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轉化的辯證法——以堰河村之變為例

A-   A+
發表時間:2025年03月25日    來源:湖北文明網

□ 涂世平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重訪余村,見證了美麗鄉村建設在余村變成了現實。20年來,“兩山”理念在理論和實踐中相互作用,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窮鄉僻壤到生態惠民,從貧窮落后到富裕安康,從綠色立業到全面振興,一幅中國式現代化農村新圖景正在鄂西北小山村堰河呈現。這些年,堰河村持續踐行“兩山”理念,如今已初步成勢見效,其核心之法就是積極探索“兩山”轉化的創新路徑,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鄉村振興的良性互動,把理論自信變成實踐自信,用實踐自信詮釋理論自信。

生態資源是本底

守住綠水青山,就守住了發展潛力

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GDP。實踐證明,哪里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建設、合理開發和經營,哪里就會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守住了多少綠水青山,就守住了多大的發展潛力。要結合本地特征和實際情況,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積極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發展形式,在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分類實施中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利用和地區經濟綠色發展,探索具有自身特點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徑,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堰河村30多年如一日,堅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先后發展茶園1200多畝、栽植歐楊等速生林3萬株,同時栽種杜仲、杉樹、板栗等多種經濟作物,2.1萬畝山場全部披上綠裝,森林覆蓋率達81%以上,生態產業成為村民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走出了一條“山水變風景、資源變資本、產品變商品、農民變股民”的綠色發展之路。

多元發展拓空間

唱好綠意濃與產業旺的雙重奏

鄉村在發展過程中要踐行“兩山”理念,必須找到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平衡點,堅持多元發展。要將生態與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產業有機融合,深度挖掘生態資源的潛在價值,拓展生態產品的價值空間。

堰河村緊跟時代步伐,積極踐行多元發展理念,將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貫穿工作始終。上世紀90年代初,為改變村集體經濟落后面貌,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發動群眾架橋、修路,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生態旅游奠定了堅實基礎;21世紀初,率先搶抓新農村建設機遇,成立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從種植茶葉、垃圾分類發展到農家樂、農產品深加工和銷售;后把握鄉村振興機遇,發展鄉村旅游和培訓經濟,形成了全產業鏈條發展模式,走上了“三產融合”之路。曾經種下的“常青樹”,現在變成了“搖錢樹”。2024年,全年游客接待量60多萬人次,其中接待培訓10萬余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過億元。

聯動發展增后勁

先富帶后富,強村帶弱村

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堅持聯動發展則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策略。不同村莊之間資源稟賦存異、產業基礎有別、發展條件不同,應堅持村與村之間聯動發展,為先富帶后富、強村帶弱村提供便利條件,推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堰河村始終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聯動發展,促進村民共同建設、共同發展、共享成果。同時,與周邊村莊共同打造旅游線路,整合旅游資源,實現了客源互送、優勢互補。注冊成立堰河生態旅游專業合作社,探索了“統分結合”的合作經營機制?!敖y”,就是依托合作社實行“四統一”:統一領導、統一培訓、統一標準、統一品牌?!胺帧?,就是在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基礎上,尊重村民自主經營權。合作社先后3次對部分農戶進行增股,對困難農戶實行無償配股,2024年,全村農戶100%加入到合作社,合作社純收入320萬元,分紅比率達55%。

久久為功是關鍵

不怕慢,就怕站,積小勝為大勝

“兩山”理念講的是“生態之山”與“經濟之山”,在推動“兩山”轉化的過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只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努力,不斷積累經驗,才能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堅持因地制宜與久久為功相統一,做強鄉村特色產業,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宜商則商,積極探索發展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新路徑、新辦法。

很多工作,看似慢,實則快且穩。其中的法門,就是不急功近利,但求厚積薄發。30多年來,堰河村堅持不怕慢,就怕站,積小勝為大勝,從整治環境到建設美麗鄉村,從改善交通條件到發展旅游產業,黨員干部始終攻堅破難敢擔當,苦干實干抓落實。自2003年起,從垃圾分類入手,從房前屋后管起,久久為功、一抓到底,逐步改變了群眾的生活習慣、思想觀念,全村十幾年堅持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在改善環境衛生的同時,也帶動了旅游業和觀光農業的良性發展。

黨建引領是根本

把“堅強堡壘”筑在基層一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要堅持以“黨建紅”引領“生態綠”、守護“環境美”,讓黨旗高高飄揚,讓黨支部成為堅強堡壘,讓黨員干部以昂揚姿態投身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堰河村創新推出“三三制”管理機制,即建立村黨委、村委會、經濟組織“三位一體”的組織架構,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和合作社理事長由一人擔任,“兩委”班子成員兼任合作社理事。建立村黨委會議議事、村民代表大會定事、村民委員會理事的“三會治事”機制,村黨委實施決策的組織權,保證要事必議;村民代表大會實施決策的表決權,保證議而能決;村委會實施決策的執行權,保證決而能行。實行支部聯產業、干部聯項目、黨員聯農戶“三聯共建”,形成了聚民心、集民智、匯民力、抓發展的合力。

谷城縣通過典型引路,總結推廣堰河村鄉村振興工作經驗,持續開展“富民強村”標兵競賽,選樹一批“閔洪艷式”農村黨支部書記,培育一批“堰河式”鄉村振興示范村,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促進全縣鄉村全面振興,為推進強縣工程、打通生態價值轉化“堵點”提供了有益借鑒。

(作者系谷城縣委書記、縣長)

責任編輯:王炯

“兩山”轉化的辯證法——以堰河村之變為例

發表時間:2025-03-25 來源:湖北文明網

□ 涂世平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重訪余村,見證了美麗鄉村建設在余村變成了現實。20年來,“兩山”理念在理論和實踐中相互作用,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窮鄉僻壤到生態惠民,從貧窮落后到富裕安康,從綠色立業到全面振興,一幅中國式現代化農村新圖景正在鄂西北小山村堰河呈現。這些年,堰河村持續踐行“兩山”理念,如今已初步成勢見效,其核心之法就是積極探索“兩山”轉化的創新路徑,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鄉村振興的良性互動,把理論自信變成實踐自信,用實踐自信詮釋理論自信。

生態資源是本底

守住綠水青山,就守住了發展潛力

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GDP。實踐證明,哪里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建設、合理開發和經營,哪里就會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守住了多少綠水青山,就守住了多大的發展潛力。要結合本地特征和實際情況,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積極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發展形式,在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分類實施中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利用和地區經濟綠色發展,探索具有自身特點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徑,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堰河村30多年如一日,堅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先后發展茶園1200多畝、栽植歐楊等速生林3萬株,同時栽種杜仲、杉樹、板栗等多種經濟作物,2.1萬畝山場全部披上綠裝,森林覆蓋率達81%以上,生態產業成為村民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走出了一條“山水變風景、資源變資本、產品變商品、農民變股民”的綠色發展之路。

多元發展拓空間

唱好綠意濃與產業旺的雙重奏

鄉村在發展過程中要踐行“兩山”理念,必須找到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平衡點,堅持多元發展。要將生態與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產業有機融合,深度挖掘生態資源的潛在價值,拓展生態產品的價值空間。

堰河村緊跟時代步伐,積極踐行多元發展理念,將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貫穿工作始終。上世紀90年代初,為改變村集體經濟落后面貌,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發動群眾架橋、修路,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生態旅游奠定了堅實基礎;21世紀初,率先搶抓新農村建設機遇,成立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從種植茶葉、垃圾分類發展到農家樂、農產品深加工和銷售;后把握鄉村振興機遇,發展鄉村旅游和培訓經濟,形成了全產業鏈條發展模式,走上了“三產融合”之路。曾經種下的“常青樹”,現在變成了“搖錢樹”。2024年,全年游客接待量60多萬人次,其中接待培訓10萬余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過億元。

聯動發展增后勁

先富帶后富,強村帶弱村

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之路,堅持聯動發展則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策略。不同村莊之間資源稟賦存異、產業基礎有別、發展條件不同,應堅持村與村之間聯動發展,為先富帶后富、強村帶弱村提供便利條件,推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堰河村始終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聯動發展,促進村民共同建設、共同發展、共享成果。同時,與周邊村莊共同打造旅游線路,整合旅游資源,實現了客源互送、優勢互補。注冊成立堰河生態旅游專業合作社,探索了“統分結合”的合作經營機制?!敖y”,就是依托合作社實行“四統一”:統一領導、統一培訓、統一標準、統一品牌?!胺帧?,就是在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基礎上,尊重村民自主經營權。合作社先后3次對部分農戶進行增股,對困難農戶實行無償配股,2024年,全村農戶100%加入到合作社,合作社純收入320萬元,分紅比率達55%。

久久為功是關鍵

不怕慢,就怕站,積小勝為大勝

“兩山”理念講的是“生態之山”與“經濟之山”,在推動“兩山”轉化的過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只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努力,不斷積累經驗,才能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堅持因地制宜與久久為功相統一,做強鄉村特色產業,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游則游、宜商則商,積極探索發展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新路徑、新辦法。

很多工作,看似慢,實則快且穩。其中的法門,就是不急功近利,但求厚積薄發。30多年來,堰河村堅持不怕慢,就怕站,積小勝為大勝,從整治環境到建設美麗鄉村,從改善交通條件到發展旅游產業,黨員干部始終攻堅破難敢擔當,苦干實干抓落實。自2003年起,從垃圾分類入手,從房前屋后管起,久久為功、一抓到底,逐步改變了群眾的生活習慣、思想觀念,全村十幾年堅持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在改善環境衛生的同時,也帶動了旅游業和觀光農業的良性發展。

黨建引領是根本

把“堅強堡壘”筑在基層一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币獔猿忠浴包h建紅”引領“生態綠”、守護“環境美”,讓黨旗高高飄揚,讓黨支部成為堅強堡壘,讓黨員干部以昂揚姿態投身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堰河村創新推出“三三制”管理機制,即建立村黨委、村委會、經濟組織“三位一體”的組織架構,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和合作社理事長由一人擔任,“兩委”班子成員兼任合作社理事。建立村黨委會議議事、村民代表大會定事、村民委員會理事的“三會治事”機制,村黨委實施決策的組織權,保證要事必議;村民代表大會實施決策的表決權,保證議而能決;村委會實施決策的執行權,保證決而能行。實行支部聯產業、干部聯項目、黨員聯農戶“三聯共建”,形成了聚民心、集民智、匯民力、抓發展的合力。

谷城縣通過典型引路,總結推廣堰河村鄉村振興工作經驗,持續開展“富民強村”標兵競賽,選樹一批“閔洪艷式”農村黨支部書記,培育一批“堰河式”鄉村振興示范村,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促進全縣鄉村全面振興,為推進強縣工程、打通生態價值轉化“堵點”提供了有益借鑒。

(作者系谷城縣委書記、縣長)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

欧美人牲a欧美精品,久久理论片午夜琪琪电影网,国产精品免费区二区三区观看,亚洲另类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