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今年我省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列研討會第三場在武漢舉行。
此次研討會由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和武漢大學、武漢紡織大學聯合主辦,多位專家學者共探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與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本報現刊發部分發言摘要。
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的方法論
陳金龍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南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
黨的創新理論內涵豐富,是一個具有內在邏輯結構的有機整體。推進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是我們黨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體系化就是從黨的創新理論的文本出發,揭示其體系結構以及各部分內容的相互關系;學理化就是運用各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黨的創新理論進行闡釋,揭示其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有其方法論可循,主要包括整體性視野、學術性表達、規律性認識。
具體而言,應從總體上分析和把握黨的創新理論的形成、體系、特征和地位,從標識性概念、原創性概念、基本范疇、基本命題、基本原理、世界觀和方法論等層次研究和闡釋黨的創新理論的內涵與結構,從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及黨的理論創新規律的高度認識和總結黨的創新理論,從而有效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
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側重對黨的創新理論的體系、結構的詮釋;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學理化,側重對黨的創新理論的學術、學理的詮釋。二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學理化以體系化為支撐,體系化以學理化為依托。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詮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的知識性體系和知識性內容,將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奠定重要基礎。將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與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有機結合起來,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重要路徑。
在守正創新中推動理論體系完善發展
劉紅凜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
守正創新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我們從事的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
理論創新的前提條件主要有五個方面:深耕學術前沿是基礎,要系統把握理論發展脈絡;提升政治站位是前提,要以全局視野審視理論問題;完善知識結構是支撐,要形成跨學科研究視角;培養創新思維是關鍵,要善于吸收各領域思想精華;構建底層邏輯是根本,要把握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
理論創新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繼承性理論創新、集成性理論創新、原始性理論創新。繼承性理論創新是指對既有思想理論的繼承性發展與創新。集成性理論創新則是對既有思想資源、理論要素、思想元素的充分借鑒吸收與系統集成。原始性理論創新則是立足于實踐發展與時代要求、基于新理念新思維而提出的,蘊含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要求,具有原創性的思想理論或理論創造。這三種形態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理論體系完善發展。
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應該始終成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元概念”與總的理論標識性概念,也應該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研究的邏輯起點和最為根本的“分析范式”。中共黨建學的基本概念應包括三個層面:一是與現代政黨構成要素直接相關的基本概念;二是與現代政黨自身建設直接相關的基本概念;三是與現代政黨政治直接相關的基本概念。只有那些既與黨的建設基本概念直接相關,又體現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要求的“關鍵概念”,才能稱之為中共黨建學的核心概念。
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與改革開放的辯證關系
杜玉華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改革開放與中國式現代化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兩個重要敘事,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二者既相互區別、各有側重,又緊密聯系、相輔相成,都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探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懈追求和科學把握。
改革開放側重于以“新路”摒棄傳統社會主義封閉僵化的“老路”,中國式現代化則側重于以“正路”防止改旗易幟走上西方資本主義“邪路”?!靶侣贰迸c“老路”、“正路”與“邪路”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改革開放不僅是擺脫傳統社會主義封閉僵化“老路”的“新路”,也是為了警惕改旗易幟走上西方資本主義“邪路”而必須走的“正路”。
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適合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康莊“正路”,而且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路”。改革開放在思想指導、物質基礎、制度保障、社會活力等方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內生動力。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改革開放的目標指引,直接影響和決定著改革開放的任務、內容、方法及進程。
此外,兩者統一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既源于黨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辛探索,又在推進這一實踐的過程中,共同以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堅持斗爭精神為根本遵循。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牢牢把握堅持改革開放的重大原則。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改革開放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差異、聯系及其內在統一性,有利于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之辯
項久雨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主流意識形態研究院院長
推進黨的創新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是一個重要且緊迫的理論和實踐課題。
在內涵分野與功能側重上,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指向“學理蘊道、體系構形”的本真要義。學理化通過深挖道理規律,將理論持續向前推進,完成理論從“概念淬煉”到“邏輯自證”的科學性建構,使其從“實踐經驗”升華為“學理共識”;體系化通過邏輯統合、范疇提煉、原理貫通實現理論整合,完成從“碎片整合”到“動態演進”的系統性建構,使其從“理論勢能”轉化為“實踐效能”。
在辯證張力與互動融合中,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內蘊著“學理為體、體系為用”的辯證聯動。以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相統一,叩問理論構建的深層張力,學理化的“深”與體系化的“全”體現實踐無限開放性與理論體系閉合性之間的張力,學理化的“變”與體系化的“穩”體現理論創新發展與概念范疇規范之間的張力。體系化學理化需在邏輯閉環的嚴密性與回應實踐未知的靈活性間尋求動態平衡,避免陷入教條主義或相對主義。
黨的創新理論是“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統一,體系化學理化不能局限于單一的理論闡釋功能,應深化規律認知為實踐提供“定向坐標”、優化方法指引為實踐提供“根本指南”、強化共識凝聚為實踐提供“動力引擎”,實現從“解釋力”到“改造力”的飛躍。這需要以整體性視野詮釋理論、以學術性表達升華理論、以規律性認識總結理論,在解決“理論碎片化”問題中確保邏輯自洽、在解決“知行脫節”問題中強化實踐效能、在解決“話語轉換”問題中提升傳播效能,最終使黨的創新理論為解決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引與實踐方案。
建構數字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
董慧 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探討數字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的建構,首先要精準厘清兩個核心概念。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整合思想、凝聚共識、引領社會發展的核心能力,核心在于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化領導權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實踐體現。數字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是順應大數據、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數字化環境應運而生的新要求,它針對數字時代的特點對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的建構提出了全新的挑戰與任務。
步入數字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的建構面臨不少挑戰。傳播格局重構帶來權威消解危機。數字技術打破主流媒體話語壟斷,短視頻、社交媒體成信息傳播主渠道,碎片化、虛假信息泛濫,傳統單向傳播難適應算法推薦,深度內容被淹沒;多元思潮滲透導致價值解構風險。全球化助推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潮借網絡文化產品滲透,導致公眾價值混亂,弱化主流意識形態凝聚力;技術異化催生輿論操控隱憂。算法推薦強化“信息繭房”,商業平臺利用數據挖掘精準投放煽動內容,深度偽造技術加劇虛假信息傳播,威脅輿論生態安全。
面對這些挑戰,建構數字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需要通過四種系統性策略實現創新突破。重構話語主導權,堅持黨管媒體,主動設題、深度報道以鞏固主流陣地;筑牢價值根基,分層開展價值觀教育,融合理論與本土文化,加強網絡監管防西方滲透;構建技術治理體系,規范技術應用,研發反謠言工具,平衡創新與風險;創新代際傳播,用青年適配形式重構話語,搭建對話平臺促進價值觀融合。
厚植創新理論體系化的學理根基
羅永寬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學理化是指揭示理論內蘊的原理基礎、學理根基,強調用科學的方法和學術的表達研究闡釋新思想中的標識性概念、原理性貢獻和創新性理論,使理論具有科學性、自洽性和透徹性。體系化是在學理化基礎上對理論要素進行深度整合、邏輯編織和結構優化,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的過程,具有邏輯統一性、解釋完備性。體系化和學理化兩者相輔相成,遞進包含,共同致力于提升知識的系統性、嚴謹性、解釋力和傳播性,推動知識生產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
我們要堅持體系思維,聚焦原創性標識性概念,厘清貫穿其間的學理邏輯、建構明晰合理的框架體系,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
首先,要把新思想作為“一整塊鋼”來對待。把握包括新思想在內的創新理論內在邏輯的總體性,不零敲碎打,不以學科、專業和領域的界限來機械地、條塊分割式地研究。
其次,聚焦思想體系中內蘊的原創性標識性概念,探究其在理論發展史、學術發展史中的生成和展開。全面分析其生成背景、時代語境、豐富內涵、精髓要義、原創貢獻及實踐要求,多維度多層面發掘其理論原創性和實踐導向性。在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三者的統一中找到概念群的內在關聯或整體性邏輯,為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鋪就思想“階梯”。
其三,堅持運用“兩個結合”“六個必須堅持”的科學方法。善用唯物史觀,在古今中外學術發展“新陳代謝”的脈絡中,開展跨學科的研究闡釋,深刻把握理論體系的邏輯本源、邏輯脈絡、邏輯發展,以“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歷史整體性彰顯其真理力量。
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
毛華兵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是推進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現代知識體系既表現為學科專業化程度加深,又表現為跨學科融合與綜合創新,其目的在于破解現代社會的復雜性問題。馬克思主義以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的歷史理論、實踐導向和批判精神,為構建現代知識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推動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進程,實現了對近代知識體系的觀念更新和價值重塑。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要以回答中國問題為邏輯起點,基于中國實際和文化,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知識體系。因此,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應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系統性和集成性。即哲學社會科學要堅守中國立場,彰顯中國智慧,弘揚中國價值;要反映中國獨特的實踐和經驗,提出原創性的理論和觀點;要構建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中國風格的學術體系和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形成邏輯自洽、體系完備的有機整體;既要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又要不斷吸收人類一切文明的有益經驗和優秀成果。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方式主要在于:堅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旗幟和靈魂,建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的學科理論體系;堅定文化自信,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學術傳統,堅持“兩個結合”,以現代學術語言總結和提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自覺將其納入知識體系中;要把目光投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充分借鑒世界各國人文社會科學的優秀成果,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
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建構的三重向度
吳懷友 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加強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深刻揭示蘊含其中的道理學理哲理,是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任務。任何科學的思想、理論都是以體系的形式存在和呈現的,黨的創新理論需要從“本然性”入手進行體系化建構。
建構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具有三重向度。第一重是基本觀點建構,即按照文本中的一系列基本觀點進行邏輯建構。這種方法是對經典作家文獻中涵蓋的基本觀點、基本要求、基本方法進行總結概括,然后按照內在邏輯進行體系建構。
第二重是基本要素建構,即按照理論體系形成的結構要素進行范式建構。理論體系的基本要素包括:總領全部內容的理論主題、圍繞理論主題的基本問題、邏輯自洽的基本觀點、貫穿始終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必須把“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聯系起來學、貫通起來學,準確把握其基本觀點、核心要義、科學體系、根本要求。這種建構方法學理性、整體性、層次性強。
第三重是概念范疇建構,即按照概念范疇的不同層級關系進行哲學建構。從概念范疇建構向度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概念體系分為總括層次概念(核心概念)、基本層次概念(主干概念)、類屬層次概念(范疇)和世界觀方法論層次概念四個層次。
這三重向度,從學理層面看體現為遞進關系。盡管建構的體系呈現形式不同,但基本觀點、核心要義是一致的,三者各具特色、并行不悖,共同構成科學理論體系建構的重要視角。
以規律性認識與路徑創新筑牢思想根基
韓美群 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二級教授
面對深刻變革的時代環境與錯綜復雜的風險挑戰,我們黨以高度的歷史自覺推動意識形態領域實現了從理論跟隨到范式引領、從被動防御到主動塑造的戰略性轉型。這一歷史性變革,凝結著對意識形態建設規律的深邃洞察與實踐智慧。
以規律性認識筑牢思想根基。一是堅持指導思想鞏固與話語創新相統一,既毫不動搖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又結合實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發展;二是實現人民主體性與政治引領性有機融合,以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為導向,同時強化政治引領,推動黨的理論主張轉化為群眾自覺行動;三是平衡內容先進性與傳播有效性,既堅守主流價值導向,又創新傳播手段,運用全媒體技術提升意識形態傳播效能;四是統籌系統治理與風險防控,構建黨委統一領導、多方協同的工作格局,健全風險研判處置機制。這些規律性認識,標志著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把握達到了新高度。
以守正創新開拓實踐路徑。守正,重在堅守根本原則,鞏固思想基礎;創新,則需主動適應時代發展,探索實踐新路徑。具體而言,要構建理論闡釋與信仰內化雙向提升的新機制,讓真理力量直抵人心;打造主流輿論與引導效能協同優化的新格局,壯大昂揚奮進的主流輿論場;探索政治話語與大眾認知有效貫通的新范式,推動創新理論深入人心;推動分眾傳播與技術賦能深度融合的新實踐,提升意識形態工作的時代適應性。
唯有在把握歷史主動中持續深化規律運用、推進守正創新,方能筑牢堅不可摧的思想屏障,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持久精神動力。(湖北日報)
發表時間:2025-07-02 來源:湖北文明網
6月29日,今年我省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列研討會第三場在武漢舉行。
此次研討會由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和武漢大學、武漢紡織大學聯合主辦,多位專家學者共探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與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本報現刊發部分發言摘要。
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的方法論
陳金龍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南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
黨的創新理論內涵豐富,是一個具有內在邏輯結構的有機整體。推進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是我們黨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體系化就是從黨的創新理論的文本出發,揭示其體系結構以及各部分內容的相互關系;學理化就是運用各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黨的創新理論進行闡釋,揭示其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有其方法論可循,主要包括整體性視野、學術性表達、規律性認識。
具體而言,應從總體上分析和把握黨的創新理論的形成、體系、特征和地位,從標識性概念、原創性概念、基本范疇、基本命題、基本原理、世界觀和方法論等層次研究和闡釋黨的創新理論的內涵與結構,從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及黨的理論創新規律的高度認識和總結黨的創新理論,從而有效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
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側重對黨的創新理論的體系、結構的詮釋;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學理化,側重對黨的創新理論的學術、學理的詮釋。二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學理化以體系化為支撐,體系化以學理化為依托。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詮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的知識性體系和知識性內容,將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奠定重要基礎。將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與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有機結合起來,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重要路徑。
在守正創新中推動理論體系完善發展
劉紅凜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復旦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
守正創新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我們從事的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
理論創新的前提條件主要有五個方面:深耕學術前沿是基礎,要系統把握理論發展脈絡;提升政治站位是前提,要以全局視野審視理論問題;完善知識結構是支撐,要形成跨學科研究視角;培養創新思維是關鍵,要善于吸收各領域思想精華;構建底層邏輯是根本,要把握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
理論創新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繼承性理論創新、集成性理論創新、原始性理論創新。繼承性理論創新是指對既有思想理論的繼承性發展與創新。集成性理論創新則是對既有思想資源、理論要素、思想元素的充分借鑒吸收與系統集成。原始性理論創新則是立足于實踐發展與時代要求、基于新理念新思維而提出的,蘊含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要求,具有原創性的思想理論或理論創造。這三種形態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理論體系完善發展。
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屬性,應該始終成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元概念”與總的理論標識性概念,也應該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研究的邏輯起點和最為根本的“分析范式”。中共黨建學的基本概念應包括三個層面:一是與現代政黨構成要素直接相關的基本概念;二是與現代政黨自身建設直接相關的基本概念;三是與現代政黨政治直接相關的基本概念。只有那些既與黨的建設基本概念直接相關,又體現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要求的“關鍵概念”,才能稱之為中共黨建學的核心概念。
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與改革開放的辯證關系
杜玉華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改革開放與中國式現代化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兩個重要敘事,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二者既相互區別、各有側重,又緊密聯系、相輔相成,都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探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懈追求和科學把握。
改革開放側重于以“新路”摒棄傳統社會主義封閉僵化的“老路”,中國式現代化則側重于以“正路”防止改旗易幟走上西方資本主義“邪路”?!靶侣贰迸c“老路”、“正路”與“邪路”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改革開放不僅是擺脫傳統社會主義封閉僵化“老路”的“新路”,也是為了警惕改旗易幟走上西方資本主義“邪路”而必須走的“正路”。
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適合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康莊“正路”,而且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路”。改革開放在思想指導、物質基礎、制度保障、社會活力等方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內生動力。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改革開放的目標指引,直接影響和決定著改革開放的任務、內容、方法及進程。
此外,兩者統一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既源于黨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辛探索,又在推進這一實踐的過程中,共同以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堅持斗爭精神為根本遵循。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必須牢牢把握堅持改革開放的重大原則。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改革開放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差異、聯系及其內在統一性,有利于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之辯
項久雨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主流意識形態研究院院長
推進黨的創新理論的體系化、學理化是一個重要且緊迫的理論和實踐課題。
在內涵分野與功能側重上,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指向“學理蘊道、體系構形”的本真要義。學理化通過深挖道理規律,將理論持續向前推進,完成理論從“概念淬煉”到“邏輯自證”的科學性建構,使其從“實踐經驗”升華為“學理共識”;體系化通過邏輯統合、范疇提煉、原理貫通實現理論整合,完成從“碎片整合”到“動態演進”的系統性建構,使其從“理論勢能”轉化為“實踐效能”。
在辯證張力與互動融合中,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內蘊著“學理為體、體系為用”的辯證聯動。以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相統一,叩問理論構建的深層張力,學理化的“深”與體系化的“全”體現實踐無限開放性與理論體系閉合性之間的張力,學理化的“變”與體系化的“穩”體現理論創新發展與概念范疇規范之間的張力。體系化學理化需在邏輯閉環的嚴密性與回應實踐未知的靈活性間尋求動態平衡,避免陷入教條主義或相對主義。
黨的創新理論是“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統一,體系化學理化不能局限于單一的理論闡釋功能,應深化規律認知為實踐提供“定向坐標”、優化方法指引為實踐提供“根本指南”、強化共識凝聚為實踐提供“動力引擎”,實現從“解釋力”到“改造力”的飛躍。這需要以整體性視野詮釋理論、以學術性表達升華理論、以規律性認識總結理論,在解決“理論碎片化”問題中確保邏輯自洽、在解決“知行脫節”問題中強化實踐效能、在解決“話語轉換”問題中提升傳播效能,最終使黨的創新理論為解決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引與實踐方案。
建構數字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
董慧 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探討數字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的建構,首先要精準厘清兩個核心概念。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整合思想、凝聚共識、引領社會發展的核心能力,核心在于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化領導權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實踐體現。數字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是順應大數據、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數字化環境應運而生的新要求,它針對數字時代的特點對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的建構提出了全新的挑戰與任務。
步入數字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的建構面臨不少挑戰。傳播格局重構帶來權威消解危機。數字技術打破主流媒體話語壟斷,短視頻、社交媒體成信息傳播主渠道,碎片化、虛假信息泛濫,傳統單向傳播難適應算法推薦,深度內容被淹沒;多元思潮滲透導致價值解構風險。全球化助推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潮借網絡文化產品滲透,導致公眾價值混亂,弱化主流意識形態凝聚力;技術異化催生輿論操控隱憂。算法推薦強化“信息繭房”,商業平臺利用數據挖掘精準投放煽動內容,深度偽造技術加劇虛假信息傳播,威脅輿論生態安全。
面對這些挑戰,建構數字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需要通過四種系統性策略實現創新突破。重構話語主導權,堅持黨管媒體,主動設題、深度報道以鞏固主流陣地;筑牢價值根基,分層開展價值觀教育,融合理論與本土文化,加強網絡監管防西方滲透;構建技術治理體系,規范技術應用,研發反謠言工具,平衡創新與風險;創新代際傳播,用青年適配形式重構話語,搭建對話平臺促進價值觀融合。
厚植創新理論體系化的學理根基
羅永寬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學理化是指揭示理論內蘊的原理基礎、學理根基,強調用科學的方法和學術的表達研究闡釋新思想中的標識性概念、原理性貢獻和創新性理論,使理論具有科學性、自洽性和透徹性。體系化是在學理化基礎上對理論要素進行深度整合、邏輯編織和結構優化,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的過程,具有邏輯統一性、解釋完備性。體系化和學理化兩者相輔相成,遞進包含,共同致力于提升知識的系統性、嚴謹性、解釋力和傳播性,推動知識生產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
我們要堅持體系思維,聚焦原創性標識性概念,厘清貫穿其間的學理邏輯、建構明晰合理的框架體系,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
首先,要把新思想作為“一整塊鋼”來對待。把握包括新思想在內的創新理論內在邏輯的總體性,不零敲碎打,不以學科、專業和領域的界限來機械地、條塊分割式地研究。
其次,聚焦思想體系中內蘊的原創性標識性概念,探究其在理論發展史、學術發展史中的生成和展開。全面分析其生成背景、時代語境、豐富內涵、精髓要義、原創貢獻及實踐要求,多維度多層面發掘其理論原創性和實踐導向性。在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三者的統一中找到概念群的內在關聯或整體性邏輯,為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鋪就思想“階梯”。
其三,堅持運用“兩個結合”“六個必須堅持”的科學方法。善用唯物史觀,在古今中外學術發展“新陳代謝”的脈絡中,開展跨學科的研究闡釋,深刻把握理論體系的邏輯本源、邏輯脈絡、邏輯發展,以“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歷史整體性彰顯其真理力量。
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
毛華兵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是推進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現代知識體系既表現為學科專業化程度加深,又表現為跨學科融合與綜合創新,其目的在于破解現代社會的復雜性問題。馬克思主義以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的歷史理論、實踐導向和批判精神,為構建現代知識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推動了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進程,實現了對近代知識體系的觀念更新和價值重塑。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要以回答中國問題為邏輯起點,基于中國實際和文化,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知識體系。因此,中國自主知識體系應具有主體性、原創性、系統性和集成性。即哲學社會科學要堅守中國立場,彰顯中國智慧,弘揚中國價值;要反映中國獨特的實踐和經驗,提出原創性的理論和觀點;要構建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中國風格的學術體系和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形成邏輯自洽、體系完備的有機整體;既要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又要不斷吸收人類一切文明的有益經驗和優秀成果。
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方式主要在于:堅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旗幟和靈魂,建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的學科理論體系;堅定文化自信,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學術傳統,堅持“兩個結合”,以現代學術語言總結和提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自覺將其納入知識體系中;要把目光投向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充分借鑒世界各國人文社會科學的優秀成果,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
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建構的三重向度
吳懷友 江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加強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深刻揭示蘊含其中的道理學理哲理,是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任務。任何科學的思想、理論都是以體系的形式存在和呈現的,黨的創新理論需要從“本然性”入手進行體系化建構。
建構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具有三重向度。第一重是基本觀點建構,即按照文本中的一系列基本觀點進行邏輯建構。這種方法是對經典作家文獻中涵蓋的基本觀點、基本要求、基本方法進行總結概括,然后按照內在邏輯進行體系建構。
第二重是基本要素建構,即按照理論體系形成的結構要素進行范式建構。理論體系的基本要素包括:總領全部內容的理論主題、圍繞理論主題的基本問題、邏輯自洽的基本觀點、貫穿始終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必須把“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聯系起來學、貫通起來學,準確把握其基本觀點、核心要義、科學體系、根本要求。這種建構方法學理性、整體性、層次性強。
第三重是概念范疇建構,即按照概念范疇的不同層級關系進行哲學建構。從概念范疇建構向度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概念體系分為總括層次概念(核心概念)、基本層次概念(主干概念)、類屬層次概念(范疇)和世界觀方法論層次概念四個層次。
這三重向度,從學理層面看體現為遞進關系。盡管建構的體系呈現形式不同,但基本觀點、核心要義是一致的,三者各具特色、并行不悖,共同構成科學理論體系建構的重要視角。
以規律性認識與路徑創新筑牢思想根基
韓美群 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二級教授
面對深刻變革的時代環境與錯綜復雜的風險挑戰,我們黨以高度的歷史自覺推動意識形態領域實現了從理論跟隨到范式引領、從被動防御到主動塑造的戰略性轉型。這一歷史性變革,凝結著對意識形態建設規律的深邃洞察與實踐智慧。
以規律性認識筑牢思想根基。一是堅持指導思想鞏固與話語創新相統一,既毫不動搖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又結合實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發展;二是實現人民主體性與政治引領性有機融合,以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為導向,同時強化政治引領,推動黨的理論主張轉化為群眾自覺行動;三是平衡內容先進性與傳播有效性,既堅守主流價值導向,又創新傳播手段,運用全媒體技術提升意識形態傳播效能;四是統籌系統治理與風險防控,構建黨委統一領導、多方協同的工作格局,健全風險研判處置機制。這些規律性認識,標志著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把握達到了新高度。
以守正創新開拓實踐路徑。守正,重在堅守根本原則,鞏固思想基礎;創新,則需主動適應時代發展,探索實踐新路徑。具體而言,要構建理論闡釋與信仰內化雙向提升的新機制,讓真理力量直抵人心;打造主流輿論與引導效能協同優化的新格局,壯大昂揚奮進的主流輿論場;探索政治話語與大眾認知有效貫通的新范式,推動創新理論深入人心;推動分眾傳播與技術賦能深度融合的新實踐,提升意識形態工作的時代適應性。
唯有在把握歷史主動中持續深化規律運用、推進守正創新,方能筑牢堅不可摧的思想屏障,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持久精神動力。(湖北日報)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