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水庫碧波萬頃。記者劉昆攝(資料圖片)
編者按:2024年8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十堰丹江口庫區環保志愿者,充滿深情、飽含厚望,令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奮,為新形勢下十堰市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指明了方向。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320萬十堰人以“守井人”的使命擔當,在嚴格監管中守護源頭活水,在科學治理中涵養綠水青山,在綠色轉型中拓展發展新路。
清水長流,見證中華大地的生命律動;重托如山,激蕩永續發展的時代擔當。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一周年之際,本報推出“牢記囑托護碧水向綠而行建支點”專欄,全面展示十堰市將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轉化為堅實行動,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鮮活實踐,敬請關注。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斷,深刻闡明了水對于人類生存發展以及文明傳承的關鍵作用。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十堰人民牢記囑托,以水為墨,飽蘸責任與擔當,將這一重要論斷轉化為生動實踐,奮力書寫新時代生態文化新篇章。
守護碧水扛牢“國之大者”
在京能熱電十堰有限公司廠區內,一座高160米、直徑122米的雙曲線型冷卻塔巍然矗立,作為冷卻全廠發熱設備的核心設施,它正持續接收著來自神定河污水處理廠的凈化尾水。
這個湖北省乃至華中地區最大的中水回用項目,不僅實現了廢水到活水的循環利用,更幫助企業大幅降低用水成本。
確?!耙汇逅览m北上”,是十堰刻在骨子里的神圣使命,護水已成為全民的自覺行動。
在東風鍛造有限公司,智能節水系統的應用成效顯著。2024年企業每萬元產值新水消耗量降至1.48噸,年節水超5萬噸,節約稅費約17萬元;通過冷卻水閉路循環改造,循環水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
為筑牢水資源管理根基,十堰市出臺《十堰市節約用水“十四五”規劃》等綱領性文件,強化水資源利用的政策約束,落實水資源管理責任。建立居民階梯水價、非居民計劃用水、取水許可、節水獎懲等10多項管理制度,形成覆蓋全領域的節水管理體系。
在農業領域,鄖陽區滔河灌區、丹江口市江北灌區入選湖北省第四批省級節水型灌區。十堰市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爭取資金用于精準補貼與節水獎勵,27處中型灌區全部實行取水許可制度,發布水權分配方案,持續提升灌區管理效能。
全流域水污染治理同樣成效顯著。通過關閉搬遷重污染企業、建設排污截流管網、實施河道生態修復等系列舉措,昔日魚蝦難覓的犟河如今碧波蕩漾,成為市民親水嬉戲的生態樂園,珍稀鳥類頻頻現身?!拔搴樱ㄉ穸ê?、泗河、犟河、劍河、官山河)治理”成為全國黑臭水體治理典型。
活化文脈深挖“水之魂”
百萬年前“鄖縣人”逐水而居,數千年文明依水而興。水,不僅是十堰的生命線,更是流淌在文化血脈里的靈魂。在漢江最大支流——堵河的發源地,竹溪縣武陵不夜城的夜晚總是熱鬧非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二黃在此精彩上演,昆曲、越劇、豫劇、秦腔等劇種輪番登場,一招一式盡顯傳統藝術之美,一顰一笑傳遞戲曲韻味。
竹山縣官渡鎮武陵峽,相傳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的原型地,堵河穿境而過。當地深入挖掘歷史和民俗資源,打造集主題餐飲、綠松石展銷、非遺文創體驗于一體的桃花源商業綜合體。游客循著千古文字的足跡,來此尋找心中的桃花源,在山水之間感受“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穿越體驗。
仙山武當與漢江有著不解之緣,紫霄宮前太乙池池水清澈見底,溪流潺潺,完美詮釋了“道法自然”。每年數百萬游客和習練者來到武當山,習練行云流水、剛柔并濟的太極功夫,在山水之間、拳腳起落間,體悟“上善若水”的東方智慧。
在位于鄖陽區柳陂鎮的武當不夜城,武當文化、漢水文化、鄖陽撫治文化等本地知名文化IP有了全新呈現。當地借助設計的力量,使商業綜合體成為傳承歷史文脈、彰顯城市品格的新載體,讓人們在流淌的江水中感悟古韻新風。
點水成金賦能綠色發展
十堰市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探索“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十堰路徑,讓水成為串聯文化、生態、旅游的閃亮紐帶。
在十堰博物館“南水北調·世紀工程”展廳,老照片、舊物件與詳實數據無聲述說著丹江口庫區人民的奉獻與擔當,成為生動的國情教育課堂;丹江口工程展覽館內,8臺激光投影與實體沙盤數字聯動,用數字孿生技術復原十萬建設者鑿山筑壩的壯闊場景,為參觀者建構出具身感知的歷史體驗空間。
登上“南水北調號”大型觀演游船,游客可通過5D實景演繹和原創戲劇,穿越時空領略古均州城的繁華盛景,感受庫區人民興修丹江口大壩時“舍小家顧大家”的熱血壯舉。在這里,山水風光與歷史記憶交相輝映,實現了自然景觀與人文體驗的深度融合。
武當山下的大型沉浸式演藝《武當一夢》更是震撼人心,其將武當武術、道教文化與現代光影技術完美結合,讓游客在視聽盛宴中穿越千年,親身感受武當山的歷史變遷與文化魅力。
優質的水資源是十堰最大的生態稟賦:境內有大小河流2489條,水資源總量達398億立方米,丹江口水庫入選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如今,這份獨特的資源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經濟增長點,從生態旅游到綠色農業,從水經濟到水文化,水的活力正滲透到發展的各個領域,為綠色低碳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十堰將繼續心懷“國之大者”,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大道上堅定前行。這承載著千年文脈的一江碧水,必將持續滋養十堰、惠澤北國,在新時代的浩蕩東風里,奔騰向前、永不停息。(十堰日報 記者 段吉雄)
發表時間:2025-08-04 來源:湖北文明網
丹江口水庫碧波萬頃。記者劉昆攝(資料圖片)
編者按:2024年8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十堰丹江口庫區環保志愿者,充滿深情、飽含厚望,令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奮,為新形勢下十堰市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指明了方向。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320萬十堰人以“守井人”的使命擔當,在嚴格監管中守護源頭活水,在科學治理中涵養綠水青山,在綠色轉型中拓展發展新路。
清水長流,見證中華大地的生命律動;重托如山,激蕩永續發展的時代擔當。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一周年之際,本報推出“牢記囑托護碧水向綠而行建支點”專欄,全面展示十堰市將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轉化為堅實行動,確?!耙汇逅览m北上”的鮮活實踐,敬請關注。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斷,深刻闡明了水對于人類生存發展以及文明傳承的關鍵作用。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十堰人民牢記囑托,以水為墨,飽蘸責任與擔當,將這一重要論斷轉化為生動實踐,奮力書寫新時代生態文化新篇章。
守護碧水扛牢“國之大者”
在京能熱電十堰有限公司廠區內,一座高160米、直徑122米的雙曲線型冷卻塔巍然矗立,作為冷卻全廠發熱設備的核心設施,它正持續接收著來自神定河污水處理廠的凈化尾水。
這個湖北省乃至華中地區最大的中水回用項目,不僅實現了廢水到活水的循環利用,更幫助企業大幅降低用水成本。
確?!耙汇逅览m北上”,是十堰刻在骨子里的神圣使命,護水已成為全民的自覺行動。
在東風鍛造有限公司,智能節水系統的應用成效顯著。2024年企業每萬元產值新水消耗量降至1.48噸,年節水超5萬噸,節約稅費約17萬元;通過冷卻水閉路循環改造,循環水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
為筑牢水資源管理根基,十堰市出臺《十堰市節約用水“十四五”規劃》等綱領性文件,強化水資源利用的政策約束,落實水資源管理責任。建立居民階梯水價、非居民計劃用水、取水許可、節水獎懲等10多項管理制度,形成覆蓋全領域的節水管理體系。
在農業領域,鄖陽區滔河灌區、丹江口市江北灌區入選湖北省第四批省級節水型灌區。十堰市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爭取資金用于精準補貼與節水獎勵,27處中型灌區全部實行取水許可制度,發布水權分配方案,持續提升灌區管理效能。
全流域水污染治理同樣成效顯著。通過關閉搬遷重污染企業、建設排污截流管網、實施河道生態修復等系列舉措,昔日魚蝦難覓的犟河如今碧波蕩漾,成為市民親水嬉戲的生態樂園,珍稀鳥類頻頻現身。“五河(神定河、泗河、犟河、劍河、官山河)治理”成為全國黑臭水體治理典型。
活化文脈深挖“水之魂”
百萬年前“鄖縣人”逐水而居,數千年文明依水而興。水,不僅是十堰的生命線,更是流淌在文化血脈里的靈魂。在漢江最大支流——堵河的發源地,竹溪縣武陵不夜城的夜晚總是熱鬧非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二黃在此精彩上演,昆曲、越劇、豫劇、秦腔等劇種輪番登場,一招一式盡顯傳統藝術之美,一顰一笑傳遞戲曲韻味。
竹山縣官渡鎮武陵峽,相傳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的原型地,堵河穿境而過。當地深入挖掘歷史和民俗資源,打造集主題餐飲、綠松石展銷、非遺文創體驗于一體的桃花源商業綜合體。游客循著千古文字的足跡,來此尋找心中的桃花源,在山水之間感受“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穿越體驗。
仙山武當與漢江有著不解之緣,紫霄宮前太乙池池水清澈見底,溪流潺潺,完美詮釋了“道法自然”。每年數百萬游客和習練者來到武當山,習練行云流水、剛柔并濟的太極功夫,在山水之間、拳腳起落間,體悟“上善若水”的東方智慧。
在位于鄖陽區柳陂鎮的武當不夜城,武當文化、漢水文化、鄖陽撫治文化等本地知名文化IP有了全新呈現。當地借助設計的力量,使商業綜合體成為傳承歷史文脈、彰顯城市品格的新載體,讓人們在流淌的江水中感悟古韻新風。
點水成金賦能綠色發展
十堰市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探索“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十堰路徑,讓水成為串聯文化、生態、旅游的閃亮紐帶。
在十堰博物館“南水北調·世紀工程”展廳,老照片、舊物件與詳實數據無聲述說著丹江口庫區人民的奉獻與擔當,成為生動的國情教育課堂;丹江口工程展覽館內,8臺激光投影與實體沙盤數字聯動,用數字孿生技術復原十萬建設者鑿山筑壩的壯闊場景,為參觀者建構出具身感知的歷史體驗空間。
登上“南水北調號”大型觀演游船,游客可通過5D實景演繹和原創戲劇,穿越時空領略古均州城的繁華盛景,感受庫區人民興修丹江口大壩時“舍小家顧大家”的熱血壯舉。在這里,山水風光與歷史記憶交相輝映,實現了自然景觀與人文體驗的深度融合。
武當山下的大型沉浸式演藝《武當一夢》更是震撼人心,其將武當武術、道教文化與現代光影技術完美結合,讓游客在視聽盛宴中穿越千年,親身感受武當山的歷史變遷與文化魅力。
優質的水資源是十堰最大的生態稟賦:境內有大小河流2489條,水資源總量達398億立方米,丹江口水庫入選首批“中國好水”水源地。如今,這份獨特的資源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經濟增長點,從生態旅游到綠色農業,從水經濟到水文化,水的活力正滲透到發展的各個領域,為綠色低碳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十堰將繼續心懷“國之大者”,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大道上堅定前行。這承載著千年文脈的一江碧水,必將持續滋養十堰、惠澤北國,在新時代的浩蕩東風里,奔騰向前、永不停息。(十堰日報 記者 段吉雄)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