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溢彩歌盛世,荊楚文脈譜新篇。日前,“章華流芳——楚文化主題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登場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或雄渾大氣,或瑰麗奇譎,或靈動飄逸,60件參展作品生動詮釋古老楚文化在新時代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引發各界關注。
匠心鑄魂 視覺化展現楚國八百年
漫步展廳,濃郁的荊風楚韻撲面而來。參展藝術家們從楚辭的浪漫想象、青銅器的神秘紋飾、漆器的瑰麗色彩、絲綢的飄逸靈動,以及楚地歷史人物、神話傳說、民俗風情等多元維度汲取靈感,以飽滿的熱情和精湛的技藝,對楚文化進行了富有時代氣息和個性色彩的視覺詮釋,引導觀眾穿越到2000多年前,感受跌宕多姿的楚國八百年風云和驚采絕艷的楚文化。
著名楚學專家劉玉堂多次參與項目評審,他飽蘸濃墨為展覽傾情作序。他稱,就內容而言,這批畫作均聚焦楚文化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重點景觀。論人物,既有楚人始祖祝融,又有春秋五霸之長楚莊王,還有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論事象,不僅有立國之時楚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雄心壯舉,也有確立春秋格局的刀光劍影、鼓角爭鳴,還有試圖力挽狂瀾的吳起變法;論景物,有楚人立國之地的浩浩丹水和巍巍荊山,也有楚國大型離宮章華臺,更有雄渾激越的“地室金奏,鐘鼓齊鳴”……
創作工程會集多所藝術院校、美術機構近百名專業藝術家,歷經三年精心創作,通過嚴格評審,從逾百件作品中遴選出60件精品佳作,系統展現楚文化的歷史底蘊與藝術創新,形成具有荊楚特色的主題性美術創作成果集群。
湖北省國畫院院長黃少牧接受采訪時介紹,創作工程2022年被湖北省委宣傳部納入重點文藝創作扶持項目,從發布100個重要選題,到征稿、驗收等嚴格評審;從主題選擇、素材構思、小稿入圍、正稿創作,到專家進畫室指導、舉辦正稿觀摩會反復提意見;從數不清多少次到省博、紀南城、擂鼓墩等楚文化富礦采風,到對人物造型、服飾、建筑、器物細節等反復考究……“創作工程猶如一場攻堅戰,藝術家匠心鑄魂,用畫筆將楚國八百年的大事件、代表人物、典型故事視覺化,既保持厚重歷史底蘊又賦予時代氣息,讓公眾直觀感受楚文化的魅力,從中汲取力量?!?/p>
楚脈千秋 藝術家的尋根之旅
楚國青銅器精美絕倫,自成體系,楚墓中出土的青銅器數量多、種類繁,因工藝之精、造型之美而獨步天下。畫家譚崇正、鄭華作品《青銅文明》,以青銅的發現、開采、冶煉、成型和運用為線索展開,展現眾多工匠辛勤勞作的情景,一爐火燒出了燦爛的青銅時代、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人物繁而不亂、密而有序,造型生動,畫面虛實結合,筆墨沉著、色調厚重,努力渲染青銅器冶煉鑄造的現場環境。從青銅文化發祥地黃石走出的譚崇正接受采訪時稱,創作中飽含本土文化的特殊情結,深入刻畫了尊盤、越王勾踐劍、編鐘等數十個青銅重器,僅尊盤就繪制了二十多天。尊盤巧奪天工,口沿處有數不清的變形蟠虺紋立體透空附飾,是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巔峰之作,其間他很多次去省博實地觀察,對照高清圖片,精細刻畫其復雜紋路?!扒嚆~器造型優美,創作過程讓我對楚式美學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碑嫾曳秸髌贰冻h興起》,以《史記·項羽本紀》的線裝古本為背景,前景是項羽振臂高呼作戰前動員的場景,后面錯落有致地穿插描繪多個戰爭場面。人物多達四五十人、戰馬十幾匹,人物神態清晰可辨,讓觀者仿佛聽到鼓角爭鳴。他接受采訪時介紹,準備階段,他大量查閱楚國歷史資料,逐一考據服飾、兵器、戰車等細節,創作采用類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將多個戰爭場景融入同一畫面,通過反復渲染、平涂等復雜步驟終完成作品。
展廳內的眾多作品,都吸引著觀眾駐足細細品味。如,黃少牧作品《高山流水》,江山悠遠,流水潺潺,伯牙子期對坐撫琴,仿佛穿越時空,與觀者進行心靈的對話。作品以重彩青綠、傳統通景屏樣式,力圖展現楚地山川之靈秀、人文之璀璨。宋德志作品《郢都盛景》,以水墨重現郢都的盛世風華,采用全景式構圖,以楚國都城紀南城為中心,展現它的恢宏氣勢與繁華景象。李劍作品《九歌》,云中君衣袂飄舉,線條如風卷流云,湘夫人佇立水畔,墨色氤氳似煙波浩渺,山鬼騰躍于墨色山巒,姿態奇崛如生自混沌……
“《九歌》于我不是一次創作的終點,更像一扇豁然開啟的門扉?!崩顒φf,那些深潛于簡帛、銅器、漆畫中的楚魂,似乎以水墨的方式重新呼吸,奔流于筆端。他從楚文化中不斷汲取養分,一鼓作氣又創作了“楚風系列”。
展覽還特邀周韶華、魯慕迅、李乃蔚、劉一原、施江城等名家作品10件參展。周韶華的《生命之門》、魯慕迅的《九頭神鳥騁長空》、李乃蔚的《古來征戰幾人回》等,充分展現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已故藝術家魯慕迅生前以近百歲高齡,為展覽創作了“九頭鳥”,其造型別具一格,裝飾性極強,將楚文化的浪漫體現得淋漓盡致。
文明賡續 楚文化傳承新樣本
“章華流芳——楚文化主題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由中國國家畫院、湖北省委宣傳部指導,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湖北省美術家協會、湖北省國畫院承辦。
湖北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張士軍表示,創作工程是湖北省文聯響應國家關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號召,精心策劃實施的重點美術創作項目。工程以藝術的方式激活了楚文化基因,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是湖北貫徹落實文化強國戰略、推動美術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行動。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劉萬鳴稱,展覽作品思想性、藝術性俱佳,體現了湖北美術家們深厚的文化底蘊、開闊的藝術視野和執著的創新精神,是湖北文藝界向全國人民交出的一份優秀答卷。
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邢少臣參觀完展覽后表示,“很震撼、很感動”。他稱,荊楚大地,歷史悠久,文脈綿長。展覽深入挖掘楚文化的精神富礦,重述荊楚故事,活化歷史記憶,不僅是一次主題性美術創作的集結,更是一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的深情回望,堪稱楚文化創新表達的新樣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通訊員 王旭 董媛 實習生 龐澤超)
發表時間:2025-07-14 來源:湖北文明網
丹青溢彩歌盛世,荊楚文脈譜新篇。日前,“章華流芳——楚文化主題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登場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或雄渾大氣,或瑰麗奇譎,或靈動飄逸,60件參展作品生動詮釋古老楚文化在新時代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引發各界關注。
匠心鑄魂 視覺化展現楚國八百年
漫步展廳,濃郁的荊風楚韻撲面而來。參展藝術家們從楚辭的浪漫想象、青銅器的神秘紋飾、漆器的瑰麗色彩、絲綢的飄逸靈動,以及楚地歷史人物、神話傳說、民俗風情等多元維度汲取靈感,以飽滿的熱情和精湛的技藝,對楚文化進行了富有時代氣息和個性色彩的視覺詮釋,引導觀眾穿越到2000多年前,感受跌宕多姿的楚國八百年風云和驚采絕艷的楚文化。
著名楚學專家劉玉堂多次參與項目評審,他飽蘸濃墨為展覽傾情作序。他稱,就內容而言,這批畫作均聚焦楚文化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重點景觀。論人物,既有楚人始祖祝融,又有春秋五霸之長楚莊王,還有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論事象,不僅有立國之時楚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雄心壯舉,也有確立春秋格局的刀光劍影、鼓角爭鳴,還有試圖力挽狂瀾的吳起變法;論景物,有楚人立國之地的浩浩丹水和巍巍荊山,也有楚國大型離宮章華臺,更有雄渾激越的“地室金奏,鐘鼓齊鳴”……
創作工程會集多所藝術院校、美術機構近百名專業藝術家,歷經三年精心創作,通過嚴格評審,從逾百件作品中遴選出60件精品佳作,系統展現楚文化的歷史底蘊與藝術創新,形成具有荊楚特色的主題性美術創作成果集群。
湖北省國畫院院長黃少牧接受采訪時介紹,創作工程2022年被湖北省委宣傳部納入重點文藝創作扶持項目,從發布100個重要選題,到征稿、驗收等嚴格評審;從主題選擇、素材構思、小稿入圍、正稿創作,到專家進畫室指導、舉辦正稿觀摩會反復提意見;從數不清多少次到省博、紀南城、擂鼓墩等楚文化富礦采風,到對人物造型、服飾、建筑、器物細節等反復考究……“創作工程猶如一場攻堅戰,藝術家匠心鑄魂,用畫筆將楚國八百年的大事件、代表人物、典型故事視覺化,既保持厚重歷史底蘊又賦予時代氣息,讓公眾直觀感受楚文化的魅力,從中汲取力量。”
楚脈千秋 藝術家的尋根之旅
楚國青銅器精美絕倫,自成體系,楚墓中出土的青銅器數量多、種類繁,因工藝之精、造型之美而獨步天下。畫家譚崇正、鄭華作品《青銅文明》,以青銅的發現、開采、冶煉、成型和運用為線索展開,展現眾多工匠辛勤勞作的情景,一爐火燒出了燦爛的青銅時代、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人物繁而不亂、密而有序,造型生動,畫面虛實結合,筆墨沉著、色調厚重,努力渲染青銅器冶煉鑄造的現場環境。從青銅文化發祥地黃石走出的譚崇正接受采訪時稱,創作中飽含本土文化的特殊情結,深入刻畫了尊盤、越王勾踐劍、編鐘等數十個青銅重器,僅尊盤就繪制了二十多天。尊盤巧奪天工,口沿處有數不清的變形蟠虺紋立體透空附飾,是中國古代青銅工藝的巔峰之作,其間他很多次去省博實地觀察,對照高清圖片,精細刻畫其復雜紋路?!扒嚆~器造型優美,創作過程讓我對楚式美學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認識?!?/p>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碑嫾曳秸髌贰冻h興起》,以《史記·項羽本紀》的線裝古本為背景,前景是項羽振臂高呼作戰前動員的場景,后面錯落有致地穿插描繪多個戰爭場面。人物多達四五十人、戰馬十幾匹,人物神態清晰可辨,讓觀者仿佛聽到鼓角爭鳴。他接受采訪時介紹,準備階段,他大量查閱楚國歷史資料,逐一考據服飾、兵器、戰車等細節,創作采用類似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將多個戰爭場景融入同一畫面,通過反復渲染、平涂等復雜步驟終完成作品。
展廳內的眾多作品,都吸引著觀眾駐足細細品味。如,黃少牧作品《高山流水》,江山悠遠,流水潺潺,伯牙子期對坐撫琴,仿佛穿越時空,與觀者進行心靈的對話。作品以重彩青綠、傳統通景屏樣式,力圖展現楚地山川之靈秀、人文之璀璨。宋德志作品《郢都盛景》,以水墨重現郢都的盛世風華,采用全景式構圖,以楚國都城紀南城為中心,展現它的恢宏氣勢與繁華景象。李劍作品《九歌》,云中君衣袂飄舉,線條如風卷流云,湘夫人佇立水畔,墨色氤氳似煙波浩渺,山鬼騰躍于墨色山巒,姿態奇崛如生自混沌……
“《九歌》于我不是一次創作的終點,更像一扇豁然開啟的門扉?!崩顒φf,那些深潛于簡帛、銅器、漆畫中的楚魂,似乎以水墨的方式重新呼吸,奔流于筆端。他從楚文化中不斷汲取養分,一鼓作氣又創作了“楚風系列”。
展覽還特邀周韶華、魯慕迅、李乃蔚、劉一原、施江城等名家作品10件參展。周韶華的《生命之門》、魯慕迅的《九頭神鳥騁長空》、李乃蔚的《古來征戰幾人回》等,充分展現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已故藝術家魯慕迅生前以近百歲高齡,為展覽創作了“九頭鳥”,其造型別具一格,裝飾性極強,將楚文化的浪漫體現得淋漓盡致。
文明賡續 楚文化傳承新樣本
“章華流芳——楚文化主題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由中國國家畫院、湖北省委宣傳部指導,湖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湖北省美術家協會、湖北省國畫院承辦。
湖北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張士軍表示,創作工程是湖北省文聯響應國家關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號召,精心策劃實施的重點美術創作項目。工程以藝術的方式激活了楚文化基因,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是湖北貫徹落實文化強國戰略、推動美術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行動。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劉萬鳴稱,展覽作品思想性、藝術性俱佳,體現了湖北美術家們深厚的文化底蘊、開闊的藝術視野和執著的創新精神,是湖北文藝界向全國人民交出的一份優秀答卷。
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邢少臣參觀完展覽后表示,“很震撼、很感動”。他稱,荊楚大地,歷史悠久,文脈綿長。展覽深入挖掘楚文化的精神富礦,重述荊楚故事,活化歷史記憶,不僅是一次主題性美術創作的集結,更是一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的深情回望,堪稱楚文化創新表達的新樣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通訊員 王旭 董媛 實習生 龐澤超)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