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克威的《革命烈士證明書》。
8月1日上午,“紅色精神荊楚行”巡展活動在鄂州市烈士陵園紀念館啟動,89歲的軍休干部白紹珍在展柜前講述烈士故事。
女飛行員張連芳的飛行戰備包。
記錄郭躍華遺言的磁帶。
參觀者呂女士仔細觀看譚珍祥捐獻的紅色傳家寶。
8月1日上午,“紅色精神荊楚行”巡展活動在鄂州市烈士陵園紀念館啟動。
展覽共分為抗日戰爭、抗美援朝、紅色傳家寶、老兵榮譽、烈士遺言共五個部分。40余件凝結著紅色基因的勛章、信物、生活用品及重大歷史事件實物匯聚于此,展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接續奮斗中,荊楚大地的英雄兒女們浴血奮戰、前赴后繼,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舍生忘死、命運與共的先進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風范。
“戰友們在整理郭躍華烈士遺物時,發現他留給親人的一盤磁帶,他告訴親人如果自己為國捐軀了,讓他們不要悲痛……”活動現場,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直屬東湖軍休所89歲的軍休干部白紹珍深情回顧郭躍華烈士的英勇事跡。烈士那堅定的聲音在空氣中回蕩,字字句句飽含著對祖國和家人的深情厚愛,不少觀眾被烈士的英雄事跡深深打動,眼眶濕潤。
展覽現場,73歲的老兵鄭云昌仔細參觀每一件展品,他動情地說:“每一件展品,都在無聲地講述舍生忘死、忠誠報國的壯烈篇章,都是賡續紅色血脈、傳承不朽精神的鮮活教材。在八一建軍節這個特殊節日參加這次活動,很受感動,我們一定要把烈士精神傳承下去,教育我們的后代,把國家建設得更好?!?/p>
“此次展出的實物,讓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當年戰爭的殘酷,也更懂得如今和平的來之不易。銘記歷史、尊崇英烈、守護榮光,既是我們的情感所系,更是《湖北省英雄烈士保護條例》賦予每位公民的責任?!倍踔菔辛鹤雍^財政局工作人員呂芹說。
據悉,“紅色精神荊楚行”主題活動由湖北省委宣傳部指導,湖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軍區政治工作局共同主辦,于2024年9月啟動?;顒右再s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為主線,通過組織開展全省英烈人物尋訪活動,征集了一批承載紅色基因的珍貴實物。此次巡展,是該主題活動的系列活動之一。8月1日至15日,巡展首站在鄂州市烈士陵園紀念館持續展出。恩施站和襄陽站將分別于8月25日至9月15日,9月25日至10月20日相繼展出。
一張烈士證明
見證30歲抗日英雄壯舉
在“紅色精神荊楚行”巡展鄂州站現場,一張泛黃的《革命烈士證明書》被放在第一組展柜中。和它陳列在一起的,還有一份日軍侵華時期的畫報、一個侵華日軍的“支那事變從軍記章”,他們共同把參觀者拉回到80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抗戰歷史中。
這張烈士證明書的主人,叫唐克威,他原名徐德乾,湖北棗陽人。1927年3月,年僅14歲的他加入共青團,踏上革命之路。1932年,唐克威考入北京大學法商系,后曾任北平學聯秘書長。1934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率領學生投身“一二·九”運動。抗戰全面爆發后,唐克威進入延安抗大學習,畢業后到中央組織部工作。此后,他先后擔任多個重要職務。特別是在冀魯豫邊區工作期間,多次粉碎日寇“掃蕩”,鞏固并發展了抗日根據地。
1942年底,唐克威臨危受命,出任中共水東地委書記兼水東獨立團政委。水東地區處于日偽重鎮開封、商丘、淮陽之間的狹小三角地帶,被日、偽、頑、匪四面包圍,斗爭形勢極為殘酷。然而,唐克威毫不畏懼,毅然奔赴這片艱苦的戰場。
1943年1月27日,唐克威率部在杞縣監視日軍時,遭遇敵人包圍。為掩護大部隊撤退,他挺身而出,帶領部分人員阻擊日軍。戰斗中,他不幸落馬,身處絕境卻寧死不屈,一邊朝敵人射擊,一邊撕毀文件,當打到最后一顆子彈時,他飲彈自盡,年僅30歲。唐克威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對國家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唐克威的外孫王鵬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姥爺去世時他的母親還不到3歲,因此多年以來家里人都不知道姥爺犧牲、安葬在哪里,直到他上高中時,河南杞縣黨史部門的工作人員到廣西和他家取得聯系,全家才第一次到姥爺墓前祭掃——原來姥爺犧牲后,被葬于河南太康縣鐵底河畔,多年來當地群眾一直自發為烈士看墳、掃墓。
與唐克威烈士證明一同展出的,還有日軍侵華時期的《支那事變畫報》和“支那事變從軍記章”。《支那事變畫報》是日軍侵華罪行的重要史料印證物,它記錄了日軍在中國犯下的種種暴行,每一頁都沾滿了中國人民的鮮血。
“支那事變從軍記章”由日本政府于1939年7月發行,證章正面的日本國徽、軍旗,以及背面的“支那事變”字樣和山水圖樣,都暴露了日軍妄圖侵占中國的狼子野心。這些文物,是歷史的鐵證,它時刻提醒著國人,不要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
一套紅色傳家寶
記錄抗美援朝老兵大功
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了守住陣地,整個連除了兩名戰士外全部犧牲。其中一名幸存的戰士當時被敵人的一發炮彈震暈,被壓在了犧牲戰友的遺體下幸運生還。8月1日以來,當這名幸存者捐獻的“紅色傳家寶”在鄂州烈士陵園紀念園展出時,其背后故事感動了現場眾多參觀者。
展柜前,來自鄂州市鄂城區的幾名小學生簇擁在老英雄捐獻的“紅色傳家寶”前,俯身仔細觀看。展柜內擺放的是整齊劃一的立功證明書、勛章證書、軍功章及紀念章,上面赫然寫著“譚珍祥的證書與勛章”——今年95歲的譚珍祥正是那名幸存下來的戰士。在小學生們的追問下,講解員張婷向大家講述了勛章背后的感人故事。
1930年2月,譚珍祥出生于恩施市屯堡鄉田鳳坪村。1948年10月17日,他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第167師。該師番號撤銷后,編入第149師446團。
1950年10月25日,譚珍祥隨中國人民志愿軍第50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在第三次戰役全面爆發時,譚珍祥所在的149師緊追敵人,遇上了英軍29旅。這支部隊是英軍中的王牌部隊,曾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底登陸戰。在朝鮮戰場上,他們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百夫長”坦克。在那場戰斗中,149師官兵無一人退縮。因缺乏反坦克武器,戰士們先以機槍、沖鋒槍、步槍等火力驅離坦克上的敵軍步兵,隨后由爆破組使用炸藥包、爆破筒實施炸坦克作業,部分戰士甚至手持手榴彈,以血肉之軀與敵軍坦克展開搏斗。最終,英軍29旅就這樣被我軍全殲。也是在其中一次戰爭中,譚珍祥被壓在了犧牲戰友的遺體下,撿回一條命。
在巡展現場展出的《立功證明書》上,清晰地記載著譚珍祥這次立大功的經歷:戰斗中英勇頑強,和同志一起打退敵人八百余人的八次沖鋒。陣地上僅剩二人仍機動靈活,收集手榴彈,堅持戰斗,固守了陣地,立大功一次。
1951年4月中旬,部隊返回東北休整,譚珍祥獲頒抗美援朝紀念獎章。
譚珍祥的兒子譚祥友告訴記者,父親年紀雖長,其志未衰,每日頭戴軍帽,常懷赤誠之心,對曾經的軍旅生涯念念不忘,時常跟子女講述朝鮮戰場的經歷,偶爾還能說上幾句簡單的朝鮮語。
2024年11月,譚珍祥把自己的立功證明書、勛章證書、軍功章、紀念章捐獻給湖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這也是湖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征集到的首套“紅色傳家寶”。
“通過這些實物,我們仿佛能看到譚珍祥老英雄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的身影,這些展品讓歷史變得更加鮮活,也讓我們對英雄的敬意更加深沉,在當代我們要繼續傳承老英雄們的精神?!眳⒂^者呂女士說。
一個軍用拎包
陪伴女飛行員兩次穿越蘑菇云
在“紅色精神荊楚行”巡展鄂州站的展柜里,有一個碩大的軍用拎包。它雖有部分磨損脫落,也有些褪色,但十分干凈,保存完好,還上了一把象征藍天的淡藍色的鎖。這個軍用拎包,是武漢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軍休六中心退休干部張連芳的飛行員戰備包。它曾兩次陪著張連芳執行原子彈空中采樣任務,意義不凡。
張連芳今年89歲。1959年,她從航校畢業后,成為空軍某部飛行領航員,為駕駛員提供準確方向。1964年,她執行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務。
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罩猩鹁薮蟮哪⒐皆啤_@朵云看上去很漂亮,但也隱藏著巨大的殺傷力。而張連芳和戰友們接到的任務是,駕駛飛機盡可能接近蘑菇云,完成空中取樣。
為了獲得分析爆炸效果的第一手資料,空中取樣是原子彈爆炸實驗中必須完成的一項工作。在國外,這項工作由無人機完成,可在當時,我國還沒有無人機,只能人工取樣。
“領導談話說,有一項絕密任務,選來選去把我選上了。他說,應該有生命危險,要立生死狀?!睆堖B芳介紹,原子彈爆炸時,他們就駕機在現場準備穿過蘑菇云,“一進去以后,臉都發燙。我怕收集得不準,穿過去以后又返回來,又穿一次,這樣我才放心。要保證任務完成得好,我張連芳干啥都要十全十美,不能半途而廢?!?/p>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方式是“地爆”,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核威懾、核反擊能力,因此,實現“空爆”被提上議事日程??哲娊拥娇胀对訌椀脑囼炄蝿蘸螅瑥堖B芳奉命再次來到大西北。1965年5月14日,中國首次飛機空投原子彈試驗正式開始。當戈壁灘再次升起蘑菇云時,張連芳和戰友們又一次起飛,沖向蘑菇云。
核爆試驗結束后,張連芳回到部隊,繼續默默從事飛機領航員的工作。近半個世紀后,她的事跡才被大家知曉。
一盤磁帶
將40年前的烈士遺言帶到今天
“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有我……”雖然已經過去了40年,但是當磁帶里播出25歲的烈士在犧牲前唱的歌時,在場不少聽眾仍感動得落淚。
在“紅色精神荊楚行”巡展活動現場展出的郭躍華烈士的遺言磁帶前,郭躍華生前的首長、軍休干部白紹珍講述了烈士感天動地的故事。
1960年1月29日,郭躍華出生在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的一個農村家庭。1979年12月,20歲的郭躍華讀完高中選擇參軍入伍。
1985年1月,新婚僅三天的郭躍華,在接到部隊的緊急電報后,毫不猶豫返回部隊。1985年7月3日,他參加敵后偵察捕俘小組,7月4日凌晨,他成功俘獲一名越軍。
撤離時遭越軍包抄,他率隊掩護戰友,激戰中不幸犧牲。他在戰斗中身中13彈,頭顱被彈片削去一半,但仍保持射擊姿勢,直至壯烈犧牲,手中還緊握未投出的手雷。
戰友們在整理郭躍華烈士的遺物時,發現了他留給親人的一盤磁帶。磁帶中,錄有他的遺言。他囑咐親人不必悲痛,勸妻子重組家庭,還錄了三首歌,表達對祖國對親人深深的眷戀與無限的熱愛。
“爹娘,你的兒子掉淚,不是怕死,你的兒子為國家獻身是應該的。相信你的兒子吧,他一定死得比泰山還重?!惫S華一邊哭,一邊用堅定的語氣說著告別的話語,字字句句飽含著對祖國和家人的深情厚愛,仿佛將在場的眾人一同帶入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不少人眼眶泛紅,悄悄拭去眼角的淚水。
白紹珍介紹,郭躍華是跪在地上,朝著河北家鄉的方向,哭著錄下臨終遺言的。他說,這盤錄音帶是中國軍人舍生忘死、忠誠報國的最好見證,是我們賡續紅色血脈、傳承不朽精神的最好教材,希望更多人可以聽到他的故事,來親身感受烈士的崇高情懷。
值得關注的是,“紅色精神荊楚行”巡展活動現場設有專門的便捷按鈕,前來參觀展品的觀眾只需輕按一下按鈕,就可以聽到郭躍華烈士當年臨終前留下的遺言以及唱給媽媽的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孝武 通訊員 包曉霽 陳凱 羅明 實習生 廖芊涵 郭邦耀)
發表時間:2025-08-06 來源:湖北文明網
唐克威的《革命烈士證明書》。
8月1日上午,“紅色精神荊楚行”巡展活動在鄂州市烈士陵園紀念館啟動,89歲的軍休干部白紹珍在展柜前講述烈士故事。
女飛行員張連芳的飛行戰備包。
記錄郭躍華遺言的磁帶。
參觀者呂女士仔細觀看譚珍祥捐獻的紅色傳家寶。
8月1日上午,“紅色精神荊楚行”巡展活動在鄂州市烈士陵園紀念館啟動。
展覽共分為抗日戰爭、抗美援朝、紅色傳家寶、老兵榮譽、烈士遺言共五個部分。40余件凝結著紅色基因的勛章、信物、生活用品及重大歷史事件實物匯聚于此,展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接續奮斗中,荊楚大地的英雄兒女們浴血奮戰、前赴后繼,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舍生忘死、命運與共的先進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風范。
“戰友們在整理郭躍華烈士遺物時,發現他留給親人的一盤磁帶,他告訴親人如果自己為國捐軀了,讓他們不要悲痛……”活動現場,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直屬東湖軍休所89歲的軍休干部白紹珍深情回顧郭躍華烈士的英勇事跡。烈士那堅定的聲音在空氣中回蕩,字字句句飽含著對祖國和家人的深情厚愛,不少觀眾被烈士的英雄事跡深深打動,眼眶濕潤。
展覽現場,73歲的老兵鄭云昌仔細參觀每一件展品,他動情地說:“每一件展品,都在無聲地講述舍生忘死、忠誠報國的壯烈篇章,都是賡續紅色血脈、傳承不朽精神的鮮活教材。在八一建軍節這個特殊節日參加這次活動,很受感動,我們一定要把烈士精神傳承下去,教育我們的后代,把國家建設得更好?!?/p>
“此次展出的實物,讓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當年戰爭的殘酷,也更懂得如今和平的來之不易。銘記歷史、尊崇英烈、守護榮光,既是我們的情感所系,更是《湖北省英雄烈士保護條例》賦予每位公民的責任。”鄂州市梁子湖區財政局工作人員呂芹說。
據悉,“紅色精神荊楚行”主題活動由湖北省委宣傳部指導,湖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軍區政治工作局共同主辦,于2024年9月啟動?;顒右再s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為主線,通過組織開展全省英烈人物尋訪活動,征集了一批承載紅色基因的珍貴實物。此次巡展,是該主題活動的系列活動之一。8月1日至15日,巡展首站在鄂州市烈士陵園紀念館持續展出。恩施站和襄陽站將分別于8月25日至9月15日,9月25日至10月20日相繼展出。
一張烈士證明
見證30歲抗日英雄壯舉
在“紅色精神荊楚行”巡展鄂州站現場,一張泛黃的《革命烈士證明書》被放在第一組展柜中。和它陳列在一起的,還有一份日軍侵華時期的畫報、一個侵華日軍的“支那事變從軍記章”,他們共同把參觀者拉回到80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抗戰歷史中。
這張烈士證明書的主人,叫唐克威,他原名徐德乾,湖北棗陽人。1927年3月,年僅14歲的他加入共青團,踏上革命之路。1932年,唐克威考入北京大學法商系,后曾任北平學聯秘書長。1934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率領學生投身“一二·九”運動??箲鹑姹l后,唐克威進入延安抗大學習,畢業后到中央組織部工作。此后,他先后擔任多個重要職務。特別是在冀魯豫邊區工作期間,多次粉碎日寇“掃蕩”,鞏固并發展了抗日根據地。
1942年底,唐克威臨危受命,出任中共水東地委書記兼水東獨立團政委。水東地區處于日偽重鎮開封、商丘、淮陽之間的狹小三角地帶,被日、偽、頑、匪四面包圍,斗爭形勢極為殘酷。然而,唐克威毫不畏懼,毅然奔赴這片艱苦的戰場。
1943年1月27日,唐克威率部在杞縣監視日軍時,遭遇敵人包圍。為掩護大部隊撤退,他挺身而出,帶領部分人員阻擊日軍。戰斗中,他不幸落馬,身處絕境卻寧死不屈,一邊朝敵人射擊,一邊撕毀文件,當打到最后一顆子彈時,他飲彈自盡,年僅30歲。唐克威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對國家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唐克威的外孫王鵬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姥爺去世時他的母親還不到3歲,因此多年以來家里人都不知道姥爺犧牲、安葬在哪里,直到他上高中時,河南杞縣黨史部門的工作人員到廣西和他家取得聯系,全家才第一次到姥爺墓前祭掃——原來姥爺犧牲后,被葬于河南太康縣鐵底河畔,多年來當地群眾一直自發為烈士看墳、掃墓。
與唐克威烈士證明一同展出的,還有日軍侵華時期的《支那事變畫報》和“支那事變從軍記章”?!吨鞘伦儺媹蟆肥侨哲娗秩A罪行的重要史料印證物,它記錄了日軍在中國犯下的種種暴行,每一頁都沾滿了中國人民的鮮血。
“支那事變從軍記章”由日本政府于1939年7月發行,證章正面的日本國徽、軍旗,以及背面的“支那事變”字樣和山水圖樣,都暴露了日軍妄圖侵占中國的狼子野心。這些文物,是歷史的鐵證,它時刻提醒著國人,不要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
一套紅色傳家寶
記錄抗美援朝老兵大功
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了守住陣地,整個連除了兩名戰士外全部犧牲。其中一名幸存的戰士當時被敵人的一發炮彈震暈,被壓在了犧牲戰友的遺體下幸運生還。8月1日以來,當這名幸存者捐獻的“紅色傳家寶”在鄂州烈士陵園紀念園展出時,其背后故事感動了現場眾多參觀者。
展柜前,來自鄂州市鄂城區的幾名小學生簇擁在老英雄捐獻的“紅色傳家寶”前,俯身仔細觀看。展柜內擺放的是整齊劃一的立功證明書、勛章證書、軍功章及紀念章,上面赫然寫著“譚珍祥的證書與勛章”——今年95歲的譚珍祥正是那名幸存下來的戰士。在小學生們的追問下,講解員張婷向大家講述了勛章背后的感人故事。
1930年2月,譚珍祥出生于恩施市屯堡鄉田鳳坪村。1948年10月17日,他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0軍第167師。該師番號撤銷后,編入第149師446團。
1950年10月25日,譚珍祥隨中國人民志愿軍第50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在第三次戰役全面爆發時,譚珍祥所在的149師緊追敵人,遇上了英軍29旅。這支部隊是英軍中的王牌部隊,曾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底登陸戰。在朝鮮戰場上,他們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百夫長”坦克。在那場戰斗中,149師官兵無一人退縮。因缺乏反坦克武器,戰士們先以機槍、沖鋒槍、步槍等火力驅離坦克上的敵軍步兵,隨后由爆破組使用炸藥包、爆破筒實施炸坦克作業,部分戰士甚至手持手榴彈,以血肉之軀與敵軍坦克展開搏斗。最終,英軍29旅就這樣被我軍全殲。也是在其中一次戰爭中,譚珍祥被壓在了犧牲戰友的遺體下,撿回一條命。
在巡展現場展出的《立功證明書》上,清晰地記載著譚珍祥這次立大功的經歷:戰斗中英勇頑強,和同志一起打退敵人八百余人的八次沖鋒。陣地上僅剩二人仍機動靈活,收集手榴彈,堅持戰斗,固守了陣地,立大功一次。
1951年4月中旬,部隊返回東北休整,譚珍祥獲頒抗美援朝紀念獎章。
譚珍祥的兒子譚祥友告訴記者,父親年紀雖長,其志未衰,每日頭戴軍帽,常懷赤誠之心,對曾經的軍旅生涯念念不忘,時常跟子女講述朝鮮戰場的經歷,偶爾還能說上幾句簡單的朝鮮語。
2024年11月,譚珍祥把自己的立功證明書、勛章證書、軍功章、紀念章捐獻給湖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這也是湖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征集到的首套“紅色傳家寶”。
“通過這些實物,我們仿佛能看到譚珍祥老英雄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的身影,這些展品讓歷史變得更加鮮活,也讓我們對英雄的敬意更加深沉,在當代我們要繼續傳承老英雄們的精神?!眳⒂^者呂女士說。
一個軍用拎包
陪伴女飛行員兩次穿越蘑菇云
在“紅色精神荊楚行”巡展鄂州站的展柜里,有一個碩大的軍用拎包。它雖有部分磨損脫落,也有些褪色,但十分干凈,保存完好,還上了一把象征藍天的淡藍色的鎖。這個軍用拎包,是武漢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軍休六中心退休干部張連芳的飛行員戰備包。它曾兩次陪著張連芳執行原子彈空中采樣任務,意義不凡。
張連芳今年89歲。1959年,她從航校畢業后,成為空軍某部飛行領航員,為駕駛員提供準確方向。1964年,她執行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務。
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空中升起巨大的蘑菇云。這朵云看上去很漂亮,但也隱藏著巨大的殺傷力。而張連芳和戰友們接到的任務是,駕駛飛機盡可能接近蘑菇云,完成空中取樣。
為了獲得分析爆炸效果的第一手資料,空中取樣是原子彈爆炸實驗中必須完成的一項工作。在國外,這項工作由無人機完成,可在當時,我國還沒有無人機,只能人工取樣。
“領導談話說,有一項絕密任務,選來選去把我選上了。他說,應該有生命危險,要立生死狀?!睆堖B芳介紹,原子彈爆炸時,他們就駕機在現場準備穿過蘑菇云,“一進去以后,臉都發燙。我怕收集得不準,穿過去以后又返回來,又穿一次,這樣我才放心。要保證任務完成得好,我張連芳干啥都要十全十美,不能半途而廢?!?/p>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方式是“地爆”,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核威懾、核反擊能力,因此,實現“空爆”被提上議事日程??哲娊拥娇胀对訌椀脑囼炄蝿蘸?,張連芳奉命再次來到大西北。1965年5月14日,中國首次飛機空投原子彈試驗正式開始。當戈壁灘再次升起蘑菇云時,張連芳和戰友們又一次起飛,沖向蘑菇云。
核爆試驗結束后,張連芳回到部隊,繼續默默從事飛機領航員的工作。近半個世紀后,她的事跡才被大家知曉。
一盤磁帶
將40年前的烈士遺言帶到今天
“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有我……”雖然已經過去了40年,但是當磁帶里播出25歲的烈士在犧牲前唱的歌時,在場不少聽眾仍感動得落淚。
在“紅色精神荊楚行”巡展活動現場展出的郭躍華烈士的遺言磁帶前,郭躍華生前的首長、軍休干部白紹珍講述了烈士感天動地的故事。
1960年1月29日,郭躍華出生在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的一個農村家庭。1979年12月,20歲的郭躍華讀完高中選擇參軍入伍。
1985年1月,新婚僅三天的郭躍華,在接到部隊的緊急電報后,毫不猶豫返回部隊。1985年7月3日,他參加敵后偵察捕俘小組,7月4日凌晨,他成功俘獲一名越軍。
撤離時遭越軍包抄,他率隊掩護戰友,激戰中不幸犧牲。他在戰斗中身中13彈,頭顱被彈片削去一半,但仍保持射擊姿勢,直至壯烈犧牲,手中還緊握未投出的手雷。
戰友們在整理郭躍華烈士的遺物時,發現了他留給親人的一盤磁帶。磁帶中,錄有他的遺言。他囑咐親人不必悲痛,勸妻子重組家庭,還錄了三首歌,表達對祖國對親人深深的眷戀與無限的熱愛。
“爹娘,你的兒子掉淚,不是怕死,你的兒子為國家獻身是應該的。相信你的兒子吧,他一定死得比泰山還重?!惫S華一邊哭,一邊用堅定的語氣說著告別的話語,字字句句飽含著對祖國和家人的深情厚愛,仿佛將在場的眾人一同帶入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不少人眼眶泛紅,悄悄拭去眼角的淚水。
白紹珍介紹,郭躍華是跪在地上,朝著河北家鄉的方向,哭著錄下臨終遺言的。他說,這盤錄音帶是中國軍人舍生忘死、忠誠報國的最好見證,是我們賡續紅色血脈、傳承不朽精神的最好教材,希望更多人可以聽到他的故事,來親身感受烈士的崇高情懷。
值得關注的是,“紅色精神荊楚行”巡展活動現場設有專門的便捷按鈕,前來參觀展品的觀眾只需輕按一下按鈕,就可以聽到郭躍華烈士當年臨終前留下的遺言以及唱給媽媽的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孝武 通訊員 包曉霽 陳凱 羅明 實習生 廖芊涵 郭邦耀)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