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琨 王干
正確認識文化遺產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文化遺產包括文物古跡、工業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涉及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價值理念、藝術門類、特色元素等,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積累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深刻影響著民族性格、特征和思維方式。
文化遺產有其歷史性、藝術性、獨特性、傳承性、文化性等鮮明特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具有民族性、傳承性、多樣性、包容性、凝聚性等特點,兩者既有聯系,又有不同。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演進過程中的歷史遺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文化遺產得以產生和存在的堅實根基;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文化遺產產生的精神土壤;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延續的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文化遺產所傳承的基因血脈。兩者共同組成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構造了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也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力量來源和精神支柱。
正確認識傳承與創新的關系
文化遺產需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需要創新。傳承是創新的基礎,是發展的前提,也是文化成果的積累;創新是傳承的進步,是傳承的發展,更是傳承與發展的動力。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才能在傳承中實現創新,在創新中求得發展,在發展中得以升華。傳承與創新要求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培育人的文化觀、提升人的精氣神。人才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體,并以此保持和發揮文化的獨特價值,為人類的社會實踐和生活注入源頭活水,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時代的生機與活力。
傳承與創新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存、相互促進,傳承也是中華文明和民族歷史的基石,但唯有創新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沒有傳承的創新就會迷失方向,沒有創新的傳承則會變得僵化。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存在一些困難,民間藝人的老齡化和人才斷層較為嚴重。我國中醫學的發展也面臨著傳承不足、創新不夠的問題,中醫人才的培養、中醫古籍的挖掘與現代教育體系的融合等方面也有所欠缺。
正確認識民族性與開放性的關系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化的民族性與開放性是辯證統一、相互融合、互為發展的關系。
民族性強調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和傳承性,開放性強調文化的相互包容性、融合性及交流程度。中華文化只有保持其獨特性、民族性,才具有與世界文化或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基礎和條件;只有保持開放性,民族文化才不僅可以吸取、借鑒外來文化的精華和成果,豐富和充實本民族文化的內涵,讓本民族文化得以升華,還可以提升本民族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和競爭力。對世界優秀文化應采取接納和包容的態度,秉持民族文化的開放性來促進其自身文化的民族性,以實現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用世界文化的融合發展來造福人類。
正確認識理論挖掘與實踐運用的關系
獨特的文化傳統,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基礎。只有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遵循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才能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辞暹@一點,我們更能充滿文化自信,血脈和骨子里就有了底氣、硬氣、骨氣和豪氣,在偉大征程和發展實踐中就能充滿力量、凝聚智慧、闊步向前。
獨特的文化遺產,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增添了燦爛的文化元素。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既包括具有農耕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傳承積累的民間藝術、手工技藝、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能挖掘其多樣性、多元化的文化意義,也能發揮出自身的物理價值、經濟價值,更是文化與旅游結合不可替代的珍貴寶藏。要把五千年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保有特有的本質內涵,賦予全新的時代內涵,從而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促進豐富的物質文明。
獨特的文化發展,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獨特的歷史借鑒。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發展,造就了獨特的歷史命運,形成了獨特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決不能采取拿來主義,照抄照搬別國的經驗,同時,也不必簡單排斥和拒絕國外值得借鑒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準確鑒別、科學利用。
正確認識持續保護與長期弘揚的關系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應該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全面和持續保護工作。保護需要持續不間斷,弘揚也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只有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有了基礎和支撐;只有始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遺產才能夠得到基因延續和有效保護。
加強科學保護。保護是首要任務,文化遺產品類繁多、分布甚廣,包括有待發掘的文物,其保護任務艱巨、繁重,要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統籌好搶救性保護、現實性保護、預防性保護,分門別類、按輕重緩急制訂、實施科學的保護方案。要在法律、制度等規范框架內做好修訂、完善,不能出現漏洞、缺失,確保文化遺產安全、可靠保護和傳承。
開展系統研究。研究是為了挖掘包括文化遺產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存在形式、本質特征、思想內涵、精神價值和文化產品,從而弄清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脈絡、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文化特征,為過去而鏡鑒,為現實而運用,為未來而傳承。
打造精品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必然形成一個個、一批批豐富多樣、鮮活生動、可學可用、化人育才的文化精品成果,堅持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增強精品文化的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質產品,也可以是無形的精神產品,便于傳統文化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時代文化的永久傳承和持續弘揚。
強化教育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才、以文立心、以文鑄魂始終是文化的根本任務,尤其要運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充分發揮其在新時代對中華兒女尤其是新生代的教育功能,使之成為教育人、激勵人、塑造人的重要素材、重點內容、重要方式。
(作者單位分別為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華中科技大學人權法律研究院、法學院)
發表時間:2025-06-25 來源:湖北日報
□ 孫琨 王干
正確認識文化遺產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
文化遺產包括文物古跡、工業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涉及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價值理念、藝術門類、特色元素等,是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積累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深刻影響著民族性格、特征和思維方式。
文化遺產有其歷史性、藝術性、獨特性、傳承性、文化性等鮮明特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具有民族性、傳承性、多樣性、包容性、凝聚性等特點,兩者既有聯系,又有不同。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演進過程中的歷史遺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文化遺產得以產生和存在的堅實根基;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文化遺產產生的精神土壤;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延續的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是文化遺產所傳承的基因血脈。兩者共同組成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構造了中華文化的燦爛輝煌,也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力量來源和精神支柱。
正確認識傳承與創新的關系
文化遺產需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則需要創新。傳承是創新的基礎,是發展的前提,也是文化成果的積累;創新是傳承的進步,是傳承的發展,更是傳承與發展的動力。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才能在傳承中實現創新,在創新中求得發展,在發展中得以升華。傳承與創新要求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培育人的文化觀、提升人的精氣神。人才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體,并以此保持和發揮文化的獨特價值,為人類的社會實踐和生活注入源頭活水,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時代的生機與活力。
傳承與創新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存、相互促進,傳承也是中華文明和民族歷史的基石,但唯有創新才能推動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沒有傳承的創新就會迷失方向,沒有創新的傳承則會變得僵化。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存在一些困難,民間藝人的老齡化和人才斷層較為嚴重。我國中醫學的發展也面臨著傳承不足、創新不夠的問題,中醫人才的培養、中醫古籍的挖掘與現代教育體系的融合等方面也有所欠缺。
正確認識民族性與開放性的關系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文化的民族性與開放性是辯證統一、相互融合、互為發展的關系。
民族性強調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和傳承性,開放性強調文化的相互包容性、融合性及交流程度。中華文化只有保持其獨特性、民族性,才具有與世界文化或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基礎和條件;只有保持開放性,民族文化才不僅可以吸取、借鑒外來文化的精華和成果,豐富和充實本民族文化的內涵,讓本民族文化得以升華,還可以提升本民族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和競爭力。對世界優秀文化應采取接納和包容的態度,秉持民族文化的開放性來促進其自身文化的民族性,以實現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用世界文化的融合發展來造福人類。
正確認識理論挖掘與實踐運用的關系
獨特的文化傳統,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基礎。只有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遵循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才能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看清這一點,我們更能充滿文化自信,血脈和骨子里就有了底氣、硬氣、骨氣和豪氣,在偉大征程和發展實踐中就能充滿力量、凝聚智慧、闊步向前。
獨特的文化遺產,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增添了燦爛的文化元素。前人留下的文化遺產既包括具有農耕特質、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傳承積累的民間藝術、手工技藝、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能挖掘其多樣性、多元化的文化意義,也能發揮出自身的物理價值、經濟價值,更是文化與旅游結合不可替代的珍貴寶藏。要把五千年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保有特有的本質內涵,賦予全新的時代內涵,從而產生強大的精神動力,促進豐富的物質文明。
獨特的文化發展,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獨特的歷史借鑒。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發展,造就了獨特的歷史命運,形成了獨特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決不能采取拿來主義,照抄照搬別國的經驗,同時,也不必簡單排斥和拒絕國外值得借鑒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準確鑒別、科學利用。
正確認識持續保護與長期弘揚的關系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應該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全面和持續保護工作。保護需要持續不間斷,弘揚也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只有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有了基礎和支撐;只有始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遺產才能夠得到基因延續和有效保護。
加強科學保護。保護是首要任務,文化遺產品類繁多、分布甚廣,包括有待發掘的文物,其保護任務艱巨、繁重,要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統籌好搶救性保護、現實性保護、預防性保護,分門別類、按輕重緩急制訂、實施科學的保護方案。要在法律、制度等規范框架內做好修訂、完善,不能出現漏洞、缺失,確保文化遺產安全、可靠保護和傳承。
開展系統研究。研究是為了挖掘包括文化遺產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存在形式、本質特征、思想內涵、精神價值和文化產品,從而弄清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脈絡、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文化特征,為過去而鏡鑒,為現實而運用,為未來而傳承。
打造精品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必然形成一個個、一批批豐富多樣、鮮活生動、可學可用、化人育才的文化精品成果,堅持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增強精品文化的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質產品,也可以是無形的精神產品,便于傳統文化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時代文化的永久傳承和持續弘揚。
強化教育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才、以文立心、以文鑄魂始終是文化的根本任務,尤其要運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充分發揮其在新時代對中華兒女尤其是新生代的教育功能,使之成為教育人、激勵人、塑造人的重要素材、重點內容、重要方式。
(作者單位分別為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華中科技大學人權法律研究院、法學院)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