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縣城關鎮大河流域濕地公園高標準建設親水觀景平臺、休閑廣場、健身步道等設施。
【河湖概況】房縣大河是馬欄河的一級支流,發源于神農架北麓,由南向北流經房縣野人谷鎮、紅塔鎮、城關鎮,在縣城北門河大橋處匯入南河。河道全長47公里,流域面積229平方公里。流域內擁有奇山幽谷、天坑溶洞、激流飛瀑等景觀資源,造就了野人洞、野人谷、神農峽等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23年,房縣大河榮獲全省“幸福河湖”稱號。
盛夏雨后初霽,漫步房縣城關鎮大河河畔,遠山如黛,薄霧輕拂。古色古香的關雎大橋橫跨兩岸,河面碧波蕩漾、白鷺翔集;岸邊綠樹成蔭、花草芬芳。潺潺流水與啾啾鳥鳴交織如歌,吟唱著自然與人文相融的生態詩篇。
如畫的風光,是房縣堅持流域統籌治理,推進大河“幸福河湖”建設取得的成果。
“三防”結合密織河湖管護網
“嗡嗡嗡……”7月20日,在房縣大河野人谷鎮西坪村段,伴隨著輕微的馬達聲,一架無人機在工作人員的熟練操控下騰空而起,對河面漂浮物、水體顏色等進行多角度實時巡查。這一幕,是房縣推動河湖長制提檔升級,構建“制防、人防、技防”三防結合體系,全面提升大河治理與管護能力的縮影。
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以來,房縣在大河沿線建立起縣、鄉、村三級河長責任體系,15名河長分級履責,累計巡河督導4800余次,解決河湖問題1400余個,實現管護全域覆蓋。推行“河湖長+檢察長”聯動機制,強化行政監管與法律監督有效銜接,辦理涉水生態環境領域公益訴訟案件28件。創新構建“民間河長+企業河長+環保志愿者+河小青”巡河護河機制,廣泛凝聚沿線文旅、農旅企業、個體工商戶及環保志愿者力量。
立足“生態文化旅游”功能定位,房縣高標準完成大河生態紅線劃定與劃界權屬登記,建立健全流域斷面水質監測和預警機制,在敏感、重點水域安裝監控設備設施42臺(套)。此外,該縣在全市率先引入“AI河長”,利用無人機自動智能巡河系統,以科技賦能提升河湖管護智慧化水平。
“三防一體”體系為大河流域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2018年至今,房縣累計排查整治河庫“四亂”問題點26處,拆除違章建筑3000余平方米,清理亂堆渣土12000余立方米,取締非法排污口6處,拆除水庫網箱140只,水庫投肥養魚行為全面杜絕,河湖生態秩序實現根本性好轉。
系統治理重塑生態高顏值
從西坪村來到房縣城關鎮炳公村,只見河道內精心栽植的水杉、荷花、菖蒲、蘆葦等水生植物郁郁蔥蔥,呈現出一幅蓮葉接天、荷花映日、葦波蕩漾的濕地美景。這些天然的“生態濾芯”,不僅美化了環境,更持續凈化水質,改善著水生態環境。這正是房縣統籌推進流域綜合治理,推進流域生態環境修復的創新實踐。
水污染綜合治理成效顯著。投入1000余萬元實施城鎮污水綜合治理PPP項目,新建污水集中處理設施14處,實施“廁所革命”253處,升級改造糞污池185處,延伸污水管網10公里,城鄉污水收集處理瓶頸有效破解。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引導流域沿線土地化肥減量增效,取締、整治畜禽養殖場28處。
中小流域治理同步發力。在大河流域持續推進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工程,實施全域禁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平方公里。投入1000余萬元實施潭家灣水源地治理與修復工程,構建一級保護區防護網3.5千米,新建人工濕地3.5萬平方米,提升濕地生態景觀及綜合效益。實施大河流域治理工程,修建生態河堤25.5公里,因地制宜建設堆石壩、曲線壩、蘑菇壩、跌水壩等10級景觀生態攔河壩,新增22.5萬平方公里蓄水面積,有效改善縣城水環境。
涉水工程安全監管筑牢屏障。深入實施“十四五”小型水庫水雨情測報及大壩安全監測設施建設項目,完成大河流域內3座中小型水庫、37個蓄水山塘的維修養護及除險加固工程,主干堤岸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為有效攔蓄洪水、調節洪峰、保障工農業生產及城鄉供水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旅融合描繪發展新圖景
漫步于房縣大河城關鎮段的河流濕地“口袋公園”,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與五彩斑斕的景觀樹木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清晨或日暮時分,居民在公園游玩、健身,盡享生態福利。
房縣以河為媒,著力培育特色濕地觀光帶。在大河城關鎮段,打造休閑走廊7.5公里,修建親水平臺、景觀亭30余處,提升城市品位。以月亮湖和野人寨為核心,成片栽種紫薇樹、波斯菊,形成綠樹掩映、層次分明的生態景觀廊道。在掛榜巖至野人谷鎮杜川村一線,依山傍水建設廊道、橋梁,開發度假酒店、茶社、休閑場館、農家樂等近100家,改造“房陵名居”700余戶,打造休閑避暑勝地。
深挖文化底蘊,房縣傾力打造神農特色旅游業態。依托野人傳說和歷史文化資源,建成野人洞、野人谷、神農峽3個4A級旅游景區,成為引領全域旅游發展的龍頭;以“房縣黃酒”名片為支撐,打造三海黃酒小鎮,展現出產旅融合的蓬勃生機。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房縣大河流域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贏。如今的大河流域,水清、河暢、岸綠、景美、民富,已成為該縣幸福河湖建設的先行樣板區、綠色生態旅游的典型示范區、鄉村振興與生態產業融合的發展引領區。(十堰日報記者毛以國 通訊員吳洪莫仕龍)
發表時間:2025-07-23 來源:湖北文明網
房縣城關鎮大河流域濕地公園高標準建設親水觀景平臺、休閑廣場、健身步道等設施。
【河湖概況】房縣大河是馬欄河的一級支流,發源于神農架北麓,由南向北流經房縣野人谷鎮、紅塔鎮、城關鎮,在縣城北門河大橋處匯入南河。河道全長47公里,流域面積229平方公里。流域內擁有奇山幽谷、天坑溶洞、激流飛瀑等景觀資源,造就了野人洞、野人谷、神農峽等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23年,房縣大河榮獲全省“幸福河湖”稱號。
盛夏雨后初霽,漫步房縣城關鎮大河河畔,遠山如黛,薄霧輕拂。古色古香的關雎大橋橫跨兩岸,河面碧波蕩漾、白鷺翔集;岸邊綠樹成蔭、花草芬芳。潺潺流水與啾啾鳥鳴交織如歌,吟唱著自然與人文相融的生態詩篇。
如畫的風光,是房縣堅持流域統籌治理,推進大河“幸福河湖”建設取得的成果。
“三防”結合密織河湖管護網
“嗡嗡嗡……”7月20日,在房縣大河野人谷鎮西坪村段,伴隨著輕微的馬達聲,一架無人機在工作人員的熟練操控下騰空而起,對河面漂浮物、水體顏色等進行多角度實時巡查。這一幕,是房縣推動河湖長制提檔升級,構建“制防、人防、技防”三防結合體系,全面提升大河治理與管護能力的縮影。
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以來,房縣在大河沿線建立起縣、鄉、村三級河長責任體系,15名河長分級履責,累計巡河督導4800余次,解決河湖問題1400余個,實現管護全域覆蓋。推行“河湖長+檢察長”聯動機制,強化行政監管與法律監督有效銜接,辦理涉水生態環境領域公益訴訟案件28件。創新構建“民間河長+企業河長+環保志愿者+河小青”巡河護河機制,廣泛凝聚沿線文旅、農旅企業、個體工商戶及環保志愿者力量。
立足“生態文化旅游”功能定位,房縣高標準完成大河生態紅線劃定與劃界權屬登記,建立健全流域斷面水質監測和預警機制,在敏感、重點水域安裝監控設備設施42臺(套)。此外,該縣在全市率先引入“AI河長”,利用無人機自動智能巡河系統,以科技賦能提升河湖管護智慧化水平。
“三防一體”體系為大河流域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2018年至今,房縣累計排查整治河庫“四亂”問題點26處,拆除違章建筑3000余平方米,清理亂堆渣土12000余立方米,取締非法排污口6處,拆除水庫網箱140只,水庫投肥養魚行為全面杜絕,河湖生態秩序實現根本性好轉。
系統治理重塑生態高顏值
從西坪村來到房縣城關鎮炳公村,只見河道內精心栽植的水杉、荷花、菖蒲、蘆葦等水生植物郁郁蔥蔥,呈現出一幅蓮葉接天、荷花映日、葦波蕩漾的濕地美景。這些天然的“生態濾芯”,不僅美化了環境,更持續凈化水質,改善著水生態環境。這正是房縣統籌推進流域綜合治理,推進流域生態環境修復的創新實踐。
水污染綜合治理成效顯著。投入1000余萬元實施城鎮污水綜合治理PPP項目,新建污水集中處理設施14處,實施“廁所革命”253處,升級改造糞污池185處,延伸污水管網10公里,城鄉污水收集處理瓶頸有效破解。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引導流域沿線土地化肥減量增效,取締、整治畜禽養殖場28處。
中小流域治理同步發力。在大河流域持續推進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工程,實施全域禁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平方公里。投入1000余萬元實施潭家灣水源地治理與修復工程,構建一級保護區防護網3.5千米,新建人工濕地3.5萬平方米,提升濕地生態景觀及綜合效益。實施大河流域治理工程,修建生態河堤25.5公里,因地制宜建設堆石壩、曲線壩、蘑菇壩、跌水壩等10級景觀生態攔河壩,新增22.5萬平方公里蓄水面積,有效改善縣城水環境。
涉水工程安全監管筑牢屏障。深入實施“十四五”小型水庫水雨情測報及大壩安全監測設施建設項目,完成大河流域內3座中小型水庫、37個蓄水山塘的維修養護及除險加固工程,主干堤岸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為有效攔蓄洪水、調節洪峰、保障工農業生產及城鄉供水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旅融合描繪發展新圖景
漫步于房縣大河城關鎮段的河流濕地“口袋公園”,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與五彩斑斕的景觀樹木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清晨或日暮時分,居民在公園游玩、健身,盡享生態福利。
房縣以河為媒,著力培育特色濕地觀光帶。在大河城關鎮段,打造休閑走廊7.5公里,修建親水平臺、景觀亭30余處,提升城市品位。以月亮湖和野人寨為核心,成片栽種紫薇樹、波斯菊,形成綠樹掩映、層次分明的生態景觀廊道。在掛榜巖至野人谷鎮杜川村一線,依山傍水建設廊道、橋梁,開發度假酒店、茶社、休閑場館、農家樂等近100家,改造“房陵名居”700余戶,打造休閑避暑勝地。
深挖文化底蘊,房縣傾力打造神農特色旅游業態。依托野人傳說和歷史文化資源,建成野人洞、野人谷、神農峽3個4A級旅游景區,成為引領全域旅游發展的龍頭;以“房縣黃酒”名片為支撐,打造三海黃酒小鎮,展現出產旅融合的蓬勃生機。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房縣大河流域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贏。如今的大河流域,水清、河暢、岸綠、景美、民富,已成為該縣幸福河湖建設的先行樣板區、綠色生態旅游的典型示范區、鄉村振興與生態產業融合的發展引領區。(十堰日報記者毛以國 通訊員吳洪莫仕龍)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