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婷:以“三大精神”之炬照亮應城百強沖刺之路

A-   A+
發表時間:2025年07月29日    來源:湖北文明網

在荊楚大地的精神譜系中,大別山精神的信念如磐、抗洪精神的眾志成城、抗疫精神的科學勇毅,始終是驅動發展的核心動能。對于正全力沖刺全國百強縣的應城而言,這“三大精神”不僅是歷史饋贈的寶貴財富,更是主動融入支點建設,破解發展難題、激活內生動力的“金鑰匙”。從膏都鹽海的產業蝶變到兩河流域的生態新生,從城鄉融合的民生圖景到科技創新的突圍突破,應城正以“三大精神”之炬照亮加快挺進縣域經濟“全國百強”之路 。

以大別山精神鑄魂,錨定方向闖新路

大別山精神的“革命理想高于天”,不僅是鐫刻在歷史深處的精神坐標,更化作應城在新時代砥礪前行的動力源泉,這種信念在應城轉化為加快建設“兩區一地一中心”的戰略定力。即建設全省綠色化工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全國優質糯稻生產區,建設全國重要的食鹽戰略儲備基地,建設國家級深地儲能中心。作為鄂中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城從未忘記“忠誠擔當”的紅色基因——從老兵宣講隊走村串戶播撒信仰火種,到“90后”兵支書扎根鄉土振興“土特產”,紅色血脈始終在這片土地上奔涌。正是這種精神指引,讓應城在傳統產業轉型中敢啃硬骨頭:聚焦綠色低碳轉型,依托全省鹽化工循環經濟示范區、國家級井礦鹽化工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國家“火炬計劃”精細化工新材料產業基地等金字招牌,大力發展以精細化工為主的制造業集群,提升綠色化工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投資75億元的云圖控股鹽化產業轉型升級項目將于年底前全面投產,屆時新都復合肥將成為行業第一名。扎實推動久大戰略重組后期工作,迅速啟動省鹽業集團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項目(調味品、預制菜)。以回盛生物等重點企業為龍頭,著力打造省內重要生物醫藥先進制造業基地。雙環科技刷新“進度條”,建成后有望成為純堿行業全國前五,讓百年老廠煥發生機。應城市委、市政府累計投資30多億元,實施化工園區供水、供電、供熱、供氣、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和循環化改造,推動園區安全水平不斷提升,承載能力不斷增強。用實踐證明:唯有堅守“產業強市”的信念,才能在區域競爭中站穩腳跟。

這份信念更體現在城鄉統籌的長遠布局中。在鄉村,楊河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入選全國典型案例,281個農村寄遞物流綜合便民服務站打通“最后一公里”,“四好農村路”串聯起楊嶺葡萄、新四櫻桃等特色產業帶。楊河鎮星火村將廢棄工礦地改造成多功能服務區,既破解了交通休憩難題,又激活了農貨上行通道;新農人依托“全國秈型糯稻第一市”的基礎,對糯稻產業的執著深耕,通過“小田并大田”、國土綜合整治整合資源,是對“團結奮進”精神的踐行,更有“90后”創業者返鄉讓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應城糯米”走進千家萬戶。全面對接湖北省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引導并服務企業上鏈用鏈,實現供需精準匹配。以紅色基因驅動創新實踐,推動傳統產業與科技供應鏈深度融合。正如大別山軍民二十八年紅旗不倒的堅守,應城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定力,在產業升級、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步步為營。

以抗洪精神聚力,守牢底線謀突破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抗洪精神,在應城早已超越防汛救災的場景,升華為應對風險挑戰的系統韌性。依托井礦鹽主產區等優勢,做強儲備、完善集散,正是以“防患未然”的擔當,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食鹽戰略儲備基地,筑牢民生保障的“鹽防大堤”;在提升應急保障能力中,攻克難題、優化機制,恰似抗洪中“頑強拼搏、敢于勝利”的韌勁,讓戰略儲備的堅實根基,成為踐行抗洪精神的生動注腳。作為漢江流域重要節點城市,應城深諳“治水就是治城”的道理,投資10.2億元推進短港河、老縣河流域治理,建成“一帶十園”濱水文化景觀長廊,既筑牢防洪安全屏障,又打造生態惠民空間。這種“系統思維”同樣運用在產業安全領域:鹽化工業園完善封閉化管理系統、智能化管控平臺,建成2個消氣防站和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獲評D級化工園區,用“人在堤在”的擔當守護著6.38平方公里園區的安全生產底線。

抗洪精神的凝聚力,更體現在民生改善的點滴實踐中。面對中心城區治理難題,應城創新推行“五增五減”路長制,打造136.27公里示范線和18處景觀節點,讓農村公路從“走得通”升級為“走得好”;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六年行動計劃”,完成400個小區改造,惠及3.8萬戶居民,預計今年年底前,全市老舊小區將實現改造全覆蓋,老城區將煥發新活力,彰顯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執政理念。在2024年孝感市小流域綜合治理現場推進會上,應城的“治水+治產+治城”經驗被全省推廣,正是這種“干群一心、共克時艱”的精神,讓一個個“不可能”變為“可能”。應城深知,沖刺百強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63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抗疫精神賦能,勇立潮頭開新局

抗疫精神中“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內核,在應城轉化為“向創新要動能”的突圍智慧。疫情期間錘煉的應急響應能力,如今已升級為常態化的治理效能:應城在全省率先實施“行走的醫院”項目,為100個村衛生室配備智能診療包,數智化病理診斷中心讓群眾實現“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村”;依托北京安貞醫院專家團隊,全省首家國家級心血管病診療中心在應城市啟用,家門口即可每周享受到國家級的高水平??圃\療服務,科技惠民的實踐讓抗疫精神中的“尊重科學”轉化為民生福祉,這種“科技為民”的理念,更延伸到產業創新的前沿戰場。

在新能源賽道上,應城憑借鹽穴資源稟賦,建成世界首臺套的應城300MW級氣壓儲能電站并網發電,創造當年單機功率、儲能規模、轉換效率3個世界領先,向著“國家級深地儲能中心”目標沖刺;在數字經濟領域,全國首個中小企業數字轉型創新中心投用,100余家數字經濟核心企業帶動產業能級躍升。富邦數字農業產業園的打造,讓傳統種植業插上科技翅膀,農業科技貢獻率提升至65%以上。這種科學精神更體現在城市治理中,“數智應城”建設實現城市實體“一物一碼、一址一碼、一碼通用”。

開放包容是抗疫精神的延伸?!靶S鸦貧w 智興蒲陽”活動搭建起人才回流橋梁,讓“楚商回鄉”的暖流匯聚成發展勢能。同時,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持續開展“解難題、穩增長、促發展”助企紓困活動,積極為企業排憂解難,不斷營造發展“大磁場”,著力建設具有全省競爭力的綜合成本洼地、政務服務高地、企業投資目的地,促進營商環境持續提升。2024年,應城GDP突破530億元,躋身中部百強第56位,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同比增長20%,用數據印證:唯有擁抱創新,才能在新質生產力競爭中搶占先機。正是這種“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銳氣,讓這座城市在區域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

精神的力量,總能穿越時空、燭照未來。當應城的發展坐標從“中部百強”第56位加快挺進“全國百強”,當產業版圖從“膏都鹽?!蓖卣沟健皟蓞^一地一中心”,“三大精神”始終是最深沉的底氣。近期,應城市掀起弘揚“三大精神”的熱潮,各界以多元實踐讓精神力量浸潤城鄉:市委黨校的課堂上,專題授課為百名學員深植紅色基因;城市驛站里,文藝家以書畫筆會勾勒精神圖騰;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內,暑期支教的大學生們用情景劇、故事會為留守兒童種下信念的種子;襄陽鐵路公安處應城站派出所,1998年抗洪時的“抱樹女孩”江珊,如今身著警服講述著從“被守護”到“守護他人”的生命接力,讓抗洪精神在代代相傳中煥發新彩……從機關到基層,從校園到社區,滿城盡是精神傳承的生動圖景,“三大精神”正化作63萬應城兒女的行動自覺,成為沖刺百強的澎湃動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應城唯有繼續以信念為舵、以團結為帆、以科學為槳,才能在縣域經濟的賽道上勇立潮頭,讓“蒲騷故地”的千年底蘊與“百強新城”的現代活力交相輝映,為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貢獻應城力量。(作者:鐘婷 作者單位:孝感市應城市文聯副主席)

責任編輯:王炯

鐘婷:以“三大精神”之炬照亮應城百強沖刺之路

發表時間:2025-07-29 來源:湖北文明網

在荊楚大地的精神譜系中,大別山精神的信念如磐、抗洪精神的眾志成城、抗疫精神的科學勇毅,始終是驅動發展的核心動能。對于正全力沖刺全國百強縣的應城而言,這“三大精神”不僅是歷史饋贈的寶貴財富,更是主動融入支點建設,破解發展難題、激活內生動力的“金鑰匙”。從膏都鹽海的產業蝶變到兩河流域的生態新生,從城鄉融合的民生圖景到科技創新的突圍突破,應城正以“三大精神”之炬照亮加快挺進縣域經濟“全國百強”之路 。

以大別山精神鑄魂,錨定方向闖新路

大別山精神的“革命理想高于天”,不僅是鐫刻在歷史深處的精神坐標,更化作應城在新時代砥礪前行的動力源泉,這種信念在應城轉化為加快建設“兩區一地一中心”的戰略定力。即建設全省綠色化工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全國優質糯稻生產區,建設全國重要的食鹽戰略儲備基地,建設國家級深地儲能中心。作為鄂中革命老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城從未忘記“忠誠擔當”的紅色基因——從老兵宣講隊走村串戶播撒信仰火種,到“90后”兵支書扎根鄉土振興“土特產”,紅色血脈始終在這片土地上奔涌。正是這種精神指引,讓應城在傳統產業轉型中敢啃硬骨頭:聚焦綠色低碳轉型,依托全省鹽化工循環經濟示范區、國家級井礦鹽化工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國家“火炬計劃”精細化工新材料產業基地等金字招牌,大力發展以精細化工為主的制造業集群,提升綠色化工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投資75億元的云圖控股鹽化產業轉型升級項目將于年底前全面投產,屆時新都復合肥將成為行業第一名。扎實推動久大戰略重組后期工作,迅速啟動省鹽業集團一二、三產業融合示范項目(調味品、預制菜)。以回盛生物等重點企業為龍頭,著力打造省內重要生物醫藥先進制造業基地。雙環科技刷新“進度條”,建成后有望成為純堿行業全國前五,讓百年老廠煥發生機。應城市委、市政府累計投資30多億元,實施化工園區供水、供電、供熱、供氣、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和循環化改造,推動園區安全水平不斷提升,承載能力不斷增強。用實踐證明:唯有堅守“產業強市”的信念,才能在區域競爭中站穩腳跟。

這份信念更體現在城鄉統籌的長遠布局中。在鄉村,楊河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入選全國典型案例,281個農村寄遞物流綜合便民服務站打通“最后一公里”,“四好農村路”串聯起楊嶺葡萄、新四櫻桃等特色產業帶。楊河鎮星火村將廢棄工礦地改造成多功能服務區,既破解了交通休憩難題,又激活了農貨上行通道;新農人依托“全國秈型糯稻第一市”的基礎,對糯稻產業的執著深耕,通過“小田并大田”、國土綜合整治整合資源,是對“團結奮進”精神的踐行,更有“90后”創業者返鄉讓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應城糯米”走進千家萬戶。全面對接湖北省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引導并服務企業上鏈用鏈,實現供需精準匹配。以紅色基因驅動創新實踐,推動傳統產業與科技供應鏈深度融合。正如大別山軍民二十八年紅旗不倒的堅守,應城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定力,在產業升級、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步步為營。

以抗洪精神聚力,守牢底線謀突破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抗洪精神,在應城早已超越防汛救災的場景,升華為應對風險挑戰的系統韌性。依托井礦鹽主產區等優勢,做強儲備、完善集散,正是以“防患未然”的擔當,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食鹽戰略儲備基地,筑牢民生保障的“鹽防大堤”;在提升應急保障能力中,攻克難題、優化機制,恰似抗洪中“頑強拼搏、敢于勝利”的韌勁,讓戰略儲備的堅實根基,成為踐行抗洪精神的生動注腳。作為漢江流域重要節點城市,應城深諳“治水就是治城”的道理,投資10.2億元推進短港河、老縣河流域治理,建成“一帶十園”濱水文化景觀長廊,既筑牢防洪安全屏障,又打造生態惠民空間。這種“系統思維”同樣運用在產業安全領域:鹽化工業園完善封閉化管理系統、智能化管控平臺,建成2個消氣防站和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獲評D級化工園區,用“人在堤在”的擔當守護著6.38平方公里園區的安全生產底線。

抗洪精神的凝聚力,更體現在民生改善的點滴實踐中。面對中心城區治理難題,應城創新推行“五增五減”路長制,打造136.27公里示范線和18處景觀節點,讓農村公路從“走得通”升級為“走得好”;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六年行動計劃”,完成400個小區改造,惠及3.8萬戶居民,預計今年年底前,全市老舊小區將實現改造全覆蓋,老城區將煥發新活力,彰顯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執政理念。在2024年孝感市小流域綜合治理現場推進會上,應城的“治水+治產+治城”經驗被全省推廣,正是這種“干群一心、共克時艱”的精神,讓一個個“不可能”變為“可能”。應城深知,沖刺百強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63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抗疫精神賦能,勇立潮頭開新局

抗疫精神中“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內核,在應城轉化為“向創新要動能”的突圍智慧。疫情期間錘煉的應急響應能力,如今已升級為常態化的治理效能:應城在全省率先實施“行走的醫院”項目,為100個村衛生室配備智能診療包,數智化病理診斷中心讓群眾實現“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村”;依托北京安貞醫院專家團隊,全省首家國家級心血管病診療中心在應城市啟用,家門口即可每周享受到國家級的高水平??圃\療服務,科技惠民的實踐讓抗疫精神中的“尊重科學”轉化為民生福祉,這種“科技為民”的理念,更延伸到產業創新的前沿戰場。

在新能源賽道上,應城憑借鹽穴資源稟賦,建成世界首臺套的應城300MW級氣壓儲能電站并網發電,創造當年單機功率、儲能規模、轉換效率3個世界領先,向著“國家級深地儲能中心”目標沖刺;在數字經濟領域,全國首個中小企業數字轉型創新中心投用,100余家數字經濟核心企業帶動產業能級躍升。富邦數字農業產業園的打造,讓傳統種植業插上科技翅膀,農業科技貢獻率提升至65%以上。這種科學精神更體現在城市治理中,“數智應城”建設實現城市實體“一物一碼、一址一碼、一碼通用”。

開放包容是抗疫精神的延伸。“校友回歸 智興蒲陽”活動搭建起人才回流橋梁,讓“楚商回鄉”的暖流匯聚成發展勢能。同時,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持續開展“解難題、穩增長、促發展”助企紓困活動,積極為企業排憂解難,不斷營造發展“大磁場”,著力建設具有全省競爭力的綜合成本洼地、政務服務高地、企業投資目的地,促進營商環境持續提升。2024年,應城GDP突破530億元,躋身中部百強第56位,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同比增長20%,用數據印證:唯有擁抱創新,才能在新質生產力競爭中搶占先機。正是這種“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銳氣,讓這座城市在區域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

精神的力量,總能穿越時空、燭照未來。當應城的發展坐標從“中部百強”第56位加快挺進“全國百強”,當產業版圖從“膏都鹽?!蓖卣沟健皟蓞^一地一中心”,“三大精神”始終是最深沉的底氣。近期,應城市掀起弘揚“三大精神”的熱潮,各界以多元實踐讓精神力量浸潤城鄉:市委黨校的課堂上,專題授課為百名學員深植紅色基因;城市驛站里,文藝家以書畫筆會勾勒精神圖騰;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內,暑期支教的大學生們用情景劇、故事會為留守兒童種下信念的種子;襄陽鐵路公安處應城站派出所,1998年抗洪時的“抱樹女孩”江珊,如今身著警服講述著從“被守護”到“守護他人”的生命接力,讓抗洪精神在代代相傳中煥發新彩……從機關到基層,從校園到社區,滿城盡是精神傳承的生動圖景,“三大精神”正化作63萬應城兒女的行動自覺,成為沖刺百強的澎湃動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應城唯有繼續以信念為舵、以團結為帆、以科學為槳,才能在縣域經濟的賽道上勇立潮頭,讓“蒲騷故地”的千年底蘊與“百強新城”的現代活力交相輝映,為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貢獻應城力量。(作者:鐘婷 作者單位:孝感市應城市文聯副主席)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

欧美人牲a欧美精品,久久理论片午夜琪琪电影网,国产精品免费区二区三区观看,亚洲另类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