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著“鄉音”,帶著“泥味”,理論宣講走進田間地頭;帶著“溫度”,伴著“深度”,實踐活動走進千家萬戶;摒棄陋習,培育新風,移風易俗浸潤群眾心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以來,襄陽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以培育文明實踐項目為抓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堅持高標準推進、高質量建設、高效率落實,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領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依托遍布城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組織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明實踐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弘揚文明新風,讓城鄉煥發生機勃勃新氣象。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覆蓋到哪里
一塊幕布、一臺投影儀、一排排小凳子,露天電影讓左鄰右舍相聚在小區廣場,享受“視覺盛宴”……每年,襄陽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公益電影放映活動都會陸續在全市各地開展?!肮骐娪?”活動給群眾帶來了一次次別致的觀影體驗,也讓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更接地氣、更聚人氣。文明如風,可傳溫暖;文明如雨,可播善行;文明如光,可照人心。
每周五上午,高新區七里河街道陳營社區質監站“紅色驛站”內,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不是事兒”志愿服務隊都會準時“出攤”。大到電飯鍋,小到插排,居民都可以找社區“不是事兒”志愿服務隊里的“鉗工”來幫忙修理。
少年宮課堂充滿歡聲笑語,農家書屋書香濃郁,社區暑期學堂有“知”有“味”……暑假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志愿服務隊分別前往鄉村學校少年宮支教,部分高校志愿服務隊以當地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依托,為農村學生提供學業輔導、親情陪伴、素質拓展、自護教育、思想引領、心理輔導等服務,1萬余名留守兒童受益。
文明是美好,是溫暖,更是力量。一處處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在襄陽落地生根,成為新晉網紅打卡點。近年來,襄陽市高標準建成1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11個所、2790個站,實現縣(市、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陣地100%全覆蓋。同時,結合襄陽實際,積極探索推行高校共建、“兩新”組織共建、文明單位共建,全市229個高校、社會組織、文明單位與25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結對共建,開展扶貧幫困、支教助學、環境保護等文明實踐活動6800余場次。襄陽市還整合各類資源,依托鄉村學校少年宮、公共文化設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公園廣場、交通場站等文化活動陣地和功能場館等,植入文明元素,融入場地現有功能,打造出1424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實踐廣場、實踐點,真正做到“群眾在哪里,新時代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讓更多文明新風尚在群眾身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群眾期待什么,文明實踐就回應什么
“百善孝為先,我會一直把尊老愛老、孝老敬親的好家風傳承下去……”一場別開生面的“身邊好人說好事”主題宣講活動在棗陽市劉升鎮李老灣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行,聽聞孝老愛親道德模范的事跡,在場群眾紛紛鼓掌、稱贊。庭院理論宣講會、板凳故事會、集體生日會……一系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讓村民群眾摒棄陳規陋習,提升文明素養,文明新風在鄉村落地生根。
襄陽市始終將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首要任務,累計培育道德模范、身邊好人、鄉土名嘴、本土專家等百姓宣講團3000多個,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中,棗陽市琚灣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組建“小紅苗”“雛鷹”“夕陽紅”“紅色傳人”“克繩義警”5支“紅色記憶”宣講隊,開展宣講1200余場次。保康縣“開林宣講室”面向省內外黨員干部群眾開展宣講3000余場次,受眾達30萬余人次。
今年2月12日,襄城區馬王廟社區精心組織開展“一碗湯圓一份情 鄰里和諧暖人心”文明實踐活動,吸引眾多居民參與。活動現場,大家圍坐在一起,有的揉面,有的調餡兒,有的搓湯圓,一片歡聲笑語。大家一邊分享湯圓制作技巧,一邊嘮著家常,場面甚是溫馨。這樣的活動讓鄰里情更濃、社區更和諧。
文化惠民潤民心。襄陽市聚焦群眾需求,精心打造活動載體,除了開展“我們的節日”文明實踐系列活動外,還舉辦廣場舞大賽、“中國農民豐收節”展演、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公益電影放映等群眾性文化活動,組建文藝隊伍近400支,開展文化惠民活動3300余場次,舉辦“道德講堂”活動4000余場次,受眾達35萬人次。
文明城市人民建,文明行為處處見。襄陽將每周五設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日”。2024年,襄陽市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組織志愿者開展清潔家園、政策宣傳、愛心幫扶等志愿服務活動2600多場次,推動文明實踐活動常態化、長效化。
2024年6月,我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大學生藝術盛會——全國第七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在襄陽舉行。這是該活動首次在非省會城市舉辦。205所高校的277支代表隊齊聚襄陽,共賞“襄陽好風日”。市民和網絡達人自發拍攝與大藝展有關的視頻,旨在講好襄陽故事,唱響襄陽好聲音,不斷提升襄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襄陽市持續加強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推動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襄陽創新推廣“時間存折”志愿服務品牌,把群眾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折算成時間單位和積分存儲起來,讓愛心善舉“有分值”、服務時長“可增值”、奉獻互助“有價值”。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注冊志愿者110萬余人,成立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組織511個,組建常態化志愿服務隊1.1萬余支;全市文明實踐所(站)發放“時間存折”100萬余個,志愿者開展“時間存折”志愿服務時長超過1400萬小時。
襄陽市聚焦“以文化人、化風成俗”,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做到了“群眾期待什么,文明實踐就回應什么”。
群眾需要什么,文明實踐就提供什么
襄陽市大力實施“文明實踐+”工程,聯動文旅、衛健、教育、科技、人社、民政等20多個部門,構建“資源共享、陣地共建、活動共聯、服務共融”的文明實踐生態,推動基層精神文明建設與民生服務深度融合。
今年3月9日,樊城區泛悅廣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學雷鋒·文明實踐我行動”襄陽市2025年“春鋒十里 襄遇有益”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公益集市活動在這里舉行。萌娃公益義賣、愛心義剪、健康義診、家電維修、非遺展示……一個個接地氣、聚人氣、冒熱氣的服務項目吸引群眾前來“趕集”。32個暖心攤位以“便民服務+文化體驗+公益惠民”的創新模式,讓雷鋒精神浸潤城市肌理。
“剪完頭發,整個人都精神了。志愿者的服務真貼心!”剛理完發的張師傅豎起大拇指,為志愿者點贊。
在科技智能展示區,機器人和機器狗展示吸引不少孩子觀看?!八鼈冋娴臅^!”大家目不轉睛地盯著正在表演的機器人和機器狗,舍不得離開。
市民魏先生在應急救護知識培訓區學習了心肺復蘇知識。
“這樣的活動太好了!”家住樊城區風華路社區的張大爺接受健康義診服務后笑著說。集市上的一個個攤位猶如一片片文明拼圖,組成一幅和諧的市井畫卷。
襄陽市堅持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做到“群眾需要什么,文明實踐就提供什么”。“一碗愛心粥,溫暖一座城”“行走在大山里的課堂”“周末爸媽”“吟誦襄陽”等一大批志愿服務品牌項目贏得廣泛贊譽。
2024年,襄陽市新建口袋公園12個,新增公園綠地面積223萬平方米;完成12個完整社區建設,改造老舊小區422個,完成城中村改造746戶,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房源2143套,完成既有住宅加裝電梯272部,惠及群眾10萬余人;改善18所學校的辦學條件,增加校舍84000平方米,新增學位14000余個;新增停車泊位11380個,新增充電樁12927個;改造城市道路20條、各類管網近600公里;新開通中心城區公交線路4條,優化調整13條;建設街道(鄉鎮)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10個、農村互助照料中心20個,為2000余戶特殊困難及低收入老年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讓數以萬計的老年人享受幸福晚年。
一項項聽民需、解民難,富有特色、充滿溫度的文明實踐活動在襄陽大地開展,為城市注入溫情與活力,讓老百姓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襄陽市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把老百姓的身邊事解決好,用忠誠擔當書寫以人民為中心的“民生答卷”,譜寫了一曲新時代文明實踐與群眾幸福生活共鳴的樂章。(襄陽日報 全媒體記者 張麗 通訊員 何桂軍)
發表時間:2025-05-27 來源:湖北文明網
和著“鄉音”,帶著“泥味”,理論宣講走進田間地頭;帶著“溫度”,伴著“深度”,實踐活動走進千家萬戶;摒棄陋習,培育新風,移風易俗浸潤群眾心田……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以來,襄陽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以培育文明實踐項目為抓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堅持高標準推進、高質量建設、高效率落實,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領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依托遍布城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組織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明實踐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弘揚文明新風,讓城鄉煥發生機勃勃新氣象。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覆蓋到哪里
一塊幕布、一臺投影儀、一排排小凳子,露天電影讓左鄰右舍相聚在小區廣場,享受“視覺盛宴”……每年,襄陽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公益電影放映活動都會陸續在全市各地開展?!肮骐娪?”活動給群眾帶來了一次次別致的觀影體驗,也讓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更接地氣、更聚人氣。文明如風,可傳溫暖;文明如雨,可播善行;文明如光,可照人心。
每周五上午,高新區七里河街道陳營社區質監站“紅色驛站”內,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不是事兒”志愿服務隊都會準時“出攤”。大到電飯鍋,小到插排,居民都可以找社區“不是事兒”志愿服務隊里的“鉗工”來幫忙修理。
少年宮課堂充滿歡聲笑語,農家書屋書香濃郁,社區暑期學堂有“知”有“味”……暑假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志愿服務隊分別前往鄉村學校少年宮支教,部分高校志愿服務隊以當地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依托,為農村學生提供學業輔導、親情陪伴、素質拓展、自護教育、思想引領、心理輔導等服務,1萬余名留守兒童受益。
文明是美好,是溫暖,更是力量。一處處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在襄陽落地生根,成為新晉網紅打卡點。近年來,襄陽市高標準建成1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11個所、2790個站,實現縣(市、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陣地100%全覆蓋。同時,結合襄陽實際,積極探索推行高校共建、“兩新”組織共建、文明單位共建,全市229個高校、社會組織、文明單位與25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結對共建,開展扶貧幫困、支教助學、環境保護等文明實踐活動6800余場次。襄陽市還整合各類資源,依托鄉村學校少年宮、公共文化設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公園廣場、交通場站等文化活動陣地和功能場館等,植入文明元素,融入場地現有功能,打造出1424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實踐廣場、實踐點,真正做到“群眾在哪里,新時代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讓更多文明新風尚在群眾身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群眾期待什么,文明實踐就回應什么
“百善孝為先,我會一直把尊老愛老、孝老敬親的好家風傳承下去……”一場別開生面的“身邊好人說好事”主題宣講活動在棗陽市劉升鎮李老灣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行,聽聞孝老愛親道德模范的事跡,在場群眾紛紛鼓掌、稱贊。庭院理論宣講會、板凳故事會、集體生日會……一系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讓村民群眾摒棄陳規陋習,提升文明素養,文明新風在鄉村落地生根。
襄陽市始終將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首要任務,累計培育道德模范、身邊好人、鄉土名嘴、本土專家等百姓宣講團3000多個,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中,棗陽市琚灣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組建“小紅苗”“雛鷹”“夕陽紅”“紅色傳人”“克繩義警”5支“紅色記憶”宣講隊,開展宣講1200余場次。??悼h“開林宣講室”面向省內外黨員干部群眾開展宣講3000余場次,受眾達30萬余人次。
今年2月12日,襄城區馬王廟社區精心組織開展“一碗湯圓一份情 鄰里和諧暖人心”文明實踐活動,吸引眾多居民參與。活動現場,大家圍坐在一起,有的揉面,有的調餡兒,有的搓湯圓,一片歡聲笑語。大家一邊分享湯圓制作技巧,一邊嘮著家常,場面甚是溫馨。這樣的活動讓鄰里情更濃、社區更和諧。
文化惠民潤民心。襄陽市聚焦群眾需求,精心打造活動載體,除了開展“我們的節日”文明實踐系列活動外,還舉辦廣場舞大賽、“中國農民豐收節”展演、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公益電影放映等群眾性文化活動,組建文藝隊伍近400支,開展文化惠民活動3300余場次,舉辦“道德講堂”活動4000余場次,受眾達35萬人次。
文明城市人民建,文明行為處處見。襄陽將每周五設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日”。2024年,襄陽市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組織志愿者開展清潔家園、政策宣傳、愛心幫扶等志愿服務活動2600多場次,推動文明實踐活動常態化、長效化。
2024年6月,我國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大學生藝術盛會——全國第七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在襄陽舉行。這是該活動首次在非省會城市舉辦。205所高校的277支代表隊齊聚襄陽,共賞“襄陽好風日”。市民和網絡達人自發拍攝與大藝展有關的視頻,旨在講好襄陽故事,唱響襄陽好聲音,不斷提升襄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襄陽市持續加強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推動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襄陽創新推廣“時間存折”志愿服務品牌,把群眾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折算成時間單位和積分存儲起來,讓愛心善舉“有分值”、服務時長“可增值”、奉獻互助“有價值”。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注冊志愿者110萬余人,成立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組織511個,組建常態化志愿服務隊1.1萬余支;全市文明實踐所(站)發放“時間存折”100萬余個,志愿者開展“時間存折”志愿服務時長超過1400萬小時。
襄陽市聚焦“以文化人、化風成俗”,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做到了“群眾期待什么,文明實踐就回應什么”。
群眾需要什么,文明實踐就提供什么
襄陽市大力實施“文明實踐+”工程,聯動文旅、衛健、教育、科技、人社、民政等20多個部門,構建“資源共享、陣地共建、活動共聯、服務共融”的文明實踐生態,推動基層精神文明建設與民生服務深度融合。
今年3月9日,樊城區泛悅廣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學雷鋒·文明實踐我行動”襄陽市2025年“春鋒十里 襄遇有益”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公益集市活動在這里舉行。萌娃公益義賣、愛心義剪、健康義診、家電維修、非遺展示……一個個接地氣、聚人氣、冒熱氣的服務項目吸引群眾前來“趕集”。32個暖心攤位以“便民服務+文化體驗+公益惠民”的創新模式,讓雷鋒精神浸潤城市肌理。
“剪完頭發,整個人都精神了。志愿者的服務真貼心!”剛理完發的張師傅豎起大拇指,為志愿者點贊。
在科技智能展示區,機器人和機器狗展示吸引不少孩子觀看?!八鼈冋娴臅^!”大家目不轉睛地盯著正在表演的機器人和機器狗,舍不得離開。
市民魏先生在應急救護知識培訓區學習了心肺復蘇知識。
“這樣的活動太好了!”家住樊城區風華路社區的張大爺接受健康義診服務后笑著說。集市上的一個個攤位猶如一片片文明拼圖,組成一幅和諧的市井畫卷。
襄陽市堅持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做到“群眾需要什么,文明實踐就提供什么”?!耙煌霅坌闹?,溫暖一座城”“行走在大山里的課堂”“周末爸媽”“吟誦襄陽”等一大批志愿服務品牌項目贏得廣泛贊譽。
2024年,襄陽市新建口袋公園12個,新增公園綠地面積223萬平方米;完成12個完整社區建設,改造老舊小區422個,完成城中村改造746戶,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房源2143套,完成既有住宅加裝電梯272部,惠及群眾10萬余人;改善18所學校的辦學條件,增加校舍84000平方米,新增學位14000余個;新增停車泊位11380個,新增充電樁12927個;改造城市道路20條、各類管網近600公里;新開通中心城區公交線路4條,優化調整13條;建設街道(鄉鎮)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10個、農村互助照料中心20個,為2000余戶特殊困難及低收入老年人家庭進行適老化改造,讓數以萬計的老年人享受幸福晚年。
一項項聽民需、解民難,富有特色、充滿溫度的文明實踐活動在襄陽大地開展,為城市注入溫情與活力,讓老百姓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襄陽市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把老百姓的身邊事解決好,用忠誠擔當書寫以人民為中心的“民生答卷”,譜寫了一曲新時代文明實踐與群眾幸福生活共鳴的樂章。(襄陽日報 全媒體記者 張麗 通訊員 何桂軍)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