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灣綠水繞香城。 (祝浩 攝)
3月1日,全省“學雷鋒·文明實踐我行動”主題活動暨咸寧市“社區文化節”活動在咸寧市龍潭里文明實踐街區舉辦。
城市更新。 (陳紅菊 攝)
幫扶老人過馬路。 (夏正鋒 攝)
“涼茶奶奶”徐桂梅37年如一日給路人送茶,成為當地佳話。 (張大樂 攝)
咸寧首個垃圾分類主題公園在十六潭公園亮相。
2025咸寧馬拉松。
11萬名市民主動調整出行計劃,2158名志愿者參與賽事服務……4月13日,2025咸寧馬拉松賽事上,一個個溫暖的細節標注著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榜R拉松像一把刻刀,把咸寧人的熱忱刻成了文明的地標?!鼻皝韰①惖捻n國駐漢總領事河成柱由衷贊嘆。
自2021年以來,咸寧以高水平文明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持續改進創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提升治理效能,塑造城市風貌,成功摘得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歷經4年,首創首成。在文明的浸潤下,這座古老與現代交織的城市煥發蓬勃生機,300萬咸寧人民共同描繪出一幅“文明為魂、生態為底”的幸福畫卷。
砥礪奮進 上下同心
走進咸安區浮山街道楊下社區壟嶺鎮的“共享菜園”,微風送來泥土與蔬菜的清香,居民們正體驗著勞作的快樂。
這里曾經是一塊臟亂差的撂荒地,楊下社區結合居民需求,因地制宜將其改造成共享菜園,發展農旅融合,為荒地注入發展活力。
一片菜地的變遷,從一個側面反映著咸寧城市文明的蝶變。
2021年,咸寧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作為一個年輕的地級市,底子薄、基礎弱是創建之初擺在面前的難題。全市上下以“開局即決戰、起步就沖刺”的姿態,攻堅克難、久久為功、砥礪奮進。
從獲得“入場券”到成功摘得全國文明城市的桂冠,咸寧僅用了四年時間。在此次全省4個成功創建的地級城市中,咸寧建市最晚,創建時間最短。
文明創建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持續性的工程。為此,咸寧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龍頭工程”、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工程”、營造最優營商環境和最美城市形象的“品牌工程”來抓,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組長的創文領導小組,搭建“一辦十二組”的組織架構,高位推動、專班促動、各級聯動開展創建工作。
深耕底蘊,咸寧以文化為根,不斷擦亮“香城泉都”“中國桂花城”“三國文化”等金名片,讓人文歷史滋養城市氣質;以生態為脈,用推窗見綠的綠色福利培育文明自覺;以德治為魂,以好人、模范引領崇德向善,使美德善行蔚然成風。
長效常治,咸寧持續厚植文明好生態,以“群眾滿意是第一標準”,將“責任清單”轉化為“幸福賬單”,讓文明之水持久潤澤百姓。四年來,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開展專題督導調研65次,市區創文辦常態化督導點位1400余處,下發整改通知書845份,協調解決問題12000多個。開展“以篷換盔”“零違法獎勵”等特色活動,“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等主題宣傳。流動攤販被引入疏導區集中經營,占道經營、車輛亂停亂放等問題極大改善,夜經濟的煙火氣與文明味相得益彰。新增3.5萬個停車位,建成智慧停車管理平臺有效緩解停車難,通過智慧管理+文明引導,交通場站文明有序;創建全國文明村鎮6個、全國文明單位5家、全國文明家庭2家、全國文明校園1家。
從九龍治水到握指成拳,從問題導向到價值引領,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參與,從對標創建到內生發展,在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的牽引下,咸寧城市形象發生轉變,民生福祉得到改善,群眾素養持續提升,發展動能不斷集聚。
生態筑底 向綠而行
5月16日,走進即將建設完工的淦河綠道,滿目綠意,風光無限。
這條咸寧人民的母親河,曾因污染和侵占變得黑臭、淤塞。近年來,咸寧深入落實河湖長制,研究制定淦河保護條例,統籌推進水環境治理、水安全保障、水生態保護等工作,讓淦河重煥生機。2024年入選首批全國幸福河湖優秀案例,成為我省入選的唯一代表。
綠色是咸寧的底色,也是咸寧最大的潛力、最好的財富、最硬的品牌。咸寧將“綠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脈,以生態筑底,推動文明與發展的雙重蝶變,走出了一條向綠而行的發展之路。
綠色理念深入城市肌理。咸寧山川眾多、水網豐富、植被良好,為綠色發展奠定了基礎。2021年,咸寧提出建設“中國桂花城”。2023年,啟動自然生態公園城市標準化試點工作,2024年《公園城市建設評價指南》晉升國家標準。近四年,咸寧城區新增公園、步道、小游園百余個,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75平方米,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連續五年位居全省前列。在咸寧濕地吧公園,一棵160余年樹齡的國家三級古樹重陽木在建設中被完整保留。在桂花源景區,準大學生“蟾宮折桂”認養古桂花樹活動已連續舉辦三年。
綠色生活成為全民自覺。2023年5月,咸寧首個垃圾分類主題公園亮相,引導推動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截至目前,市區778個小區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居民知曉率達100%,投放準確率和參與率分別突破80%和90%。全市346家黨政機關成功創建節約型機關,創建率達87.15%,82家單位獲評國家級節約型機關?;A設施綠色化升級,截至2024年,全市充電樁數量達到12770個。在綠色的浸潤滋養下,“低碳出行”“節水節電”“光盤行動”等文明風尚深入人心。
綠色發展迸發強勁動能。咸寧依托綠色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把生態優勢變成發展勝勢,讓文明城市創建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整體提升支點建設的生態承載力。中國甘藍之鄉嘉魚,自主培育的甘藍新品種“思特丹”打破國外壟斷,成為長江流域越冬甘藍主栽品種,甘藍種子由90%依賴國外進口發展到70%自主培育。構建“5+4”現代化產業體系,其中大健康產業集群2024年產值突破850億元,市場主體2.1萬戶。向綠而行,咸寧宜居、宜業、宜養、宜游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人人執筆 小城大愛
2024年初,咸寧遭遇罕見冰凍雨雪天氣,全市12.4萬名志愿者戰冰雪、送溫暖。一夜之間,城市重回潔凈通暢。
2021年,咸寧街頭,消防車出警時遭遇晚高峰,路上私家車45度主動讓行,暢通生命通道,“教科書式讓行”沖上熱搜。
在通城街頭,“白車俠”杜志軍冒著危險頂住失控的SUV,阻止了重大車禍發生。在通山鄉村,95歲的“涼茶奶奶”徐桂梅義務送茶37年。
處處暖流涌動,人人熱情洋溢。在咸寧,小城有大愛。
小城大愛,源自信仰明燈的指引。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咸寧堅持培根鑄魂。近年來開展各類宣講活動2.4萬多場(次),輻射人群282.5萬人(次)。
小城大愛,源自榜樣力量的號召。近年來,咸寧選樹先進典型國家級13人,省級69人,市級678人,先后創建以“中國好人”續輝、范曉霞為代表的典型工作室15個,在全社會營造禮遇好人、模范的濃厚氛圍。榜樣引領下,崇德向善、見賢思齊蔚然成風,“好人文化”成為咸寧最溫暖的名片。
小城大愛,源自潤物無聲的滋養。近年來,咸寧制定施行《咸寧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廣泛推進“小手拉大手 文明一起走”等文明行動,加快提升市民文明素養和城市文明程度。同時,依托“我們的節日”“香城大舞臺”等文化活動以及農家書屋、香城書房等文化陣地持續輸送精神養料。依托1148個三級文明實踐陣地和1210個文明實踐點,開展活動4858場,服務群眾71.6萬人次,18個文明實踐特色項目入圍省級項目庫……在嘉魚縣潘家灣鎮四邑村,家家戶戶門口亮出家規家訓牌,以此方式傳承好家風,培育好民風。在咸安區,桂嫂說媒、集體婚禮倡導婚事簡辦,推進婚俗改革。
小城大愛,源自文明星火的傳遞。如同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盞燈點亮另一盞燈,一股向上向善的力量在咸寧蔓延傳遞。195名文明觀察員當起城市“啄木鳥”,發現解決問題1200余條,有力促進了城市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的提升。1.4萬余名桂鄉管家激活基層“自治引擎”,共同織密幸福網。32萬名學生成為文明行為宣傳員和監督員,以點滴言行影響家庭、輻射社會。63萬余名志愿者累計志愿服務時長327萬小時,累計開展活動5.1萬余場,帶動志愿服務蔚然成風。如今,文明的咸寧,人人爭做踐行者;“我們的城市”,人人都是主人翁。
人民至上 文明接力
紅綠燈會“呼吸”,堵車變“綠波”,早晚高峰通勤時間縮短三成……今年以來,咸寧公開向市民征求交通優化意見建議,綜合市民建議和調研結果,優化調整城區125個路口1100余套交通信號?!皼]想到竟然采納了我的建議,魚水路限期改造了?!毙虼宕迕耨R勝柏說。
漫步改造一新的月亮灣街區,淦河流淌的詩意與市井煙火交融。2023年,這條老街在廣泛征集民智民意后改造升級,改出一片景,繁華一條街,點亮一座城市,惠及一方百姓。
南昌路社區和諧小區鄰里驛站,志愿者正在為居民義剪。這里由5個“老破小”的小區合并而成,改造過程居民全程參與、監督。社區還培育了“幫幫鄰”志愿服務項目,服務轄區居民。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文明創建中,咸寧始終以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為終極目標,始終以300萬市民為終極考官。
近年來,咸寧持續提升人居環境品質,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市區329個老舊小區實現“逆生長”;576個小區、614條背街小巷、32公里主次干道亮出天際線;治理主城區積水點58個,改造老舊管網40公里;整治“臟亂差”地塊216個,拆除圍擋186處;新增3.5萬個停車位,整治交通擁堵點40個;駕駛人頭盔佩戴率從30%提升至98%,電動車上牌率提升至99%。
系列舉措后,效果明顯。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連續2年位列全省首位,榮獲“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實踐典范”;推廣“兒童友好”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改造經驗至20所學校,其中第七小學“一米高度看世界——兒童友好共建共享提升學校周邊交通安全”改造項目榮獲廣州獎;城區亡人事故發生率同比下降40%。
文明創建,如同一場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針對文明建設,城市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去年一年,咸寧推動818個重點問題整改,持續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群眾安全感評價從原來的全省13名升至全省第4。
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不是終點,咸寧仍然在路上。站在新的起點,如今的咸寧,正大力實施幸福咸寧行動,開啟更高水平的文明征程,加快打造武漢都市圈綠色發展重要增長極,為建設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城市而奮斗。(湖北日報 策劃:咸寧市委宣傳部 咸寧市文明辦 撰文:周萱)
發表時間:2025-05-26 來源:湖北文明網
一灣綠水繞香城。 (祝浩 攝)
3月1日,全省“學雷鋒·文明實踐我行動”主題活動暨咸寧市“社區文化節”活動在咸寧市龍潭里文明實踐街區舉辦。
城市更新。 (陳紅菊 攝)
幫扶老人過馬路。 (夏正鋒 攝)
“涼茶奶奶”徐桂梅37年如一日給路人送茶,成為當地佳話。 (張大樂 攝)
咸寧首個垃圾分類主題公園在十六潭公園亮相。
2025咸寧馬拉松。
11萬名市民主動調整出行計劃,2158名志愿者參與賽事服務……4月13日,2025咸寧馬拉松賽事上,一個個溫暖的細節標注著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馬拉松像一把刻刀,把咸寧人的熱忱刻成了文明的地標?!鼻皝韰①惖捻n國駐漢總領事河成柱由衷贊嘆。
自2021年以來,咸寧以高水平文明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持續改進創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提升治理效能,塑造城市風貌,成功摘得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歷經4年,首創首成。在文明的浸潤下,這座古老與現代交織的城市煥發蓬勃生機,300萬咸寧人民共同描繪出一幅“文明為魂、生態為底”的幸福畫卷。
砥礪奮進 上下同心
走進咸安區浮山街道楊下社區壟嶺鎮的“共享菜園”,微風送來泥土與蔬菜的清香,居民們正體驗著勞作的快樂。
這里曾經是一塊臟亂差的撂荒地,楊下社區結合居民需求,因地制宜將其改造成共享菜園,發展農旅融合,為荒地注入發展活力。
一片菜地的變遷,從一個側面反映著咸寧城市文明的蝶變。
2021年,咸寧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作為一個年輕的地級市,底子薄、基礎弱是創建之初擺在面前的難題。全市上下以“開局即決戰、起步就沖刺”的姿態,攻堅克難、久久為功、砥礪奮進。
從獲得“入場券”到成功摘得全國文明城市的桂冠,咸寧僅用了四年時間。在此次全省4個成功創建的地級城市中,咸寧建市最晚,創建時間最短。
文明創建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持續性的工程。為此,咸寧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龍頭工程”、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工程”、營造最優營商環境和最美城市形象的“品牌工程”來抓,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組長的創文領導小組,搭建“一辦十二組”的組織架構,高位推動、專班促動、各級聯動開展創建工作。
深耕底蘊,咸寧以文化為根,不斷擦亮“香城泉都”“中國桂花城”“三國文化”等金名片,讓人文歷史滋養城市氣質;以生態為脈,用推窗見綠的綠色福利培育文明自覺;以德治為魂,以好人、模范引領崇德向善,使美德善行蔚然成風。
長效常治,咸寧持續厚植文明好生態,以“群眾滿意是第一標準”,將“責任清單”轉化為“幸福賬單”,讓文明之水持久潤澤百姓。四年來,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開展專題督導調研65次,市區創文辦常態化督導點位1400余處,下發整改通知書845份,協調解決問題12000多個。開展“以篷換盔”“零違法獎勵”等特色活動,“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等主題宣傳。流動攤販被引入疏導區集中經營,占道經營、車輛亂停亂放等問題極大改善,夜經濟的煙火氣與文明味相得益彰。新增3.5萬個停車位,建成智慧停車管理平臺有效緩解停車難,通過智慧管理+文明引導,交通場站文明有序;創建全國文明村鎮6個、全國文明單位5家、全國文明家庭2家、全國文明校園1家。
從九龍治水到握指成拳,從問題導向到價值引領,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參與,從對標創建到內生發展,在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的牽引下,咸寧城市形象發生轉變,民生福祉得到改善,群眾素養持續提升,發展動能不斷集聚。
生態筑底 向綠而行
5月16日,走進即將建設完工的淦河綠道,滿目綠意,風光無限。
這條咸寧人民的母親河,曾因污染和侵占變得黑臭、淤塞。近年來,咸寧深入落實河湖長制,研究制定淦河保護條例,統籌推進水環境治理、水安全保障、水生態保護等工作,讓淦河重煥生機。2024年入選首批全國幸福河湖優秀案例,成為我省入選的唯一代表。
綠色是咸寧的底色,也是咸寧最大的潛力、最好的財富、最硬的品牌。咸寧將“綠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脈,以生態筑底,推動文明與發展的雙重蝶變,走出了一條向綠而行的發展之路。
綠色理念深入城市肌理。咸寧山川眾多、水網豐富、植被良好,為綠色發展奠定了基礎。2021年,咸寧提出建設“中國桂花城”。2023年,啟動自然生態公園城市標準化試點工作,2024年《公園城市建設評價指南》晉升國家標準。近四年,咸寧城區新增公園、步道、小游園百余個,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75平方米,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連續五年位居全省前列。在咸寧濕地吧公園,一棵160余年樹齡的國家三級古樹重陽木在建設中被完整保留。在桂花源景區,準大學生“蟾宮折桂”認養古桂花樹活動已連續舉辦三年。
綠色生活成為全民自覺。2023年5月,咸寧首個垃圾分類主題公園亮相,引導推動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截至目前,市區778個小區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居民知曉率達100%,投放準確率和參與率分別突破80%和90%。全市346家黨政機關成功創建節約型機關,創建率達87.15%,82家單位獲評國家級節約型機關?;A設施綠色化升級,截至2024年,全市充電樁數量達到12770個。在綠色的浸潤滋養下,“低碳出行”“節水節電”“光盤行動”等文明風尚深入人心。
綠色發展迸發強勁動能。咸寧依托綠色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把生態優勢變成發展勝勢,讓文明城市創建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整體提升支點建設的生態承載力。中國甘藍之鄉嘉魚,自主培育的甘藍新品種“思特丹”打破國外壟斷,成為長江流域越冬甘藍主栽品種,甘藍種子由90%依賴國外進口發展到70%自主培育。構建“5+4”現代化產業體系,其中大健康產業集群2024年產值突破850億元,市場主體2.1萬戶。向綠而行,咸寧宜居、宜業、宜養、宜游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人人執筆 小城大愛
2024年初,咸寧遭遇罕見冰凍雨雪天氣,全市12.4萬名志愿者戰冰雪、送溫暖。一夜之間,城市重回潔凈通暢。
2021年,咸寧街頭,消防車出警時遭遇晚高峰,路上私家車45度主動讓行,暢通生命通道,“教科書式讓行”沖上熱搜。
在通城街頭,“白車俠”杜志軍冒著危險頂住失控的SUV,阻止了重大車禍發生。在通山鄉村,95歲的“涼茶奶奶”徐桂梅義務送茶37年。
處處暖流涌動,人人熱情洋溢。在咸寧,小城有大愛。
小城大愛,源自信仰明燈的指引。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咸寧堅持培根鑄魂。近年來開展各類宣講活動2.4萬多場(次),輻射人群282.5萬人(次)。
小城大愛,源自榜樣力量的號召。近年來,咸寧選樹先進典型國家級13人,省級69人,市級678人,先后創建以“中國好人”續輝、范曉霞為代表的典型工作室15個,在全社會營造禮遇好人、模范的濃厚氛圍。榜樣引領下,崇德向善、見賢思齊蔚然成風,“好人文化”成為咸寧最溫暖的名片。
小城大愛,源自潤物無聲的滋養。近年來,咸寧制定施行《咸寧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廣泛推進“小手拉大手 文明一起走”等文明行動,加快提升市民文明素養和城市文明程度。同時,依托“我們的節日”“香城大舞臺”等文化活動以及農家書屋、香城書房等文化陣地持續輸送精神養料。依托1148個三級文明實踐陣地和1210個文明實踐點,開展活動4858場,服務群眾71.6萬人次,18個文明實踐特色項目入圍省級項目庫……在嘉魚縣潘家灣鎮四邑村,家家戶戶門口亮出家規家訓牌,以此方式傳承好家風,培育好民風。在咸安區,桂嫂說媒、集體婚禮倡導婚事簡辦,推進婚俗改革。
小城大愛,源自文明星火的傳遞。如同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盞燈點亮另一盞燈,一股向上向善的力量在咸寧蔓延傳遞。195名文明觀察員當起城市“啄木鳥”,發現解決問題1200余條,有力促進了城市治理能力和文明程度的提升。1.4萬余名桂鄉管家激活基層“自治引擎”,共同織密幸福網。32萬名學生成為文明行為宣傳員和監督員,以點滴言行影響家庭、輻射社會。63萬余名志愿者累計志愿服務時長327萬小時,累計開展活動5.1萬余場,帶動志愿服務蔚然成風。如今,文明的咸寧,人人爭做踐行者;“我們的城市”,人人都是主人翁。
人民至上 文明接力
紅綠燈會“呼吸”,堵車變“綠波”,早晚高峰通勤時間縮短三成……今年以來,咸寧公開向市民征求交通優化意見建議,綜合市民建議和調研結果,優化調整城區125個路口1100余套交通信號?!皼]想到竟然采納了我的建議,魚水路限期改造了?!毙虼宕迕耨R勝柏說。
漫步改造一新的月亮灣街區,淦河流淌的詩意與市井煙火交融。2023年,這條老街在廣泛征集民智民意后改造升級,改出一片景,繁華一條街,點亮一座城市,惠及一方百姓。
南昌路社區和諧小區鄰里驛站,志愿者正在為居民義剪。這里由5個“老破小”的小區合并而成,改造過程居民全程參與、監督。社區還培育了“幫幫鄰”志愿服務項目,服務轄區居民。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蔽拿鲃摻ㄖ?,咸寧始終以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為終極目標,始終以300萬市民為終極考官。
近年來,咸寧持續提升人居環境品質,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市區329個老舊小區實現“逆生長”;576個小區、614條背街小巷、32公里主次干道亮出天際線;治理主城區積水點58個,改造老舊管網40公里;整治“臟亂差”地塊216個,拆除圍擋186處;新增3.5萬個停車位,整治交通擁堵點40個;駕駛人頭盔佩戴率從30%提升至98%,電動車上牌率提升至99%。
系列舉措后,效果明顯。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連續2年位列全省首位,榮獲“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實踐典范”;推廣“兒童友好”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改造經驗至20所學校,其中第七小學“一米高度看世界——兒童友好共建共享提升學校周邊交通安全”改造項目榮獲廣州獎;城區亡人事故發生率同比下降40%。
文明創建,如同一場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針對文明建設,城市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去年一年,咸寧推動818個重點問題整改,持續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群眾安全感評價從原來的全省13名升至全省第4。
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不是終點,咸寧仍然在路上。站在新的起點,如今的咸寧,正大力實施幸福咸寧行動,開啟更高水平的文明征程,加快打造武漢都市圈綠色發展重要增長極,為建設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城市而奮斗。(湖北日報 策劃:咸寧市委宣傳部 咸寧市文明辦 撰文:周萱)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