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尉琳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比斯ぶ悄苁切乱惠喛萍几锩彤a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是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的強大力量,是中部地區成為創新發展高地的重要引擎。我們要把握技術革命、產業變革、區域重構三重機遇,通過構建智能技術創新、產業生態重構、發展動能轉換的良性循環,助力中部地區實現“換道超車”。
重組要素空間,跨區域整合資源
走出不同于沿海地區的技術擴散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年輕的事業,既意味著前景廣闊,也意味著還處在成長期。
中部地區要成為科技創新高地,需要重組要素空間,跨區域整合資源,促進區域優勢互補和產業深度融合,發揮產業協同的“頭雁”效應。而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正是中部地區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戰略機遇、驅動新質生產力整體躍升、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所在。
在產業協同創新方面,中部地區制造業體系完備,為人工智能技術提供了較好的試驗場,既可以實現存量產業智能化改造,又可以培育增量智能產業,走出不同于沿海地區的技術擴散路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模式。同時,建立產業聯盟或行業協會,發揮其在行業規范制定、信息交流、技術推廣等方面的作用,促進產業協同發展。實施強鏈補鏈工程,針對工程機械、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建立1個鏈主企業疊加N個配套企業的協同創新體系。
在區域協同機制上,實施錯位發展戰略,避免同質化競爭,進行差異化定位和協同化推進??赏苿咏⒅胁苛∪斯ぶ悄墚a業聯盟,統籌規劃算力中心布局,探索鏈主企業和創新聯合體并舉模式,同時構建總部研發在中心城市、制造基地在縣域、應用場景在鄉村的三級空間布局,破解威廉姆森倒“U”型曲線揭示的集聚負效應。此外,以“算力飛地”模式實現算力協同,提高資源利用率,融入全國創新鏈。
在要素流通層面,試點“算力銀行”運營機制,實現算力資源的證券化流通,打造國家級人工智能中試轉化平臺,建立跨區域數據要素市場和數據流通體系,破除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梗阻。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可信數據交易平臺,建立跨行業數據交易沙盒機制,提高試點工業數據資產確權登記率,健全數據收益分配制度??鐓^域建設重點算力樞紐,形成要素流動的共享機制,增強數據處理能力,支撐智能制造、智慧農業等場景應用。
依托能源成本優勢與政策疊加效應
力爭成為人工智能自主創新策源地
突破核心技術瓶頸,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中部地區可依托能源成本優勢與政策疊加效應,加強算力平臺的自主創新,構建多層級算力網絡,形成能耗低的綠色智能算力布局。針對深度學習框架、智能芯片等人工智能卡脖子領域,實施揭榜掛帥模式,建立技術成熟度評估、場景驗證、商業化推廣的閉環體系。重點布局人工智能前沿領域,組織科研力量開展聯合攻關,力爭取得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成果。政府應當設立專項科研基金,加大對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研發的投入,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落實“人工智能+”行動部署,破解技術向產業轉化的結構性斷層問題。首先,以產業場景牽引技術研發,創新場景驅動的技術攻關模式。構建場景化技術適配模型,依據產業需求特征對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再設計,避免一刀切式技術移植。建立“反向創新”機制,將產業端的經驗知識反向注入技術研發。其次,構建協同創新網絡,打通“產學研用”價值鏈。創新技術和產業共生組織模式,推廣技術融合、業務融合、市場融合以及運作融合四種融合模式。此外,構建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逆向創新機制,在中心城市設立人工智能開源社區,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與龍頭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深層破解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的困境。
完善制度供給與能力建設,降低技術采納門檻。制定差異化政策工具箱,對中小微企業人工智能改造給予稅收抵免。開展“人工智能+產業”領軍人才計劃,培養既懂工藝又通算法的復合型人才。構建產業能力評估體系,設計人工智能成熟度指數,從基礎設施、組織能力、應用深度三個維度診斷企業短板,量化分析不同規模企業的轉型瓶頸。通過建立知識產權共享池、技術轉移特區等制度創新,提高技術市場交易額。
發揮中部地區科教資源豐富的傳統優勢,創新人才引育機制。實施人工智能相關高端人才回歸計劃,改革高校學科體系,在中部地區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設立智能科學與技術交叉學科,優化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專業設置,加強跨學科人才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發展與安全并重
構建風險可控的敏捷治理體系
以戰略引領錨定治理方向,完善發展與安全并重的頂層設計。一方面,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制定差異化發展規劃。另一方面,明確技術攻關清單和負面應用清單,形成基礎研究、技術轉化、產業應用的全鏈條風險防控體系。
以法治保障劃定治理邊界,完善剛柔并濟的監管框架。以法治為綱、標準為目,探索新型生產要素治理體系,建立數據資源、算力資產、算法專利三位一體的產權交易制度,試點數據信托模式,破解數據孤島困境。構建動態評估體系,建立包含技術成熟度、產業滲透率、經濟貢獻度等多項指標的監測系統,實現政策效果的實時反饋與動態調整。創新風險共擔機制,設立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保險產品,建立政府、企業、保險機構三方風險分擔基金,降低場景創新試錯成本。
以技術創新筑牢防控屏障,建立全生命周期風險管理機制。破解“卡脖子”風險需實施“技術攻關+國產替代”雙輪驅動。數據治理方面,可依托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建立區域數據樞紐,六省共建制造業、醫療等垂直行業數據平臺,采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確權與可信流通。針對算法黑箱問題,需建立“研發備案、運行監測、失效追溯”的全流程監管,探索公共服務人工智能系統提供可視化決策報告運行機制。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發表時間:2025-06-25 來源:湖北日報
□ 張尉琳
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是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的強大力量,是中部地區成為創新發展高地的重要引擎。我們要把握技術革命、產業變革、區域重構三重機遇,通過構建智能技術創新、產業生態重構、發展動能轉換的良性循環,助力中部地區實現“換道超車”。
重組要素空間,跨區域整合資源
走出不同于沿海地區的技術擴散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年輕的事業,既意味著前景廣闊,也意味著還處在成長期。
中部地區要成為科技創新高地,需要重組要素空間,跨區域整合資源,促進區域優勢互補和產業深度融合,發揮產業協同的“頭雁”效應。而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正是中部地區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戰略機遇、驅動新質生產力整體躍升、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所在。
在產業協同創新方面,中部地區制造業體系完備,為人工智能技術提供了較好的試驗場,既可以實現存量產業智能化改造,又可以培育增量智能產業,走出不同于沿海地區的技術擴散路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模式。同時,建立產業聯盟或行業協會,發揮其在行業規范制定、信息交流、技術推廣等方面的作用,促進產業協同發展。實施強鏈補鏈工程,針對工程機械、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建立1個鏈主企業疊加N個配套企業的協同創新體系。
在區域協同機制上,實施錯位發展戰略,避免同質化競爭,進行差異化定位和協同化推進??赏苿咏⒅胁苛∪斯ぶ悄墚a業聯盟,統籌規劃算力中心布局,探索鏈主企業和創新聯合體并舉模式,同時構建總部研發在中心城市、制造基地在縣域、應用場景在鄉村的三級空間布局,破解威廉姆森倒“U”型曲線揭示的集聚負效應。此外,以“算力飛地”模式實現算力協同,提高資源利用率,融入全國創新鏈。
在要素流通層面,試點“算力銀行”運營機制,實現算力資源的證券化流通,打造國家級人工智能中試轉化平臺,建立跨區域數據要素市場和數據流通體系,破除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梗阻。通過區塊鏈技術構建可信數據交易平臺,建立跨行業數據交易沙盒機制,提高試點工業數據資產確權登記率,健全數據收益分配制度。跨區域建設重點算力樞紐,形成要素流動的共享機制,增強數據處理能力,支撐智能制造、智慧農業等場景應用。
依托能源成本優勢與政策疊加效應
力爭成為人工智能自主創新策源地
突破核心技術瓶頸,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中部地區可依托能源成本優勢與政策疊加效應,加強算力平臺的自主創新,構建多層級算力網絡,形成能耗低的綠色智能算力布局。針對深度學習框架、智能芯片等人工智能卡脖子領域,實施揭榜掛帥模式,建立技術成熟度評估、場景驗證、商業化推廣的閉環體系。重點布局人工智能前沿領域,組織科研力量開展聯合攻關,力爭取得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成果。政府應當設立專項科研基金,加大對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研發的投入,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落實“人工智能+”行動部署,破解技術向產業轉化的結構性斷層問題。首先,以產業場景牽引技術研發,創新場景驅動的技術攻關模式。構建場景化技術適配模型,依據產業需求特征對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再設計,避免一刀切式技術移植。建立“反向創新”機制,將產業端的經驗知識反向注入技術研發。其次,構建協同創新網絡,打通“產學研用”價值鏈。創新技術和產業共生組織模式,推廣技術融合、業務融合、市場融合以及運作融合四種融合模式。此外,構建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逆向創新機制,在中心城市設立人工智能開源社區,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與龍頭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深層破解科研成果轉化率不高的困境。
完善制度供給與能力建設,降低技術采納門檻。制定差異化政策工具箱,對中小微企業人工智能改造給予稅收抵免。開展“人工智能+產業”領軍人才計劃,培養既懂工藝又通算法的復合型人才。構建產業能力評估體系,設計人工智能成熟度指數,從基礎設施、組織能力、應用深度三個維度診斷企業短板,量化分析不同規模企業的轉型瓶頸。通過建立知識產權共享池、技術轉移特區等制度創新,提高技術市場交易額。
發揮中部地區科教資源豐富的傳統優勢,創新人才引育機制。實施人工智能相關高端人才回歸計劃,改革高校學科體系,在中部地區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設立智能科學與技術交叉學科,優化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專業設置,加強跨學科人才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發展與安全并重
構建風險可控的敏捷治理體系
以戰略引領錨定治理方向,完善發展與安全并重的頂層設計。一方面,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制定差異化發展規劃。另一方面,明確技術攻關清單和負面應用清單,形成基礎研究、技術轉化、產業應用的全鏈條風險防控體系。
以法治保障劃定治理邊界,完善剛柔并濟的監管框架。以法治為綱、標準為目,探索新型生產要素治理體系,建立數據資源、算力資產、算法專利三位一體的產權交易制度,試點數據信托模式,破解數據孤島困境。構建動態評估體系,建立包含技術成熟度、產業滲透率、經濟貢獻度等多項指標的監測系統,實現政策效果的實時反饋與動態調整。創新風險共擔機制,設立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保險產品,建立政府、企業、保險機構三方風險分擔基金,降低場景創新試錯成本。
以技術創新筑牢防控屏障,建立全生命周期風險管理機制。破解“卡脖子”風險需實施“技術攻關+國產替代”雙輪驅動。數據治理方面,可依托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建立區域數據樞紐,六省共建制造業、醫療等垂直行業數據平臺,采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確權與可信流通。針對算法黑箱問題,需建立“研發備案、運行監測、失效追溯”的全流程監管,探索公共服務人工智能系統提供可視化決策報告運行機制。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