼中的光芒比漆色更為明亮,“漆藝并不只是躺在博物館的展廳里,而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手觸摸到的。”
“春分養肝,冬至藏精,二十四節氣流轉間藏著順應天時的智慧密碼。”在中山街道文化坊社區的活動室,來自荊州市中醫院的醫生正在給中學生講解“中醫藥與非遺”的關系。醫生將中藥辨識巧妙地融合在二十四節氣中,孩子們則將干燥的薄荷、薰衣草化作畫材,用草本粉末勾勒“柿柿如意”的創意畫作。當孩子們用指尖將藥材拼貼成畫,中醫藥不再是藥房里的苦澀符號,變成了能親手觸摸的生活智慧,非遺技藝與本草文化的交融,悄然在方寸畫布上煥發生機。
“家長都要上班,孩子一個人在家里我們也不放心,送到興趣班又有經濟壓力?!奔易∩呈袇^立新街道的胡霞說,“現在,孩子白天到社區,省錢又放心,我們也能安心工作?!?/p>
截至目前,沙市區累計舉辦53期非遺暑期課堂,惠及1385人次,涵蓋漆扇、榫卯積木等多項非遺技藝,讓荊楚大地上的非遺技藝以“活態傳承”的方式融合煥新,也給孩子們提供了安全、有益的假期環境。
“我們將持續深化‘為民辦實事解難題’長效機制,進一步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弄清楚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切實把作風建設成果轉化為惠民實效。”沙市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深化非遺課程體系,拓展傳習平臺,讓發展成果更普惠共享、更可感可及。(湖北日報 記者何輝、通訊員吳易燦、黃飛)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