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世界的愛與堅守——枝江七旬農婦陳紅蘭撐起聽障家庭“半邊天”

A-   A+
發表時間:2025年07月24日    來源:湖北文明網

陳紅蘭幫丈夫整理衣服 (資料圖)

陳紅蘭在田里干農活

7月20日清晨,天剛蒙蒙亮,陳紅蘭戴著草帽一頭扎進離家不遠的橘園,查看橘樹長勢。連日的高溫天氣,讓她的心始終懸著。

在枝江市安福寺鎮紫荊嶺村,陳紅蘭聲名遠播。70歲的她患有肢體殘疾,腿腳不靈便,但她吃苦耐勞、孝老愛親,用責任和擔當默默撐起聽障家庭。

手語“架橋”,連通家人心房

時間回到1977年,陳紅蘭經人介紹從恩施巴東嫁到安福寺鎮紫荊嶺村。

丈夫方正財一家五口,除公公外,婆婆、丈夫和兩個小叔子均是聽障人士,一道無形的“語言屏障”橫亙在她與家人之間。

平常人有矛盾,通過言語溝通一般都能化解,但在陳紅蘭家根本行不通,有幾次鬧矛盾一度上升到肢體沖突。為了化解溝通障礙,她默默自學手語,勞作時、夜深人靜時都在用心琢磨家人的手勢語言。

經過多年摸索,她自創了一套家庭手勢語:豎起大拇指表示“好”或“添米飯”,小拇指則代表“不要”或“吃飽了”,掌心貼著臉頰左右輕搖則是“別擔心”……

在平時相處中,她不斷摸索家人的生活習慣及性格特點。除了精心自創手語,陳紅蘭還掌握了一個獨特的“溝通秘訣”,那就是豐富多變的面部表情。

陳紅蘭明白,聽障人士與外界交流主要通過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這也導致他們的心靈更加脆弱敏感。她和家人說話都是面帶微笑,從來不發脾氣,無論是家人在外打工歸來,還是從田間勞作而返,陳紅蘭都會笑臉相迎。

考慮到丈夫和兩個小叔子工作非常辛苦,陳紅蘭堅持每天起大早做飯,等待大家一起吃飯。陳紅蘭說:“這一做就是幾十年,不小看這一頓飯,是我每天最幸福的時刻”。

就這樣,她用堅韌和真心一點一點架起了一座無聲橋梁,讓愛與理解在家人心中流淌。

全心陪護,映照溫暖親情

1982年春,正值插秧時節,婆婆被查出風濕性心臟病。后又因其他原因,導致癱瘓臥床。至此,她開始了多年如一日的守護,每天給婆婆翻身、擦洗、換褥子、熬藥、喂飯,忙得不落腳。

公公方秉科行動不便,雖然自己也是三級肢體殘疾,陳紅蘭依舊每天悉心照料,剪指甲、端湯藥無微不至。2023年,老人重病住院,拄著拐杖的陳紅蘭毅然承擔陪護重任,每天顫顫巍巍挪步送飯,忍著腿痛照顧起居。

小弟弟有次在工地摔傷,卻硬撐著比劃“沒事”??申惣t蘭一眼就看穿了他的逞強,立刻喊人幫忙送醫,在醫院縫了十幾針,住院十多天,她寸步不離地守著。大弟弟一場感冒拖成支氣管炎,村衛生室治了一周不見好,陳紅蘭堅持將他轉到市醫院,最終確診是肺部感染,住院治療一個月后痊愈。

在陳紅蘭的言傳身教下,她的三個女兒也十分孝順。二女兒出嫁后離得近,對家人和兩位聽障叔叔關懷入微。

自立自強,撐起家庭重擔

剛結婚時,方正財家是遠近聞名的困難戶,住著簡陋的土坯房。雖然條件差,但陳紅蘭絲毫不服輸,一直在尋找發展機會。

2014年,陳紅蘭在村委會接受了一次農技輔導和廚藝培訓。從那以后,她下定決心,要和家人們齊心協力,著力發展種植業,提高家庭收入。

陳紅蘭積極學習水稻種植的高產技術,村里開展的水稻和柑橘種植技術講座她一次不落。通過培訓,她掌握了科學的種植技術,柑橘和水稻的品質及產量大幅提高,年收入超5萬元。

雖然腿腳不便,但她每天早出晚歸,忙碌在田間地頭。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莊稼長勢喜人。

為了增加家庭經濟收入,她托熟人給兩個小叔子謀了份就近打零工的活。其中幼弟雖身患聽障卻機靈過人,憑借早年習得的瓦工技藝,不僅將務工收入交由陳紅蘭統籌,還在老屋旁邊建起了兩層新樓房。

對于左鄰右舍,陳紅蘭也是熱心腸。家住隔壁的秦秀芹因瑣事與丈夫經常吵架,陳紅蘭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家人齊心,日子才能有奔頭?!彼钪匦闱鄣牟灰?,便時常上門做兩口子的工作,開導他們要以和為貴。

在陳紅蘭的耐心勸導和積極影響下,秦秀芹和丈夫重歸于好,兩人齊心打拼,一家人生活得幸福和睦。

盡管生活負重,陳紅蘭與家人始終相攜相依。她說,“殘疾并不可怕,只要還能動,就要帶著一家人把日子過好?!保?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32px; text-wrap-mode: wrap;">三峽商報記者 付江山 通訊員 許藝洋 黎可欣 本版圖片由枝江市委宣傳部提供

責任編輯:何霄

無聲世界的愛與堅守——枝江七旬農婦陳紅蘭撐起聽障家庭“半邊天”

發表時間:2025-07-24 來源:湖北文明網

陳紅蘭幫丈夫整理衣服 (資料圖)

陳紅蘭在田里干農活

7月20日清晨,天剛蒙蒙亮,陳紅蘭戴著草帽一頭扎進離家不遠的橘園,查看橘樹長勢。連日的高溫天氣,讓她的心始終懸著。

在枝江市安福寺鎮紫荊嶺村,陳紅蘭聲名遠播。70歲的她患有肢體殘疾,腿腳不靈便,但她吃苦耐勞、孝老愛親,用責任和擔當默默撐起聽障家庭。

手語“架橋”,連通家人心房

時間回到1977年,陳紅蘭經人介紹從恩施巴東嫁到安福寺鎮紫荊嶺村。

丈夫方正財一家五口,除公公外,婆婆、丈夫和兩個小叔子均是聽障人士,一道無形的“語言屏障”橫亙在她與家人之間。

平常人有矛盾,通過言語溝通一般都能化解,但在陳紅蘭家根本行不通,有幾次鬧矛盾一度上升到肢體沖突。為了化解溝通障礙,她默默自學手語,勞作時、夜深人靜時都在用心琢磨家人的手勢語言。

經過多年摸索,她自創了一套家庭手勢語:豎起大拇指表示“好”或“添米飯”,小拇指則代表“不要”或“吃飽了”,掌心貼著臉頰左右輕搖則是“別擔心”……

在平時相處中,她不斷摸索家人的生活習慣及性格特點。除了精心自創手語,陳紅蘭還掌握了一個獨特的“溝通秘訣”,那就是豐富多變的面部表情。

陳紅蘭明白,聽障人士與外界交流主要通過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這也導致他們的心靈更加脆弱敏感。她和家人說話都是面帶微笑,從來不發脾氣,無論是家人在外打工歸來,還是從田間勞作而返,陳紅蘭都會笑臉相迎。

考慮到丈夫和兩個小叔子工作非常辛苦,陳紅蘭堅持每天起大早做飯,等待大家一起吃飯。陳紅蘭說:“這一做就是幾十年,不小看這一頓飯,是我每天最幸福的時刻”。

就這樣,她用堅韌和真心一點一點架起了一座無聲橋梁,讓愛與理解在家人心中流淌。

全心陪護,映照溫暖親情

1982年春,正值插秧時節,婆婆被查出風濕性心臟病。后又因其他原因,導致癱瘓臥床。至此,她開始了多年如一日的守護,每天給婆婆翻身、擦洗、換褥子、熬藥、喂飯,忙得不落腳。

公公方秉科行動不便,雖然自己也是三級肢體殘疾,陳紅蘭依舊每天悉心照料,剪指甲、端湯藥無微不至。2023年,老人重病住院,拄著拐杖的陳紅蘭毅然承擔陪護重任,每天顫顫巍巍挪步送飯,忍著腿痛照顧起居。

小弟弟有次在工地摔傷,卻硬撐著比劃“沒事”??申惣t蘭一眼就看穿了他的逞強,立刻喊人幫忙送醫,在醫院縫了十幾針,住院十多天,她寸步不離地守著。大弟弟一場感冒拖成支氣管炎,村衛生室治了一周不見好,陳紅蘭堅持將他轉到市醫院,最終確診是肺部感染,住院治療一個月后痊愈。

在陳紅蘭的言傳身教下,她的三個女兒也十分孝順。二女兒出嫁后離得近,對家人和兩位聽障叔叔關懷入微。

自立自強,撐起家庭重擔

剛結婚時,方正財家是遠近聞名的困難戶,住著簡陋的土坯房。雖然條件差,但陳紅蘭絲毫不服輸,一直在尋找發展機會。

2014年,陳紅蘭在村委會接受了一次農技輔導和廚藝培訓。從那以后,她下定決心,要和家人們齊心協力,著力發展種植業,提高家庭收入。

陳紅蘭積極學習水稻種植的高產技術,村里開展的水稻和柑橘種植技術講座她一次不落。通過培訓,她掌握了科學的種植技術,柑橘和水稻的品質及產量大幅提高,年收入超5萬元。

雖然腿腳不便,但她每天早出晚歸,忙碌在田間地頭。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莊稼長勢喜人。

為了增加家庭經濟收入,她托熟人給兩個小叔子謀了份就近打零工的活。其中幼弟雖身患聽障卻機靈過人,憑借早年習得的瓦工技藝,不僅將務工收入交由陳紅蘭統籌,還在老屋旁邊建起了兩層新樓房。

對于左鄰右舍,陳紅蘭也是熱心腸。家住隔壁的秦秀芹因瑣事與丈夫經常吵架,陳紅蘭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耙患胰她R心,日子才能有奔頭?!彼钪匦闱鄣牟灰?,便時常上門做兩口子的工作,開導他們要以和為貴。

在陳紅蘭的耐心勸導和積極影響下,秦秀芹和丈夫重歸于好,兩人齊心打拼,一家人生活得幸福和睦。

盡管生活負重,陳紅蘭與家人始終相攜相依。她說,“殘疾并不可怕,只要還能動,就要帶著一家人把日子過好。”(三峽商報記者 付江山 通訊員 許藝洋 黎可欣 本版圖片由枝江市委宣傳部提供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

欧美人牲a欧美精品,久久理论片午夜琪琪电影网,国产精品免费区二区三区观看,亚洲另类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