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勝男 劉安璐 鄧云濤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并強調“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為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作出具體部署。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應充分發揮協同推進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示范引領作用,著力培養能夠適應未來社會需求、具有創新精神和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
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發展的意義
科技教育作為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手段,強調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參與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掌握科技知識和技能,培養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科學教育相比,科技教育更側重于將科技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之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科技發展需求。盡管科技活動本身強調客觀性,追求對自然法則的精準把握,但這一過程中,人的主觀意識、情感傾向及人文追求始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人文教育能夠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和價值導向,幫助科技人才在創新過程中更好地把握科技倫理和社會影響,促進科技的健康發展??茖W技術的誕生與演進,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激發,以及人文需求與人文精神的深刻影響與滲透?;ヂ摼W“智變”浪潮來襲,推動了人文資料的電子化、數據化和媒體傳播的系統性變革,催生了一大批書寫時代之變、記錄人民心聲的文藝類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開辟了新路徑。
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協同有助于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的公民,促進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和諧共處,減少科技變革帶來的社會摩擦和沖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就是強調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的重要作用。培養既有科學精神又兼具人文情懷的科技創新人才,對于扎實推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仍然呈現割裂狀態
目前,高校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面臨著諸多現實挑戰,包括教育體系割裂、對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師素養融合不足、理念與實踐脫節等問題,這些問題相互交織,制約著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的深入開展。
有的高校已嘗試在科技與人文相結合方面進行探索,但仍存在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發展不均衡、協同不深入、融合不到位的現象,整體上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仍然呈現割裂狀態。具體而言,以理工科教育為主的院校普遍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往往忽略人文素養教育,導致部分學生雖然專業技能過硬,但在人文素養、價值觀念、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存在欠缺,這種教育模式難以適應新時代對具備跨學科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求。
部分高校存在教育理念和實踐脫節的現象。一些高校仍然沿用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難以將協同理念真正落實到教育實踐中。在課程設置上僅僅是按照學科分類,缺乏跨學科、跨領域的融合課程,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設置既難以適應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的需要,也難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鐚W科教育項目的硬件設施、軟件平臺、教材資源等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但目前高校在資金分配上往往更傾向于支持傳統的學科建設,對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項目的支持力度不夠,這也導致了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難以深度融合。
有的高校對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的重視程度不足,尚未構建起有效的協同機制,缺乏系統推進的路徑和方法。人文教育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未能有效地整合進教師與學生的評價機制中,這不僅降低了教師在人文教育方面的積極性,也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的高校缺乏具有跨學科背景的專業教師,老師為了教而教,學生為了學分而學,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限于形式,缺乏科學全面的規劃與引導,導致教育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這不僅限制了學生全面素養的提升,也影響了高校在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方面的成效。
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
構建大融合體制機制。要將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以未來技術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為試點,加強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的頂層設計與規劃,打破學院、學科壁壘,促進資源共享與交叉融合。要打造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將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育人職責、成果納入教師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設立專項基金獎勵在跨學科研究、教學創新中表現突出的教師,以政策引領激發融合動力,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推進學生評價改革,聚焦學生全面發展,破除“唯分數論”,突出“五育并舉”,完善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提升三個維度的人才培養目標。
培育大融合師資隊伍。教師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力量,高校應準確把握教師隊伍建設的時代要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跨學科教學能力。一方面,可通過定期組織教師培訓和進修,增強教師的科技知識和人文素養;另一方面,在人才引進時,可適當引進具有跨學科背景的教師,豐富教學團隊的多樣性。同時,還要鼓勵專業教師跨領域進修,培養既能講授專業知識又能融入人文精神的“雙師型”教師,使人文教育融入科技教育全過程。
打造大融合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是實現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的首要環節,高校應整合現有課程資源,設計跨學科課程,促進知識的交叉融合,構建綜合性課程體系,如在基礎課程中融入學科發展史、工匠精神等人文內容;在專業課程設計中融入跨學科元素,特別是在實踐性課程中整合課程思政元素,強化人文教育內涵。要加強第二課堂建設,設置第二課堂學分,鼓勵學生跨學科選課,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科研立項、文化活動等,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營造大融合校園文化。要基于學校特色,開展科技文化節、大學生藝術節和書香文化節等系列活動,鼓勵理工科學生積極參與文化藝術活動,鼓勵人文社科學生跨學科組隊參與科技文化活動。通過舉辦跨學科論壇與講座,拓寬師生的學術視野,使他們在學科交叉融合的環境中領略科技和人文的魅力。積極倡導學生加入跨學科社團,并鼓勵他們參與社區服務和志愿活動,將科學技術知識應用于解決現實問題,從而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精神。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圖書檔案與文博部)
發表時間:2025-07-09 來源:湖北日報
梁勝男 劉安璐 鄧云濤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并強調“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為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作出具體部署。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應充分發揮協同推進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示范引領作用,著力培養能夠適應未來社會需求、具有創新精神和家國情懷的時代新人。
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發展的意義
科技教育作為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手段,強調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參與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掌握科技知識和技能,培養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科學教育相比,科技教育更側重于將科技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之能適應未來社會的科技發展需求。盡管科技活動本身強調客觀性,追求對自然法則的精準把握,但這一過程中,人的主觀意識、情感傾向及人文追求始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人文教育能夠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和價值導向,幫助科技人才在創新過程中更好地把握科技倫理和社會影響,促進科技的健康發展。科學技術的誕生與演進,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激發,以及人文需求與人文精神的深刻影響與滲透?;ヂ摼W“智變”浪潮來襲,推動了人文資料的電子化、數據化和媒體傳播的系統性變革,催生了一大批書寫時代之變、記錄人民心聲的文藝類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開辟了新路徑。
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協同有助于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的公民,促進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和諧共處,減少科技變革帶來的社會摩擦和沖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就是強調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的重要作用。培養既有科學精神又兼具人文情懷的科技創新人才,對于扎實推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仍然呈現割裂狀態
目前,高校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面臨著諸多現實挑戰,包括教育體系割裂、對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師素養融合不足、理念與實踐脫節等問題,這些問題相互交織,制約著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的深入開展。
有的高校已嘗試在科技與人文相結合方面進行探索,但仍存在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發展不均衡、協同不深入、融合不到位的現象,整體上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仍然呈現割裂狀態。具體而言,以理工科教育為主的院校普遍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往往忽略人文素養教育,導致部分學生雖然專業技能過硬,但在人文素養、價值觀念、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存在欠缺,這種教育模式難以適應新時代對具備跨學科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求。
部分高校存在教育理念和實踐脫節的現象。一些高校仍然沿用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難以將協同理念真正落實到教育實踐中。在課程設置上僅僅是按照學科分類,缺乏跨學科、跨領域的融合課程,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和課程體系設置既難以適應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的需要,也難以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鐚W科教育項目的硬件設施、軟件平臺、教材資源等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但目前高校在資金分配上往往更傾向于支持傳統的學科建設,對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項目的支持力度不夠,這也導致了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難以深度融合。
有的高校對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的重視程度不足,尚未構建起有效的協同機制,缺乏系統推進的路徑和方法。人文教育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未能有效地整合進教師與學生的評價機制中,這不僅降低了教師在人文教育方面的積極性,也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有的高校缺乏具有跨學科背景的專業教師,老師為了教而教,學生為了學分而學,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結合限于形式,缺乏科學全面的規劃與引導,導致教育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這不僅限制了學生全面素養的提升,也影響了高校在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方面的成效。
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
構建大融合體制機制。要將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以未來技術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為試點,加強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的頂層設計與規劃,打破學院、學科壁壘,促進資源共享與交叉融合。要打造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將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育人職責、成果納入教師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設立專項基金獎勵在跨學科研究、教學創新中表現突出的教師,以政策引領激發融合動力,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推進學生評價改革,聚焦學生全面發展,破除“唯分數論”,突出“五育并舉”,完善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提升三個維度的人才培養目標。
培育大融合師資隊伍。教師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力量,高校應準確把握教師隊伍建設的時代要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跨學科教學能力。一方面,可通過定期組織教師培訓和進修,增強教師的科技知識和人文素養;另一方面,在人才引進時,可適當引進具有跨學科背景的教師,豐富教學團隊的多樣性。同時,還要鼓勵專業教師跨領域進修,培養既能講授專業知識又能融入人文精神的“雙師型”教師,使人文教育融入科技教育全過程。
打造大融合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是實現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的首要環節,高校應整合現有課程資源,設計跨學科課程,促進知識的交叉融合,構建綜合性課程體系,如在基礎課程中融入學科發展史、工匠精神等人文內容;在專業課程設計中融入跨學科元素,特別是在實踐性課程中整合課程思政元素,強化人文教育內涵。要加強第二課堂建設,設置第二課堂學分,鼓勵學生跨學科選課,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科研立項、文化活動等,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營造大融合校園文化。要基于學校特色,開展科技文化節、大學生藝術節和書香文化節等系列活動,鼓勵理工科學生積極參與文化藝術活動,鼓勵人文社科學生跨學科組隊參與科技文化活動。通過舉辦跨學科論壇與講座,拓寬師生的學術視野,使他們在學科交叉融合的環境中領略科技和人文的魅力。積極倡導學生加入跨學科社團,并鼓勵他們參與社區服務和志愿活動,將科學技術知識應用于解決現實問題,從而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精神。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圖書檔案與文博部)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