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晚,由武漢說唱團出品的沉浸式喜劇《風聲鶴“立”》在“快活里”劇場迎來第一百場演出。為回饋觀眾,武漢說唱團特意排練了百場紀念特別場,不僅延長了演出時長,還準備了文創周邊等驚喜禮品,為觀眾打造全新體驗。該劇自2024年12月首演以來,以其精彩的劇情、與觀眾的深度互動、濃郁的武漢味深受觀眾喜愛,幾乎場場爆滿。
演員和觀眾積極互動
沉浸式喜劇的表演方式使得演員與觀眾的距離被拉得更近。如何與觀眾溝通、讓觀眾滿意,這是演員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該劇負責人、主演李聰表示,為了讓各類群體有更好的觀演體驗,他們做了很多事前準備,例如開通殘疾人通道、母嬰室、行李寄存處等。
由于是互動式喜劇,劇場被打造成“十字形”,演員站在舞臺上要面對來自觀眾四面八方的目光,心理上會承受巨大壓力?!斑@和過去的傳統演出很不一樣,一開始我們也很不適應,經過一段時間演出后,我們已游刃有余?!庇捎谝陀^眾互動,而觀眾的反應又是不可控因素,因此他們必須隨時做好準備,以應對突發狀況。李聰無奈地表示,“有時候離觀眾太近,也需要屏蔽一些來自觀眾的干擾?!?/p>
除了戲內的互動,戲外也要認真聆聽觀眾的意見。在每場戲結束后,演員都會在現場和觀眾拍幾張大合照,然后面對面建群,把照片發給觀眾,有的觀眾會直接在群里提出意見,大到劇情互動的設置,小到背景音樂的播放,只要是中肯的意見,劇組都會尊重并考慮修改。為了更好地和觀眾交流,演員們都開通了自己的小紅書賬號,在戲外維持角色形象,給觀眾打造專屬“售后服務”。
李聰向湖北日報見習記者講述,有一次,一個觀眾在演出結束后向他們提意見,覺得在某個情節配的背景音樂有問題,他們很尊重觀眾的想法,于是立刻修改那個橋段。如今的演出和最初的首場演出相比,在內容上有不少改動,可以說,正是由于演員和觀眾的共同演繹、共同創造,才有了《風聲鶴“立”》如今呈現出來的模樣。
輸出武漢文化與精神
首場演出至今,從一開始的“都市茶座劇場”到現在的“快活里劇場”,《風聲鶴“立”》收獲了不俗的成績。觀眾遍布各個省份,甚至有人專門為了看這場演出而規劃來武漢的行程。李聰很興奮地分享了一個故事,一對來自北京的母子頭一天人還在北京,母親一邊陪孩子參加比賽一邊搶票,搶到第二天下午三點的票。第二天早上六點,母子倆起床趕高鐵,下了高鐵就直奔劇場,看完演出后決定在武漢再玩兩天?!昂⒆娱_心,媽媽更開心,作為演員,我收到觀眾這樣的反饋,好幸福。”
《風聲鶴“立”》是一個關于黃鶴樓的故事,劇中融入大量武漢地方元素,作為道具的熱干面、巧妙穿插的武漢方言,還有源自武漢的網絡流行語“蒜鳥蒜鳥都不容易”,都在向觀眾輸出武漢文化與武漢精神,讓觀眾感受到武漢的魅力,發自內心地愛上這座城市。
百場演出場場爆的成績,李聰覺得還不是終點。他認為,第一百場演出之后還會有兩百場、三百場,他們會一直演下去,向源源不斷、遠道而來的客人講述這里的歷史與傳奇。(湖北日報 見習記者 唐雪舟 通訊員 姚俐玲)
發表時間:2025-08-05 來源:湖北文明網
8月2日晚,由武漢說唱團出品的沉浸式喜劇《風聲鶴“立”》在“快活里”劇場迎來第一百場演出。為回饋觀眾,武漢說唱團特意排練了百場紀念特別場,不僅延長了演出時長,還準備了文創周邊等驚喜禮品,為觀眾打造全新體驗。該劇自2024年12月首演以來,以其精彩的劇情、與觀眾的深度互動、濃郁的武漢味深受觀眾喜愛,幾乎場場爆滿。
演員和觀眾積極互動
沉浸式喜劇的表演方式使得演員與觀眾的距離被拉得更近。如何與觀眾溝通、讓觀眾滿意,這是演員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該劇負責人、主演李聰表示,為了讓各類群體有更好的觀演體驗,他們做了很多事前準備,例如開通殘疾人通道、母嬰室、行李寄存處等。
由于是互動式喜劇,劇場被打造成“十字形”,演員站在舞臺上要面對來自觀眾四面八方的目光,心理上會承受巨大壓力?!斑@和過去的傳統演出很不一樣,一開始我們也很不適應,經過一段時間演出后,我們已游刃有余。”由于要和觀眾互動,而觀眾的反應又是不可控因素,因此他們必須隨時做好準備,以應對突發狀況。李聰無奈地表示,“有時候離觀眾太近,也需要屏蔽一些來自觀眾的干擾?!?/p>
除了戲內的互動,戲外也要認真聆聽觀眾的意見。在每場戲結束后,演員都會在現場和觀眾拍幾張大合照,然后面對面建群,把照片發給觀眾,有的觀眾會直接在群里提出意見,大到劇情互動的設置,小到背景音樂的播放,只要是中肯的意見,劇組都會尊重并考慮修改。為了更好地和觀眾交流,演員們都開通了自己的小紅書賬號,在戲外維持角色形象,給觀眾打造專屬“售后服務”。
李聰向湖北日報見習記者講述,有一次,一個觀眾在演出結束后向他們提意見,覺得在某個情節配的背景音樂有問題,他們很尊重觀眾的想法,于是立刻修改那個橋段。如今的演出和最初的首場演出相比,在內容上有不少改動,可以說,正是由于演員和觀眾的共同演繹、共同創造,才有了《風聲鶴“立”》如今呈現出來的模樣。
輸出武漢文化與精神
首場演出至今,從一開始的“都市茶座劇場”到現在的“快活里劇場”,《風聲鶴“立”》收獲了不俗的成績。觀眾遍布各個省份,甚至有人專門為了看這場演出而規劃來武漢的行程。李聰很興奮地分享了一個故事,一對來自北京的母子頭一天人還在北京,母親一邊陪孩子參加比賽一邊搶票,搶到第二天下午三點的票。第二天早上六點,母子倆起床趕高鐵,下了高鐵就直奔劇場,看完演出后決定在武漢再玩兩天?!昂⒆娱_心,媽媽更開心,作為演員,我收到觀眾這樣的反饋,好幸福。”
《風聲鶴“立”》是一個關于黃鶴樓的故事,劇中融入大量武漢地方元素,作為道具的熱干面、巧妙穿插的武漢方言,還有源自武漢的網絡流行語“蒜鳥蒜鳥都不容易”,都在向觀眾輸出武漢文化與武漢精神,讓觀眾感受到武漢的魅力,發自內心地愛上這座城市。
百場演出場場爆的成績,李聰覺得還不是終點。他認為,第一百場演出之后還會有兩百場、三百場,他們會一直演下去,向源源不斷、遠道而來的客人講述這里的歷史與傳奇。(湖北日報 見習記者 唐雪舟 通訊員 姚俐玲)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