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中國網絡文明大會在合肥舉行,大會以“匯聚網絡正能量,引領時代新風尚”為主題,積極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這場網絡空間的文明盛會,不僅是數字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更是凝聚億萬網民共識的重要契機,指引我們在互聯網這片“最大變量”中培育“最大增量”,將網絡空間打造成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精神家園。
網絡文明建設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關鍵之舉,是建設文化強國、網絡強國的應有之義。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已深度融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我們獲取信息、交流互動、文化消費的重要平臺。良好的網絡文明能為社會穩定和發展營造積極健康的輿論環境,增進不同地區、不同群體間的溝通理解,激發社會創新活力,為強國建設奠定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
鞏固壯大網上主流思想輿論是網絡文明建設的“壓艙石”,需要從強化主流媒體引領、創新傳播形態、打造標桿品牌等方面精準發力。比如推動中央媒體與地方融媒體中心協同聯動,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持續提升主流媒體的網絡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運用AI虛擬主播、元宇宙場景等新技術,將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等理論內容轉化為“理論+故事”“政策+動畫”等大眾喜聞樂見的產品;持續優化“理上網來”“理響中國”等理論宣傳IP,推出更多像人民日報社打造的《風雨落坡嶺》等兼具思想深度與情感溫度的融媒體作品,推動主流聲音突破圈層傳播,讓正能量充盈網絡空間的每個角落。
此外,我們還要充分激發地方各級網絡文化創作活力,推動網絡文化的創新與繁榮。比如湖北日報網推出手繪漫畫特刊《思想偉力耀荊楚——中國故事湖北實踐》,以新穎形式展現新時代湖北成就,引發網絡廣泛轉載;荊楚網推出《理響荊楚》專家“微課堂”系列理論視頻,用通俗易懂的講解,讓黨的創新理論在網絡空間觸達大眾;武昌區珞珈山街道探索打造像“珞珈山下繽紛文明”系列主題活動等“理論宣講+短視頻挑戰賽”互動模式的宣傳品牌,推動好的聲音、正的能量傳得更開、更廣、更深入。
在繁榮網絡文化繁榮的同時,網絡空間治理的“后半篇文章”同樣關鍵。要推動網絡空間科學有效治理,需要明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網民等各方在網絡空間治理中的職責和義務,推動形成治理合力,堅持“法治+德治”雙輪驅動,將剛性約束與德治春風化雨相結合,推動形成協同共治的良好局面。
法治是網絡文明的基石,“良法”奠定生態規范根基,“善治”激活生態治理效能。我國相繼出臺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為網絡治理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依據。在網絡文明建設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網絡立法工作,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填補網絡空間的法律空白,使網絡行為有法可依;加大網絡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類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維護網絡空間的正常秩序。有關部門應當持續開展“清朗”“凈網”“劍網”等專項行動,相關官微要聚焦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網絡欺詐、“飯圈”等亂象,積極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推動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
道德是網絡文明的內在支撐,加強網絡道德建設,提升網民的道德素養也至關重要。我們要通過常態化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引導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比如持續開展“中國好人”網上評議活動,傳播時代楷模、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跡,讓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氛圍在網絡空間愈加濃厚,以道德的力量滋養網絡文明。
網絡文明建設是一場永不停歇的時代遠征。讓我們匯聚各方力量,積極探索創新,將“文明芯片”植入網絡,讓正能量成為“默認設置”,為網絡文明之花繪就更加絢麗的色彩,讓它在新時代數字浪潮中蓬勃盛放。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楊菁(武漢市武昌區“昌言家”網評團隊、珞珈山街道)
發表時間:2025-08-05 來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2025年6月,中國網絡文明大會在合肥舉行,大會以“匯聚網絡正能量,引領時代新風尚”為主題,積極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這場網絡空間的文明盛會,不僅是數字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更是凝聚億萬網民共識的重要契機,指引我們在互聯網這片“最大變量”中培育“最大增量”,將網絡空間打造成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精神家園。
網絡文明建設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關鍵之舉,是建設文化強國、網絡強國的應有之義。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網絡已深度融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我們獲取信息、交流互動、文化消費的重要平臺。良好的網絡文明能為社會穩定和發展營造積極健康的輿論環境,增進不同地區、不同群體間的溝通理解,激發社會創新活力,為強國建設奠定堅實的思想文化基礎。
鞏固壯大網上主流思想輿論是網絡文明建設的“壓艙石”,需要從強化主流媒體引領、創新傳播形態、打造標桿品牌等方面精準發力。比如推動中央媒體與地方融媒體中心協同聯動,構建全媒體傳播矩陣,持續提升主流媒體的網絡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運用AI虛擬主播、元宇宙場景等新技術,將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等理論內容轉化為“理論+故事”“政策+動畫”等大眾喜聞樂見的產品;持續優化“理上網來”“理響中國”等理論宣傳IP,推出更多像人民日報社打造的《風雨落坡嶺》等兼具思想深度與情感溫度的融媒體作品,推動主流聲音突破圈層傳播,讓正能量充盈網絡空間的每個角落。
此外,我們還要充分激發地方各級網絡文化創作活力,推動網絡文化的創新與繁榮。比如湖北日報網推出手繪漫畫特刊《思想偉力耀荊楚——中國故事湖北實踐》,以新穎形式展現新時代湖北成就,引發網絡廣泛轉載;荊楚網推出《理響荊楚》專家“微課堂”系列理論視頻,用通俗易懂的講解,讓黨的創新理論在網絡空間觸達大眾;武昌區珞珈山街道探索打造像“珞珈山下繽紛文明”系列主題活動等“理論宣講+短視頻挑戰賽”互動模式的宣傳品牌,推動好的聲音、正的能量傳得更開、更廣、更深入。
在繁榮網絡文化繁榮的同時,網絡空間治理的“后半篇文章”同樣關鍵。要推動網絡空間科學有效治理,需要明確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網民等各方在網絡空間治理中的職責和義務,推動形成治理合力,堅持“法治+德治”雙輪驅動,將剛性約束與德治春風化雨相結合,推動形成協同共治的良好局面。
法治是網絡文明的基石,“良法”奠定生態規范根基,“善治”激活生態治理效能。我國相繼出臺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為網絡治理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依據。在網絡文明建設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網絡立法工作,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填補網絡空間的法律空白,使網絡行為有法可依;加大網絡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類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維護網絡空間的正常秩序。有關部門應當持續開展“清朗”“凈網”“劍網”等專項行動,相關官微要聚焦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網絡欺詐、“飯圈”等亂象,積極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推動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
道德是網絡文明的內在支撐,加強網絡道德建設,提升網民的道德素養也至關重要。我們要通過常態化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引導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比如持續開展“中國好人”網上評議活動,傳播時代楷模、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跡,讓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氛圍在網絡空間愈加濃厚,以道德的力量滋養網絡文明。
網絡文明建設是一場永不停歇的時代遠征。讓我們匯聚各方力量,積極探索創新,將“文明芯片”植入網絡,讓正能量成為“默認設置”,為網絡文明之花繪就更加絢麗的色彩,讓它在新時代數字浪潮中蓬勃盛放。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楊菁(武漢市武昌區“昌言家”網評團隊、珞珈山街道)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