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社區引入“專業社工+志愿服務” 用溫暖詮釋厚道精神

A-   A+
發表時間:2025年05月08日    來源:湖北文明網

荊門,一座充滿溫情的城市,“厚道”是其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掇刀區白廟街道長源熱電社區作為典型老齡化社區,通過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務活動,將“厚道荊門”的精神內核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為民服務行動。近年來,在關愛老年人方面,形成了“智暖銀齡”志愿服務品牌,用青春的溫度溫暖夕陽的歲月,成為“厚道”文化的生動實踐。

從個人善舉到社區共治

長源熱電社區的志愿服務工作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社區內許多居民深受荊門義工聯創始人嚴昌筠的影響,這位國能長源荊門發電有限公司職工自1998年加入志愿服務行列以來,踏遍荊門66個社區和100多個村組,幫助了無數困難群眾。嚴昌筠的公益理念,在長源熱電社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長源熱電社區設立了嚴昌筠工作室,鏈接荊門義工聯、荊門市志愿者聯合會、熱電廠學雷鋒志愿服務隊等多方資源,以“專業社工+志愿服務”的高起點模式,引領社區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

目前,長源熱電社區已組建了10支各具特色的志愿者服務隊,注冊志愿者600余人。這些“紅馬甲”活躍在社區的每個角落,形成了“群眾點單、站所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的“四單服務”機制。從為高齡老人代購生活用品到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從義務理發到家電維修,志愿者的服務既解決了老人的實際困難,更傳遞了荊門人特有的厚道與溫情。

科技賦能下的智慧助老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而來的今天,長源熱電社區的志愿服務并未停留在傳統的“出力氣、送溫暖”層面,而是積極探索“科技+公益”創新模式,讓厚道文化與時俱進,“智暖銀齡”志愿服務隊就是這一創新模式的典型代表。這支由荊楚理工學院食品與生物學院學生、荊門益動社工、社區青年組成的隊伍,針對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網絡詐騙”等問題,開發了一系列智慧助老服務。每周一次的“流動課桌”,耐心教老人們“人臉識別”等技術,幫助完成養老生存認證。這種將技術溫度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的服務方式,展現了新時代荊門厚道文化的創新內涵。

社區還將失能老人、空巢老人等納入“智慧關愛”系統并開通“一鍵式”求助服務,老人若遇緊急情況,可通過該系統實現“一鍵可視報警”。系統升級后,還會將義務理發、家電維修、修車、開鎖等便民服務一并植入,實現“科技為老、智慧護老”的服務升級。

厚道文化滋養社區生態

長源熱電社區的志愿服務能夠持續開展,得益于構建了“社區主導、多元參與、資源共享”的共治格局,這種格局的形成與荊門特有的厚道民風密不可分。

2023年以來,長源熱電社區探索鄰里互助新模式,組織居民成立了“老徒弟愛心公社”“微心愿”圓夢、“黃手環”行動小組、“智暖銀齡”智慧助老等志愿服務隊。由專業社工機構荊門藍天社工孵化的“老徒弟愛心公社”義剪服務隊,定期為社區老人提供免費理發服務,已成為社區一道溫暖的風景線。荊門市紅十字賑災救助志愿服務隊攜手長源熱電社區“微心愿”圓夢志愿服務隊開展“點亮微心愿,情暖夕陽行”愛心活動,為社區特困人員贈送愛心護理包。社區聯合荊門益動社工黃手環項目組及武漢理工大學“飛馳青春”汽車文化服務隊,為轄區內60周歲以上老人免費發放黃手環,點亮老人們的回家路。這種全方位、多層次的為老服務體系,讓厚道文化在社區治理中得到充分體現。

為了進一步優化社區志愿服務生態,2025年3月,長源熱電社區設立了“雷鋒驛站”,常態化收集需求,在社區做好事就能領取“雷鋒能量包”,讓便民服務更精準,讓資源循環更順暢,讓志愿服務持續傳遞溫暖。

志愿服務傳承厚道精神

“感謝社區和志愿者們的關心與幫助,這個黃手環真是太好了,以后我們出門就不怕迷路了?!痹?024年的“黃手環”行動中,荊門市志愿者聯合會會長嚴昌筠帶著兒子——武漢理工大學“飛馳青春”汽車文化服務隊隊長嚴少陽親自為老人們講解使用方法,一位參與活動的老人激動地說。這種父子兩代共同投身公益的場景,恰是荊門厚道文化代際傳承的寫照。

“老徒弟愛心公社”通過“體驗式師徒制”培養本土志愿服務力量,以“1名師傅+3名徒弟”小組形式,形成了每月2次常態化服務機制,包括社區集中義剪和為特殊困難老人上門服務兩種形式。截至2025年4月,“老徒弟愛心公社”已累計為轄區高齡老人、行動不便者等居民提供義剪服務1200余人次。“發電”精神從企業延伸到社區,形成“人人可參與、溫暖不斷電”的志愿服務生態。

每周五下午與江山小學開展“小手拉大手”共建活動——“紅領巾”評選“五好樓棟”,組織學生及家長共同參與環境整治、垃圾分類、愛心幫扶等義務勞動。這種“黨員帶團員、團員帶家庭成員”的傳幫帶模式,讓厚道精神在代際傳遞中生生不息。

厚道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與時俱進、在于落地生根、在于人人可為,長源熱電社區的“紅馬甲”們用平凡行動書寫不凡故事,讓厚道文化在社區治理中充分體現。(荊門晚報 記者 朱小明 通訊員 程路瑤)

責任編輯:王炯

荊門:社區引入“專業社工+志愿服務” 用溫暖詮釋厚道精神

發表時間:2025-05-08 來源:湖北文明網

荊門,一座充滿溫情的城市,“厚道”是其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掇刀區白廟街道長源熱電社區作為典型老齡化社區,通過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務活動,將“厚道荊門”的精神內核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為民服務行動。近年來,在關愛老年人方面,形成了“智暖銀齡”志愿服務品牌,用青春的溫度溫暖夕陽的歲月,成為“厚道”文化的生動實踐。

從個人善舉到社區共治

長源熱電社區的志愿服務工作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社區內許多居民深受荊門義工聯創始人嚴昌筠的影響,這位國能長源荊門發電有限公司職工自1998年加入志愿服務行列以來,踏遍荊門66個社區和100多個村組,幫助了無數困難群眾。嚴昌筠的公益理念,在長源熱電社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長源熱電社區設立了嚴昌筠工作室,鏈接荊門義工聯、荊門市志愿者聯合會、熱電廠學雷鋒志愿服務隊等多方資源,以“專業社工+志愿服務”的高起點模式,引領社區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

目前,長源熱電社區已組建了10支各具特色的志愿者服務隊,注冊志愿者600余人。這些“紅馬甲”活躍在社區的每個角落,形成了“群眾點單、站所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的“四單服務”機制。從為高齡老人代購生活用品到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機,從義務理發到家電維修,志愿者的服務既解決了老人的實際困難,更傳遞了荊門人特有的厚道與溫情。

科技賦能下的智慧助老

在數字化浪潮席卷而來的今天,長源熱電社區的志愿服務并未停留在傳統的“出力氣、送溫暖”層面,而是積極探索“科技+公益”創新模式,讓厚道文化與時俱進,“智暖銀齡”志愿服務隊就是這一創新模式的典型代表。這支由荊楚理工學院食品與生物學院學生、荊門益動社工、社區青年組成的隊伍,針對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網絡詐騙”等問題,開發了一系列智慧助老服務。每周一次的“流動課桌”,耐心教老人們“人臉識別”等技術,幫助完成養老生存認證。這種將技術溫度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的服務方式,展現了新時代荊門厚道文化的創新內涵。

社區還將失能老人、空巢老人等納入“智慧關愛”系統并開通“一鍵式”求助服務,老人若遇緊急情況,可通過該系統實現“一鍵可視報警”。系統升級后,還會將義務理發、家電維修、修車、開鎖等便民服務一并植入,實現“科技為老、智慧護老”的服務升級。

厚道文化滋養社區生態

長源熱電社區的志愿服務能夠持續開展,得益于構建了“社區主導、多元參與、資源共享”的共治格局,這種格局的形成與荊門特有的厚道民風密不可分。

2023年以來,長源熱電社區探索鄰里互助新模式,組織居民成立了“老徒弟愛心公社”“微心愿”圓夢、“黃手環”行動小組、“智暖銀齡”智慧助老等志愿服務隊。由專業社工機構荊門藍天社工孵化的“老徒弟愛心公社”義剪服務隊,定期為社區老人提供免費理發服務,已成為社區一道溫暖的風景線。荊門市紅十字賑災救助志愿服務隊攜手長源熱電社區“微心愿”圓夢志愿服務隊開展“點亮微心愿,情暖夕陽行”愛心活動,為社區特困人員贈送愛心護理包。社區聯合荊門益動社工黃手環項目組及武漢理工大學“飛馳青春”汽車文化服務隊,為轄區內60周歲以上老人免費發放黃手環,點亮老人們的回家路。這種全方位、多層次的為老服務體系,讓厚道文化在社區治理中得到充分體現。

為了進一步優化社區志愿服務生態,2025年3月,長源熱電社區設立了“雷鋒驛站”,常態化收集需求,在社區做好事就能領取“雷鋒能量包”,讓便民服務更精準,讓資源循環更順暢,讓志愿服務持續傳遞溫暖。

志愿服務傳承厚道精神

“感謝社區和志愿者們的關心與幫助,這個黃手環真是太好了,以后我們出門就不怕迷路了?!痹?024年的“黃手環”行動中,荊門市志愿者聯合會會長嚴昌筠帶著兒子——武漢理工大學“飛馳青春”汽車文化服務隊隊長嚴少陽親自為老人們講解使用方法,一位參與活動的老人激動地說。這種父子兩代共同投身公益的場景,恰是荊門厚道文化代際傳承的寫照。

“老徒弟愛心公社”通過“體驗式師徒制”培養本土志愿服務力量,以“1名師傅+3名徒弟”小組形式,形成了每月2次常態化服務機制,包括社區集中義剪和為特殊困難老人上門服務兩種形式。截至2025年4月,“老徒弟愛心公社”已累計為轄區高齡老人、行動不便者等居民提供義剪服務1200余人次?!鞍l電”精神從企業延伸到社區,形成“人人可參與、溫暖不斷電”的志愿服務生態。

每周五下午與江山小學開展“小手拉大手”共建活動——“紅領巾”評選“五好樓棟”,組織學生及家長共同參與環境整治、垃圾分類、愛心幫扶等義務勞動。這種“黨員帶團員、團員帶家庭成員”的傳幫帶模式,讓厚道精神在代際傳遞中生生不息。

厚道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與時俱進、在于落地生根、在于人人可為,長源熱電社區的“紅馬甲”們用平凡行動書寫不凡故事,讓厚道文化在社區治理中充分體現。(荊門晚報 記者 朱小明 通訊員 程路瑤)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

欧美人牲a欧美精品,久久理论片午夜琪琪电影网,国产精品免费区二区三区观看,亚洲另类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