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要
對標的前提是看到標桿、承認先進。在對標的過程中,必須首先破除那些制約發展的陳舊觀念、習慣做法和路徑依賴。
對標的關鍵是找準標桿,向“最高最好”看齊。鎖定最優,我們就會發現還有很多可提升的空間、要補齊的短板,也就會意識到,許多工作遠遠沒有“到頂”。
對標的目的是學習借鑒、縮小差距。我們要平衡好“標桿高度”與“落地效度”,以“廣大”之志盡“精微”之職,追趕標桿、局部突破、整體提升,將對標爭先轉化成自身發展的實績。
□ 魏長仙
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對湖北發展提出更高定位、更高標準、更高要求。省委將今年作為“干部素質提升年”,開展對標爭先等“六大行動”,旨在引導全省干部進一步增強支點意識,明晰支點建設的思路舉措,強化奮勇爭先的信心、決心。對標爭先,既是一種目標追求,也是一種進取姿態,敢與好的比、敢與快的賽、敢與強的競高低,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錨定標桿、勇立潮頭。
洞察標桿 喚醒爭先內驅力
對標的前提是看到標桿、承認先進。有的部門和干部,既看不到標桿在哪兒,也不認為自己有差距,躺在老皇歷、老套路上揚揚自得,對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毫無察覺。這樣只會錯失良機,與先進的差距越拉越大。因此,在對標的過程中,必須首先破除那些制約發展的陳舊觀念、習慣做法和路徑依賴。
破“小成即滿”之惰性,立“爭先進位”之志氣。近幾年,湖北經濟總量連破5萬億元、6萬億元大關,成績來之不易。審視湖北的發展,仍面臨著提升發展質量與做大經濟總量、做強中心城市與促進區域協調、兜牢民生底線與推動共同富裕等諸多任務。面對成績,自豪,可以有;自滿,要不得。建成支點,實施能級跨越,做大總量、持續進位仍是重要任務。必須樹立爭先進位的意識,戰略謀劃一路領先,創新發展一馬當先,改革開放敢為人先,干事創業人人爭先,位居第一不止步,不居第一不罷休。
破“墨守成規”之舊習,立“創新開路”之銳氣。不同于沿海地區“寧可睡地板,也要當老板”的創業思維,有的黨員干部害怕失敗,不愿意創造風口,“沒有政策等政策、有了政策等經驗、有了經驗等抄搬”,畏首畏尾不敢想、不敢闖。近幾年,各行各業都在積極擁抱變革、尋求突破,形勢不斷變化。若一味“刻舟求劍”“依葫蘆畫瓢”,用舊思維限制住自己,不僅難以推動工作,還可能浪費資源。對標粵蘇浙等先進地區,能在高基數的基礎上保持高質量發展,其秘訣之一就是始終將改革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從政商界人士到普通群眾,他們身上都充滿了敢闖敢試、求新求變的精神特質。我們必須勇做“創新者”,要大膽探索一些過去“想都不敢想、想干不敢干、能干還未干”的事情,敢于守正出新、打破定勢、突破傳統。
破“內顧自封”之局限,立“開放共贏”之格局。歷史地看,我國對外開放經歷了從建立沿海經濟特區到沿邊、沿江、內陸地區由東及西漸次展開的歷程。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內陸開放作為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點方向,湖北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抓住機遇,應當走出一些認識誤區。比如,有人認為,湖北內生型經濟優勢明顯,開不開放都無所謂;有人覺得,湖北“不沿?!薄安慌R邊”,因而參與國內外經濟合作的主動性不強,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魄力和步伐也不大。對外開放可有可無、故步自封等舊觀念必須堅決摒棄,制約開放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必須破除,要以敢開放、真開放、全開放的大智慧海納百川,建通道、搭平臺,把內陸開放的“出??凇贝虻酶_。
精準對標 鎖定最優參照系
對標的關鍵是找準標桿,向“最高最好”看齊。《孫子兵法》有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鎖定最優,我們就會發現還有很多可提升的空間、要補齊的短板,也就會意識到,許多工作遠遠沒有“到頂”。各市州、縣市區以及省直部門都要找準標桿、錨定標桿,向標桿看齊。
分層分類對標。不同區域、不同領域的發展基礎和功能定位各異,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合適的標桿。標桿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領域性的,可以是行業性的,也可以是專業性的。比如,經濟大市可瞄準廣東、江蘇等“第一方陣”,在產業集群能級、資源配置能力上求突破;發展縣域經濟不妨借鑒福建“晉江經驗”,其“一縣一業”的產業布局和“產城人”融合發展模式,為縣域特色經濟突破“低小散”困境指明方向。服務業可學習上海陸家嘴金融城的“跨境服務貿易便利化”模式,依托數字化平臺實現金融、法律、供應鏈等服務的跨境高效協同;政務服務可借鑒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流程再造經驗。這種分層分類的對標策略,本質上是“精準滴灌”的發展智慧:既避免“小馬拉大車”的盲目攀比,也防止“大材小用”的資源浪費,讓每個層級都能在對標中找到“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
多維立體對標。對標“最高最好”,要跳出單向度思維,建立涵蓋發展質量、創新能級、區域協同等多維度的指標體系。既要看經濟總量的“噸位”,更要察產業結構的“體質”。廣東地區生產總值很長時間穩居全國GDP第一,但其競爭力不止于規模領先,更厚植于其堅實的制造業根基、蓬勃興起的數字經濟浪潮以及高端現代服務業的協同發力,形成梯度有序的產業體系。既要看中心城市的“高度”,更要察區域協同的“密度”。長三角以制度創新打破行政壁壘,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政策、統一市場,讓科創資源、產業產能、人才要素像“活水”一樣自由流動,構建“多核聯動、錯位發展”的共生格局。唯有從“單點對標”轉向“立體掃描”,才能在復雜坐標系中精準定位自身短板,避免“見高山而不知其脈,臨深淵而不明其勢”。
動態迭代對標。標桿不是靜止的“靶子”,而是隨時代發展不斷進化的“坐標系”。當前,全球產業變革和區域競爭格局加速重構,這要求我們在對標時不能停留在“跟跑模仿”,而要建立“動態追蹤、迭代升級”的機制:既要研究標桿地區的現有優勢,更要預判其未來布局,在新興領域提前卡位;既要學習成熟經驗,更要關注其改革創新的底層邏輯,如廣東“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市場主導”的產業治理模式、安徽“頂格推進”的科創體制改革等,這些制度創新的“源代碼”,才是破解“路徑依賴”的關鍵密鑰。唯有以發展的眼光看標桿、以變革的思維學標桿,才能避免“對標時是標桿,學完后已過時”的窘境。
趕超標桿 錘煉突破硬實力
對標的目的是學習借鑒、縮小差距。我們要平衡好“標桿高度”與“落地效度”,以“廣大”之志盡“精微”之職,追趕標桿、局部突破、整體提升,將對標爭先轉化成自身發展的實績。
以“掛圖作戰”強統籌。錨定支點建設,省委明確提出“一年開新局、五年大變化、十年結碩果”,要以“全周期管理”思維繪好“規劃圖”、制定“作戰圖”、亮好“進度圖”,建立“清單化”對標管理體系。要構建跨區域交流合作機制,通過干部掛職、聯合攻關、產業鏈對接等方式,推動標桿經驗從“紙面學習”轉化為“實地實踐”。同時,要建立“晾曬評比”機制,定期晾曬對標進度、比拼改革成效,讓“比學趕超”成為常態,避免對標工作陷入“雷聲大雨點小”的形式主義。
以“找差補短”促提升。對標先進是為了找差距,而不是找客觀理由。一味強調條件、客觀因素和困難,無法真正實現對標。我們要在比較中精準找出區域發展的難點、痛點、堵點,將對標指標細化為可量化、可考核的任務清單,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建立“整改—評估—再提升”動態機制,定期對短板整改情況進行“回頭看”,重點看問題有沒有減少、指標有沒有進位、群眾有沒有認可。對整改成效顯著的總結推廣經驗,對進展緩慢的分析原因、調整策略,確保每個問題都能真改實改、改出成效。
以“創新創造”求蝶變。學習標桿,從來不是簡單地復制粘貼,而是要深入剖析其成長基因、創新密碼、思維圖譜、實踐路徑,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改進,最終實現從“對標標桿”到“成為標桿”甚至“超越標桿”的躍遷。荊楚大地的發展從來都與“對標一流”“超越自我”緊密相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唯有以“創新創造”的變革力破局突圍,才能讓“最高最好”的標桿不再是遠方的風景,而是腳下的土地正在生長的未來。這是對標一流的終極意義,更是湖北勇立時代潮頭的使命擔當。
(作者單位:湖北省委直屬機關工委黨校)
發表時間:2025-06-03 來源:湖北日報
閱讀提要
對標的前提是看到標桿、承認先進。在對標的過程中,必須首先破除那些制約發展的陳舊觀念、習慣做法和路徑依賴。
對標的關鍵是找準標桿,向“最高最好”看齊。鎖定最優,我們就會發現還有很多可提升的空間、要補齊的短板,也就會意識到,許多工作遠遠沒有“到頂”。
對標的目的是學習借鑒、縮小差距。我們要平衡好“標桿高度”與“落地效度”,以“廣大”之志盡“精微”之職,追趕標桿、局部突破、整體提升,將對標爭先轉化成自身發展的實績。
□ 魏長仙
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對湖北發展提出更高定位、更高標準、更高要求。省委將今年作為“干部素質提升年”,開展對標爭先等“六大行動”,旨在引導全省干部進一步增強支點意識,明晰支點建設的思路舉措,強化奮勇爭先的信心、決心。對標爭先,既是一種目標追求,也是一種進取姿態,敢與好的比、敢與快的賽、敢與強的競高低,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錨定標桿、勇立潮頭。
洞察標桿 喚醒爭先內驅力
對標的前提是看到標桿、承認先進。有的部門和干部,既看不到標桿在哪兒,也不認為自己有差距,躺在老皇歷、老套路上揚揚自得,對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毫無察覺。這樣只會錯失良機,與先進的差距越拉越大。因此,在對標的過程中,必須首先破除那些制約發展的陳舊觀念、習慣做法和路徑依賴。
破“小成即滿”之惰性,立“爭先進位”之志氣。近幾年,湖北經濟總量連破5萬億元、6萬億元大關,成績來之不易。審視湖北的發展,仍面臨著提升發展質量與做大經濟總量、做強中心城市與促進區域協調、兜牢民生底線與推動共同富裕等諸多任務。面對成績,自豪,可以有;自滿,要不得。建成支點,實施能級跨越,做大總量、持續進位仍是重要任務。必須樹立爭先進位的意識,戰略謀劃一路領先,創新發展一馬當先,改革開放敢為人先,干事創業人人爭先,位居第一不止步,不居第一不罷休。
破“墨守成規”之舊習,立“創新開路”之銳氣。不同于沿海地區“寧可睡地板,也要當老板”的創業思維,有的黨員干部害怕失敗,不愿意創造風口,“沒有政策等政策、有了政策等經驗、有了經驗等抄搬”,畏首畏尾不敢想、不敢闖。近幾年,各行各業都在積極擁抱變革、尋求突破,形勢不斷變化。若一味“刻舟求劍”“依葫蘆畫瓢”,用舊思維限制住自己,不僅難以推動工作,還可能浪費資源。對標粵蘇浙等先進地區,能在高基數的基礎上保持高質量發展,其秘訣之一就是始終將改革創新作為第一動力,從政商界人士到普通群眾,他們身上都充滿了敢闖敢試、求新求變的精神特質。我們必須勇做“創新者”,要大膽探索一些過去“想都不敢想、想干不敢干、能干還未干”的事情,敢于守正出新、打破定勢、突破傳統。
破“內顧自封”之局限,立“開放共贏”之格局。歷史地看,我國對外開放經歷了從建立沿海經濟特區到沿邊、沿江、內陸地區由東及西漸次展開的歷程。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內陸開放作為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點方向,湖北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抓住機遇,應當走出一些認識誤區。比如,有人認為,湖北內生型經濟優勢明顯,開不開放都無所謂;有人覺得,湖北“不沿?!薄安慌R邊”,因而參與國內外經濟合作的主動性不強,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魄力和步伐也不大。對外開放可有可無、故步自封等舊觀念必須堅決摒棄,制約開放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必須破除,要以敢開放、真開放、全開放的大智慧海納百川,建通道、搭平臺,把內陸開放的“出??凇贝虻酶_。
精準對標 鎖定最優參照系
對標的關鍵是找準標桿,向“最高最好”看齊。《孫子兵法》有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鎖定最優,我們就會發現還有很多可提升的空間、要補齊的短板,也就會意識到,許多工作遠遠沒有“到頂”。各市州、縣市區以及省直部門都要找準標桿、錨定標桿,向標桿看齊。
分層分類對標。不同區域、不同領域的發展基礎和功能定位各異,要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合適的標桿。標桿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領域性的,可以是行業性的,也可以是專業性的。比如,經濟大市可瞄準廣東、江蘇等“第一方陣”,在產業集群能級、資源配置能力上求突破;發展縣域經濟不妨借鑒福建“晉江經驗”,其“一縣一業”的產業布局和“產城人”融合發展模式,為縣域特色經濟突破“低小散”困境指明方向。服務業可學習上海陸家嘴金融城的“跨境服務貿易便利化”模式,依托數字化平臺實現金融、法律、供應鏈等服務的跨境高效協同;政務服務可借鑒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流程再造經驗。這種分層分類的對標策略,本質上是“精準滴灌”的發展智慧:既避免“小馬拉大車”的盲目攀比,也防止“大材小用”的資源浪費,讓每個層級都能在對標中找到“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
多維立體對標。對標“最高最好”,要跳出單向度思維,建立涵蓋發展質量、創新能級、區域協同等多維度的指標體系。既要看經濟總量的“噸位”,更要察產業結構的“體質”。廣東地區生產總值很長時間穩居全國GDP第一,但其競爭力不止于規模領先,更厚植于其堅實的制造業根基、蓬勃興起的數字經濟浪潮以及高端現代服務業的協同發力,形成梯度有序的產業體系。既要看中心城市的“高度”,更要察區域協同的“密度”。長三角以制度創新打破行政壁壘,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政策、統一市場,讓科創資源、產業產能、人才要素像“活水”一樣自由流動,構建“多核聯動、錯位發展”的共生格局。唯有從“單點對標”轉向“立體掃描”,才能在復雜坐標系中精準定位自身短板,避免“見高山而不知其脈,臨深淵而不明其勢”。
動態迭代對標。標桿不是靜止的“靶子”,而是隨時代發展不斷進化的“坐標系”。當前,全球產業變革和區域競爭格局加速重構,這要求我們在對標時不能停留在“跟跑模仿”,而要建立“動態追蹤、迭代升級”的機制:既要研究標桿地區的現有優勢,更要預判其未來布局,在新興領域提前卡位;既要學習成熟經驗,更要關注其改革創新的底層邏輯,如廣東“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市場主導”的產業治理模式、安徽“頂格推進”的科創體制改革等,這些制度創新的“源代碼”,才是破解“路徑依賴”的關鍵密鑰。唯有以發展的眼光看標桿、以變革的思維學標桿,才能避免“對標時是標桿,學完后已過時”的窘境。
趕超標桿 錘煉突破硬實力
對標的目的是學習借鑒、縮小差距。我們要平衡好“標桿高度”與“落地效度”,以“廣大”之志盡“精微”之職,追趕標桿、局部突破、整體提升,將對標爭先轉化成自身發展的實績。
以“掛圖作戰”強統籌。錨定支點建設,省委明確提出“一年開新局、五年大變化、十年結碩果”,要以“全周期管理”思維繪好“規劃圖”、制定“作戰圖”、亮好“進度圖”,建立“清單化”對標管理體系。要構建跨區域交流合作機制,通過干部掛職、聯合攻關、產業鏈對接等方式,推動標桿經驗從“紙面學習”轉化為“實地實踐”。同時,要建立“晾曬評比”機制,定期晾曬對標進度、比拼改革成效,讓“比學趕超”成為常態,避免對標工作陷入“雷聲大雨點小”的形式主義。
以“找差補短”促提升。對標先進是為了找差距,而不是找客觀理由。一味強調條件、客觀因素和困難,無法真正實現對標。我們要在比較中精準找出區域發展的難點、痛點、堵點,將對標指標細化為可量化、可考核的任務清單,真抓實干、攻堅克難。建立“整改—評估—再提升”動態機制,定期對短板整改情況進行“回頭看”,重點看問題有沒有減少、指標有沒有進位、群眾有沒有認可。對整改成效顯著的總結推廣經驗,對進展緩慢的分析原因、調整策略,確保每個問題都能真改實改、改出成效。
以“創新創造”求蝶變。學習標桿,從來不是簡單地復制粘貼,而是要深入剖析其成長基因、創新密碼、思維圖譜、實踐路徑,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改進,最終實現從“對標標桿”到“成為標桿”甚至“超越標桿”的躍遷。荊楚大地的發展從來都與“對標一流”“超越自我”緊密相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唯有以“創新創造”的變革力破局突圍,才能讓“最高最好”的標桿不再是遠方的風景,而是腳下的土地正在生長的未來。這是對標一流的終極意義,更是湖北勇立時代潮頭的使命擔當。
(作者單位:湖北省委直屬機關工委黨校)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