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江口市,悠悠滄浪水靜靜流淌,潤澤著這片土地,也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里,丹江口市稅務局干部饒進以30年的執著堅守,書寫下動人的“護苗”篇章。前不久,饒進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1995年,時年23歲的饒進來到丹江口市浪河小學,第一次牽起7歲女孩小潔麗的手。這個被列入“一對一”幫扶的孩子,用怯生生的眼神打量著身穿稅務制服的“饒媽媽”。誰都未曾料到,這輕輕一握,竟開啟了長達30年的愛心長跑。
此后10年間,饒進化身“愛心媽媽”,全力資助小潔麗。她不僅為孩子提供學習和生活物資,還通過家訪、書信等方式,耐心為小潔麗進行心理疏導。每逢重要節日,饒進都陪伴在小潔麗身旁。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讓曾經自卑孤僻的小潔麗變得自信開朗,順利成長為一名大學生。
2006年,在小潔麗18歲生日當天,她送出了一份特殊禮物——將自己的第一份工資捐給山區結對幫扶的留守兒童。她在日記中寫道:“饒媽媽給我的不僅是學費,更是讓我學會發光的勇氣。”
饒進深知,在守護留守兒童的路上,真正的關懷不僅要解物質之困,更要潤心靈之田。為打開孩子們的心扉,她利用業余時間研讀心理學、教育學著作,考取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咨詢師等4項專業資質,完成了從知心“饒媽媽”到專業“饒老師”的蛻變。為掌握繪本閱讀技巧,她連續三個月每天練習普通話到凌晨。多年來,她參與未成年人保護等線上線下活動500余場次,累計受益家庭逾萬個。
丹江口市文化底蘊深厚,武當道教文化、漢水文化、滄浪文化、紅色文化、移民文化在此交融。然而,饒進發現青少年群體中存在“洋節熱、傳統冷”的現象。當聽到一名12歲男孩把“牛郎織女”說成“外國童話”時,饒進下定決心,要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孩子們的心靈。
2017年清明假期,饒進帶領孩子們徒步20公里,探訪全國著名的民間文化活化石“伍家溝故事村”和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呂家河民歌村”,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子。
8年來,饒進宛如“行走的文化課堂”,帶著孩子們在呂家河民歌村學唱《龍三姐拜壽》,在滄浪洲濕地公園誦讀《孺子歌》《楚辭》。她組織孩子們成立讀書會,開展“滄浪風帆”“漢江聽潮”“武當靈韻”“均州夜話”“碧水丹心”等主題學習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還原古代成童禮,她查閱《禮記》《朱子家禮》等典籍。2022年8月,饒進策劃、主持“均州少年當自強”成童禮活動,少年們經過盥洗禮、越欞星門、朱砂啟智等環節后,面向國旗莊嚴宣誓。
饒進的公益之路從來不是獨行,家人總是在身后默默支持。在丈夫大力支持下,她家共幫扶60余名留守兒童,兒子也常常為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出謀劃策,母親退休后仍堅持輔導小區孩子學習。
心懷熱愛、護苗成長。30年為愛前行的道路上,饒進從孤身幫扶到組建“護苗雁陣”服務隊,已帶動20多位親友、同事加入愛心隊伍,受助的60余名留守兒童中,已有28人接過公益接力棒。在這片浸潤著滄浪文化的大地上,他們齊心協力,共同描繪出一幅大愛無疆、溫暖人心的動人圖景。(十堰日報記者 劉俊)
發表時間:2025-07-03 來源:湖北文明網
在丹江口市,悠悠滄浪水靜靜流淌,潤澤著這片土地,也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里,丹江口市稅務局干部饒進以30年的執著堅守,書寫下動人的“護苗”篇章。前不久,饒進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1995年,時年23歲的饒進來到丹江口市浪河小學,第一次牽起7歲女孩小潔麗的手。這個被列入“一對一”幫扶的孩子,用怯生生的眼神打量著身穿稅務制服的“饒媽媽”。誰都未曾料到,這輕輕一握,竟開啟了長達30年的愛心長跑。
此后10年間,饒進化身“愛心媽媽”,全力資助小潔麗。她不僅為孩子提供學習和生活物資,還通過家訪、書信等方式,耐心為小潔麗進行心理疏導。每逢重要節日,饒進都陪伴在小潔麗身旁。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讓曾經自卑孤僻的小潔麗變得自信開朗,順利成長為一名大學生。
2006年,在小潔麗18歲生日當天,她送出了一份特殊禮物——將自己的第一份工資捐給山區結對幫扶的留守兒童。她在日記中寫道:“饒媽媽給我的不僅是學費,更是讓我學會發光的勇氣。”
饒進深知,在守護留守兒童的路上,真正的關懷不僅要解物質之困,更要潤心靈之田。為打開孩子們的心扉,她利用業余時間研讀心理學、教育學著作,考取家庭教育指導師、心理咨詢師等4項專業資質,完成了從知心“饒媽媽”到專業“饒老師”的蛻變。為掌握繪本閱讀技巧,她連續三個月每天練習普通話到凌晨。多年來,她參與未成年人保護等線上線下活動500余場次,累計受益家庭逾萬個。
丹江口市文化底蘊深厚,武當道教文化、漢水文化、滄浪文化、紅色文化、移民文化在此交融。然而,饒進發現青少年群體中存在“洋節熱、傳統冷”的現象。當聽到一名12歲男孩把“牛郎織女”說成“外國童話”時,饒進下定決心,要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孩子們的心靈。
2017年清明假期,饒進帶領孩子們徒步20公里,探訪全國著名的民間文化活化石“伍家溝故事村”和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呂家河民歌村”,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子。
8年來,饒進宛如“行走的文化課堂”,帶著孩子們在呂家河民歌村學唱《龍三姐拜壽》,在滄浪洲濕地公園誦讀《孺子歌》《楚辭》。她組織孩子們成立讀書會,開展“滄浪風帆”“漢江聽潮”“武當靈韻”“均州夜話”“碧水丹心”等主題學習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還原古代成童禮,她查閱《禮記》《朱子家禮》等典籍。2022年8月,饒進策劃、主持“均州少年當自強”成童禮活動,少年們經過盥洗禮、越欞星門、朱砂啟智等環節后,面向國旗莊嚴宣誓。
饒進的公益之路從來不是獨行,家人總是在身后默默支持。在丈夫大力支持下,她家共幫扶60余名留守兒童,兒子也常常為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出謀劃策,母親退休后仍堅持輔導小區孩子學習。
心懷熱愛、護苗成長。30年為愛前行的道路上,饒進從孤身幫扶到組建“護苗雁陣”服務隊,已帶動20多位親友、同事加入愛心隊伍,受助的60余名留守兒童中,已有28人接過公益接力棒。在這片浸潤著滄浪文化的大地上,他們齊心協力,共同描繪出一幅大愛無疆、溫暖人心的動人圖景。(十堰日報記者 劉俊)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