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洪峰過去后,宜昌點軍艾家江邊的網紅打卡點“宜昌鼓浪嶼”留下了不少漂浮垃圾。艾翠娥和她的志愿團隊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拿起工具,仔細清理著每一處垃圾,還江岸一片潔凈。
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卻是一段長達十年,充滿愛與堅持的環保故事。
46平方米小屋里的教育初心
時間回溯到2014年,在村委會工作的艾翠娥望著村里江邊的環境和孩子們的成長需求,心中萌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
她聯合村里的退休教師、村醫、黨員、村民代表,組建了“艾媽媽”親子早教志愿服務小組,在一間僅有46平方米的舊倉庫里,她們創辦了親子早教點。
沒有現成的教材,“艾媽媽”們就自編童謠,將“不戲水、不丟垃圾”等環保知識和安全常識融入朗朗上口的兒歌中。每周三,她們都會帶著孩子們來到江邊,開展撿拾塑料瓶等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收獲了歡樂,更在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了環保的種子。周邊3個村的眾多兒童都參與其中,這段獨特的經歷,成為了艾家“10”后們共同的美好童年回憶。
十年光陰,這支以“媽媽”為主力的志愿服務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從最初的6人發展到如今的54人。那間簡陋的46平方米小屋,也逐步升級為600余平方米、功能齊全的室內外綜合早教活動示范點。
盡管歲月流轉,場所變遷,但艾翠娥和她團隊的故事,始終緊緊圍繞著長江和孩子們展開。
志愿活動中,艾翠娥給孩子們講解珍稀保護植物疏花水柏枝相關知識。三峽日報記者皮亞捷、通訊員艾軒 攝
帶領大家共同撿拾長江岸線垃圾。三峽日報記者皮亞捷、通訊員艾軒 攝
和孩子們一起參觀了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科普展覽館。三峽日報記者皮亞捷、通訊員艾軒 攝
網紅景點催生的環保覺醒
在一次偶然的契機下,村里長江邊上的古殷商遺址“琵琶垴”火爆出圈,成為市民郊游的熱門打卡地。
每逢節假日和周末,這里游人如織,熱鬧非凡。游客的到來,雖然間接帶動了村民的經濟收入,卻也給當地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大量游客無心留下的垃圾,散落在江岸各處,讓原本美麗的風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我從小就在江邊長大,看著美麗的江岸被垃圾污染,心里很不是滋味。”艾翠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斷思考著改變的辦法。一次,她看到“三峽蟻工”的事跡報道,靈感瞬間迸發。
艾翠娥立刻找來志愿服務小組的姐妹們,激動地說道:“我們也可以搞一個江南的‘三峽蟻工’,用我們的行動來保護美麗的‘琵琶垴’?!?/p>
姐妹們紛紛響應,說干就干。
大家拿著垃圾袋、手套,奔赴“琵琶垴”。第一次清撿垃圾的行動,雖然辛苦,但看到煥然一新的江岸,每個人都感覺“收獲滿滿”。此后,她們定期前往,風雨無阻,在她們的帶動下,親子早教點的孩子和家長們也主動加入進來,大家共同組建“艾媽媽”環保衛士幫幫團,成為了守護“琵琶垴”環境的中堅力量。
中華鱘保護帶來的新使命
2024年,一件大事讓整個艾家村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正式整體搬遷至點軍區艾家鎮艾家村,同時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科普展覽館也在此建成。
這里不僅是全面了解中華鱘保護區發展規劃及長江珍稀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科教基地,更是對外展現長江水生生物保護成效的重要窗口。
艾翠娥和她的志愿團隊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契機,主動與管理處聯系,希望能夠加強合作,利用保護區的資源建設本地的生態小公民課堂。她們的想法得到了積極回應,村里早教點的小朋友們經常來到科普展覽館,通過近距離了解中華鱘等珍稀水生生物的知識,逐步萌發守護長江生態的責任意識。
如今,走進她們精心打造的艾家村共享親子樂園,童趣與生態之美撲面而來。孩子們親手繪制的石頭畫錯落有致地排列在園區小徑旁,這些稚嫩筆觸勾勒出的中華鱘、長江江豚等珍稀野生動物畫像,不僅裝點了鄉村角落,更將保護長江生態的理念化作生動的視覺語言。
在長江與鄉村的共生敘事里,“艾媽媽”們用掃帚作筆、以江岸為紙,十年如一日,寫下了最動人的環保詩篇。她們的故事,不僅感染著身邊的人,更傳遞出一份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激勵著更多人加入到守護長江、保護環境的隊伍中來 。(三峽日報記者 皮亞捷 通訊員 胡杰)
發表時間:2025-07-25 來源:湖北文明網
最近一次洪峰過去后,宜昌點軍艾家江邊的網紅打卡點“宜昌鼓浪嶼”留下了不少漂浮垃圾。艾翠娥和她的志愿團隊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拿起工具,仔細清理著每一處垃圾,還江岸一片潔凈。
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卻是一段長達十年,充滿愛與堅持的環保故事。
46平方米小屋里的教育初心
時間回溯到2014年,在村委會工作的艾翠娥望著村里江邊的環境和孩子們的成長需求,心中萌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
她聯合村里的退休教師、村醫、黨員、村民代表,組建了“艾媽媽”親子早教志愿服務小組,在一間僅有46平方米的舊倉庫里,她們創辦了親子早教點。
沒有現成的教材,“艾媽媽”們就自編童謠,將“不戲水、不丟垃圾”等環保知識和安全常識融入朗朗上口的兒歌中。每周三,她們都會帶著孩子們來到江邊,開展撿拾塑料瓶等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收獲了歡樂,更在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了環保的種子。周邊3個村的眾多兒童都參與其中,這段獨特的經歷,成為了艾家“10”后們共同的美好童年回憶。
十年光陰,這支以“媽媽”為主力的志愿服務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從最初的6人發展到如今的54人。那間簡陋的46平方米小屋,也逐步升級為600余平方米、功能齊全的室內外綜合早教活動示范點。
盡管歲月流轉,場所變遷,但艾翠娥和她團隊的故事,始終緊緊圍繞著長江和孩子們展開。
志愿活動中,艾翠娥給孩子們講解珍稀保護植物疏花水柏枝相關知識。三峽日報記者皮亞捷、通訊員艾軒 攝
帶領大家共同撿拾長江岸線垃圾。三峽日報記者皮亞捷、通訊員艾軒 攝
和孩子們一起參觀了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科普展覽館。三峽日報記者皮亞捷、通訊員艾軒 攝
網紅景點催生的環保覺醒
在一次偶然的契機下,村里長江邊上的古殷商遺址“琵琶垴”火爆出圈,成為市民郊游的熱門打卡地。
每逢節假日和周末,這里游人如織,熱鬧非凡。游客的到來,雖然間接帶動了村民的經濟收入,卻也給當地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大量游客無心留下的垃圾,散落在江岸各處,讓原本美麗的風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我從小就在江邊長大,看著美麗的江岸被垃圾污染,心里很不是滋味?!卑涠鹂丛谘劾铮痹谛睦?,不斷思考著改變的辦法。一次,她看到“三峽蟻工”的事跡報道,靈感瞬間迸發。
艾翠娥立刻找來志愿服務小組的姐妹們,激動地說道:“我們也可以搞一個江南的‘三峽蟻工’,用我們的行動來保護美麗的‘琵琶垴’?!?/p>
姐妹們紛紛響應,說干就干。
大家拿著垃圾袋、手套,奔赴“琵琶垴”。第一次清撿垃圾的行動,雖然辛苦,但看到煥然一新的江岸,每個人都感覺“收獲滿滿”。此后,她們定期前往,風雨無阻,在她們的帶動下,親子早教點的孩子和家長們也主動加入進來,大家共同組建“艾媽媽”環保衛士幫幫團,成為了守護“琵琶垴”環境的中堅力量。
中華鱘保護帶來的新使命
2024年,一件大事讓整個艾家村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正式整體搬遷至點軍區艾家鎮艾家村,同時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科普展覽館也在此建成。
這里不僅是全面了解中華鱘保護區發展規劃及長江珍稀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科教基地,更是對外展現長江水生生物保護成效的重要窗口。
艾翠娥和她的志愿團隊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契機,主動與管理處聯系,希望能夠加強合作,利用保護區的資源建設本地的生態小公民課堂。她們的想法得到了積極回應,村里早教點的小朋友們經常來到科普展覽館,通過近距離了解中華鱘等珍稀水生生物的知識,逐步萌發守護長江生態的責任意識。
如今,走進她們精心打造的艾家村共享親子樂園,童趣與生態之美撲面而來。孩子們親手繪制的石頭畫錯落有致地排列在園區小徑旁,這些稚嫩筆觸勾勒出的中華鱘、長江江豚等珍稀野生動物畫像,不僅裝點了鄉村角落,更將保護長江生態的理念化作生動的視覺語言。
在長江與鄉村的共生敘事里,“艾媽媽”們用掃帚作筆、以江岸為紙,十年如一日,寫下了最動人的環保詩篇。她們的故事,不僅感染著身邊的人,更傳遞出一份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激勵著更多人加入到守護長江、保護環境的隊伍中來 。(三峽日報記者 皮亞捷 通訊員 胡杰)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