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精神沉淀著厚重的歷史底蘊

A-   A+
發表時間:2025年06月19日    來源:湖北文明網

周巍

孕育形成于湖北的大別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三大精神一以貫之的是“救國、富國、強國”的歷史主線,體現了黨性和人民性的歷史統一,并最終指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三大精神的提出有著緊密相連的歷史邏輯,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黨和人民面對艱難挑戰時的堅定信念、頑強意志與挺膺擔當,是激勵荊楚兒女在新征程上攻堅克難、奮勇前行,加快建成支點的不竭動力。

荊楚文化為三大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荊楚文化作為長江文明的重要代表,其“篳路藍縷”的開拓精神、“九頭鳥”的智慧特質和“不服周”的抗爭品格,為三大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湖北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這片土地見證了人類文明的漫長演進,孕育了城背溪、屈家嶺、石家河等一系列史前文化,這些璀璨的文明明珠共同構筑了長江中游史前文明譜系,奠定了長江文明的重要根基。自先秦以來,楚文化在吸收中原商周文明與南方土著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文化體系,湖北正是這一文化體系的發源地和核心區域。秦統一之后,湖北歷史融入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生動演繹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步入近現代,湖北更成為革命思潮的搖籃。1911年武昌首義的槍聲,終結了中國延續兩千余年的封建帝制,開啟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序幕。在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歷程中,湖北同樣占據重要地位。1920年,董必武、陳潭秋、劉伯垂等七位先驅在武昌組建的共產黨武漢支部,成為次年中共一大召開時六個早期黨組織之一?!扒G楚文化是悠久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鼻G楚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革命文化為“三大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礎。

革命戰爭時期,大別山地區人民遵循荊楚文化“家國同構”的價值理念,以“求民族獨立、爭人民解放、御國家外侮”為行動綱領,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堅守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與中國革命必勝信念,以血肉之軀和生命代價深刻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大別山精神的內涵既是荊楚文化在革命語境下的實踐轉化,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敢于斗爭”精神品格的具象化。

抗洪搶險時期,湖北人民繼承荊楚文化“堅韌剛毅”“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基因,以“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和“上下一心、眾志成城”的集體力量,以血肉之軀直面洪水沖擊,展現了荊楚文化的精神韌性。抗洪精神既是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的融合載體,也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的實踐展開,更是革命英雄主義與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共生展現,是荊楚文化在新時期的創造性轉化。

疫情防控時期,湖北人民與全國人民同心同向、共克時艱,共同構筑起疫情防控的堅固屏障。湖北人民在抗疫期間展現出“命運與共”的責任擔當,以“舍生忘死”的斗爭意志,服從疫情防控全局需要,積極投身防控一線,為阻斷病毒傳播鏈條、為全國抗疫爭取戰略主動作出了重大犧牲與突出貢獻,與全國人民一起共同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偉大抗疫精神不僅書寫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新篇,更實現了荊楚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創新性發展。

近代以來百余年的歷史進程,從革命戰爭時期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從改革開放新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湖北人民始終以“敢為人先、銳意進取”的精神品格,持續書寫著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壯麗篇章。

三大精神反映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歷史追求

三大精神的提出,深刻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宗旨。這三種精神雖然形成于不同歷史時期,但都生動詮釋了黨與人民血脈相連的深厚情懷。大別山精神“堅守信念、緊跟黨走”,是黨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的價值體現。鄂豫皖蘇區時期,黨組織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建立民主政權,踐行“一切為了群眾”的革命宗旨。紅安“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的群眾動員奇跡,印證了黨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的實踐路線。1998年抗洪斗爭中“誓與大堤共存亡”的誓言,將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置于首位,詮釋著“保衛人民”的使命擔當。黨中央調動軍民守護荊江大堤的決策,武漢等城市“人在堤在”的防汛實踐,都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具體化體現。疫情防控中“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醫療原則,彰顯了黨對人民健康權的高度重視,體現著“守護人民”的時代責任。全國4.2萬醫護人員馳援的壯舉,都是“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生動注腳。

人民至上作為三大精神的根本價值遵循,既是貫穿始終的主題主線,更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必須恪守的根本立場。三大精神作為黨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生動實踐,其最鮮明的精神標識和最深厚的價值底色,正是人民至上、不負人民的根本立場。

三大精神彰顯中國共產黨回應時代之問的歷史擔當

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大精神既沉淀著厚重的歷史底蘊,又標注著鮮明的時代坐標,其傳承創新本質上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的有機統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既要珍視這份精神遺產的歷史傳承性,更需把握其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特質。

從歷史發展脈絡與精神傳承維度考察,三大精神呈現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演進邏輯。大別山精神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精神結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大別山軍民開展武裝斗爭、建立革命根據地實踐的凝練升華。其核心內涵,不僅為后續精神形態的生成奠定了思想根基與精神底色,更作為精神基因嵌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深層結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抗洪精神在抵御特大洪水災害的實踐中孕育而生,既繼承了大別山精神“顧全大局、團結奮斗”的實踐品格,更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全國動員機制中,進一步拓展出“眾志成城、頑強拼搏”的時代意蘊,實現了革命精神向建設時期精神的創造性轉化。進入新時代,抗疫精神在重大斗爭中淬煉成型,其堅定信念、團結協作、敢于勝利的基因可追溯至前兩個精神,同時結合“生命至上、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新內涵,完成了對精神譜系的時代性豐富,形成了從革命精神到建設精神再到新時代精神的完整傳承鏈條。

這一傳承脈絡的深層邏輯,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歷史主動精神把握時代方位的實踐自覺。從革命戰爭時期領導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到和平建設時期組織群眾抵御自然災害,再到新時代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歷史潮頭,以“回應時代課題、凝聚精神力量、推動實踐發展”的行動邏輯,帶領人民戰勝一個又一個風險挑戰。三大精神作為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標識,既是黨領導人民奮斗實踐的思想升華,更是黨百余年奮斗歷程的生動注腳。新時代新征程中,大力弘揚三大精神,不僅是對精神遺產的歷史致敬,更是將精神力量轉化為實踐動能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王炯

三大精神沉淀著厚重的歷史底蘊

發表時間:2025-06-19 來源:湖北文明網

周巍

孕育形成于湖北的大別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三大精神一以貫之的是“救國、富國、強國”的歷史主線,體現了黨性和人民性的歷史統一,并最終指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三大精神的提出有著緊密相連的歷史邏輯,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黨和人民面對艱難挑戰時的堅定信念、頑強意志與挺膺擔當,是激勵荊楚兒女在新征程上攻堅克難、奮勇前行,加快建成支點的不竭動力。

荊楚文化為三大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荊楚文化作為長江文明的重要代表,其“篳路藍縷”的開拓精神、“九頭鳥”的智慧特質和“不服周”的抗爭品格,為三大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湖北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這片土地見證了人類文明的漫長演進,孕育了城背溪、屈家嶺、石家河等一系列史前文化,這些璀璨的文明明珠共同構筑了長江中游史前文明譜系,奠定了長江文明的重要根基。自先秦以來,楚文化在吸收中原商周文明與南方土著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文化體系,湖北正是這一文化體系的發源地和核心區域。秦統一之后,湖北歷史融入民族發展的歷史進程,生動演繹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步入近現代,湖北更成為革命思潮的搖籃。1911年武昌首義的槍聲,終結了中國延續兩千余年的封建帝制,開啟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序幕。在中國共產黨的創建歷程中,湖北同樣占據重要地位。1920年,董必武、陳潭秋、劉伯垂等七位先驅在武昌組建的共產黨武漢支部,成為次年中共一大召開時六個早期黨組織之一。“荊楚文化是悠久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鼻G楚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革命文化為“三大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礎。

革命戰爭時期,大別山地區人民遵循荊楚文化“家國同構”的價值理念,以“求民族獨立、爭人民解放、御國家外侮”為行動綱領,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堅守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與中國革命必勝信念,以血肉之軀和生命代價深刻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大別山精神的內涵既是荊楚文化在革命語境下的實踐轉化,更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敢于斗爭”精神品格的具象化。

抗洪搶險時期,湖北人民繼承荊楚文化“堅韌剛毅”“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基因,以“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和“上下一心、眾志成城”的集體力量,以血肉之軀直面洪水沖擊,展現了荊楚文化的精神韌性??购榫窦仁菚r代精神與民族精神的融合載體,也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的實踐展開,更是革命英雄主義與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共生展現,是荊楚文化在新時期的創造性轉化。

疫情防控時期,湖北人民與全國人民同心同向、共克時艱,共同構筑起疫情防控的堅固屏障。湖北人民在抗疫期間展現出“命運與共”的責任擔當,以“舍生忘死”的斗爭意志,服從疫情防控全局需要,積極投身防控一線,為阻斷病毒傳播鏈條、為全國抗疫爭取戰略主動作出了重大犧牲與突出貢獻,與全國人民一起共同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偉大抗疫精神不僅書寫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新篇,更實現了荊楚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創新性發展。

近代以來百余年的歷史進程,從革命戰爭時期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從改革開放新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湖北人民始終以“敢為人先、銳意進取”的精神品格,持續書寫著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壯麗篇章。

三大精神反映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歷史追求

三大精神的提出,深刻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宗旨。這三種精神雖然形成于不同歷史時期,但都生動詮釋了黨與人民血脈相連的深厚情懷。大別山精神“堅守信念、緊跟黨走”,是黨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的價值體現。鄂豫皖蘇區時期,黨組織發動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建立民主政權,踐行“一切為了群眾”的革命宗旨。紅安“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的群眾動員奇跡,印證了黨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的實踐路線。1998年抗洪斗爭中“誓與大堤共存亡”的誓言,將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置于首位,詮釋著“保衛人民”的使命擔當。黨中央調動軍民守護荊江大堤的決策,武漢等城市“人在堤在”的防汛實踐,都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具體化體現。疫情防控中“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醫療原則,彰顯了黨對人民健康權的高度重視,體現著“守護人民”的時代責任。全國4.2萬醫護人員馳援的壯舉,都是“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生動注腳。

人民至上作為三大精神的根本價值遵循,既是貫穿始終的主題主線,更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必須恪守的根本立場。三大精神作為黨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生動實踐,其最鮮明的精神標識和最深厚的價值底色,正是人民至上、不負人民的根本立場。

三大精神彰顯中國共產黨回應時代之問的歷史擔當

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大精神既沉淀著厚重的歷史底蘊,又標注著鮮明的時代坐標,其傳承創新本質上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的有機統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既要珍視這份精神遺產的歷史傳承性,更需把握其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特質。

從歷史發展脈絡與精神傳承維度考察,三大精神呈現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演進邏輯。大別山精神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精神結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大別山軍民開展武裝斗爭、建立革命根據地實踐的凝練升華。其核心內涵,不僅為后續精神形態的生成奠定了思想根基與精神底色,更作為精神基因嵌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深層結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抗洪精神在抵御特大洪水災害的實踐中孕育而生,既繼承了大別山精神“顧全大局、團結奮斗”的實踐品格,更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全國動員機制中,進一步拓展出“眾志成城、頑強拼搏”的時代意蘊,實現了革命精神向建設時期精神的創造性轉化。進入新時代,抗疫精神在重大斗爭中淬煉成型,其堅定信念、團結協作、敢于勝利的基因可追溯至前兩個精神,同時結合“生命至上、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新內涵,完成了對精神譜系的時代性豐富,形成了從革命精神到建設精神再到新時代精神的完整傳承鏈條。

這一傳承脈絡的深層邏輯,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歷史主動精神把握時代方位的實踐自覺。從革命戰爭時期領導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到和平建設時期組織群眾抵御自然災害,再到新時代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歷史潮頭,以“回應時代課題、凝聚精神力量、推動實踐發展”的行動邏輯,帶領人民戰勝一個又一個風險挑戰。三大精神作為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標識,既是黨領導人民奮斗實踐的思想升華,更是黨百余年奮斗歷程的生動注腳。新時代新征程中,大力弘揚三大精神,不僅是對精神遺產的歷史致敬,更是將精神力量轉化為實踐動能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

欧美人牲a欧美精品,久久理论片午夜琪琪电影网,国产精品免费区二区三区观看,亚洲另类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