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戲北傳 唱響汾水 黃梅七旬老戲迷帶“火”山西票友團

A-   A+
發表時間:2025年08月04日    來源:湖北文明網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7月19日,周六,山西太原市小店區的半山小院農莊,婉轉動聽的黃梅戲唱腔從戲臺飄出,臺下食客聽得入迷,掌聲、叫好聲此起彼伏。

令人稱奇的是,將《天仙配》演繹得韻味十足的演員們,并非來自專業劇團,而是一群地道的山西票友。

他們的靈魂人物,是來自黃梅戲發源地——湖北黃梅縣的七旬老人周正猛。

公園偶遇“一字師”

2015年,周正猛到太原帶孫子。遠離家鄉,唱黃梅戲成了他排解鄉愁的方式。接送孫輩之余,他常到汾河公園“亮嗓”。

一次,熟悉的《女駙馬》旋律吸引了他。循聲望去,山西漢子喬恒山正對著手機視頻學唱,十分投入,但一句“春風送暖到襄陽”卻讓周正猛皺起了眉頭——“春風”被唱成了“春分”。

“同志,這句是‘春風’,氣流要從鼻腔后部共鳴哩。”熱心的周正猛主動上前交流。他不僅糾正了發音,更現場示范了氣息運用和情感表達。這“一字之師”的點撥,讓人到中年的喬恒山豁然開朗,也讓他對這位湖北老人肅然起敬。

周正猛是黃梅縣蔡山鎮人,父親曾是當地文工團的黃梅戲名角。他自幼耳濡目染,在村劇團唱了六七年,功底扎實。后來雖因故未能進入縣劇團,但幾十年來,對黃梅戲的熱愛從未消減。

自此,公園長廊、綠蔭樹下,常見二人切磋的身影。周正猛傾囊相授,從吐字歸音到身段眼神,一絲不茍;喬恒山勤學苦練,進步飛快。

“黃梅戲苑”聚知音

喬恒山的飛速進步像塊磁石,吸引了眾多黃梅戲愛好者。

看到大家對黃梅戲的滿腔熱忱,周正猛提議:“咱們把喜歡唱的都聚起來!”很快,“龍城黃梅戲苑”應運而生。

30多位成員,除了主胡王義雄來自江西九江,其他都是山西本地人,但身份各異:有建筑造價師喬恒山、小學教師耿詠梅、茶藝師張馨勻等上班族,也有王雪艷、陳敬德、張玉芬等從專業院團退休的揚琴、二胡、琵琶演奏師。共同的愛好,將他們緊緊凝聚在湖北“教頭”周正猛身邊。

耿詠梅是太原市第三實驗小學教師。她坦言,教學壓力大,唱黃梅戲是絕佳的放松,“小時候看《天仙配》就迷上了,扮相美、聲音甜。但咱山西方言重,道白是難關,多虧周老師一個字一個字幫我‘摳’!”

“黃梅戲好聽也好學,跟周老師學戲后,業余生活充實多了,就盼著周末排練!”張馨勻說。

在租用的活動室,周正猛最忙碌。他不僅教唱腔、身段,更注重講解唱詞背后的故事與情感,讓大家體會黃梅戲特有的韻味?!墩l料皇榜中狀元》《夫妻雙雙把家還》《海灘別》等經典折子戲,被他們反復打磨。周正猛教得既嚴格——一個拖腔、一個眼神不到位,必須重來;又動情——常常把角色故事講得引人入勝。

在周正猛的悉心指導下,龍城黃梅戲苑的表演越來越有地道的“黃梅味”。

自娛自樂之余,戲苑開始嶄露頭角。每逢重要節假日,當地街道社區的文化節、公園里的戲曲展演,紛紛向他們發出邀請,甜潤婉轉的黃梅調,吸引著太原市民駐足聆聽。去年國慶,他們更是登上汾陽市的大舞臺,一唱成名,收獲滿堂彩,“龍城黃梅戲苑”的名聲在山西戲曲圈不脛而走。

“娘家”搭臺唱得更響

越唱越紅火,一個更穩定的舞臺成為期盼。

今年5月,聽說了這群山西票友的故事,了解到他們沒有固定的排練和演出場所的煩惱,湖北省政府駐山西辦事處積極奔走,幫他們聯系上半山小院農莊。巧合的是,農莊老板陳仕陽也是湖北黃梅人。

于是,每逢周末,農莊的戲臺便成了名副其實的“鄉音驛站”。婉轉悠揚的黃梅戲表演,成為農莊吸引客人的一大特色。不少太原市民慕名而來,只為聽一出地道的黃梅戲。

站在后臺,看著臺上弟子們日漸成熟的表演,聽著臺下山西觀眾熱情的掌聲,周正猛臉上滿是欣慰。“來這兒演,不為錢?!边@位古稀老人動情地說。就想給咱這些愛好者一個展示的地兒,也讓山西鄉親們能聽到、愛上咱們湖北的黃梅戲。

從公園里的“一字之師”,到山西黃梅戲迷敬仰的“總教頭”,再到農莊戲臺上傳播鄉音的使者,周正猛用他對黃梅戲的摯愛,在三晉大地播撒下來自湖北的文化種子,讓這朵來自南方的戲曲之花,在北方沃土上芬芳四溢。

家鄉的關懷也如春風送暖?!包S梅戲的根在湖北黃梅縣。讓這朵南來的黃梅在三晉大地盡情綻放,是支持湖北文化走向全國的應有之義?!焙笔≌v山西辦事處主任游偉表示,辦事處將持續關注和支持“龍城黃梅戲苑”的發展,協調更多資源,幫助他們解決服裝、化妝等實際困難,讓這群特殊的“文化使者”在山西唱得更響、走得更遠。(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毅 柯利華)

責任編輯:王炯

南戲北傳 唱響汾水 黃梅七旬老戲迷帶“火”山西票友團

發表時間:2025-08-04 來源:湖北文明網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7月19日,周六,山西太原市小店區的半山小院農莊,婉轉動聽的黃梅戲唱腔從戲臺飄出,臺下食客聽得入迷,掌聲、叫好聲此起彼伏。

令人稱奇的是,將《天仙配》演繹得韻味十足的演員們,并非來自專業劇團,而是一群地道的山西票友。

他們的靈魂人物,是來自黃梅戲發源地——湖北黃梅縣的七旬老人周正猛。

公園偶遇“一字師”

2015年,周正猛到太原帶孫子。遠離家鄉,唱黃梅戲成了他排解鄉愁的方式。接送孫輩之余,他常到汾河公園“亮嗓”。

一次,熟悉的《女駙馬》旋律吸引了他。循聲望去,山西漢子喬恒山正對著手機視頻學唱,十分投入,但一句“春風送暖到襄陽”卻讓周正猛皺起了眉頭——“春風”被唱成了“春分”。

“同志,這句是‘春風’,氣流要從鼻腔后部共鳴哩?!睙嵝牡闹苷椭鲃由锨敖涣鳌K粌H糾正了發音,更現場示范了氣息運用和情感表達。這“一字之師”的點撥,讓人到中年的喬恒山豁然開朗,也讓他對這位湖北老人肅然起敬。

周正猛是黃梅縣蔡山鎮人,父親曾是當地文工團的黃梅戲名角。他自幼耳濡目染,在村劇團唱了六七年,功底扎實。后來雖因故未能進入縣劇團,但幾十年來,對黃梅戲的熱愛從未消減。

自此,公園長廊、綠蔭樹下,常見二人切磋的身影。周正猛傾囊相授,從吐字歸音到身段眼神,一絲不茍;喬恒山勤學苦練,進步飛快。

“黃梅戲苑”聚知音

喬恒山的飛速進步像塊磁石,吸引了眾多黃梅戲愛好者。

看到大家對黃梅戲的滿腔熱忱,周正猛提議:“咱們把喜歡唱的都聚起來!”很快,“龍城黃梅戲苑”應運而生。

30多位成員,除了主胡王義雄來自江西九江,其他都是山西本地人,但身份各異:有建筑造價師喬恒山、小學教師耿詠梅、茶藝師張馨勻等上班族,也有王雪艷、陳敬德、張玉芬等從專業院團退休的揚琴、二胡、琵琶演奏師。共同的愛好,將他們緊緊凝聚在湖北“教頭”周正猛身邊。

耿詠梅是太原市第三實驗小學教師。她坦言,教學壓力大,唱黃梅戲是絕佳的放松,“小時候看《天仙配》就迷上了,扮相美、聲音甜。但咱山西方言重,道白是難關,多虧周老師一個字一個字幫我‘摳’!”

“黃梅戲好聽也好學,跟周老師學戲后,業余生活充實多了,就盼著周末排練!”張馨勻說。

在租用的活動室,周正猛最忙碌。他不僅教唱腔、身段,更注重講解唱詞背后的故事與情感,讓大家體會黃梅戲特有的韻味。《誰料皇榜中狀元》《夫妻雙雙把家還》《海灘別》等經典折子戲,被他們反復打磨。周正猛教得既嚴格——一個拖腔、一個眼神不到位,必須重來;又動情——常常把角色故事講得引人入勝。

在周正猛的悉心指導下,龍城黃梅戲苑的表演越來越有地道的“黃梅味”。

自娛自樂之余,戲苑開始嶄露頭角。每逢重要節假日,當地街道社區的文化節、公園里的戲曲展演,紛紛向他們發出邀請,甜潤婉轉的黃梅調,吸引著太原市民駐足聆聽。去年國慶,他們更是登上汾陽市的大舞臺,一唱成名,收獲滿堂彩,“龍城黃梅戲苑”的名聲在山西戲曲圈不脛而走。

“娘家”搭臺唱得更響

越唱越紅火,一個更穩定的舞臺成為期盼。

今年5月,聽說了這群山西票友的故事,了解到他們沒有固定的排練和演出場所的煩惱,湖北省政府駐山西辦事處積極奔走,幫他們聯系上半山小院農莊。巧合的是,農莊老板陳仕陽也是湖北黃梅人。

于是,每逢周末,農莊的戲臺便成了名副其實的“鄉音驛站”。婉轉悠揚的黃梅戲表演,成為農莊吸引客人的一大特色。不少太原市民慕名而來,只為聽一出地道的黃梅戲。

站在后臺,看著臺上弟子們日漸成熟的表演,聽著臺下山西觀眾熱情的掌聲,周正猛臉上滿是欣慰。“來這兒演,不為錢?!边@位古稀老人動情地說。就想給咱這些愛好者一個展示的地兒,也讓山西鄉親們能聽到、愛上咱們湖北的黃梅戲。

從公園里的“一字之師”,到山西黃梅戲迷敬仰的“總教頭”,再到農莊戲臺上傳播鄉音的使者,周正猛用他對黃梅戲的摯愛,在三晉大地播撒下來自湖北的文化種子,讓這朵來自南方的戲曲之花,在北方沃土上芬芳四溢。

家鄉的關懷也如春風送暖?!包S梅戲的根在湖北黃梅縣。讓這朵南來的黃梅在三晉大地盡情綻放,是支持湖北文化走向全國的應有之義?!焙笔≌v山西辦事處主任游偉表示,辦事處將持續關注和支持“龍城黃梅戲苑”的發展,協調更多資源,幫助他們解決服裝、化妝等實際困難,讓這群特殊的“文化使者”在山西唱得更響、走得更遠。(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毅 柯利華)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

欧美人牲a欧美精品,久久理论片午夜琪琪电影网,国产精品免费区二区三区观看,亚洲另类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