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文明互鑒的內涵要義、邏輯理路與價值遵循

A-   A+
發表時間:2025年07月14日    來源:湖北文明網

萬曉紅’陳瑾如2

(1. 武漢體育學院期刊社;2. 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

近代以來,西方文明以其強大的擴張力打破了舊文明體系的束縛,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現代化浪潮。東方文明也在歷經自身的現代化變革后開始逐步掌握主動權。至此,人類文明的主導力量呈現出一種此消彼長的態勢?!爱斍暗膰H體系中,國家間對物理邊界爭奪的重要性下沉,認知和文化的邊界博弈成為國家間博弈的‘前線’?!币悦绹鵀槭椎奈鞣絿野选捌帐纼r值”作為意識形態的輸出工具,大搞強權政治、單邊主義、霸凌主義、民粹主義,將作為文化實體的文明變成強推本國價值觀與政治模式的政治實體,使其成為西方國家進行邊界博弈的一環,嚴重危及全球文明共識的達成,更危及親誠惠容國際關系的構建。這一局面的產生與西方國家秉持的“文明觀”不無關聯。在西方語境中,較為典型和主流的“文明觀”包括在民族中心主義思維模式主導下形成的單一文明論和以比較、對抗為主要特征的多元文明論。前者將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方現代文明視作高級文明的化身和典范,帶有明顯的“文明優越論”論調;后者則將文明多元與文明沖突、對抗并置,有學者甚至預言了后冷戰時代“文明的沖突”的世界歷史演化趨勢。

在此背景下,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贝撕螅暯街飨衷趪鴥韧舛鄠€場合多次強調這一具有開創性的文明觀,為“文明”這一組建當今世界體系的基礎概念提供了來自中國本土的解釋,為國際交往提供了新的價值遵循。作為“文明”的一個子系統,“體育文明”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的重要概念之一?!皬墓畔ED競技到現代體育,體育文明發生,并伴隨著體育化浪潮的迭代發生由現代性到數字化的變遷”,這一變遷過程蘊含著豐富的文明傳承和推進、文明交往與互鑒實踐,推動著體育文明向著文明的進程方向演進。同時,體育所具備的獨特的文化屬性也使其成為可供不同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交流、互動的復合型媒介。因此,體育既是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也為文明交流提供了獨特場域,在文明互鑒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體育文明互鑒可以作為文明互鑒的典型樣板,成為打開全要素文明互鑒之門的“金鑰匙”。

目前有關體育文明互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體育文明的學理內涵、歷史源流和演進脈絡,體育與文明的關系等方面,有關體育文明互鑒的概念內涵、結構層次等理論問題尚未得到系統梳理。相關研究總體呈現以下3種特征:①少。主要表現在研究數量寥寥和視角局限。無論是體育文明的內涵及學理研究、歷史源流和演進脈絡研究,還是體育與文明的關系研究,在數量上多呈孤篇之勢。②偏。以體育文明的歷史源流、演進脈絡以及體育與文明的關系研究居多,而有關體育文明的內涵及理論探究較少,對體育文明的概念內涵、學理邊界等基礎認識相對淺表,妨礙了體育文明研究論域的深入和延展。③缺。目前學界關于體育文明互鑒的研究幾近于無,僅有的幾篇研究將體育促進文明互鑒作為共識性觀念提出,并未具體闡釋體育緣何能促進文明互鑒、如何促進文明互鑒等基本問題。這一方面反映出體育作為實現、促進文明互鑒的獨特場域的功能尚未被充分認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體育文明、文明互鑒等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不言自明的概念缺乏深入探討,導致難以進行精準界定,更遑論以理論闡釋推動實踐創新。鑒于此,本文嘗試從文明與體育文明、互鑒及文明互鑒等概念譜系出發,根據體育自身的特點和體育文明互鑒的實踐經驗,梳理體育文明互鑒的內涵要義、邏輯理路與價值遵循,嘗試回應體育文明互鑒何謂、何為等問題。

體育文明互鑒的內涵要義

1.1  概念回溯:從“文明”到“體育文明”

1.1.1  歷時態的“文明”概念階梯

中國傳統的“文明”概念有以下諸義:①文采、光明。在我國,“文明”一詞初見于《易傳·文言傳·乾文言》:“見龍在田、天下文明。”(譯注:龍出現在田野上,說明此時天下文采光明)。唐代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結合其他人的注疏,對此作了進一步闡釋:“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惫艥h語中的“文”有線條交錯的圖形、花紋之意,“明”則指光明、明亮,合起來有文采光明之意。②文治教化、文教昌明。如 “柔遠俗以文明,懾兇奴以武略”(杜光庭《賀黃云表》)、“求辟草昧而致文明”(李漁《閑情偶寄》)等。此處的“文明”主要用于描述社會或族群的發展程度,與茹毛飲血、蠻野、洪荒、草昧等概念相對。③與文化相近。二者在結構層次上具有一定的共通之處,如都可以從物質、制度、精神等方面進行劃分。西方對中國的影響在晚清時期逐步加深,西方的“文明”概念也隨之傳入中國,一些英漢詞典開始收錄civilization、civilize、civilized和culture等條目。甲午戰爭后,具有現代概念意義的“文明”一詞已頻繁出現在各種著作之中,中國傳統的“文明”概念開始向現代“文明”概念轉變。

一般認為,在西方話語中,現代意義上與野蠻相對的“civilization”一詞的使用起源于18世紀啟蒙時代。1756年,法國大革命之父維克托·里凱特·米拉波(Victor Riqueti Mirabeau)首次在出版物中提及“文明”一詞:“在財政事務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野蠻和壓制的幽靈或鬼怪壓倒了文明和自由?!边@里的“文明”是與野蠻、壓制相對,以教養和禮貌為核心的概念。米拉波在另一著作中提到,“國人之文明在其風尚之溫和,生活城市化······我認為,這一切僅僅是道德的表面現象。如果文明不能賦予社會以道德的實質與形式的話,那么它對社會便毫無貢獻可言”,明確提出了真正的“文明”并非一種流于表面的形式,而是“一種繁榮和具有真正道德的生活狀態”。由此可見,18世紀中葉出現的“文明”一詞最初有2個層面的涵義:在個人層面用來表述文雅的行為舉止和生活狀態;在社會層面用來描述遵從禮儀、井然有序的社會。

19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歐洲逐漸成為現代世界體系的“主導者”。在此背景下,一種帶有歐洲中心主義的文明觀應運而生。弗朗索瓦·皮埃爾·吉堯姆·基佐(Fran?ois Pierre Guillaume Guizot)在《歐洲文明史:自羅馬帝國敗落起到法國革命》一書中強調,“在現實中存在著一種······有待撰寫的、全世界普遍的文明史”,并認為這種“文明”起源于相似的事實、根據同樣的原則、產生相似的結果?;艄P下“普遍的文明史”便是歐洲文明史,這種“單數”的“文明”概念帶有鮮明的歐洲中心主義色彩。此外,他在辨析“文明”概念意義的過程中提出了文明的兩大標志,即“社會活動的發展和個人活動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性的進步”,這一論述將文明理解為一種社會和人性的進步過程。

與之類似,達爾文強調“文明”作為一個過程的競爭性,他將生存競爭的生物進化法用于人類社會的進化論,提出民族國家之間競爭并勝出的首要因素在于文明所達到的層級,文明的等級越高就越有優勢。19世紀,“文明”概念的基本特點有二:①單數“文明”概念。這里的“單數”是指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方現代文明成為文明的典范和高級文明的化身,其他文明的發展被視為與其類似甚至是趨同的,不同文明的多元性和豐富性被忽視。②進步論“文明”觀。進步與發展是“文明”包含的基本概念,由此,學者們著重討論了哪些方面的進步和發展可被視為“文明”的標志。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涌現出一個對抗進化論的“傳播學派”,該學派對歐洲中心論提出挑戰,并倡導多元文化理念。受此影響,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Oswald Spengler)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一方面,指出“文明”是“繼生成之物而來的已成之物,是生命完結后的死亡,是擴張之后的僵化”,將“文明”視作“文化”衰退的結果,“作為一種歷史進程,純粹的文明就存在于那些已經變成無極或將死的茍延殘喘中”;另一方面,秉持“世界歷史”的觀念,認為“每一種文化也是一個有機體”,致力于對各種不同“文化有機體”進行比較,形成了復數的衰退論文明觀。在斯賓格勒文化形態學的影響下,阿諾德·湯因比(Arnold Toynbee)將“文明”作為歷史研究的單位。在其研究中,“文明”不僅具有從興起到衰微的時間向度,而且具有全球21個文明的空間向度。此處的“文明”不僅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空間范疇的概念。與湯因比類似,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指出,“文明”首先“是個空間概念······當這個領地形成某些特質,比如該地域的文化特征已經遍布整個地域,并且它的文化特征在可預見的未來將一直延續下去的時候,我就可以把它稱為文明”。至此,“文明”從單數概念演變為復數概念,成為具有多元的空間向度的“祛價值化”概念。

1996年,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對18世紀以來復雜多變的“文明”概念進行了梳理,他認為文明之間的關系存在遭遇、沖擊與相互作用的不同階段,并有預見性地提出了后冷戰時代“文明的沖突”的世界歷史演化趨勢。進入21世紀,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認為,“文明從定義上講是一個高度復合體,在本質上是一個由經濟、社會、政治構成的動態的、可進行自我調節應變的關系網。因此,無論何種式樣的文明,都會表現出自然界復合體的許多特征,包括容易發生時局突變,平穩可能驟變為動蕩”。上述兩位學者有關“文明”的概念界定從多元文明視角著手,注重文明間關系的探討和預測。這與冷戰結束后各國開始發展新的對抗和協調模式、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的時代背景不無關系。

上述關于18世紀到21世紀西方較為主流的“文明”概念的梳理,清晰展示了“文明”由與野蠻、壓制相對的傳統概念走向以西方為典范的、進步主義的現代“文明”概念,由帶有鮮明的歐洲中心主義色彩的單數“文明”概念走向具有東西多元空間向度的復數“文明”概念的語義演變進程。目前對“文明”的概念界定尚未達成共識,綜合中西方學者的研究,“文明”主要包含以下幾層含義:①作為歷史進程的“文明”?!拔拿鳌北焕斫鉃橐环N與蒙昧、野蠻相對的進步過程和狀態,持此觀點的學者多關注文明的標志和文明的等級,認為文明的區別主要是發展水平上的差距。②作為地緣—歷史共同體的“文明”。在此意義上,“文明”被理解為一個空間概念,“文明”即社會?!拔拿鳌奔戎冈谀撤N特定空間、土地、地貌、氣候等基礎條件下形成的文化形態或生命樣式,也指認同該文化形態、生命樣式的地緣—歷史共同體。持此觀點的學者多從空間的角度進行文明類型的區分,如湯因比列舉的21種文明、梅爾克列舉的12種文明和埃森施塔特列舉的6種文明等。③作為文化形態的“文明”。在此意義上的“文明”指的是具有自身特定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文化形態。持此觀點的學者多將文明與文化視作相似的概念,多關注文明的構成要素、層次劃分,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等。實際上,這3種理解方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部分學者對“文明”的界定涵蓋了上述多種含義。

值得注意的是,當“文明”取其作為文化形態上的意義時,與文化的概念較為類似,但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區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從發生學角度看,先有文化、后有文明。自人類社會誕生之時起,文化便已存在,并伴隨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無處不在,而文明常常被視作具有特定標志,并不是所有文化都能形成文明。文明是文化的典型,即“人類文化中所被人類共同認可的那一部分”,體現進步性、先進性的部分。從這個意義上看,文化概念所包含的內容要比文明廣泛。②從詞源角度看,文化源于拉丁文“culture”,意指耕作、培養或教育、發展出來的事物,關涉某種風俗、特質等;“文明”則與civis、civilis、civitas等術語有關,可見“文明”與公民、城市等高級文化形態有關。從這里也能看出,相較于文化,“文明”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帶有進步意味。

文化與文明概念的相似之處主要體現在其結構層次的劃分上。與文化類似,文明也可以從其物質、制度、精神樣態方面進行區分,即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精神以物質和制度為載體發揮作用,制度可以規范、整合物質和精神生活,物質文明則是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物質基礎,三者統一于主體的文明實踐?!本C上,文化與文明在結構層次上具備一定共通之處,都可以劃分為物質、制度和精神樣態三方面,不同之處在于文化概念更為廣泛,而“文明”是典型的文化,“屬于文化的積極成果,即精華積淀和品質結晶,并由此體現其進步狀態、彰顯其發展水平”。

1.1.2  共時態的“體育文明”概念之網

目前界定體育文明概念主要通過兩種方式:①在“體育文化”與“體育文明”概念的辨析和比較中明確體育文明的概念內涵。例如,有學者認為,“文化可以有不同的價值判斷,而文明則體現的是進步、進化、發展的價值觀”。這類界定方式力圖將體育文明與體育文化區分開來,強調體育文明進步性的一面。②從“文明”視角出發,借鑒相關理論資源,將其延展到“體育文明”論域中進行界定。如埃利亞斯認為“體育文明是對現代體育發展水平的一種總結性概念”等。此類界定方式強調“文明”與“野蠻”的差異性,側重闡釋體育文明在物質、精神、行為等方面的具體標志。無論是哪種界定方式,都將“體育文明”視作“文明”的一個子系統,二者在概念界定上一脈相承。

有鑒于此,本文認為,與“文明”概念類似,“體育文明”概念的使用也存在3種意義上的用法,即作為歷史進程的“體育文明”、作為地緣—歷史共同體的“體育文明”和作為文化形態的“體育文明”。①作為歷史進程的“體育文明”。多強調體育文明化的進程,將體育文明視作體育擺脫野蠻戰斗后形成的進步狀態。②作為地緣—歷史共同體的“體育文明”。這一概念強調的是由地緣差異形成的不同的文化樣態和相異的文明進度。例如:受地域風格、民族樣式、民俗特點等影響,我國東北、西北、東南、西南與中原等不同區域的中華體育文明會呈現出不同的文明樣態;在世界范圍內,各民族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以及風俗習慣等各不相同,因此,體育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帶有明顯的族群特征。在此意義上的“體育文明”是承載文明的社會實體,持此觀點的學者更關注不同地域空間中體育文明的差異性,是從空間概念上定位“體育文明”。③作為文化形態的“體育文明”。這里的“體育文明”概念與“體育文化”相似,特指人類體育文化中的積極進步成果,彰顯的是進步與發展的價值取向。也就是說,那些負面、消極的體育文化不屬于“體育文明”的范疇,如古代奧運會對女性參與和觀賽的禁令,體現了其獨特的文化特點。這一特性應歸為古代奧運會的體育文化現象,而非體育文明的體現,因為它并非先進的體育文化,且不利于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偏離了體育的真義。

沿此路徑,一些學者對“體育文明”的層次和要素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如按照行為、制度和意識3個層次將其分為體育行為文明、體育制度文明和體育意識文明;還有學者認為,“體育文明”主要是指人類體育運動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總和,這與文化的分類方式一脈相承。

1.2  概念辨析:“互鑒”、“文明互鑒”與“體育文明互鑒”

前文沿著“文明”與“體育文明”概念的脈絡進行梳理,厘清了“體育文明”的三重意涵。那么應當如何在“體育文明互鑒”這一特殊的交流對話實踐中理解“體育文明”?“體育文明互鑒”作為一個具有多切分短語結構的復雜概念又該如何把握?這就需要沿著“互鑒”與“文明互鑒”概念的脈絡,進一步推導、明確“體育文明互鑒”的概念內涵。

“互鑒”一詞是由“互”和“鑒”兩個單音節詞構成的詞組。“互”有交錯、交替、融匯、會通之意,例如,“百官盤互,親疏相錯”(《漢書·古永傳》)中的“互”就是取其交錯、交替的含義;后引申為互相,如“兵交,互有得失”等?!拌b”的基本意思包含照影、鏡子,如“明監所以照形也”(這里的“監”也可以寫作“鑒”),后引申為借鑒、查看、審查等義,有以某事或某物為參照的意思。據此,有學者將“文明互鑒”界定為以不同文明作為對象的自照之鏡,主體之間相互對照、相互借鑒。

“互鑒”的釋義為我們理解“文明互鑒”的主體、邏輯和內容提供了依據。①就其主體而言,“互鑒”強調不同主體間互為參照的關系,在“文明互鑒”概念中產生互鑒關系的應當是不同的文明主體,且文明主體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這是互鑒的基礎和前提。只有當“文明”取其作為地緣—歷史共同體意義上的概念時,才是一個具備不同地域特色、民族樣式的復數概念,才擁有互鑒的可能。因此,“文明互鑒”是發生在不同地緣—歷史共同體,即文明體(body of civilization)之間的。文明體是互鑒的主體。②就其邏輯而言,“互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從交會到交流,再到融會、會通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那么“文明互鑒”也應遵循從認知到互動,再到互鑒的進路。首先,文明體之間如果沒有“看見”彼此是無法實現交會乃至交流與互鑒的。觀察和認知是不同文明體間建立互鑒關系的開始,觀察和認知的結果是其合理理解不同文明主體的前提。其次,每一種文明都與其他文明緊密相連,它們之間存在主客觀的聯系與交流。只有通過深入地探討和互動,才能發現其他文明的優勢,理解其不足、教訓以及背后的原因,進而實現相互學習與借鑒。③就其內容而言,“互鑒”包含不同的方面,這與“文明”的層次和結構息息相關。目前,“文明”多被劃分為精神、物質和制度3個層面,這3個層面也構成了“文明互鑒”的內容體系。從內容上把握“文明互鑒”,此時的“文明”取的是其作為文化形態意義上的概念,是與“文化”類似的概念。

綜上,當“文明”以一個復雜的概念單獨存在時,一般具備三重意涵,即作為歷史進程的文明、作為地緣—歷史共同體的文明和作為文化形態的文明。當其與“互鑒”組合成“文明互鑒”后,“互鑒”作為動詞所強調的動作實施者、實施途徑和內容,為“文明互鑒”框定了主體、邏輯和內容,此時的“文明”應取其作為地緣—歷史共同體和作為文化形態的釋義(作為歷史進程的文明是不斷趨同的,具有全球性和一元性,因此,在此意義上的“文明”是無法互鑒的),前者構成了文明互鑒的主體,后者為文明互鑒的具體內容劃分了層次。

“體育文明互鑒”是一個名詞+名詞+動詞的多切分結構,切分方式不同,其結構關系、語義理解也不同。如果將“體育文明互鑒”視作偏正短語“體育文明互鑒”,此時“文明互鑒”是中心語,“體育”作為限定語。在這種理解方式中,體育作為載體、渠道或輔助手段參與并推動文明互鑒的開展。也就是說,互鑒的內容不局限于與體育相關的內容,而是以體育為載體,不同文明體在各個層面的互鑒。如果將“體育文明互鑒”按照“體育文明互鑒”的方式切分,那么“互鑒”是中心語,“體育文明”則是限定語,也就是說互鑒的內容主要是體育文明,是體育文明不同層次的互鑒。在這種理解方式中,體育與文明緊密地交織在一起,這里的文明是有體育印記的文明。

1.3  概念澄明:基于典型案例的“體育文明互鑒”實踐

前文從縱向上歷史維度“文明”概念的語意演變、橫向上“體育文明”概念的三重界定著手,確定了學術研究及日常使用中的“體育文明”的基本意涵;從“互鑒”的釋義切入,闡釋了“互鑒”作為動詞所強調的動作實施者、實施途徑和內容,為“文明互鑒”框定了主體、邏輯和內容,同時,“體育文明互鑒”這一多切分結構的不同切分方式也為理解“體育文明互鑒”進一步收束了概念。此節將從體育自身的特點和體育文明互鑒的典型案例入手,為界定“體育文明互鑒”這一概念提供經驗支撐。

從實踐上看,以體育為內容的文明互鑒主要發生在2個層面:東方體育文明和西方體育文明;古代體育文明與現代體育文明。東西方體育文明源于不同的文化體系?!拔鞣轿幕饕侵冈诠畔ED、古羅馬文化基礎上而形成的歐、美等西方國家的文化體系”,西方體育文明在此基礎上形成,以競技運動項目競賽為典型特征;東方文化體系包含了中華文化、印度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等,在這一文化體系基礎上孕育出的體育文明被稱為東方體育文明。東西方體育文明又可以被劃分為古代和現代2個維度,其中,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體育和以希臘為翹楚的西方體育是古代世界體育的兩大瑰寶。受文化源流、地理空間形塑及身心關系認知差異等影響,東西方體育文明在諸多方面存在不同,例如:東方體育文化強調從內在出發,通過養生和健體達到“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西方體育文化則更注重通過改變“外形”來優化人體的“內環境”。

實際上,在許多體育文明互鑒的具體案例中,這2個層面的互鑒均有體現,呈現出古今演繹、東西對接的特點。例如,中國體育學學科發展受到西方“獨立自由”思想觀念的影響,“以胡適等人為代表的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及以袁敦禮、吳蘊瑞等人為代表的自然體育思想傳入中國,體育作為獨立學科的思想被提出”;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平、和美、和諧、和合”等理念與現代奧林匹克精神“相遇”,其中“和合”“和諧”等優秀傳統文化通過這一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傳播至西方。這便是東西方體育精神文明互為參照、彼此吸納的典型案例。

在體育項目等體育物質文明方面也存在東西方互為參照的互鑒案例。例如,跆拳道、柔道等東方體育項目在對自身文化內涵進行提煉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運動文化的表現元素,最終步入了奧運殿堂,這是東方體育項目被西方受眾和西方文化接納的經典案例。又如:在1952年孟買世乒賽上,日本運動員首次采用橡膠面乒乓球拍,這一創新技術打破了歐洲選手的削球防線,革新了乒乓球的技術打法;在我國,乒乓球更是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喜愛,甚至被譽為“國球”。這一典型案例充分展示了體育物質文明的東西互鑒特色:一方面,起源于歐美的乒乓球運動被東方文化所接納;另一方面,在東方體育文化引入、接納乒乓球項目的過程中,也對其運動技術、規則制度等進行了有益的補充。

以體育為載體、媒介的文明互鑒實踐則體現出鮮明的體育特色,即體育成為勾連不同文明體之間全要素文明互鑒的重要場域。被譽為“小球推動大球”的“乒乓外交”是以體育為媒介進行文明互鑒的典范。1971年,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華,兩國球隊的友好交流打開了隔絕22年的中美交往之門,為后來兩國關系的改善和各方交往的擴大奠定了基礎。如今,“乒乓外交”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中美兩國以乒乓球為契機展開的交往活動,更代表著以世界各國優秀文化為載體的“文化外交”活動。通過體育運動,“政治外交”以“文化外交”的形式軟著陸,促進了跨國文明間的認同與融合。與之類似,法國和德國也以“足球外交”為契機,開啟了通過非官方體育賽事進行溝通與交流的渠道,并最終建立了友好關系。這些案例充分表明,體育在文明互鑒實踐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具備巨大潛力,應該被視作全要素文明互鑒的重要載體和渠道。

1.4  概念錨定:作為敏感性概念的“體育文明互鑒”

“文明”與“體育文明”皆為復雜多歧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多切分結構短語“體育文明互鑒”自然也是一個內涵語義較為含混的概念。本文旨在厘清這一概念,以便形成初步共識。我們將“體育文明互鑒”概念錨定為敏感性概念(sensitizing concept),而非決定性概念(definitive concept)。“‘敏感性概念’可以定義為,用以引導理論和實證研究的探索性工具,而‘決定性概念’則是被嚴格界定,并且可以依據一系列特定的特征得以操作化,進而作為實證研究的技術手段。”“體育文明互鑒”一詞,根據使用語境的不同可能產生一定的理解差異,其能被明確定義的程度是有限的,因此,本文將其視為一個有待檢驗、改進和完善的敏感性概念。

根據上述從“文明”到“體育文明”、從“互鑒”到“文明互鑒”的概念梳理,從短語結構角度對“體育文明互鑒”概念的辨析,以及基于典型案例的“體育文明互鑒”實踐的層次劃分,我們可以將“體育文明互鑒”理解為,以體育為領域、載體或主題,以文明認知和互動為前提,不同文明體之間以對方為鏡,互為對照、借鑒的過程和結果,由此推動體育文明的共存、建構和發展。根據互鑒內容涵蓋的范圍,“體育文明互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體育文明互鑒”以體育為載體,不同文明體在體育場域內進行各個文明層面的互鑒,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狹義上的“體育文明互鑒”則專指體育文化形態上的互鑒,包含體育文明的外層(即物質層,如體育項目、體育用品、體育場館設施等)、體育文明的中間層(即制度層,如體育體制、體育組織、體育法律等)和體育文明的內層(即價值核心層,如體育價值觀、體育精神等)。在此意義上的“體育文明互鑒”以東方體育文明和西方體育文明、古代體育文明和現代體育文明間的互鑒為典型,呈現出古今演繹、東西對接的特色。

體育文明互鑒的邏輯理路

前文明確了“體育文明互鑒”的內涵要義。那么以體育為媒介和載體,不同文明體在體育場域內各個文化形態層面的互鑒何以成立?這是澄清體育文明互鑒的前提。對這一問題的回應,需回到文明互鑒何以成立這一基本問題上來。

(1)根據前文對“文明”概念的回溯可知,“文明”只有取其作為地緣—歷史共同體與文化形態上的意義時才具備互鑒的可能。當取其作為歷史進程意義上的界定時,文明是隨著歷史進步過程不斷趨同的,具有全球性和一元性,不具備互鑒的可能,因此,文明互鑒發生的首要前提是差異性和多樣性。

(2)互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從交會到交流,再到融會、會通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據此,文明互鑒也應遵循從認知到互動再到互鑒的進路。也就是說,即使是具備差異性的文明體,若非產生認知和互動,也難以走向互鑒。從傳播的角度看,交往的前提是雙方具備“共通的意義空間”,即傳受雙方對符號意義擁有共通的理解?!肮餐ǖ囊饬x空間”是打通傳播效果、實現認同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文明互鑒上,文明體之間如果僅有差異而無共通點,是無法產生認知和交往的,普遍性是文明互鑒得以生成的基礎。

(3)既有差異性又有共通點的文明體需要依靠廣泛的互動和交往,形成互為鏡鑒的關系,即互動性是文明互鑒得以生成的條件。綜上,多樣性、普遍性與互動性是文明互鑒成立的前提、基礎和條件。由是觀之,體育作為載體、渠道或內容是否兼具多樣性、普遍性和互動性的特點,成為體育文明互鑒成立與否的關鍵。

2.1  思想基礎與價值取向的多樣性:體育文明互鑒的前提

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體育文明亦是如此,中西方體育文明在思想基礎、價值取向、特色項目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從價值取向上看,中國文化是倫理型文化,受此影響,中國傳統體育形成了重人倫、重道德的民族性特色,具體表征為強調競技過程中倫理規范的遵守、和諧友好精神的弘揚等,提倡“君子之爭”;而近代西方社會受商品經濟的影響,競爭成為社會生活的普遍現象,在體育領域更是如此,競爭性成為西方體育文化的一大特色。從特色項目上看,我國的八段錦、太極拳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更注重個人內在的修身養性、身心合一,沒有體現出明顯的競爭性特點;與之相反,西方特色項目如美國的橄欖球、北美印第安人的傳統體育項目棍網球等,均以激烈的拼搶為特點,競技性、對抗性都很強。實際上,正是這種差異性和多樣性為不同體育文明的交流和互鑒提供了前提,因為文明的僵化和同質是無法形成互為參照、互為鏡鑒的格局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會阻礙文明的發展。

2.2  身體語言的普遍性與體育規則的公共性:體育文明互鑒的基礎

體育具體的文化形態在不同國家與民族間可能存在差異,但從根本上看,其以身體運動為基礎手段的本質特征與利用身體語言交流的基本特點是一致的。身體的共通性使“我他”之間可轉譯、可普遍交流、可相互溝通,為體育文明互鑒的實現提供了基礎。在競技賽場上,運動員和觀眾等多元主體的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可能存在差異,但依然能夠通過身體語言的交流產生情感共鳴、建立情感連接。體育的身體運動本質屬性的普遍性為不同文明體相互認知、互動與互鑒提供了基礎。除此之外,“人類第一個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自愿接受的法律是體育規則”。體育規則為體育運動的開展勾勒了基本框架,這一框架不為某一空間地域中的某一文明體所獨享,而是具有公共性并被廣泛承認和接受的,這些框架也使得體育成為各文明體能彼此理解、溝通與共享的獨特場域和“共通的意義空間”。

2.3  多元主體的共在與互動:體育文明互鑒的條件

多元文明體的廣泛交往與互動是形成互鑒的重要條件,而體育恰好為文明體的共在、互動提供了可能。在當今多元化的世界里,無論是宗教、政治、語言、藝術還是思想形式,都難以在短時間內吸引人類的目光,體育卻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體育活動為全球各種文明提供了交流與互動的廣闊舞臺,在增進不同國家人民之間的情感聯系、理性認知和文化認同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體育的世界里,人們并非孤立的存在,各種形式的接觸和互動時有發生。以奧運會等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為例,它們不僅是體育競技的盛會,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平臺,并已成為全球矚目的文化現象。不同地域、民族和信仰的運動員們在體育賽場上匯聚一堂,這種跨越空間、種族和地域界限的競技交流促進了思想意識的凝聚,成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途徑。

體育文明互鑒的價值遵循

前文對西方“文明”概念流變的梳理表明,西方的文明觀涵蓋3種主要論調:①文明比較。文明比較與復數的多元文明論觀點息息相關,比較的后果是人類文明發展被規制為“中心—外緣”的差序格局,西方文明成為人類文明中的最高形態,歐洲中心論的等級觀念由此產生。②文明隔閡。在文明比較的論調下,人類文明圖景被人為切分,產生所謂的先進與落后、現代與傳統的巨大分野,不同文明體之間的差異性被無限放大,導致文明之間被認為是不可交流的、找不到公約數的,由此指向了文明隔閡。③文明沖突。西方文明比較和文明隔閡的敘事體系最終導向了文明沖突,正如亨廷頓所言,“建立緊密的文明間‘伙伴關系’的愿望······是不會實現的”。這幾種基本的西方文明觀體現出強烈的利己主義色彩和對抗思維,不利于人類文明的共存與發展。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 始終面臨一個終極命題——如何更好地生活在一起,即社會秩序的構建?!绷暯街飨岢龅娜蛭拿鞒h正是面對人類文明發展困境,以文明發展的“中國經驗”“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積極求解的探索,其思想內容和觀點有著特定價值論層面的意義所指,具有打破西方利己主義文明觀,為全球文明尋求公約數的重要意義。體育是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獨特場域,在這一場域中進行的文明互鑒實踐應符合全球文明倡議的基本價值遵循,即以文明平等破除文明比較的窠臼、以文明對話消解文明隔閡、以文明交往超越文明沖突。

3.1  以文明平等破除文明比較的窠臼

多元文明的存在與共生已成為共識,但如何認識和處理多元文明間的關系仍是一大難題。西方文明觀先驗性地認為,“每一種文明都把自己視為世界的中心”,由此將文明間的關系引向對抗和對立。文明平等論認為,文明的形態是多樣的,但文明的地位和價值是平等的,不存在“中心—外緣”的差序格局。習近平主席指出:“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边@便是文明平等的觀點,也是中國文明觀的一大特色,即認為無論是從歷史的尺度還是時間的跨度來看,文明都是平等的,沒有強弱、優劣、高低之分。在體育文明層面,不同文明體之間受地理、歷史、習俗等因素影響,會形成不同的體育項目、體育制度和體育精神,體育文明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但是體育文明的價值應是平等的。只有承認文明的平等,體育文明互鑒才具備生成的基礎。

3.2  以文明對話消解文明隔閡

文明隔閡源于將文明劃分等級,并認為不同等級的文明之間缺乏互動與交流的可能。我們不能否認,因意識形態差異、價值取向割裂導致的文明隔閡的確存在,但更應該看到當下已經存在的文明間互動與交往的現實。如前所述,在體育領域,文明的交往、互動乃至互鑒已經存在,并不斷推動著人類體育文明的延續和發展。消解文明隔閡首先需要承認和尊重文明的差異共存,以溫和、理性、包容的思維方式看待其他文明。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話增進認識和理解,這是體察他者的存在價值、消解文明隔閡的重要方式。體育文明互鑒也需要以文明對話論為參照,在面對國際社會對我國體育體制的質疑時,應秉持對話思維,將我國體育制度文明的特點和優勢、與其他文明體的同一性和差異性向他者言說,消解“自我”與“他者”之間的互斥和對峙。

3.3  以文明交往超越文明沖突

從文明間互動關系的視角看,文明交往是對文明對話的擴展和深化,將文明間的互動擴大至商品交換、人文交流、科研合作等多個層面。廣泛深入的文明交往能促使各文明體之間形成休戚與共的“共同體”,破除文明沖突。體育領域的文明交往方式包括體育科學技術的共享、體育訓練方式的交流、體育團隊管理體系的互鑒、國際體育組織的積極參與等;文明交往平臺的搭建包括國際體育組織的中國機構設立、體育博覽會的舉辦等,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已經在國內外設立了體育交流聯絡的機構,如2016年在廣州成立的國際乒乓球中心、2018年中國奧委會在瑞士洛桑設立聯絡處等;同時也舉辦了一系列體育博覽會,如體育文化博覽會、體育旅游博覽會、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等。2024年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游博覽會在蘇州舉辦,吸引了500余家國內外單位參會,為文明間的交往提供了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的平臺。多層次、多維度的廣泛交往將有助于形塑與推動新的體育文明形態的發展,以文明交往超越文明沖突。圖片

結束語

體育因其思想基礎與價值取向的多樣性、身體語言的普遍性與體育規則的公共性、多元主體的共在與互動的特點,為文明互鑒提供了重要載體,其本身也成為文明互鑒的內容主題。本文基于對“文明”“體育文明”“文明互鑒”“體育文明互鑒”等概念的溯源及辨析,厘清了何謂“體育文明互鑒”等基本問題;通過對“體育文明互鑒”的邏輯理路與價值遵循的探討,回應了體育文明互鑒何以成立以及體育文明互鑒應以何種文明觀為參照等問題。

世界市場的開拓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具有世界性,人類文明發展格局也因此發生巨變。對于后發的現代化國家、地區而言,這種格局最終意味著傳統性與現代性、民族性與世界性雙重矛盾的疊加,體育領域亦是如此。具有先發優勢的西方國家已成為全球體育的中心,非西方國家的體育文明很難獲得認同和理解,更遑論形成互為參照、借鑒的良性格局。對此,后發的現代化國家和地區需將部分符合當前體育發展規律、具有進步潛質的傳統體育文化挖掘、發展成為現代體育文化,在傳承創新中建設民族體育現代文明。同時,要實現文化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有機交融,使具有民族性的體育文化具有可被國際理解、認同的世界性元素和民族性特色,通過整合創新,實現體育文明的交流融合。

體育文明互鑒是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重要場域,也是打開人類文明交流交往、互相借鑒之路的可行性路徑,其經驗得失可為人類文明擺脫“囚徒困境”和“二元對立”提供一定參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希冀更多學者發揮學術想象,拓展體育文明互鑒的研究視角和論域。

來源:《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5年第7期

責任編輯:王炯

體育文明互鑒的內涵要義、邏輯理路與價值遵循

發表時間:2025-07-14 來源:湖北文明網

萬曉紅’陳瑾如2

(1. 武漢體育學院期刊社;2. 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

近代以來,西方文明以其強大的擴張力打破了舊文明體系的束縛,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現代化浪潮。東方文明也在歷經自身的現代化變革后開始逐步掌握主動權。至此,人類文明的主導力量呈現出一種此消彼長的態勢。“當前的國際體系中,國家間對物理邊界爭奪的重要性下沉,認知和文化的邊界博弈成為國家間博弈的‘前線’?!币悦绹鵀槭椎奈鞣絿野选捌帐纼r值”作為意識形態的輸出工具,大搞強權政治、單邊主義、霸凌主義、民粹主義,將作為文化實體的文明變成強推本國價值觀與政治模式的政治實體,使其成為西方國家進行邊界博弈的一環,嚴重危及全球文明共識的達成,更危及親誠惠容國際關系的構建。這一局面的產生與西方國家秉持的“文明觀”不無關聯。在西方語境中,較為典型和主流的“文明觀”包括在民族中心主義思維模式主導下形成的單一文明論和以比較、對抗為主要特征的多元文明論。前者將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方現代文明視作高級文明的化身和典范,帶有明顯的“文明優越論”論調;后者則將文明多元與文明沖突、對抗并置,有學者甚至預言了后冷戰時代“文明的沖突”的世界歷史演化趨勢。

在此背景下,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贝撕螅暯街飨衷趪鴥韧舛鄠€場合多次強調這一具有開創性的文明觀,為“文明”這一組建當今世界體系的基礎概念提供了來自中國本土的解釋,為國際交往提供了新的價值遵循。作為“文明”的一個子系統,“體育文明”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的重要概念之一?!皬墓畔ED競技到現代體育,體育文明發生,并伴隨著體育化浪潮的迭代發生由現代性到數字化的變遷”,這一變遷過程蘊含著豐富的文明傳承和推進、文明交往與互鑒實踐,推動著體育文明向著文明的進程方向演進。同時,體育所具備的獨特的文化屬性也使其成為可供不同意識形態與價值觀念交流、互動的復合型媒介。因此,體育既是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也為文明交流提供了獨特場域,在文明互鑒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體育文明互鑒可以作為文明互鑒的典型樣板,成為打開全要素文明互鑒之門的“金鑰匙”。

目前有關體育文明互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體育文明的學理內涵、歷史源流和演進脈絡,體育與文明的關系等方面,有關體育文明互鑒的概念內涵、結構層次等理論問題尚未得到系統梳理。相關研究總體呈現以下3種特征:①少。主要表現在研究數量寥寥和視角局限。無論是體育文明的內涵及學理研究、歷史源流和演進脈絡研究,還是體育與文明的關系研究,在數量上多呈孤篇之勢。②偏。以體育文明的歷史源流、演進脈絡以及體育與文明的關系研究居多,而有關體育文明的內涵及理論探究較少,對體育文明的概念內涵、學理邊界等基礎認識相對淺表,妨礙了體育文明研究論域的深入和延展。③缺。目前學界關于體育文明互鑒的研究幾近于無,僅有的幾篇研究將體育促進文明互鑒作為共識性觀念提出,并未具體闡釋體育緣何能促進文明互鑒、如何促進文明互鑒等基本問題。這一方面反映出體育作為實現、促進文明互鑒的獨特場域的功能尚未被充分認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體育文明、文明互鑒等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不言自明的概念缺乏深入探討,導致難以進行精準界定,更遑論以理論闡釋推動實踐創新。鑒于此,本文嘗試從文明與體育文明、互鑒及文明互鑒等概念譜系出發,根據體育自身的特點和體育文明互鑒的實踐經驗,梳理體育文明互鑒的內涵要義、邏輯理路與價值遵循,嘗試回應體育文明互鑒何謂、何為等問題。

體育文明互鑒的內涵要義

1.1  概念回溯:從“文明”到“體育文明”

1.1.1  歷時態的“文明”概念階梯

中國傳統的“文明”概念有以下諸義:①文采、光明。在我國,“文明”一詞初見于《易傳·文言傳·乾文言》:“見龍在田、天下文明?!保ㄗg注:龍出現在田野上,說明此時天下文采光明)。唐代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結合其他人的注疏,對此作了進一步闡釋:“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惫艥h語中的“文”有線條交錯的圖形、花紋之意,“明”則指光明、明亮,合起來有文采光明之意。②文治教化、文教昌明。如 “柔遠俗以文明,懾兇奴以武略”(杜光庭《賀黃云表》)、“求辟草昧而致文明”(李漁《閑情偶寄》)等。此處的“文明”主要用于描述社會或族群的發展程度,與茹毛飲血、蠻野、洪荒、草昧等概念相對。③與文化相近。二者在結構層次上具有一定的共通之處,如都可以從物質、制度、精神等方面進行劃分。西方對中國的影響在晚清時期逐步加深,西方的“文明”概念也隨之傳入中國,一些英漢詞典開始收錄civilization、civilize、civilized和culture等條目。甲午戰爭后,具有現代概念意義的“文明”一詞已頻繁出現在各種著作之中,中國傳統的“文明”概念開始向現代“文明”概念轉變。

一般認為,在西方話語中,現代意義上與野蠻相對的“civilization”一詞的使用起源于18世紀啟蒙時代。1756年,法國大革命之父維克托·里凱特·米拉波(Victor Riqueti Mirabeau)首次在出版物中提及“文明”一詞:“在財政事務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野蠻和壓制的幽靈或鬼怪壓倒了文明和自由?!边@里的“文明”是與野蠻、壓制相對,以教養和禮貌為核心的概念。米拉波在另一著作中提到,“國人之文明在其風尚之溫和,生活城市化······我認為,這一切僅僅是道德的表面現象。如果文明不能賦予社會以道德的實質與形式的話,那么它對社會便毫無貢獻可言”,明確提出了真正的“文明”并非一種流于表面的形式,而是“一種繁榮和具有真正道德的生活狀態”。由此可見,18世紀中葉出現的“文明”一詞最初有2個層面的涵義:在個人層面用來表述文雅的行為舉止和生活狀態;在社會層面用來描述遵從禮儀、井然有序的社會。

19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歐洲逐漸成為現代世界體系的“主導者”。在此背景下,一種帶有歐洲中心主義的文明觀應運而生。弗朗索瓦·皮埃爾·吉堯姆·基佐(Fran?ois Pierre Guillaume Guizot)在《歐洲文明史:自羅馬帝國敗落起到法國革命》一書中強調,“在現實中存在著一種······有待撰寫的、全世界普遍的文明史”,并認為這種“文明”起源于相似的事實、根據同樣的原則、產生相似的結果?;艄P下“普遍的文明史”便是歐洲文明史,這種“單數”的“文明”概念帶有鮮明的歐洲中心主義色彩。此外,他在辨析“文明”概念意義的過程中提出了文明的兩大標志,即“社會活動的發展和個人活動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性的進步”,這一論述將文明理解為一種社會和人性的進步過程。

與之類似,達爾文強調“文明”作為一個過程的競爭性,他將生存競爭的生物進化法用于人類社會的進化論,提出民族國家之間競爭并勝出的首要因素在于文明所達到的層級,文明的等級越高就越有優勢。19世紀,“文明”概念的基本特點有二:①單數“文明”概念。這里的“單數”是指以英法為代表的西方現代文明成為文明的典范和高級文明的化身,其他文明的發展被視為與其類似甚至是趨同的,不同文明的多元性和豐富性被忽視。②進步論“文明”觀。進步與發展是“文明”包含的基本概念,由此,學者們著重討論了哪些方面的進步和發展可被視為“文明”的標志。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涌現出一個對抗進化論的“傳播學派”,該學派對歐洲中心論提出挑戰,并倡導多元文化理念。受此影響,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Oswald Spengler)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一方面,指出“文明”是“繼生成之物而來的已成之物,是生命完結后的死亡,是擴張之后的僵化”,將“文明”視作“文化”衰退的結果,“作為一種歷史進程,純粹的文明就存在于那些已經變成無極或將死的茍延殘喘中”;另一方面,秉持“世界歷史”的觀念,認為“每一種文化也是一個有機體”,致力于對各種不同“文化有機體”進行比較,形成了復數的衰退論文明觀。在斯賓格勒文化形態學的影響下,阿諾德·湯因比(Arnold Toynbee)將“文明”作為歷史研究的單位。在其研究中,“文明”不僅具有從興起到衰微的時間向度,而且具有全球21個文明的空間向度。此處的“文明”不僅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空間范疇的概念。與湯因比類似,費爾南·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指出,“文明”首先“是個空間概念······當這個領地形成某些特質,比如該地域的文化特征已經遍布整個地域,并且它的文化特征在可預見的未來將一直延續下去的時候,我就可以把它稱為文明”。至此,“文明”從單數概念演變為復數概念,成為具有多元的空間向度的“祛價值化”概念。

1996年,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對18世紀以來復雜多變的“文明”概念進行了梳理,他認為文明之間的關系存在遭遇、沖擊與相互作用的不同階段,并有預見性地提出了后冷戰時代“文明的沖突”的世界歷史演化趨勢。進入21世紀,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認為,“文明從定義上講是一個高度復合體,在本質上是一個由經濟、社會、政治構成的動態的、可進行自我調節應變的關系網。因此,無論何種式樣的文明,都會表現出自然界復合體的許多特征,包括容易發生時局突變,平穩可能驟變為動蕩”。上述兩位學者有關“文明”的概念界定從多元文明視角著手,注重文明間關系的探討和預測。這與冷戰結束后各國開始發展新的對抗和協調模式、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的時代背景不無關系。

上述關于18世紀到21世紀西方較為主流的“文明”概念的梳理,清晰展示了“文明”由與野蠻、壓制相對的傳統概念走向以西方為典范的、進步主義的現代“文明”概念,由帶有鮮明的歐洲中心主義色彩的單數“文明”概念走向具有東西多元空間向度的復數“文明”概念的語義演變進程。目前對“文明”的概念界定尚未達成共識,綜合中西方學者的研究,“文明”主要包含以下幾層含義:①作為歷史進程的“文明”。“文明”被理解為一種與蒙昧、野蠻相對的進步過程和狀態,持此觀點的學者多關注文明的標志和文明的等級,認為文明的區別主要是發展水平上的差距。②作為地緣—歷史共同體的“文明”。在此意義上,“文明”被理解為一個空間概念,“文明”即社會?!拔拿鳌奔戎冈谀撤N特定空間、土地、地貌、氣候等基礎條件下形成的文化形態或生命樣式,也指認同該文化形態、生命樣式的地緣—歷史共同體。持此觀點的學者多從空間的角度進行文明類型的區分,如湯因比列舉的21種文明、梅爾克列舉的12種文明和埃森施塔特列舉的6種文明等。③作為文化形態的“文明”。在此意義上的“文明”指的是具有自身特定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文化形態。持此觀點的學者多將文明與文化視作相似的概念,多關注文明的構成要素、層次劃分,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等。實際上,這3種理解方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部分學者對“文明”的界定涵蓋了上述多種含義。

值得注意的是,當“文明”取其作為文化形態上的意義時,與文化的概念較為類似,但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區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從發生學角度看,先有文化、后有文明。自人類社會誕生之時起,文化便已存在,并伴隨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無處不在,而文明常常被視作具有特定標志,并不是所有文化都能形成文明。文明是文化的典型,即“人類文化中所被人類共同認可的那一部分”,體現進步性、先進性的部分。從這個意義上看,文化概念所包含的內容要比文明廣泛。②從詞源角度看,文化源于拉丁文“culture”,意指耕作、培養或教育、發展出來的事物,關涉某種風俗、特質等;“文明”則與civis、civilis、civitas等術語有關,可見“文明”與公民、城市等高級文化形態有關。從這里也能看出,相較于文化,“文明”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帶有進步意味。

文化與文明概念的相似之處主要體現在其結構層次的劃分上。與文化類似,文明也可以從其物質、制度、精神樣態方面進行區分,即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熬褚晕镔|和制度為載體發揮作用,制度可以規范、整合物質和精神生活,物質文明則是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物質基礎,三者統一于主體的文明實踐?!本C上,文化與文明在結構層次上具備一定共通之處,都可以劃分為物質、制度和精神樣態三方面,不同之處在于文化概念更為廣泛,而“文明”是典型的文化,“屬于文化的積極成果,即精華積淀和品質結晶,并由此體現其進步狀態、彰顯其發展水平”。

1.1.2  共時態的“體育文明”概念之網

目前界定體育文明概念主要通過兩種方式:①在“體育文化”與“體育文明”概念的辨析和比較中明確體育文明的概念內涵。例如,有學者認為,“文化可以有不同的價值判斷,而文明則體現的是進步、進化、發展的價值觀”。這類界定方式力圖將體育文明與體育文化區分開來,強調體育文明進步性的一面。②從“文明”視角出發,借鑒相關理論資源,將其延展到“體育文明”論域中進行界定。如埃利亞斯認為“體育文明是對現代體育發展水平的一種總結性概念”等。此類界定方式強調“文明”與“野蠻”的差異性,側重闡釋體育文明在物質、精神、行為等方面的具體標志。無論是哪種界定方式,都將“體育文明”視作“文明”的一個子系統,二者在概念界定上一脈相承。

有鑒于此,本文認為,與“文明”概念類似,“體育文明”概念的使用也存在3種意義上的用法,即作為歷史進程的“體育文明”、作為地緣—歷史共同體的“體育文明”和作為文化形態的“體育文明”。①作為歷史進程的“體育文明”。多強調體育文明化的進程,將體育文明視作體育擺脫野蠻戰斗后形成的進步狀態。②作為地緣—歷史共同體的“體育文明”。這一概念強調的是由地緣差異形成的不同的文化樣態和相異的文明進度。例如:受地域風格、民族樣式、民俗特點等影響,我國東北、西北、東南、西南與中原等不同區域的中華體育文明會呈現出不同的文明樣態;在世界范圍內,各民族的倫理道德、行為規范以及風俗習慣等各不相同,因此,體育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帶有明顯的族群特征。在此意義上的“體育文明”是承載文明的社會實體,持此觀點的學者更關注不同地域空間中體育文明的差異性,是從空間概念上定位“體育文明”。③作為文化形態的“體育文明”。這里的“體育文明”概念與“體育文化”相似,特指人類體育文化中的積極進步成果,彰顯的是進步與發展的價值取向。也就是說,那些負面、消極的體育文化不屬于“體育文明”的范疇,如古代奧運會對女性參與和觀賽的禁令,體現了其獨特的文化特點。這一特性應歸為古代奧運會的體育文化現象,而非體育文明的體現,因為它并非先進的體育文化,且不利于體育的可持續發展,偏離了體育的真義。

沿此路徑,一些學者對“體育文明”的層次和要素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如按照行為、制度和意識3個層次將其分為體育行為文明、體育制度文明和體育意識文明;還有學者認為,“體育文明”主要是指人類體育運動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總和,這與文化的分類方式一脈相承。

1.2  概念辨析:“互鑒”、“文明互鑒”與“體育文明互鑒”

前文沿著“文明”與“體育文明”概念的脈絡進行梳理,厘清了“體育文明”的三重意涵。那么應當如何在“體育文明互鑒”這一特殊的交流對話實踐中理解“體育文明”?“體育文明互鑒”作為一個具有多切分短語結構的復雜概念又該如何把握?這就需要沿著“互鑒”與“文明互鑒”概念的脈絡,進一步推導、明確“體育文明互鑒”的概念內涵。

“互鑒”一詞是由“互”和“鑒”兩個單音節詞構成的詞組?!盎ァ庇薪诲e、交替、融匯、會通之意,例如,“百官盤互,親疏相錯”(《漢書·古永傳》)中的“互”就是取其交錯、交替的含義;后引申為互相,如“兵交,互有得失”等?!拌b”的基本意思包含照影、鏡子,如“明監所以照形也”(這里的“監”也可以寫作“鑒”),后引申為借鑒、查看、審查等義,有以某事或某物為參照的意思。據此,有學者將“文明互鑒”界定為以不同文明作為對象的自照之鏡,主體之間相互對照、相互借鑒。

“互鑒”的釋義為我們理解“文明互鑒”的主體、邏輯和內容提供了依據。①就其主體而言,“互鑒”強調不同主體間互為參照的關系,在“文明互鑒”概念中產生互鑒關系的應當是不同的文明主體,且文明主體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這是互鑒的基礎和前提。只有當“文明”取其作為地緣—歷史共同體意義上的概念時,才是一個具備不同地域特色、民族樣式的復數概念,才擁有互鑒的可能。因此,“文明互鑒”是發生在不同地緣—歷史共同體,即文明體(body of civilization)之間的。文明體是互鑒的主體。②就其邏輯而言,“互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從交會到交流,再到融會、會通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那么“文明互鑒”也應遵循從認知到互動,再到互鑒的進路。首先,文明體之間如果沒有“看見”彼此是無法實現交會乃至交流與互鑒的。觀察和認知是不同文明體間建立互鑒關系的開始,觀察和認知的結果是其合理理解不同文明主體的前提。其次,每一種文明都與其他文明緊密相連,它們之間存在主客觀的聯系與交流。只有通過深入地探討和互動,才能發現其他文明的優勢,理解其不足、教訓以及背后的原因,進而實現相互學習與借鑒。③就其內容而言,“互鑒”包含不同的方面,這與“文明”的層次和結構息息相關。目前,“文明”多被劃分為精神、物質和制度3個層面,這3個層面也構成了“文明互鑒”的內容體系。從內容上把握“文明互鑒”,此時的“文明”取的是其作為文化形態意義上的概念,是與“文化”類似的概念。

綜上,當“文明”以一個復雜的概念單獨存在時,一般具備三重意涵,即作為歷史進程的文明、作為地緣—歷史共同體的文明和作為文化形態的文明。當其與“互鑒”組合成“文明互鑒”后,“互鑒”作為動詞所強調的動作實施者、實施途徑和內容,為“文明互鑒”框定了主體、邏輯和內容,此時的“文明”應取其作為地緣—歷史共同體和作為文化形態的釋義(作為歷史進程的文明是不斷趨同的,具有全球性和一元性,因此,在此意義上的“文明”是無法互鑒的),前者構成了文明互鑒的主體,后者為文明互鑒的具體內容劃分了層次。

“體育文明互鑒”是一個名詞+名詞+動詞的多切分結構,切分方式不同,其結構關系、語義理解也不同。如果將“體育文明互鑒”視作偏正短語“體育文明互鑒”,此時“文明互鑒”是中心語,“體育”作為限定語。在這種理解方式中,體育作為載體、渠道或輔助手段參與并推動文明互鑒的開展。也就是說,互鑒的內容不局限于與體育相關的內容,而是以體育為載體,不同文明體在各個層面的互鑒。如果將“體育文明互鑒”按照“體育文明互鑒”的方式切分,那么“互鑒”是中心語,“體育文明”則是限定語,也就是說互鑒的內容主要是體育文明,是體育文明不同層次的互鑒。在這種理解方式中,體育與文明緊密地交織在一起,這里的文明是有體育印記的文明。

1.3  概念澄明:基于典型案例的“體育文明互鑒”實踐

前文從縱向上歷史維度“文明”概念的語意演變、橫向上“體育文明”概念的三重界定著手,確定了學術研究及日常使用中的“體育文明”的基本意涵;從“互鑒”的釋義切入,闡釋了“互鑒”作為動詞所強調的動作實施者、實施途徑和內容,為“文明互鑒”框定了主體、邏輯和內容,同時,“體育文明互鑒”這一多切分結構的不同切分方式也為理解“體育文明互鑒”進一步收束了概念。此節將從體育自身的特點和體育文明互鑒的典型案例入手,為界定“體育文明互鑒”這一概念提供經驗支撐。

從實踐上看,以體育為內容的文明互鑒主要發生在2個層面:東方體育文明和西方體育文明;古代體育文明與現代體育文明。東西方體育文明源于不同的文化體系。“西方文化主要是指在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基礎上而形成的歐、美等西方國家的文化體系”,西方體育文明在此基礎上形成,以競技運動項目競賽為典型特征;東方文化體系包含了中華文化、印度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等,在這一文化體系基礎上孕育出的體育文明被稱為東方體育文明。東西方體育文明又可以被劃分為古代和現代2個維度,其中,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體育和以希臘為翹楚的西方體育是古代世界體育的兩大瑰寶。受文化源流、地理空間形塑及身心關系認知差異等影響,東西方體育文明在諸多方面存在不同,例如:東方體育文化強調從內在出發,通過養生和健體達到“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西方體育文化則更注重通過改變“外形”來優化人體的“內環境”。

實際上,在許多體育文明互鑒的具體案例中,這2個層面的互鑒均有體現,呈現出古今演繹、東西對接的特點。例如,中國體育學學科發展受到西方“獨立自由”思想觀念的影響,“以胡適等人為代表的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及以袁敦禮、吳蘊瑞等人為代表的自然體育思想傳入中國,體育作為獨立學科的思想被提出”;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平、和美、和諧、和合”等理念與現代奧林匹克精神“相遇”,其中“和合”“和諧”等優秀傳統文化通過這一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傳播至西方。這便是東西方體育精神文明互為參照、彼此吸納的典型案例。

在體育項目等體育物質文明方面也存在東西方互為參照的互鑒案例。例如,跆拳道、柔道等東方體育項目在對自身文化內涵進行提煉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運動文化的表現元素,最終步入了奧運殿堂,這是東方體育項目被西方受眾和西方文化接納的經典案例。又如:在1952年孟買世乒賽上,日本運動員首次采用橡膠面乒乓球拍,這一創新技術打破了歐洲選手的削球防線,革新了乒乓球的技術打法;在我國,乒乓球更是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喜愛,甚至被譽為“國球”。這一典型案例充分展示了體育物質文明的東西互鑒特色:一方面,起源于歐美的乒乓球運動被東方文化所接納;另一方面,在東方體育文化引入、接納乒乓球項目的過程中,也對其運動技術、規則制度等進行了有益的補充。

以體育為載體、媒介的文明互鑒實踐則體現出鮮明的體育特色,即體育成為勾連不同文明體之間全要素文明互鑒的重要場域。被譽為“小球推動大球”的“乒乓外交”是以體育為媒介進行文明互鑒的典范。1971年,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華,兩國球隊的友好交流打開了隔絕22年的中美交往之門,為后來兩國關系的改善和各方交往的擴大奠定了基礎。如今,“乒乓外交”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它不僅是中美兩國以乒乓球為契機展開的交往活動,更代表著以世界各國優秀文化為載體的“文化外交”活動。通過體育運動,“政治外交”以“文化外交”的形式軟著陸,促進了跨國文明間的認同與融合。與之類似,法國和德國也以“足球外交”為契機,開啟了通過非官方體育賽事進行溝通與交流的渠道,并最終建立了友好關系。這些案例充分表明,體育在文明互鑒實踐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具備巨大潛力,應該被視作全要素文明互鑒的重要載體和渠道。

1.4  概念錨定:作為敏感性概念的“體育文明互鑒”

“文明”與“體育文明”皆為復雜多歧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多切分結構短語“體育文明互鑒”自然也是一個內涵語義較為含混的概念。本文旨在厘清這一概念,以便形成初步共識。我們將“體育文明互鑒”概念錨定為敏感性概念(sensitizing concept),而非決定性概念(definitive concept)。“‘敏感性概念’可以定義為,用以引導理論和實證研究的探索性工具,而‘決定性概念’則是被嚴格界定,并且可以依據一系列特定的特征得以操作化,進而作為實證研究的技術手段。”“體育文明互鑒”一詞,根據使用語境的不同可能產生一定的理解差異,其能被明確定義的程度是有限的,因此,本文將其視為一個有待檢驗、改進和完善的敏感性概念。

根據上述從“文明”到“體育文明”、從“互鑒”到“文明互鑒”的概念梳理,從短語結構角度對“體育文明互鑒”概念的辨析,以及基于典型案例的“體育文明互鑒”實踐的層次劃分,我們可以將“體育文明互鑒”理解為,以體育為領域、載體或主題,以文明認知和互動為前提,不同文明體之間以對方為鏡,互為對照、借鑒的過程和結果,由此推動體育文明的共存、建構和發展。根據互鑒內容涵蓋的范圍,“體育文明互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體育文明互鑒”以體育為載體,不同文明體在體育場域內進行各個文明層面的互鑒,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狹義上的“體育文明互鑒”則專指體育文化形態上的互鑒,包含體育文明的外層(即物質層,如體育項目、體育用品、體育場館設施等)、體育文明的中間層(即制度層,如體育體制、體育組織、體育法律等)和體育文明的內層(即價值核心層,如體育價值觀、體育精神等)。在此意義上的“體育文明互鑒”以東方體育文明和西方體育文明、古代體育文明和現代體育文明間的互鑒為典型,呈現出古今演繹、東西對接的特色。

體育文明互鑒的邏輯理路

前文明確了“體育文明互鑒”的內涵要義。那么以體育為媒介和載體,不同文明體在體育場域內各個文化形態層面的互鑒何以成立?這是澄清體育文明互鑒的前提。對這一問題的回應,需回到文明互鑒何以成立這一基本問題上來。

(1)根據前文對“文明”概念的回溯可知,“文明”只有取其作為地緣—歷史共同體與文化形態上的意義時才具備互鑒的可能。當取其作為歷史進程意義上的界定時,文明是隨著歷史進步過程不斷趨同的,具有全球性和一元性,不具備互鑒的可能,因此,文明互鑒發生的首要前提是差異性和多樣性。

(2)互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從交會到交流,再到融會、會通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據此,文明互鑒也應遵循從認知到互動再到互鑒的進路。也就是說,即使是具備差異性的文明體,若非產生認知和互動,也難以走向互鑒。從傳播的角度看,交往的前提是雙方具備“共通的意義空間”,即傳受雙方對符號意義擁有共通的理解?!肮餐ǖ囊饬x空間”是打通傳播效果、實現認同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在文明互鑒上,文明體之間如果僅有差異而無共通點,是無法產生認知和交往的,普遍性是文明互鑒得以生成的基礎。

(3)既有差異性又有共通點的文明體需要依靠廣泛的互動和交往,形成互為鏡鑒的關系,即互動性是文明互鑒得以生成的條件。綜上,多樣性、普遍性與互動性是文明互鑒成立的前提、基礎和條件。由是觀之,體育作為載體、渠道或內容是否兼具多樣性、普遍性和互動性的特點,成為體育文明互鑒成立與否的關鍵。

2.1  思想基礎與價值取向的多樣性:體育文明互鑒的前提

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體育文明亦是如此,中西方體育文明在思想基礎、價值取向、特色項目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從價值取向上看,中國文化是倫理型文化,受此影響,中國傳統體育形成了重人倫、重道德的民族性特色,具體表征為強調競技過程中倫理規范的遵守、和諧友好精神的弘揚等,提倡“君子之爭”;而近代西方社會受商品經濟的影響,競爭成為社會生活的普遍現象,在體育領域更是如此,競爭性成為西方體育文化的一大特色。從特色項目上看,我國的八段錦、太極拳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更注重個人內在的修身養性、身心合一,沒有體現出明顯的競爭性特點;與之相反,西方特色項目如美國的橄欖球、北美印第安人的傳統體育項目棍網球等,均以激烈的拼搶為特點,競技性、對抗性都很強。實際上,正是這種差異性和多樣性為不同體育文明的交流和互鑒提供了前提,因為文明的僵化和同質是無法形成互為參照、互為鏡鑒的格局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會阻礙文明的發展。

2.2  身體語言的普遍性與體育規則的公共性:體育文明互鑒的基礎

體育具體的文化形態在不同國家與民族間可能存在差異,但從根本上看,其以身體運動為基礎手段的本質特征與利用身體語言交流的基本特點是一致的。身體的共通性使“我他”之間可轉譯、可普遍交流、可相互溝通,為體育文明互鑒的實現提供了基礎。在競技賽場上,運動員和觀眾等多元主體的文化背景和價值取向可能存在差異,但依然能夠通過身體語言的交流產生情感共鳴、建立情感連接。體育的身體運動本質屬性的普遍性為不同文明體相互認知、互動與互鑒提供了基礎。除此之外,“人類第一個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自愿接受的法律是體育規則”。體育規則為體育運動的開展勾勒了基本框架,這一框架不為某一空間地域中的某一文明體所獨享,而是具有公共性并被廣泛承認和接受的,這些框架也使得體育成為各文明體能彼此理解、溝通與共享的獨特場域和“共通的意義空間”。

2.3  多元主體的共在與互動:體育文明互鑒的條件

多元文明體的廣泛交往與互動是形成互鑒的重要條件,而體育恰好為文明體的共在、互動提供了可能。在當今多元化的世界里,無論是宗教、政治、語言、藝術還是思想形式,都難以在短時間內吸引人類的目光,體育卻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體育活動為全球各種文明提供了交流與互動的廣闊舞臺,在增進不同國家人民之間的情感聯系、理性認知和文化認同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體育的世界里,人們并非孤立的存在,各種形式的接觸和互動時有發生。以奧運會等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為例,它們不僅是體育競技的盛會,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平臺,并已成為全球矚目的文化現象。不同地域、民族和信仰的運動員們在體育賽場上匯聚一堂,這種跨越空間、種族和地域界限的競技交流促進了思想意識的凝聚,成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途徑。

體育文明互鑒的價值遵循

前文對西方“文明”概念流變的梳理表明,西方的文明觀涵蓋3種主要論調:①文明比較。文明比較與復數的多元文明論觀點息息相關,比較的后果是人類文明發展被規制為“中心—外緣”的差序格局,西方文明成為人類文明中的最高形態,歐洲中心論的等級觀念由此產生。②文明隔閡。在文明比較的論調下,人類文明圖景被人為切分,產生所謂的先進與落后、現代與傳統的巨大分野,不同文明體之間的差異性被無限放大,導致文明之間被認為是不可交流的、找不到公約數的,由此指向了文明隔閡。③文明沖突。西方文明比較和文明隔閡的敘事體系最終導向了文明沖突,正如亨廷頓所言,“建立緊密的文明間‘伙伴關系’的愿望······是不會實現的”。這幾種基本的西方文明觀體現出強烈的利己主義色彩和對抗思維,不利于人類文明的共存與發展。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 始終面臨一個終極命題——如何更好地生活在一起,即社會秩序的構建。”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正是面對人類文明發展困境,以文明發展的“中國經驗”“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積極求解的探索,其思想內容和觀點有著特定價值論層面的意義所指,具有打破西方利己主義文明觀,為全球文明尋求公約數的重要意義。體育是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獨特場域,在這一場域中進行的文明互鑒實踐應符合全球文明倡議的基本價值遵循,即以文明平等破除文明比較的窠臼、以文明對話消解文明隔閡、以文明交往超越文明沖突。

3.1  以文明平等破除文明比較的窠臼

多元文明的存在與共生已成為共識,但如何認識和處理多元文明間的關系仍是一大難題。西方文明觀先驗性地認為,“每一種文明都把自己視為世界的中心”,由此將文明間的關系引向對抗和對立。文明平等論認為,文明的形態是多樣的,但文明的地位和價值是平等的,不存在“中心—外緣”的差序格局。習近平主席指出:“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边@便是文明平等的觀點,也是中國文明觀的一大特色,即認為無論是從歷史的尺度還是時間的跨度來看,文明都是平等的,沒有強弱、優劣、高低之分。在體育文明層面,不同文明體之間受地理、歷史、習俗等因素影響,會形成不同的體育項目、體育制度和體育精神,體育文明的形態是多種多樣的,但是體育文明的價值應是平等的。只有承認文明的平等,體育文明互鑒才具備生成的基礎。

3.2  以文明對話消解文明隔閡

文明隔閡源于將文明劃分等級,并認為不同等級的文明之間缺乏互動與交流的可能。我們不能否認,因意識形態差異、價值取向割裂導致的文明隔閡的確存在,但更應該看到當下已經存在的文明間互動與交往的現實。如前所述,在體育領域,文明的交往、互動乃至互鑒已經存在,并不斷推動著人類體育文明的延續和發展。消解文明隔閡首先需要承認和尊重文明的差異共存,以溫和、理性、包容的思維方式看待其他文明。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話增進認識和理解,這是體察他者的存在價值、消解文明隔閡的重要方式。體育文明互鑒也需要以文明對話論為參照,在面對國際社會對我國體育體制的質疑時,應秉持對話思維,將我國體育制度文明的特點和優勢、與其他文明體的同一性和差異性向他者言說,消解“自我”與“他者”之間的互斥和對峙。

3.3  以文明交往超越文明沖突

從文明間互動關系的視角看,文明交往是對文明對話的擴展和深化,將文明間的互動擴大至商品交換、人文交流、科研合作等多個層面。廣泛深入的文明交往能促使各文明體之間形成休戚與共的“共同體”,破除文明沖突。體育領域的文明交往方式包括體育科學技術的共享、體育訓練方式的交流、體育團隊管理體系的互鑒、國際體育組織的積極參與等;文明交往平臺的搭建包括國際體育組織的中國機構設立、體育博覽會的舉辦等,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已經在國內外設立了體育交流聯絡的機構,如2016年在廣州成立的國際乒乓球中心、2018年中國奧委會在瑞士洛桑設立聯絡處等;同時也舉辦了一系列體育博覽會,如體育文化博覽會、體育旅游博覽會、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等。2024年中國體育文化博覽會、中國體育旅游博覽會在蘇州舉辦,吸引了500余家國內外單位參會,為文明間的交往提供了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的平臺。多層次、多維度的廣泛交往將有助于形塑與推動新的體育文明形態的發展,以文明交往超越文明沖突。圖片

結束語

體育因其思想基礎與價值取向的多樣性、身體語言的普遍性與體育規則的公共性、多元主體的共在與互動的特點,為文明互鑒提供了重要載體,其本身也成為文明互鑒的內容主題。本文基于對“文明”“體育文明”“文明互鑒”“體育文明互鑒”等概念的溯源及辨析,厘清了何謂“體育文明互鑒”等基本問題;通過對“體育文明互鑒”的邏輯理路與價值遵循的探討,回應了體育文明互鑒何以成立以及體育文明互鑒應以何種文明觀為參照等問題。

世界市場的開拓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具有世界性,人類文明發展格局也因此發生巨變。對于后發的現代化國家、地區而言,這種格局最終意味著傳統性與現代性、民族性與世界性雙重矛盾的疊加,體育領域亦是如此。具有先發優勢的西方國家已成為全球體育的中心,非西方國家的體育文明很難獲得認同和理解,更遑論形成互為參照、借鑒的良性格局。對此,后發的現代化國家和地區需將部分符合當前體育發展規律、具有進步潛質的傳統體育文化挖掘、發展成為現代體育文化,在傳承創新中建設民族體育現代文明。同時,要實現文化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有機交融,使具有民族性的體育文化具有可被國際理解、認同的世界性元素和民族性特色,通過整合創新,實現體育文明的交流融合。

體育文明互鑒是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重要場域,也是打開人類文明交流交往、互相借鑒之路的可行性路徑,其經驗得失可為人類文明擺脫“囚徒困境”和“二元對立”提供一定參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希冀更多學者發揮學術想象,拓展體育文明互鑒的研究視角和論域。

來源:《上海體育大學學報》2025年第7期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

欧美人牲a欧美精品,久久理论片午夜琪琪电影网,国产精品免费区二区三区观看,亚洲另类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