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瓜果飄香。
走進隨縣澴潭鎮柏樹灣村,蜿蜒的柏油路從村灣間穿過,村莊環境干凈整潔,黃桃種植基地里,村民們正忙碌采摘,歡聲笑語不斷,呈現出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文明盛”的鄉村振興畫卷。
近年來,柏樹灣村堅持黨建引領凝聚合力、發展產業振興鄉村、多措并舉涵養文明新風,打造產業興旺的“經濟強村”、鄉風文明的“精神高地”,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鄉村發展的一張亮麗名片。在日前召開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該村被授予“第七屆全國文明村”稱號,獲得又一個國家級殊榮。
黨建引領聚合力 產業振興促共富
柏樹灣村位于隨縣澴潭鎮東北部,地處四鎮交匯處,漢十高速與高鐵穿村而過,交通便利。全村轄13個村民小組,361戶1167人,黨員49人,版圖面積18.36平方公里,山林2萬余畝,耕地3031畝,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格局。
▲帶領村民致富
該村把文明建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提升基層治理能力與治理水平的重要內容,以文明之力賦能高質量發展。成立了由村黨支部書記任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并明確領導小組的職責和任務。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工作,制定詳細的創建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明確創建目標、工作任務和時間節點,確保創建“全國文明村”各項工作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加強思想引導,激發創建熱情。通過召開動員大會、座談會等形式,廣泛宣傳全國文明村創建的意義、目標和要求,激發廣大村民的創建熱情。同時,利用村廣播、公示欄、微信群等多種渠道,及時發布創建工作動態和成果,營造濃厚的創建氛圍。通過思想引領,柏樹灣村形成了全村上下一心、共創全國文明村的良好局面。
▲芍藥基地
以產業為筆,繪就富民增收新畫卷。該村以“黨建引領、產業帶動、全民入股、共同致富”為發展主線,充分盤活資源資產,通過發展黃桃、金銀花、油茶種植以及水產養殖特色產業,村集體年收入突破百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萬元,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支撐,物質與精神“雙富”成為現實。
近年來,柏樹灣村先后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湖北省文明村、荊楚十大美麗鄉村等稱號,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鄉村振興的標桿。
補齊短板優環境 繪就鄉村新畫卷
曾經被村民嫌棄的低洼荒地,如今成了集文化宣傳、體育健身為一體的村民廣場;過去一到下雨天就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如今“升級”為6.5米寬的雙車道柏油路;河道經過治理,碧波蕩漾、清澈見底……走進柏樹灣村,一幅新農村美麗畫卷徐徐展開。柏樹灣村注重改善村容村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努力打造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
▲中央公園
針對“硬件”方面的短板,柏樹灣村通過對上爭資、集體投入、村民自籌等方式,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讓和美村莊成為廣大群眾的舒心家園。近年來,村里全面實施村莊道路提檔升級、環境衛生整治、廁所革命等工程,村莊道路全面改造,全長10公里,原有5米寬的道路拓寬至6.5米并鋪設柏油路面,安裝路燈127盞,無害化廁改率達100%,極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
同時,加強了環境衛生整治力度,建立了健全的垃圾清潔制度和轉運制度,配備大型灑水車、小型灑水車、垃圾壓縮車等設備,以及450余個垃圾箱和垃圾桶,實現垃圾日產日清。常態化開展“清潔家園”行動,營造整潔優美、文明和諧的村莊環境,增強轄區群眾的環境意識。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造綠色家園。柏樹灣村注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通過植樹造林、綠化美化等措施,提高了村莊的綠化覆蓋率。同時,落實林長制、河湖長制,加強對山林、水源等自然資源的保護力度,讓天更藍水更清岸更綠。通過生態宜居建設,打造了一個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新形象。村內現有巴山寺原生態森林保護區20000余畝,建有國家級野生蘭草(春蘭、蕙蘭)保護區2110畝,為發展生態文旅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明實踐惠民生 時代新風潤心田
走進柏樹灣村,村民房前屋后干凈衛生整潔,雜物碼放整齊,村民們自覺維護良好的環境衛生,鄰里和睦、互幫互助的傳統美德在這里得到延續和弘揚。
柏樹灣村緊扣“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目標,遵循“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持續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通過統籌陣地資源、開展理論宣講、涵養文明新風、深化實踐活動等一系列舉措,推動文明創建從全面覆蓋向提檔升級飛躍,從外聚人氣向內聚人心飛躍,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讓時代新風潤澤群眾心田,積蓄起鄉村振興強大動能。
▲田園風光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村民素質。柏樹灣村通過舉辦道德講堂、文化講座等活動,加強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
開展文化活動,豐富村民生活。開展文藝演出、志愿服務、道德講堂等,為村民提供了展示自我、提升自我、交流感情的平臺。同時,結合傳統節日和紀念日,組織開展主題鮮明的文化活動,如春節聯歡會、清明節緬懷先烈活動等,增強了村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2024年“知音湖北四季村晚”柏樹灣村代表隊的“吹管絕技”,在此次農村大舞臺比賽中榮獲“一等獎”。
弘揚社會正氣,樹立文明新風。通過評選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活動,樹立了一批先進典型,發揮了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同時,加強村風民風建設,倡導誠信、友善、互助、和諧的社會風尚,營造了文明、和諧、向上的社會氛圍。近三年,柏樹灣村累計評選“十星級文明戶”36戶、“最美鄉賢”5人、“最美柏樹灣人”2人、“最美庭院”6戶,組織道德宣傳活動60余場,覆蓋群眾超千人次。村民周祥兵在2022年獲得“隨縣十大最美鄉賢”榮譽稱號,2023年獲得由隨縣婦女聯合會頒發的“隨縣最美家庭”榮譽稱號。
“一約四會”強自治“七級考核”提效能
柏樹灣村注重加強社會治理工作,通過深化“一約四會”制度、實施“七級考核制度”、推行積分制等措施,實現了村莊的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
▲茶話會
深化“一約四會”制度,提升自治水平。建立健全“一約四會”制度(即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和禁毒禁賭會),推動移風易俗與文明實踐深度融合,落實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走出了村民自治新路子。其中,紅白理事會倡導勤儉節約,規范紅白事流程;道德評議會評選“十星級文明戶”“最美庭院”等先進典型,樹立榜樣力量;村民議事會強化民主監督,確保村務公開透明;禁毒禁賭會構建平安防線,化解矛盾糾紛。通過“四會”聯動,不斷提升了農村基層治理水平,文明鄉風蔚然成風。
實施“七級考核制度”,對黨員、村干部、村民代表、協理員、村民、企業、自然組等七個層級進行考核管理。通過制定完善考核細則,對各項工作進行量化打分和排名評優。同時,將考核結果與村民的醫保繳納等利益掛鉤,進一步提升了村民自治的成效和管理效能。
推行積分制,激發群眾參與村務治理熱情。成立了積分理事會并建立健全積分制度。每月開展2-3次志愿服務行動,年組織大小活動30余次。圍繞政策宣傳、村莊矛盾糾紛化解、環境衛生整治等方面開展活動并給予積分獎勵,建立了集快遞物流點、積分超市、電商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便民超市,年兌換物資價值超10萬元。該機制極大激發了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熱情,形成“人人爭積分、戶戶比貢獻”的生動局面。
▲向日葵基地
從制度創新到實踐落地,從產業興村到文明潤心,柏樹灣村以黨建引領破題,以群眾參與聚力,繪就了一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柏樹灣村這座隨州山村的蝶變之路,正為全國文明村鎮建設提供鮮活樣本。
▲大棚種植
展望未來,隨縣澴潭鎮宣傳委員、柏樹灣村黨支部書記張桄淪表示,將以成功創建“全國文明村”為契機,深化“五共”理念,持續優化村規民約,拓展積分制應用場景,打造數字化治理平臺。同時,推進文旅融合發展,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建設特色民宿與農耕體驗基地,擦亮“荊楚美麗鄉村”品牌。以鄉風文明為底色,凝聚更多正能量,讓柏樹灣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和美家園。(隨州日報記者 張清 通訊員 張夢、唐愛華)
發表時間:2025-06-03 來源:隨州日報
初夏時節,瓜果飄香。
走進隨縣澴潭鎮柏樹灣村,蜿蜒的柏油路從村灣間穿過,村莊環境干凈整潔,黃桃種植基地里,村民們正忙碌采摘,歡聲笑語不斷,呈現出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文明盛”的鄉村振興畫卷。
近年來,柏樹灣村堅持黨建引領凝聚合力、發展產業振興鄉村、多措并舉涵養文明新風,打造產業興旺的“經濟強村”、鄉風文明的“精神高地”,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鄉村發展的一張亮麗名片。在日前召開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該村被授予“第七屆全國文明村”稱號,獲得又一個國家級殊榮。
黨建引領聚合力 產業振興促共富
柏樹灣村位于隨縣澴潭鎮東北部,地處四鎮交匯處,漢十高速與高鐵穿村而過,交通便利。全村轄13個村民小組,361戶1167人,黨員49人,版圖面積18.36平方公里,山林2萬余畝,耕地3031畝,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格局。
▲帶領村民致富
該村把文明建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提升基層治理能力與治理水平的重要內容,以文明之力賦能高質量發展。成立了由村黨支部書記任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并明確領導小組的職責和任務。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工作,制定詳細的創建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明確創建目標、工作任務和時間節點,確保創建“全國文明村”各項工作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加強思想引導,激發創建熱情。通過召開動員大會、座談會等形式,廣泛宣傳全國文明村創建的意義、目標和要求,激發廣大村民的創建熱情。同時,利用村廣播、公示欄、微信群等多種渠道,及時發布創建工作動態和成果,營造濃厚的創建氛圍。通過思想引領,柏樹灣村形成了全村上下一心、共創全國文明村的良好局面。
▲芍藥基地
以產業為筆,繪就富民增收新畫卷。該村以“黨建引領、產業帶動、全民入股、共同致富”為發展主線,充分盤活資源資產,通過發展黃桃、金銀花、油茶種植以及水產養殖特色產業,村集體年收入突破百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萬元,為鄉風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支撐,物質與精神“雙富”成為現實。
近年來,柏樹灣村先后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湖北省文明村、荊楚十大美麗鄉村等稱號,成為全市乃至全省鄉村振興的標桿。
補齊短板優環境 繪就鄉村新畫卷
曾經被村民嫌棄的低洼荒地,如今成了集文化宣傳、體育健身為一體的村民廣場;過去一到下雨天就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如今“升級”為6.5米寬的雙車道柏油路;河道經過治理,碧波蕩漾、清澈見底……走進柏樹灣村,一幅新農村美麗畫卷徐徐展開。柏樹灣村注重改善村容村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努力打造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
▲中央公園
針對“硬件”方面的短板,柏樹灣村通過對上爭資、集體投入、村民自籌等方式,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讓和美村莊成為廣大群眾的舒心家園。近年來,村里全面實施村莊道路提檔升級、環境衛生整治、廁所革命等工程,村莊道路全面改造,全長10公里,原有5米寬的道路拓寬至6.5米并鋪設柏油路面,安裝路燈127盞,無害化廁改率達100%,極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
同時,加強了環境衛生整治力度,建立了健全的垃圾清潔制度和轉運制度,配備大型灑水車、小型灑水車、垃圾壓縮車等設備,以及450余個垃圾箱和垃圾桶,實現垃圾日產日清。常態化開展“清潔家園”行動,營造整潔優美、文明和諧的村莊環境,增強轄區群眾的環境意識。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造綠色家園。柏樹灣村注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通過植樹造林、綠化美化等措施,提高了村莊的綠化覆蓋率。同時,落實林長制、河湖長制,加強對山林、水源等自然資源的保護力度,讓天更藍水更清岸更綠。通過生態宜居建設,打造了一個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新形象。村內現有巴山寺原生態森林保護區20000余畝,建有國家級野生蘭草(春蘭、蕙蘭)保護區2110畝,為發展生態文旅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明實踐惠民生 時代新風潤心田
走進柏樹灣村,村民房前屋后干凈衛生整潔,雜物碼放整齊,村民們自覺維護良好的環境衛生,鄰里和睦、互幫互助的傳統美德在這里得到延續和弘揚。
柏樹灣村緊扣“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目標,遵循“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的理念,持續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通過統籌陣地資源、開展理論宣講、涵養文明新風、深化實踐活動等一系列舉措,推動文明創建從全面覆蓋向提檔升級飛躍,從外聚人氣向內聚人心飛躍,打通了宣傳群眾、教育群眾、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讓時代新風潤澤群眾心田,積蓄起鄉村振興強大動能。
▲田園風光
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村民素質。柏樹灣村通過舉辦道德講堂、文化講座等活動,加強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
開展文化活動,豐富村民生活。開展文藝演出、志愿服務、道德講堂等,為村民提供了展示自我、提升自我、交流感情的平臺。同時,結合傳統節日和紀念日,組織開展主題鮮明的文化活動,如春節聯歡會、清明節緬懷先烈活動等,增強了村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2024年“知音湖北四季村晚”柏樹灣村代表隊的“吹管絕技”,在此次農村大舞臺比賽中榮獲“一等獎”。
弘揚社會正氣,樹立文明新風。通過評選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活動,樹立了一批先進典型,發揮了良好的示范引領作用。同時,加強村風民風建設,倡導誠信、友善、互助、和諧的社會風尚,營造了文明、和諧、向上的社會氛圍。近三年,柏樹灣村累計評選“十星級文明戶”36戶、“最美鄉賢”5人、“最美柏樹灣人”2人、“最美庭院”6戶,組織道德宣傳活動60余場,覆蓋群眾超千人次。村民周祥兵在2022年獲得“隨縣十大最美鄉賢”榮譽稱號,2023年獲得由隨縣婦女聯合會頒發的“隨縣最美家庭”榮譽稱號。
“一約四會”強自治“七級考核”提效能
柏樹灣村注重加強社會治理工作,通過深化“一約四會”制度、實施“七級考核制度”、推行積分制等措施,實現了村莊的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
▲茶話會
深化“一約四會”制度,提升自治水平。建立健全“一約四會”制度(即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和禁毒禁賭會),推動移風易俗與文明實踐深度融合,落實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走出了村民自治新路子。其中,紅白理事會倡導勤儉節約,規范紅白事流程;道德評議會評選“十星級文明戶”“最美庭院”等先進典型,樹立榜樣力量;村民議事會強化民主監督,確保村務公開透明;禁毒禁賭會構建平安防線,化解矛盾糾紛。通過“四會”聯動,不斷提升了農村基層治理水平,文明鄉風蔚然成風。
實施“七級考核制度”,對黨員、村干部、村民代表、協理員、村民、企業、自然組等七個層級進行考核管理。通過制定完善考核細則,對各項工作進行量化打分和排名評優。同時,將考核結果與村民的醫保繳納等利益掛鉤,進一步提升了村民自治的成效和管理效能。
推行積分制,激發群眾參與村務治理熱情。成立了積分理事會并建立健全積分制度。每月開展2-3次志愿服務行動,年組織大小活動30余次。圍繞政策宣傳、村莊矛盾糾紛化解、環境衛生整治等方面開展活動并給予積分獎勵,建立了集快遞物流點、積分超市、電商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便民超市,年兌換物資價值超10萬元。該機制極大激發了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的熱情,形成“人人爭積分、戶戶比貢獻”的生動局面。
▲向日葵基地
從制度創新到實踐落地,從產業興村到文明潤心,柏樹灣村以黨建引領破題,以群眾參與聚力,繪就了一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柏樹灣村這座隨州山村的蝶變之路,正為全國文明村鎮建設提供鮮活樣本。
▲大棚種植
展望未來,隨縣澴潭鎮宣傳委員、柏樹灣村黨支部書記張桄淪表示,將以成功創建“全國文明村”為契機,深化“五共”理念,持續優化村規民約,拓展積分制應用場景,打造數字化治理平臺。同時,推進文旅融合發展,依托生態資源優勢,建設特色民宿與農耕體驗基地,擦亮“荊楚美麗鄉村”品牌。以鄉風文明為底色,凝聚更多正能量,讓柏樹灣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和美家園。(隨州日報記者 張清 通訊員 張夢、唐愛華)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