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八十年|愛國飯店老通城變身商業新地標

A-   A+
發表時間:2025年08月11日    來源:湖北文明網

編者按

銘記抗戰歷史,厚植家國情懷。

一部抗戰史,就是一部鮮血寫就的英雄史,是一個個家庭命運編織的血淚史。

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湖北日報推出“家國八十年”系列報道,通過10個家庭的抗戰故事,再現那段難忘的民族抗爭史,記錄這些家庭今日的幸福生活。家國80年,是每個家庭自強奮斗的80年,更是中華民族不屈奮斗的80年。

采訪對象:“老通城”傳人曾憲德

采訪地點:武漢市

武漢的夏夜熱辣滾燙,位于江岸區的“老通城·通城印巷”街區熙熙攘攘。

這片民國風情的建筑群,如今是老漢口的商業新地標,隨手一拍,就是百年老店老通城與賽博潮店共生的煙火氣。

曾經的“豆皮大王”老通城。(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漢口黃石路,“通城印巷”商業街裝飾一新,于今年5月1日開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

7月2日,老通城創始人曾厚誠的孫子、82歲的曾憲德老人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講述了三組“傳家寶”背后的家國故事。

第一組傳家寶:父親主編的愛國歌集《大家唱》,由光未然、冼星海作序

“我是1943年出生的,那時父母都在重慶逃難?!北M管年事已高,曾憲德思路清晰,一開腔就把我們帶回到當年——

96年前,祖父曾厚誠在漢口大智路創辦“通成飲食店”。他從蔡甸農村來漢口討生活已有24年,憑著勤扒苦做,開起了這家小店。

“上世紀30年代,通成飲食店越做越紅火,祖父把它擴大為通成餐館,接著又創辦了大智旅館。”曾憲德說,祖父的5個子女中,大女兒畢業于復旦大學,大兒子和二女兒同時考入武漢大學。

“我的父親曾昭正是長子,當時就讀于武大機械系?!痹鴳椀禄貞?,父親是進步青年,積極參與愛國救亡運動。去上海接回大姑長子時,父親接觸了劉良模、呂驥等愛國文藝人士,帶回《義勇軍進行曲》等愛國歌曲,在學校積極教唱,開展愛國歌詠活動。

1937年初,父親被學校冠以“共產黨嫌疑”,遭到開除。得知此事,二姑曾竹恒與好友李行夫憤而退學。叔叔曾幼誠因參加一二·九運動,遭到所在中學反動校長的毒打致重傷后失學?!凹依锶齻€孩子突然失學,祖父急得咳血?!痹鴳椀抡f,“父親沒倒下——他揣著《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譜,走進工廠學校教唱。”

曾憲德說,正是祖父母樸素的愛憎,讓曾家成了一個有鮮明立場的家庭。曾家的通成餐館和大智旅館成為掩護愛國進步人士、武漢學聯聚會、北平學聯南下接頭的重要場所,被稱為“愛國飯店”。

“1937年10月的一個下午,冼星海坐在通成餐館二樓的八仙桌旁,從口袋里掏出揉皺的《游擊軍歌》歌詞。他用筷子敲著碗邊打節奏,不到5分鐘就譜完了曲?!痹鴳椀露啻温牳赣H說起當年的場景,“父親等人則連夜刻蠟版印刷《大家唱》愛國歌集,第二天就傳遍了漢口業余歌詠團。這本由父親和姑父李行夫主編的歌集,第一集由光未然作序,第二集序言里至今留著冼星海的吶喊:‘用救亡音樂作武器,完成民族解放!’”

“1938年武漢成為戰時首都,大智旅館成了特殊的‘會議室’?!痹鴳椀抡f,郭沫若、光未然、田漢和許多文藝界愛國進步人士多次來此活動,而父親則配合地下黨建立了武漢最大的群眾救亡歌詠團體“業余歌詠團”和“三八女子歌詠隊”。曾憲德展示著一張修復后的老照片,畫面里身著西裝的青年們正在餐桌旁傳閱《新華日報》。

1938年,日軍逼近。“父親組織的抗日歌詠隊引起了日本人的不滿。祖父得到消息,日本人要暗殺父親?!痹鴳椀抡f,形勢越來越危急,祖父經過深思熟慮后下定決心,離開武漢。

武漢淪陷前,曾家分四路逃亡:祖父祖母帶著二姑逃往重慶,父親率歌詠隊轉戰宜昌,叔叔曾幼誠則經香港去上海投奔大姑,三姑則隨國立藝專長途步行到了重慶。

“好好的一家人,就這樣散了?!痹鴳椀卵劭羿邼M淚水,他告訴記者,“三姑輾轉湖南、廣西、云南多地,最后才到了重慶,家人和她失去聯系長達3年時間,一度以為她出了意外。萬幸的是,一家人都安然無恙?!?/p>

曾憲德老人在整理家族的老照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

第二組傳家寶:1958年毛主席接見老通城職工的合影

武漢淪陷后,曾昭正到宜昌繼續從事愛國歌詠宣傳。歌詠隊被當局強行解散后,曾昭正流亡重慶,插班考入西北工學院,畢業后在重慶綦江從事水文設計施工。

曾憲德告訴記者,父親始終心系抗日,1943年他辭職到成都,在“華美女子中學”任物理教員期間,因從事抗日活動被解職?!澳赣H是父親的粉絲,追隨他來到重慶,1942年在郭沫若證婚下結為夫妻,次年就生下了我。”曾憲德說。

1945年,抗戰勝利,曾家人回到漢口。通成餐館和大智旅館已被炸成廢墟,通成餐館5間門面被日軍改作兵用。

“祖父借錢重建通成餐館,特意在‘通成’前加了個‘老’字。這個‘老’字,既是老字號的傳承,更是民族不屈的象征。”

曾憲德告訴記者,1947年的《武漢商報》上,有一天頭版廣告寫著:“老通成豆皮——勝利的味道。”

當年名廚高金安創制的三鮮豆皮,用雞蛋、肉丁、蝦仁、冬菇作餡,被食客贊為“一口咬穿九重天”,至今仍是武漢小吃的代表。

1947年夏天,在中共地下組織的安排下,武漢工委書記劉實以家庭教師身份隱蔽在曾家,幫助完成了“五師突圍”“配合解放武漢”等重要工作。

曾憲德說,武漢解放后,祖父積極支持響應國家號召,守法經營。1953年,68歲的祖父在臨終前留下遺言:“把家產全捐給國家買飛機?!?/p>

這個決定讓曾家從富商變為平民,卻讓老通城獲得新生。國營后的老通城迎來高光時刻:1958年毛主席兩次到惠濟路分店,稱贊“豆皮是湖北風味,要保持下去”。劉少奇、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以及金日成、西哈努克等外國元首先后到訪,三鮮豆皮成為武漢招待外賓的“招牌菜”。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老通成餐館”幾經更名,最后恢復并將“成”改為“城”,“老通城”沿用至今。

“祖父留下的不僅是豆皮配方,更是先有國后有家的精神密碼。生前,父親常對我說,他此生只有兩個愿望,第一是趕走日本侵略者,第二是讓中國人民站起來!”

第三組傳家寶:2025年通城印巷開街時的演出視頻

走進曾憲德的書房,三組特殊的“傳家寶”被擺放在書柜的醒目位置:1937年的《大家唱》歌集、1958年毛主席接見老通城職工的合影、2025年通城印巷開街時的演出視頻。

今年5月,由湖北白云邊集團打造的“老通城·通城印巷”街區開街,成為展示武漢市井人文風情的一扇窗口。非遺豆皮工坊與沉浸式抗戰歌詠展演相映成趣,重現當年《游擊軍歌》的激昂旋律。

“現在每周都有學生來通城印巷,用VR技術體驗1938年的歌詠大會?!痹鴳椀轮钢謾C里的視頻,一群00后孩子在全息投影中,與冼星海“同臺”演唱《游擊軍歌》,“父親要是看到,肯定會說‘這才是《大家唱》的真意’。”

曾憲德告訴記者,這些年,他花了大量時間整理曾家長輩的信件、日記和回憶錄,并據此完成了紀實小說《漢口老通城曾家》三部曲。

“在祖輩的言傳身教下,曾家人才輩出?!痹鴳椀陆榻B,父親那一輩兄弟姐妹5人,有“三頂帽子兩桿槍”,“三頂帽子”指有3人獲得大學文憑,“兩桿槍”指有2人加入人民解放軍;我們這一輩出了兩位科技工作者,其中一位物理學家、一位從事國防科技工業。

曾憲德回憶起一件小事,1974年,母親剛從農村調回湖北大學,很想讓暫時沒有工作的妹妹參軍,就找到當時在空軍負責招兵的叔叔曾幼誠咨詢。結果叔叔在電話里只說了一句話:“參軍,找當地招兵辦去報名??!”放下電話,母親沒有不滿,還夸贊叔叔:“這就是革命干部!”

受家人的影響,曾憲德1965年從武漢工學院電機系畢業后,主動申請到位于四川藏區的丹巴云母礦工作,直到1976年才調回武漢。

在武漢,曾憲德和老伴相濡以沫幾十年,前幾年老伴因病去世。3個兒女都孝順成器,大兒子是廣東一家企業的總工程師,女兒從企業退休,小兒子則照顧他的起居。

退休以后,曾憲德享受兒孫繞膝的晚年生活,還開通了網絡賬號,自我介紹頗為俏皮“一個80歲過后還在工作的跨界老頭”,賬號幾乎每日更新,最新的一篇文章《我是這樣度過的此生》上傳于8月9日,講述了他在四川丹巴的生活。

按照父親的遺愿,曾憲德2024年到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捐獻了冼星海在武漢創作《游擊軍歌》時坐的八仙桌。

“要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這段歷史,把這些歌曲一代代傳唱下去。如果沒有先輩們誓死保衛大武漢,就沒有今天保存這么完好的歷史文化街區。在街頭散散步,更能真切體會到和平真好!”曾憲德微笑著望向窗外——

晴空映襯著通城印巷街區的一個巨型光影裝置,飄逸靈動的絲帶,在空中組成了“武漢”兩個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江卉 龔雪 通訊員 周靜

責任編輯:李歡

家國八十年|愛國飯店老通城變身商業新地標

發表時間:2025-08-11 來源:湖北文明網

編者按

銘記抗戰歷史,厚植家國情懷。

一部抗戰史,就是一部鮮血寫就的英雄史,是一個個家庭命運編織的血淚史。

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湖北日報推出“家國八十年”系列報道,通過10個家庭的抗戰故事,再現那段難忘的民族抗爭史,記錄這些家庭今日的幸福生活。家國80年,是每個家庭自強奮斗的80年,更是中華民族不屈奮斗的80年。

采訪對象:“老通城”傳人曾憲德

采訪地點:武漢市

武漢的夏夜熱辣滾燙,位于江岸區的“老通城·通城印巷”街區熙熙攘攘。

這片民國風情的建筑群,如今是老漢口的商業新地標,隨手一拍,就是百年老店老通城與賽博潮店共生的煙火氣。

曾經的“豆皮大王”老通城。(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漢口黃石路,“通城印巷”商業街裝飾一新,于今年5月1日開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

7月2日,老通城創始人曾厚誠的孫子、82歲的曾憲德老人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講述了三組“傳家寶”背后的家國故事。

第一組傳家寶:父親主編的愛國歌集《大家唱》,由光未然、冼星海作序

“我是1943年出生的,那時父母都在重慶逃難?!北M管年事已高,曾憲德思路清晰,一開腔就把我們帶回到當年——

96年前,祖父曾厚誠在漢口大智路創辦“通成飲食店”。他從蔡甸農村來漢口討生活已有24年,憑著勤扒苦做,開起了這家小店。

“上世紀30年代,通成飲食店越做越紅火,祖父把它擴大為通成餐館,接著又創辦了大智旅館?!痹鴳椀抡f,祖父的5個子女中,大女兒畢業于復旦大學,大兒子和二女兒同時考入武漢大學。

“我的父親曾昭正是長子,當時就讀于武大機械系?!痹鴳椀禄貞洠赣H是進步青年,積極參與愛國救亡運動。去上海接回大姑長子時,父親接觸了劉良模、呂驥等愛國文藝人士,帶回《義勇軍進行曲》等愛國歌曲,在學校積極教唱,開展愛國歌詠活動。

1937年初,父親被學校冠以“共產黨嫌疑”,遭到開除。得知此事,二姑曾竹恒與好友李行夫憤而退學。叔叔曾幼誠因參加一二·九運動,遭到所在中學反動校長的毒打致重傷后失學?!凹依锶齻€孩子突然失學,祖父急得咳血。”曾憲德說,“父親沒倒下——他揣著《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譜,走進工廠學校教唱?!?/p>

曾憲德說,正是祖父母樸素的愛憎,讓曾家成了一個有鮮明立場的家庭。曾家的通成餐館和大智旅館成為掩護愛國進步人士、武漢學聯聚會、北平學聯南下接頭的重要場所,被稱為“愛國飯店”。

“1937年10月的一個下午,冼星海坐在通成餐館二樓的八仙桌旁,從口袋里掏出揉皺的《游擊軍歌》歌詞。他用筷子敲著碗邊打節奏,不到5分鐘就譜完了曲。”曾憲德多次聽父親說起當年的場景,“父親等人則連夜刻蠟版印刷《大家唱》愛國歌集,第二天就傳遍了漢口業余歌詠團。這本由父親和姑父李行夫主編的歌集,第一集由光未然作序,第二集序言里至今留著冼星海的吶喊:‘用救亡音樂作武器,完成民族解放!’”

“1938年武漢成為戰時首都,大智旅館成了特殊的‘會議室’?!痹鴳椀抡f,郭沫若、光未然、田漢和許多文藝界愛國進步人士多次來此活動,而父親則配合地下黨建立了武漢最大的群眾救亡歌詠團體“業余歌詠團”和“三八女子歌詠隊”。曾憲德展示著一張修復后的老照片,畫面里身著西裝的青年們正在餐桌旁傳閱《新華日報》。

1938年,日軍逼近?!案赣H組織的抗日歌詠隊引起了日本人的不滿。祖父得到消息,日本人要暗殺父親?!痹鴳椀抡f,形勢越來越危急,祖父經過深思熟慮后下定決心,離開武漢。

武漢淪陷前,曾家分四路逃亡:祖父祖母帶著二姑逃往重慶,父親率歌詠隊轉戰宜昌,叔叔曾幼誠則經香港去上海投奔大姑,三姑則隨國立藝專長途步行到了重慶。

“好好的一家人,就這樣散了。”曾憲德眼眶噙滿淚水,他告訴記者,“三姑輾轉湖南、廣西、云南多地,最后才到了重慶,家人和她失去聯系長達3年時間,一度以為她出了意外。萬幸的是,一家人都安然無恙?!?/p>

曾憲德老人在整理家族的老照片。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

第二組傳家寶:1958年毛主席接見老通城職工的合影

武漢淪陷后,曾昭正到宜昌繼續從事愛國歌詠宣傳。歌詠隊被當局強行解散后,曾昭正流亡重慶,插班考入西北工學院,畢業后在重慶綦江從事水文設計施工。

曾憲德告訴記者,父親始終心系抗日,1943年他辭職到成都,在“華美女子中學”任物理教員期間,因從事抗日活動被解職。“母親是父親的粉絲,追隨他來到重慶,1942年在郭沫若證婚下結為夫妻,次年就生下了我。”曾憲德說。

1945年,抗戰勝利,曾家人回到漢口。通成餐館和大智旅館已被炸成廢墟,通成餐館5間門面被日軍改作兵用。

“祖父借錢重建通成餐館,特意在‘通成’前加了個‘老’字。這個‘老’字,既是老字號的傳承,更是民族不屈的象征。”

曾憲德告訴記者,1947年的《武漢商報》上,有一天頭版廣告寫著:“老通成豆皮——勝利的味道?!?/p>

當年名廚高金安創制的三鮮豆皮,用雞蛋、肉丁、蝦仁、冬菇作餡,被食客贊為“一口咬穿九重天”,至今仍是武漢小吃的代表。

1947年夏天,在中共地下組織的安排下,武漢工委書記劉實以家庭教師身份隱蔽在曾家,幫助完成了“五師突圍”“配合解放武漢”等重要工作。

曾憲德說,武漢解放后,祖父積極支持響應國家號召,守法經營。1953年,68歲的祖父在臨終前留下遺言:“把家產全捐給國家買飛機?!?/p>

這個決定讓曾家從富商變為平民,卻讓老通城獲得新生。國營后的老通城迎來高光時刻:1958年毛主席兩次到惠濟路分店,稱贊“豆皮是湖北風味,要保持下去”。劉少奇、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以及金日成、西哈努克等外國元首先后到訪,三鮮豆皮成為武漢招待外賓的“招牌菜”。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老通成餐館”幾經更名,最后恢復并將“成”改為“城”,“老通城”沿用至今。

“祖父留下的不僅是豆皮配方,更是先有國后有家的精神密碼。生前,父親常對我說,他此生只有兩個愿望,第一是趕走日本侵略者,第二是讓中國人民站起來!”

第三組傳家寶:2025年通城印巷開街時的演出視頻

走進曾憲德的書房,三組特殊的“傳家寶”被擺放在書柜的醒目位置:1937年的《大家唱》歌集、1958年毛主席接見老通城職工的合影、2025年通城印巷開街時的演出視頻。

今年5月,由湖北白云邊集團打造的“老通城·通城印巷”街區開街,成為展示武漢市井人文風情的一扇窗口。非遺豆皮工坊與沉浸式抗戰歌詠展演相映成趣,重現當年《游擊軍歌》的激昂旋律。

“現在每周都有學生來通城印巷,用VR技術體驗1938年的歌詠大會。”曾憲德指著手機里的視頻,一群00后孩子在全息投影中,與冼星?!巴_”演唱《游擊軍歌》,“父親要是看到,肯定會說‘這才是《大家唱》的真意’?!?/p>

曾憲德告訴記者,這些年,他花了大量時間整理曾家長輩的信件、日記和回憶錄,并據此完成了紀實小說《漢口老通城曾家》三部曲。

“在祖輩的言傳身教下,曾家人才輩出。”曾憲德介紹,父親那一輩兄弟姐妹5人,有“三頂帽子兩桿槍”,“三頂帽子”指有3人獲得大學文憑,“兩桿槍”指有2人加入人民解放軍;我們這一輩出了兩位科技工作者,其中一位物理學家、一位從事國防科技工業。

曾憲德回憶起一件小事,1974年,母親剛從農村調回湖北大學,很想讓暫時沒有工作的妹妹參軍,就找到當時在空軍負責招兵的叔叔曾幼誠咨詢。結果叔叔在電話里只說了一句話:“參軍,找當地招兵辦去報名??!”放下電話,母親沒有不滿,還夸贊叔叔:“這就是革命干部!”

受家人的影響,曾憲德1965年從武漢工學院電機系畢業后,主動申請到位于四川藏區的丹巴云母礦工作,直到1976年才調回武漢。

在武漢,曾憲德和老伴相濡以沫幾十年,前幾年老伴因病去世。3個兒女都孝順成器,大兒子是廣東一家企業的總工程師,女兒從企業退休,小兒子則照顧他的起居。

退休以后,曾憲德享受兒孫繞膝的晚年生活,還開通了網絡賬號,自我介紹頗為俏皮“一個80歲過后還在工作的跨界老頭”,賬號幾乎每日更新,最新的一篇文章《我是這樣度過的此生》上傳于8月9日,講述了他在四川丹巴的生活。

按照父親的遺愿,曾憲德2024年到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紀念館,捐獻了冼星海在武漢創作《游擊軍歌》時坐的八仙桌。

“要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這段歷史,把這些歌曲一代代傳唱下去。如果沒有先輩們誓死保衛大武漢,就沒有今天保存這么完好的歷史文化街區。在街頭散散步,更能真切體會到和平真好!”曾憲德微笑著望向窗外——

晴空映襯著通城印巷街區的一個巨型光影裝置,飄逸靈動的絲帶,在空中組成了“武漢”兩個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江卉 龔雪 通訊員 周靜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

欧美人牲a欧美精品,久久理论片午夜琪琪电影网,国产精品免费区二区三区观看,亚洲另类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