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房縣化龍堰鎮高橋村,但見田野山間美景如畫,村落之間屋舍儼然,美麗庭院清潔舒適……在文明鄉風的滋潤下,該村悄然發生變化,先后被評為國家級森林鄉村、全省美麗鄉村示范村、省級文明村、十堰市旅游名村。前不久,該村榮獲“全國文明村”稱號。
“以前村里辦紅白喜事,大家都講排場、擺闊氣,份子錢一度是村民們沉重的負擔?!彪S著高橋村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村民的這番話已經成為歷史。該村制訂《村規民約》對紅白喜事的操辦標準、流程等進行規定,倡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成立紅白理事會,積極引導村民破除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積極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活動,通過發放宣傳資料、舉辦專題講座、召開戶院會等方式,引導村民轉變思想觀念,自覺抵制不良風氣。如今,文明理念已在高橋村深入人心,文明新風吹遍村莊每個角落。
村民何林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顧癱瘓母親、王明根屋里屋外保持干凈整潔……該村開展道德評議會,定期組織黨員干部及群眾代表開展評議活動,通過“最美家庭”“身邊好人”等評選活動,評選樹立道德標桿,引領村民爭做文明風尚的傳承者、實踐者。精心打造文化長廊和宣傳陣地,生動呈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村規民約等,宣傳展示道德模范事跡,用身邊榜樣引領文明風尚。如今,崇德向善、孝老愛親已成為群眾的自覺追求。
隨著村民周沁手中的繡針靈巧地在繡布上游走,以高橋村牌坊為原型的繡花圖案在手帕上逐漸清晰。2020年,高橋村引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漢繡,越來越多留守婦女搖身變為“繡娘”,既傳承了非遺手藝,又在家門口實現增收。周沁、郭紅、王姣姣等村民還將當地文化融入漢繡創作之中,在傳承傳統文化中涵養文明新風。
高橋村成立黨員、青年、巾幗等志愿服務隊,志愿者們活躍在村莊各個角落,熱心為村民提供服務。在人居環境整治中,志愿者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河道清淤、植樹造林等活動,為建設美麗宜居鄉村貢獻力量。村里的“三留守”群體是志愿者們重點關注的對象,他們定期上門幫孤寡老人打掃衛生、陪他們聊天解悶,為留守兒童輔導功課、送去學習用品,幫助村民化解家庭矛盾糾紛。如今,高橋村的志愿服務活動已走向常態化、制度化,不僅解決了村民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也傳遞了愛心,凝聚了正能量。
鄉村文明花盛開,振興之路闊步來。高橋村將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通過“文明實踐+”這一支靈動的畫筆,在鄉村振興的宏大畫布上,勾勒出一幅絢麗多彩的新畫卷。(十堰日報記者 毛以國 通訊員 何夢雪)
發表時間:2025-06-30 來源:湖北文明網
盛夏時節,走進房縣化龍堰鎮高橋村,但見田野山間美景如畫,村落之間屋舍儼然,美麗庭院清潔舒適……在文明鄉風的滋潤下,該村悄然發生變化,先后被評為國家級森林鄉村、全省美麗鄉村示范村、省級文明村、十堰市旅游名村。前不久,該村榮獲“全國文明村”稱號。
“以前村里辦紅白喜事,大家都講排場、擺闊氣,份子錢一度是村民們沉重的負擔?!彪S著高橋村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工作,村民的這番話已經成為歷史。該村制訂《村規民約》對紅白喜事的操辦標準、流程等進行規定,倡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成立紅白理事會,積極引導村民破除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積極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活動,通過發放宣傳資料、舉辦專題講座、召開戶院會等方式,引導村民轉變思想觀念,自覺抵制不良風氣。如今,文明理念已在高橋村深入人心,文明新風吹遍村莊每個角落。
村民何林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顧癱瘓母親、王明根屋里屋外保持干凈整潔……該村開展道德評議會,定期組織黨員干部及群眾代表開展評議活動,通過“最美家庭”“身邊好人”等評選活動,評選樹立道德標桿,引領村民爭做文明風尚的傳承者、實踐者。精心打造文化長廊和宣傳陣地,生動呈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村規民約等,宣傳展示道德模范事跡,用身邊榜樣引領文明風尚。如今,崇德向善、孝老愛親已成為群眾的自覺追求。
隨著村民周沁手中的繡針靈巧地在繡布上游走,以高橋村牌坊為原型的繡花圖案在手帕上逐漸清晰。2020年,高橋村引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漢繡,越來越多留守婦女搖身變為“繡娘”,既傳承了非遺手藝,又在家門口實現增收。周沁、郭紅、王姣姣等村民還將當地文化融入漢繡創作之中,在傳承傳統文化中涵養文明新風。
高橋村成立黨員、青年、巾幗等志愿服務隊,志愿者們活躍在村莊各個角落,熱心為村民提供服務。在人居環境整治中,志愿者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河道清淤、植樹造林等活動,為建設美麗宜居鄉村貢獻力量。村里的“三留守”群體是志愿者們重點關注的對象,他們定期上門幫孤寡老人打掃衛生、陪他們聊天解悶,為留守兒童輔導功課、送去學習用品,幫助村民化解家庭矛盾糾紛。如今,高橋村的志愿服務活動已走向常態化、制度化,不僅解決了村民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也傳遞了愛心,凝聚了正能量。
鄉村文明花盛開,振興之路闊步來。高橋村將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通過“文明實踐+”這一支靈動的畫筆,在鄉村振興的宏大畫布上,勾勒出一幅絢麗多彩的新畫卷。(十堰日報記者 毛以國 通訊員 何夢雪)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