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黃梅風華史 同話鄂皖戲韻長

A-   A+
發表時間:2025年08月07日    來源:湖北文明網

項雅頌及其整理的黃梅戲傳統劇目全集《告經承》本。

炎炎盛夏,驕陽似火。湖北黃梅戲藝術劇院的排練大廳里,數十位演員正揮汗如雨,加緊排練新戲《梅城煙雨》。從其前身黃梅縣人民劇團1949年成立以來,這支專業院團就一直活躍在國內外舞臺上。

2006年,經湖北省黃梅縣和安徽省安慶市共同申報,黃梅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不僅是對黃梅戲獨特的文化傳統藝術價值的充分肯定,更是對歷史上為了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演藝人員、創作者、理論工作者的無限告慰。

在劇院的非遺展室,手寫劇本、戲服、道具、唱片……一件件展品訴說著黃梅戲的百年芳華。展室管理員王治國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還有一套更加珍貴的檔案,保存在黃梅縣檔案館。

無人問津的廢紙成為省級檔案文獻遺產

隨著管理員轉動手柄,高大的密集架無聲滑開,一排排整齊的檔案盒露出真容,盒脊上粘貼的“黃梅戲藝術檔案”字樣,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它們的與眾不同。

根據記載,這批檔案最早建檔于1985年。那一年,應國家文化部等部門要求,全國各藝術院團均開始建立藝術檔案,黃梅縣人民劇團安排時年51歲的嚴宇翔同志負責。

“這些舊紙頭有什么用?”由于口傳心授仍是學戲傳戲的主要方式,大多數同事對這項工作并不理解。因為經費緊張,單位也很難給予充足的保障。

嚴宇翔頂著別人的嘲諷,不僅捐出個人收藏,還不遺余力地到處尋訪,如燕子銜泥一般,把一疊疊劇本、一張張照片、一頁頁草圖收歸庫中。其中,一張由著名美術家李竟立創作的《百達布景圖》,就是他從廢紙堆中發現的。這樣,他從無到有,建立起一間全國知名、專家肯定的藝術檔案室。

王治國回憶,2005年,劇院老樓即將拆除,新樓又還在建設中,這批檔案面臨無處可去的窘境。恰逢縣檔案系統的領導前來參觀,雙方一拍即合,將藝術檔案室中的精品移交縣檔案館。

“這是縣劇團和我們共同的心頭肉?!笨h檔案館館長陳君說,拿到檔案后,工作人員按劇本、曲譜、照片、實物等6大類進行分類整理,426卷(件)檔案均收藏在恒溫恒濕的專用庫房。

2025年6月,第三批湖北省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公布,藝術檔案中的“黃梅戲傳統劇目全集”光榮入選。

整理黃梅戲檔案是他留給兒子的遺愿

一頁頁發黃的檔案背后,折射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嚴宇翔的事跡讓人感動,“黃梅戲傳統劇目全集”的來歷則令人唏噓。

據檔案記載,1956年,黃梅縣就指示劇團對傳統劇目進行搜集整理。1959年,又由劇團負責人桂遇秋組織余海仙、項雅頌、樂柯記等近十位老藝人,歷經4年,默寫整理出“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劇目檔案,分存于省戲工室、縣文化館和縣劇團,可惜在“文革”中全部毀佚無存。

1986年,由嚴宇翔積極爭取經費,碩果僅存的老藝人項雅頌從古稀之年開始,又花費3年時間,將這些劇目再次默寫出來,并一筆一畫謄寫整齊,最終整理成“黃梅戲傳統劇目全集”,為后世留下一份不可復生的文化遺產。而他所獲報酬,每百字僅5分錢。

檔案材料中,還有一個名字反復出現。

桂遇秋,1934年出生,是一名普通的基層文化工作者。但他曾花費40年心血,收集整理散佚的黃梅戲傳統劇目計大本戲101本,小戲135出,共480余萬字,還有文曲戲、花鼓諸腔等彈詞、寶卷32本,約120萬字。

他還沿著黃梅戲流播的軌跡,踏訪7省56個縣市,走訪400多位老藝人、老戲迷,查閱各地史志及文獻資料2100余冊,考證整理出檔案250余宗,近1000萬字。他主編的《黃梅采茶戲志》,成為研究黃梅戲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用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口述歷史,對黃梅戲發源于黃梅進行了有說服力的論證。

黃梅戲藝術劇院院長余文新說,1999年桂遇秋病逝時,他給兒子桂靖雷只留下兩個遺愿:一是自費將《黃梅戲傳統劇目匯編》后三卷出齊;二是葬禮上要放黃梅戲。

見證鄂皖兩地共同唱響大黃梅

近年來,關于黃梅戲發源地的研究似乎又熱了起來。翻閱這套黃梅戲藝術檔案,鄂皖兩地的藝人和文化工作者共同攜手,將黃梅戲這朵成長于民間的藝術奇葩發揚光大的故事卻比比皆是。

據檔案材料記載,1953年,安徽省著名劇作家陸洪非和作曲家王兆乾來黃梅采風,由嚴宇翔陪同。他們花了近半個月時間,下鄉找老藝人口傳“七仙女下凡”等傳統秘本,搜集采茶唱腔。1954年秋,由陸洪非等改編創作的《天仙配》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一炮而紅,后又改編拍成電影,風靡海內外。

1958年,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王少舫來黃梅探源求訪,檔案中也留下了珍貴的照片記錄。

1959年,在安徽省領導的關懷和文化部門的支持下,黃梅縣劇團的易春華、呂金姣等22名新招收學員赴安徽省藝術學校培訓一年,成長為劇團的骨干力量。

1983年,時任湖北省委主要領導提出:“湖北是黃梅戲的娘家,一定要把黃梅戲請回來!”。此后,鄂皖兩地的交流更加密切。湖北不僅從安徽引進楊俊、張輝等優秀演員,省、縣各級黃梅戲劇院都開始定期選送苗子到安徽學戲。隨著兩地各自舉辦黃梅戲藝術節,交流互演,呈現出既溝通互鑒,又各具特色,共同唱響“大黃梅”的良好局面。

而最能具象化體現兩地合作的,是15卷本《黃梅戲傳統劇目匯編》。1999年,由黃梅人桂遇秋搜集勘校,安徽人黃旭初主編,安慶市黃梅戲劇院出版,這套《匯編》歷經10年,終于出齊。它集黃梅戲傳統劇目之大成,對黃梅戲的研究與傳承極為重要,主編黃旭初說:“其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是不可以金錢來計算的?!保?span style="text-indent: 32px; text-wrap: wrap;">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毅 通訊員 瞿雄鵬 鄭鑒峰)

責任編輯:王炯

一卷黃梅風華史 同話鄂皖戲韻長

發表時間:2025-08-07 來源:湖北文明網

項雅頌及其整理的黃梅戲傳統劇目全集《告經承》本。

炎炎盛夏,驕陽似火。湖北黃梅戲藝術劇院的排練大廳里,數十位演員正揮汗如雨,加緊排練新戲《梅城煙雨》。從其前身黃梅縣人民劇團1949年成立以來,這支專業院團就一直活躍在國內外舞臺上。

2006年,經湖北省黃梅縣和安徽省安慶市共同申報,黃梅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不僅是對黃梅戲獨特的文化傳統藝術價值的充分肯定,更是對歷史上為了黃梅戲的傳承與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演藝人員、創作者、理論工作者的無限告慰。

在劇院的非遺展室,手寫劇本、戲服、道具、唱片……一件件展品訴說著黃梅戲的百年芳華。展室管理員王治國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還有一套更加珍貴的檔案,保存在黃梅縣檔案館。

無人問津的廢紙成為省級檔案文獻遺產

隨著管理員轉動手柄,高大的密集架無聲滑開,一排排整齊的檔案盒露出真容,盒脊上粘貼的“黃梅戲藝術檔案”字樣,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它們的與眾不同。

根據記載,這批檔案最早建檔于1985年。那一年,應國家文化部等部門要求,全國各藝術院團均開始建立藝術檔案,黃梅縣人民劇團安排時年51歲的嚴宇翔同志負責。

“這些舊紙頭有什么用?”由于口傳心授仍是學戲傳戲的主要方式,大多數同事對這項工作并不理解。因為經費緊張,單位也很難給予充足的保障。

嚴宇翔頂著別人的嘲諷,不僅捐出個人收藏,還不遺余力地到處尋訪,如燕子銜泥一般,把一疊疊劇本、一張張照片、一頁頁草圖收歸庫中。其中,一張由著名美術家李竟立創作的《百達布景圖》,就是他從廢紙堆中發現的。這樣,他從無到有,建立起一間全國知名、專家肯定的藝術檔案室。

王治國回憶,2005年,劇院老樓即將拆除,新樓又還在建設中,這批檔案面臨無處可去的窘境。恰逢縣檔案系統的領導前來參觀,雙方一拍即合,將藝術檔案室中的精品移交縣檔案館。

“這是縣劇團和我們共同的心頭肉。”縣檔案館館長陳君說,拿到檔案后,工作人員按劇本、曲譜、照片、實物等6大類進行分類整理,426卷(件)檔案均收藏在恒溫恒濕的專用庫房。

2025年6月,第三批湖北省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公布,藝術檔案中的“黃梅戲傳統劇目全集”光榮入選。

整理黃梅戲檔案是他留給兒子的遺愿

一頁頁發黃的檔案背后,折射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嚴宇翔的事跡讓人感動,“黃梅戲傳統劇目全集”的來歷則令人唏噓。

據檔案記載,1956年,黃梅縣就指示劇團對傳統劇目進行搜集整理。1959年,又由劇團負責人桂遇秋組織余海仙、項雅頌、樂柯記等近十位老藝人,歷經4年,默寫整理出“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劇目檔案,分存于省戲工室、縣文化館和縣劇團,可惜在“文革”中全部毀佚無存。

1986年,由嚴宇翔積極爭取經費,碩果僅存的老藝人項雅頌從古稀之年開始,又花費3年時間,將這些劇目再次默寫出來,并一筆一畫謄寫整齊,最終整理成“黃梅戲傳統劇目全集”,為后世留下一份不可復生的文化遺產。而他所獲報酬,每百字僅5分錢。

檔案材料中,還有一個名字反復出現。

桂遇秋,1934年出生,是一名普通的基層文化工作者。但他曾花費40年心血,收集整理散佚的黃梅戲傳統劇目計大本戲101本,小戲135出,共480余萬字,還有文曲戲、花鼓諸腔等彈詞、寶卷32本,約120萬字。

他還沿著黃梅戲流播的軌跡,踏訪7省56個縣市,走訪400多位老藝人、老戲迷,查閱各地史志及文獻資料2100余冊,考證整理出檔案250余宗,近1000萬字。他主編的《黃梅采茶戲志》,成為研究黃梅戲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用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口述歷史,對黃梅戲發源于黃梅進行了有說服力的論證。

黃梅戲藝術劇院院長余文新說,1999年桂遇秋病逝時,他給兒子桂靖雷只留下兩個遺愿:一是自費將《黃梅戲傳統劇目匯編》后三卷出齊;二是葬禮上要放黃梅戲。

見證鄂皖兩地共同唱響大黃梅

近年來,關于黃梅戲發源地的研究似乎又熱了起來。翻閱這套黃梅戲藝術檔案,鄂皖兩地的藝人和文化工作者共同攜手,將黃梅戲這朵成長于民間的藝術奇葩發揚光大的故事卻比比皆是。

據檔案材料記載,1953年,安徽省著名劇作家陸洪非和作曲家王兆乾來黃梅采風,由嚴宇翔陪同。他們花了近半個月時間,下鄉找老藝人口傳“七仙女下凡”等傳統秘本,搜集采茶唱腔。1954年秋,由陸洪非等改編創作的《天仙配》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一炮而紅,后又改編拍成電影,風靡海內外。

1958年,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王少舫來黃梅探源求訪,檔案中也留下了珍貴的照片記錄。

1959年,在安徽省領導的關懷和文化部門的支持下,黃梅縣劇團的易春華、呂金姣等22名新招收學員赴安徽省藝術學校培訓一年,成長為劇團的骨干力量。

1983年,時任湖北省委主要領導提出:“湖北是黃梅戲的娘家,一定要把黃梅戲請回來!”。此后,鄂皖兩地的交流更加密切。湖北不僅從安徽引進楊俊、張輝等優秀演員,省、縣各級黃梅戲劇院都開始定期選送苗子到安徽學戲。隨著兩地各自舉辦黃梅戲藝術節,交流互演,呈現出既溝通互鑒,又各具特色,共同唱響“大黃梅”的良好局面。

而最能具象化體現兩地合作的,是15卷本《黃梅戲傳統劇目匯編》。1999年,由黃梅人桂遇秋搜集勘校,安徽人黃旭初主編,安慶市黃梅戲劇院出版,這套《匯編》歷經10年,終于出齊。它集黃梅戲傳統劇目之大成,對黃梅戲的研究與傳承極為重要,主編黃旭初說:“其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是不可以金錢來計算的。”(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毅 通訊員 瞿雄鵬 鄭鑒峰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

欧美人牲a欧美精品,久久理论片午夜琪琪电影网,国产精品免费区二区三区观看,亚洲另类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