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鄖陽區創新“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破解文明實踐難題

A-   A+
發表時間:2025年06月24日    來源:精神文明報

一條“鲇魚”,攪活山鄉文明實踐一池水

鄖陽區“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大巴車行駛在鄉村道路上。(鄖陽區委宣傳部供圖)

五峰鄉活動現場,群眾在油菜地邊觀賞節目。(鄖陽區委宣傳部供圖)

●?“鲇魚”游動破僵局,“各端一盤菜”烹出文明盛宴

●?“流動”激活一池水,“真實踐”贏得群眾心

●?變“被動等群眾來”為“主動到群眾中去”,聚民心、惠民生

“娥子,不哭……”?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龍韻村的小河邊,宣講員講的婆媳情深的故事讓許多老人悄悄抹淚;轉身處,扇子舞如流霞飛動,三句半逗得孩子拍掌,農技專家的咨詢臺前圍滿村民——“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如鲇魚入池,以鮮活的姿態,打開了山鄉文明實踐的新局面。

牌匾整齊卻門庭冷落

文明實踐遭遇瓶頸

時間回溯到2022年。有一天,鄖陽區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在一個村子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調研時發現:實踐站房屋里的墻上,各種牌匾、制度掛得整整齊齊,地上卻堆滿化肥、種子及其他雜物。

而且,這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情況并非個例,“當時感覺文明實踐工作流于形式,為了把材料整漂亮,一些地方只得將場院會、清掃衛生等日常工作都算作文明實踐。”一位鄉鎮黨委宣傳委員表示。為吸引群眾,各鄉鎮也曾嘗試通過文化娛樂活動帶動文明實踐工作開展。但是,精心準備的文藝演出鑼鼓喧天,卻難覓村民蹤跡。

“演來演去就那幾個節目、十幾個人,鑼鼓一響,老百姓就知道要演啥,吸引力不大,更談不上把老百姓凝聚起來、組織起來。”鄖陽區安陽鎮一位宣傳委員說。

在農村地區,開展文明實踐活動資源匱乏、資金有限,文明實踐活動形式單一、質量不高、吸引力不強,如何讓文明實踐真正活起來、熱起來,成為一道亟待破解的課題。

創新破局

流動理念激活資源活水

“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政治性與群眾性缺一不可?!编y陽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海倫點出關鍵,“需要匯集區內外優質資源,打造一個像鲇魚一樣的‘流動實踐站’,在全區基層站點間流動、激活、帶動,增強基層文明實踐工作的活力。”

2023年初,鄖陽區創新提出“流動、激活、帶動”三大理念,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統籌整合資源打造——橫向整合區直部門資源、縱向貫通縣鄉村資源、面上統籌社會資源,通過陣地、隊伍、活動、項目等要素縱橫“流動”,在區級層面培育了鄖陽區“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這樣一條活力十足的“鲇魚”。

“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整站流動,打破了“場所固定、坐等群眾”的傳統模式,變“被動等群眾來”為“主動到群眾中去”。

通過“場所、隊伍、活動、項目”四流動,這條“鲇魚”在全區349個村級實踐站之間發揮“鲇魚效應”,激活、帶動基層所站的工作活力,讓優質資源在城鄉間暢通循環。

“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文化文藝節目采用“3+4+3”模式,即:鄖陽區實踐指導中心編創3個節目、區直各部門和社會志愿者提供4個節目、流動實踐站所到鄉鎮提供3個節目。“各端一盤菜、共辦一桌餐?!编y陽區委副書記、區長梅華這樣形容他們的工作思路。

在這一思路下,各部門、鄉鎮不再各自為政,而是集中優勢資源共同“辦席”:在活動人氣上做加法,成本上做減法,影響力上做乘法,形式上做除法。

文明實踐站

像鲇魚一樣游動

“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啟動初期,區里各部門、優質的社會文藝工作者多持觀望態度。區委宣傳部發揮聯系群眾面廣度深的優勢,廣泛聯合工青婦群團組織以及文化、教育、民政等部門和鄉鎮(村),邀請鄉賢能人、當地文化名人、文藝愛好者、文化公司、直播達人等參與“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活動,為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服務群眾搭建了溝通橋梁、提供了工作平臺。

為選出好節目,鄖陽區建立“流動實踐站節目庫”,一方面編排主打節目,一方面對全區節目進行摸排,定期分鄉鎮、部門等組織節目PK賽,在比賽中現場隨機抽取群眾對節目進行評分,確定獲獎名次,激發、挖掘創作潛力,選出優質的節目進入節目庫,參與全區流動。

隨著社會效應不斷擴大,基層群眾、社會文藝團體、機關單位等主動報名參與其中。區里從一開始“四處籌措節目”變為如今的“千挑萬選節目”。

“節目代表我們鄉鎮和我們教師隊伍的形象,能被選中多次參加流動,我們十分開心和榮幸?!滨U峽鎮中心小學教師李嬌說。這所小學積極響應號召,利用每天放學后和節假日的時間排練,創作快板舞《黨的二十大精神來領航》,入選了區級文明實踐“節目庫”。兩年來,這支由12名小學教師組成的舞蹈隊已經多次參加流動演出。
????參照區級做法,各鄉鎮打造鎮級“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鄉鎮與鄉鎮之間、鄉鎮與部門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通過“搭伙”“結伴”“互助”“外援”等形式,使“流動”持續下沉,遍地開花。

發揮矩陣效應

文明活水潤澤山鄉

“‘娥子,不哭,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不會把你餓著?!瘡哪且荒觊_始,周賢芝貼身做起兒媳的雙手、雙腿……”這是鄖陽區“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走進柳陂鎮龍韻村,宣講員聲情并茂地講述“中國好人”“中國好婆婆”周賢芝的感人故事。

扇子舞、三句半、龍船調、民俗樂舞等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一個接一個?;顒尤谌肜碚撐⑿v環節,內容涵蓋黨的創新理論、本鄉鎮發展思路、身邊的典型模范事跡等,鄉親們早早地吃完晚飯趕到現場圍成一圈,在歡聲笑語中接受了文明的洗禮。這是鄖陽區“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來到了茶店鎮。

在表演場地的一側,是實踐站的志愿服務區,義診、義剪、家電維修、農技宣講等服務臺一字排開,許多群眾早早前來,看看有沒有自己需要的服務。

“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活動設置志愿服務、理論微宣講、群眾文化活動、場院懇談會四大板塊,以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為主線,將理論宣講、社會治理、民生實事等工作融入文明實踐,既解決實際問題又解決思想問題。

生態環境部門要做生態環保宣傳、政法部門要做普法、紀檢監察部門要做黨風廉政宣傳……越來越多的部門積極參與,把本部門要宣傳的內容排練成文藝節目,爭取入選流動隊伍。如今,“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全區各單位、部門公共服務搭建起宣傳平臺,科普教育、普法、農技下鄉等工作走上了聯結群眾的快車道。

更令人驚喜的是,這一模式吸引了陜西省山陽縣等省外縣市的文藝志愿者前來交流。

“這本事,那本事,把群眾組織起來了才是真本事。這宣講,那宣講,群眾聽進去的宣講才是好宣講。這節目,那節目,感染到群眾的節目才是好節目。這實踐,那實踐,群眾得到實惠的實踐才是真實踐。這四句話,是我們組織開展‘流動實踐站’活動的基本遵循?!编y陽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蘭昌林對記者說。

截至目前,鄖陽區“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已累計編創節目100余個,其中基層群眾創編70余個,挖掘文化人才300多人。累計開展區級、鎮級活動34場,服務群眾30余萬人次。“一活百活”的效應正在顯現。

最初,基層群眾對活動內容、形式不了解,被村干部們拉來參與,以湊熱鬧的心態來轉轉。如今,即使遇到天氣不好,村民群眾都會拿著小板凳提前占位置。

近日,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發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案例匯編,鄖陽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成功入選創新做法。(精神文明報 記者?陳早先)

責任編輯:李歡

湖北十堰鄖陽區創新“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破解文明實踐難題

發表時間:2025-06-24 來源:精神文明報

一條“鲇魚”,攪活山鄉文明實踐一池水

鄖陽區“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大巴車行駛在鄉村道路上。(鄖陽區委宣傳部供圖)

五峰鄉活動現場,群眾在油菜地邊觀賞節目。(鄖陽區委宣傳部供圖)

●?“鲇魚”游動破僵局,“各端一盤菜”烹出文明盛宴

●?“流動”激活一池水,“真實踐”贏得群眾心

●?變“被動等群眾來”為“主動到群眾中去”,聚民心、惠民生

“娥子,不哭……”?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柳陂鎮龍韻村的小河邊,宣講員講的婆媳情深的故事讓許多老人悄悄抹淚;轉身處,扇子舞如流霞飛動,三句半逗得孩子拍掌,農技專家的咨詢臺前圍滿村民——“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如鲇魚入池,以鮮活的姿態,打開了山鄉文明實踐的新局面。

牌匾整齊卻門庭冷落

文明實踐遭遇瓶頸

時間回溯到2022年。有一天,鄖陽區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在一個村子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調研時發現:實踐站房屋里的墻上,各種牌匾、制度掛得整整齊齊,地上卻堆滿化肥、種子及其他雜物。

而且,這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情況并非個例,“當時感覺文明實踐工作流于形式,為了把材料整漂亮,一些地方只得將場院會、清掃衛生等日常工作都算作文明實踐。”一位鄉鎮黨委宣傳委員表示。為吸引群眾,各鄉鎮也曾嘗試通過文化娛樂活動帶動文明實踐工作開展。但是,精心準備的文藝演出鑼鼓喧天,卻難覓村民蹤跡。

“演來演去就那幾個節目、十幾個人,鑼鼓一響,老百姓就知道要演啥,吸引力不大,更談不上把老百姓凝聚起來、組織起來。”鄖陽區安陽鎮一位宣傳委員說。

在農村地區,開展文明實踐活動資源匱乏、資金有限,文明實踐活動形式單一、質量不高、吸引力不強,如何讓文明實踐真正活起來、熱起來,成為一道亟待破解的課題。

創新破局

流動理念激活資源活水

“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政治性與群眾性缺一不可?!编y陽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海倫點出關鍵,“需要匯集區內外優質資源,打造一個像鲇魚一樣的‘流動實踐站’,在全區基層站點間流動、激活、帶動,增強基層文明實踐工作的活力?!?/p>

2023年初,鄖陽區創新提出“流動、激活、帶動”三大理念,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統籌整合資源打造——橫向整合區直部門資源、縱向貫通縣鄉村資源、面上統籌社會資源,通過陣地、隊伍、活動、項目等要素縱橫“流動”,在區級層面培育了鄖陽區“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這樣一條活力十足的“鲇魚”。

“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整站流動,打破了“場所固定、坐等群眾”的傳統模式,變“被動等群眾來”為“主動到群眾中去”。

通過“場所、隊伍、活動、項目”四流動,這條“鲇魚”在全區349個村級實踐站之間發揮“鲇魚效應”,激活、帶動基層所站的工作活力,讓優質資源在城鄉間暢通循環。

“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文化文藝節目采用“3+4+3”模式,即:鄖陽區實踐指導中心編創3個節目、區直各部門和社會志愿者提供4個節目、流動實踐站所到鄉鎮提供3個節目?!案鞫艘槐P菜、共辦一桌餐?!编y陽區委副書記、區長梅華這樣形容他們的工作思路。

在這一思路下,各部門、鄉鎮不再各自為政,而是集中優勢資源共同“辦席”:在活動人氣上做加法,成本上做減法,影響力上做乘法,形式上做除法。

文明實踐站

像鲇魚一樣游動

“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啟動初期,區里各部門、優質的社會文藝工作者多持觀望態度。區委宣傳部發揮聯系群眾面廣度深的優勢,廣泛聯合工青婦群團組織以及文化、教育、民政等部門和鄉鎮(村),邀請鄉賢能人、當地文化名人、文藝愛好者、文化公司、直播達人等參與“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活動,為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服務群眾搭建了溝通橋梁、提供了工作平臺。

為選出好節目,鄖陽區建立“流動實踐站節目庫”,一方面編排主打節目,一方面對全區節目進行摸排,定期分鄉鎮、部門等組織節目PK賽,在比賽中現場隨機抽取群眾對節目進行評分,確定獲獎名次,激發、挖掘創作潛力,選出優質的節目進入節目庫,參與全區流動。

隨著社會效應不斷擴大,基層群眾、社會文藝團體、機關單位等主動報名參與其中。區里從一開始“四處籌措節目”變為如今的“千挑萬選節目”。

“節目代表我們鄉鎮和我們教師隊伍的形象,能被選中多次參加流動,我們十分開心和榮幸。”鮑峽鎮中心小學教師李嬌說。這所小學積極響應號召,利用每天放學后和節假日的時間排練,創作快板舞《黨的二十大精神來領航》,入選了區級文明實踐“節目庫”。兩年來,這支由12名小學教師組成的舞蹈隊已經多次參加流動演出。
????參照區級做法,各鄉鎮打造鎮級“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鄉鎮與鄉鎮之間、鄉鎮與部門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通過“搭伙”“結伴”“互助”“外援”等形式,使“流動”持續下沉,遍地開花。

發揮矩陣效應

文明活水潤澤山鄉

“‘娥子,不哭,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不會把你餓著?!瘡哪且荒觊_始,周賢芝貼身做起兒媳的雙手、雙腿……”這是鄖陽區“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走進柳陂鎮龍韻村,宣講員聲情并茂地講述“中國好人”“中國好婆婆”周賢芝的感人故事。

扇子舞、三句半、龍船調、民俗樂舞等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一個接一個。活動融入理論微宣講環節,內容涵蓋黨的創新理論、本鄉鎮發展思路、身邊的典型模范事跡等,鄉親們早早地吃完晚飯趕到現場圍成一圈,在歡聲笑語中接受了文明的洗禮。這是鄖陽區“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來到了茶店鎮。

在表演場地的一側,是實踐站的志愿服務區,義診、義剪、家電維修、農技宣講等服務臺一字排開,許多群眾早早前來,看看有沒有自己需要的服務。

“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活動設置志愿服務、理論微宣講、群眾文化活動、場院懇談會四大板塊,以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為主線,將理論宣講、社會治理、民生實事等工作融入文明實踐,既解決實際問題又解決思想問題。

生態環境部門要做生態環保宣傳、政法部門要做普法、紀檢監察部門要做黨風廉政宣傳……越來越多的部門積極參與,把本部門要宣傳的內容排練成文藝節目,爭取入選流動隊伍。如今,“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全區各單位、部門公共服務搭建起宣傳平臺,科普教育、普法、農技下鄉等工作走上了聯結群眾的快車道。

更令人驚喜的是,這一模式吸引了陜西省山陽縣等省外縣市的文藝志愿者前來交流。

“這本事,那本事,把群眾組織起來了才是真本事。這宣講,那宣講,群眾聽進去的宣講才是好宣講。這節目,那節目,感染到群眾的節目才是好節目。這實踐,那實踐,群眾得到實惠的實踐才是真實踐。這四句話,是我們組織開展‘流動實踐站’活動的基本遵循。”鄖陽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蘭昌林對記者說。

截至目前,鄖陽區“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已累計編創節目100余個,其中基層群眾創編70余個,挖掘文化人才300多人。累計開展區級、鎮級活動34場,服務群眾30余萬人次。“一活百活”的效應正在顯現。

最初,基層群眾對活動內容、形式不了解,被村干部們拉來參與,以湊熱鬧的心態來轉轉。如今,即使遇到天氣不好,村民群眾都會拿著小板凳提前占位置。

近日,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發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案例匯編,鄖陽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成功入選創新做法。(精神文明報 記者?陳早先)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

欧美人牲a欧美精品,久久理论片午夜琪琪电影网,国产精品免费区二区三区观看,亚洲另类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