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在“三八”國際婦女節當天,由羅田縣文化和旅游局、羅田縣燕兒谷景區主辦,駱駝坳鎮政府、羅田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及羅田縣旅游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協辦的“花漾燕兒谷 味蕾非遺游”春日嘉年華活動,在羅田燕兒谷景區盛大啟幕。
“羅田的春天,是山水的詩,是田園的畫,是舌尖的味,更是心中的情。無論您是來尋找寧靜,還是來感受熱情,羅田都會以最美的姿態迎接您?!绷_田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王雅萍進行了羅田春季旅游線路推介,讓現場游客對羅田的春日美景與特色旅游項目充滿了向往。
近幾年,羅田縣以“全域旅游”為引領,以“非遺活態傳承”為紐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成功承辦全國京劇創作座談會、首屆“余三勝杯”全國京劇票友大會、燕兒谷“云集市”線上趕大集等活動;非遺工坊遍地開花,板栗宴、吊鍋節登上央視熒屏,羅田民歌入選省級非遺名錄。
梅嶺姹紫嫣紅美如畫。
花田與國潮交織的文化盛宴
初春三月,正是踏青賞花的好時節,羅田的賞花季如約而至。
紅梅、白梅、綠萼梅等萬株盛開,掛滿枝頭迎接八方游客,燕兒谷賞花游客絡繹不絕。
“我特別喜歡梅花,太美了!”來自河南的游客韋女士和朋友一起賞花,領略春日之美。燕兒谷的美景也讓黃石游客陳女士贊嘆不已:“這里的梅花非常漂亮,我要介紹更多的朋友來羅田旅游,來燕兒谷欣賞美麗的春花。”
當天,“百花仙子”身著華服、點染花鈿,翩若驚鴻踏春而來,邀請游客巡游賞花、沉浸互動。此外,活動現場還有國風表演、花卉猜謎、傳統民俗互動、國風集市等精彩活動,讓游客盡情感受春日花境、國風雅韻。
為了迎接賞梅季的到來,燕兒谷景區提前做好了各項準備工作,完善了旅游配套設施,增加了停車位,為游客提供更加舒適的旅游體驗。近期,燕兒谷以花為媒、以景為伴,每周末都有門票福利,將開展“花神賞花”“國風風華鑒賞”國風雅集等活動。
同時,作為湖北省電商助農新模式“鄉村云集市”的發祥地,燕兒谷不僅吸引了眾多游客來打卡、拍視頻,每天燕兒谷“云集市”線上線下趕大集人氣火爆,羅田的助農主播也將直播間搬到了梅嶺上。
“優美的場景吸引直播間的眼球,流量就會比平時要翻幾倍。”駱駝坳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白安會介紹,直播間搬到了花叢當中來,這段時間游客比較多,貨也賣得好粉絲量也增加了,梅嶺主景區每天接待游客三四千人次。
熱氣騰騰的軟萩粑、南瓜粑吸引游客。
體味“當味蕾遇上花蕾”
在燕兒谷鄉愁廣場中心,20余個非遺美食攤位氤氳著誘人香氣,成為了活動中的熱門打卡點。
“原來這叫印子粑啊,太可愛了?!眮碜渣S梅的游客張女士拿起剛做好的兔子造型印子粑愛不釋手。
羅田印子粑主要用于小孩一周歲生日的時候抓周用的。印子粑在民間有多種叫法,有叫印花粑的,也有叫破粉粑的。制作工藝也十分講究,從粑印里面脫模,再點上紅點。印花粑有龍、魚兒、兔子、荷葉粑、樅球、牛兒、老虎等花樣。2023年,“印子粑制作技藝”被評為第七批黃岡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春天山間田野軟萩草茂盛,吃軟萩粑的傳統習俗在黃岡源遠流長,承載著家鄉的情懷,也寄托著人們對春天的深深眷戀。作為春天的第一口鮮——軟萩粑閃亮登場?!敖o我來兩個。”“我要10個打包帶走?!眲偝鰻t的軟萩粑熱氣騰騰,獨特的清香吸引游客駐足。
羅田雪花粑軟糯清甜,鴨蛋酥Q彈香糯,每一口都挑動著食客們的味蕾,將羅田的傳統風味展現得淋漓盡致?,F場還有手打糍粑、石磨豆腐等體驗項目,讓長期生活在都市的人們有機會重溫農耕智慧,感受傳統美食制作過程中的質樸與樂趣。
“早知道有這么多的美食,我就不吃早飯了。”來自黃石的游客張先生,在品嘗過各種羅田粑粑后,又來上一碗自己親手磨的豆腐腦,收獲滿滿。
來燕兒谷農家樂必點的羅田吊鍋供不應求,臘肉、豆腐、青菜等,在火爐上慢慢燉煮,香氣四溢,搭配各種食材的羅田吊鍋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使用生鐵鑄成的鍋,圍坐在火爐旁享用吊鍋,不僅是一種美食體驗,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精彩紛呈的羅田非遺表演。
千年文脈煥發新的生機
民俗歌舞《鬧五更》《撩歌》有著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歡快的節奏,用原生態的演繹帶觀眾感受大別山深處的民俗風情;黃梅戲小聯唱《手提羊毫》唱腔婉轉動人,旋律悠揚,不僅展現了文人墨客的風雅與情懷,也讓觀眾感受到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活動現場還進行了有獎問答活動,現場派發等京劇手辦、折扇等羅田文創產品,將活動氣氛推向高潮。
大別山刺繡傳承人飛針走線,演繹“以布為紙、以線當墨”的東方美學;竹編藝人巧手翻飛,將普通篾條幻化為精美竹器,引得孩童雀躍圍觀……“賞花經濟”與“非遺活化”相結合,利用綠水青山作為背景,賦予傳統文化新的表現形式。
“第一次嘗試很有意思?!眮碜晕錆h的游客李女士在非遺傳承人手把手的指導下,親手制作一件件獨一無二的傳統工藝品。這種結合不僅提升了游客的體驗感,也為非遺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燕兒谷鄉村工匠學校培養了一大批非遺傳人,篾匠、木匠、畫匠、花匠、鐵匠、酒匠、石匠、陶匠等工匠師傅學習制作手工藝產品,讓非遺文化資源發揮出成倍的經濟效益。同時在各類節日、活動中融入非遺元素,不斷擴大影響力。
羅田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遍布各鄉鎮,總量近1000個,項目有130多種,涵蓋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技藝、傳統體育等10大門類。近幾年來,羅田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要求,推進非遺傳承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黃岡日報 記者 吳婭婷 周偉 攝影 記者 周偉)
發表時間:2025-03-14 來源:湖北文明網
3月8日,在“三八”國際婦女節當天,由羅田縣文化和旅游局、羅田縣燕兒谷景區主辦,駱駝坳鎮政府、羅田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及羅田縣旅游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協辦的“花漾燕兒谷 味蕾非遺游”春日嘉年華活動,在羅田燕兒谷景區盛大啟幕。
“羅田的春天,是山水的詩,是田園的畫,是舌尖的味,更是心中的情。無論您是來尋找寧靜,還是來感受熱情,羅田都會以最美的姿態迎接您?!绷_田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王雅萍進行了羅田春季旅游線路推介,讓現場游客對羅田的春日美景與特色旅游項目充滿了向往。
近幾年,羅田縣以“全域旅游”為引領,以“非遺活態傳承”為紐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成功承辦全國京劇創作座談會、首屆“余三勝杯”全國京劇票友大會、燕兒谷“云集市”線上趕大集等活動;非遺工坊遍地開花,板栗宴、吊鍋節登上央視熒屏,羅田民歌入選省級非遺名錄。
梅嶺姹紫嫣紅美如畫。
花田與國潮交織的文化盛宴
初春三月,正是踏青賞花的好時節,羅田的賞花季如約而至。
紅梅、白梅、綠萼梅等萬株盛開,掛滿枝頭迎接八方游客,燕兒谷賞花游客絡繹不絕。
“我特別喜歡梅花,太美了!”來自河南的游客韋女士和朋友一起賞花,領略春日之美。燕兒谷的美景也讓黃石游客陳女士贊嘆不已:“這里的梅花非常漂亮,我要介紹更多的朋友來羅田旅游,來燕兒谷欣賞美麗的春花?!?/p>
當天,“百花仙子”身著華服、點染花鈿,翩若驚鴻踏春而來,邀請游客巡游賞花、沉浸互動。此外,活動現場還有國風表演、花卉猜謎、傳統民俗互動、國風集市等精彩活動,讓游客盡情感受春日花境、國風雅韻。
為了迎接賞梅季的到來,燕兒谷景區提前做好了各項準備工作,完善了旅游配套設施,增加了停車位,為游客提供更加舒適的旅游體驗。近期,燕兒谷以花為媒、以景為伴,每周末都有門票福利,將開展“花神賞花”“國風風華鑒賞”國風雅集等活動。
同時,作為湖北省電商助農新模式“鄉村云集市”的發祥地,燕兒谷不僅吸引了眾多游客來打卡、拍視頻,每天燕兒谷“云集市”線上線下趕大集人氣火爆,羅田的助農主播也將直播間搬到了梅嶺上。
“優美的場景吸引直播間的眼球,流量就會比平時要翻幾倍?!瘪橊勠赕傸h委副書記、鎮長白安會介紹,直播間搬到了花叢當中來,這段時間游客比較多,貨也賣得好粉絲量也增加了,梅嶺主景區每天接待游客三四千人次。
熱氣騰騰的軟萩粑、南瓜粑吸引游客。
體味“當味蕾遇上花蕾”
在燕兒谷鄉愁廣場中心,20余個非遺美食攤位氤氳著誘人香氣,成為了活動中的熱門打卡點。
“原來這叫印子粑啊,太可愛了?!眮碜渣S梅的游客張女士拿起剛做好的兔子造型印子粑愛不釋手。
羅田印子粑主要用于小孩一周歲生日的時候抓周用的。印子粑在民間有多種叫法,有叫印花粑的,也有叫破粉粑的。制作工藝也十分講究,從粑印里面脫模,再點上紅點。印花粑有龍、魚兒、兔子、荷葉粑、樅球、牛兒、老虎等花樣。2023年,“印子粑制作技藝”被評為第七批黃岡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春天山間田野軟萩草茂盛,吃軟萩粑的傳統習俗在黃岡源遠流長,承載著家鄉的情懷,也寄托著人們對春天的深深眷戀。作為春天的第一口鮮——軟萩粑閃亮登場。“給我來兩個?!薄拔乙?0個打包帶走。”剛出爐的軟萩粑熱氣騰騰,獨特的清香吸引游客駐足。
羅田雪花粑軟糯清甜,鴨蛋酥Q彈香糯,每一口都挑動著食客們的味蕾,將羅田的傳統風味展現得淋漓盡致。現場還有手打糍粑、石磨豆腐等體驗項目,讓長期生活在都市的人們有機會重溫農耕智慧,感受傳統美食制作過程中的質樸與樂趣。
“早知道有這么多的美食,我就不吃早飯了。”來自黃石的游客張先生,在品嘗過各種羅田粑粑后,又來上一碗自己親手磨的豆腐腦,收獲滿滿。
來燕兒谷農家樂必點的羅田吊鍋供不應求,臘肉、豆腐、青菜等,在火爐上慢慢燉煮,香氣四溢,搭配各種食材的羅田吊鍋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使用生鐵鑄成的鍋,圍坐在火爐旁享用吊鍋,不僅是一種美食體驗,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精彩紛呈的羅田非遺表演。
千年文脈煥發新的生機
民俗歌舞《鬧五更》《撩歌》有著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歡快的節奏,用原生態的演繹帶觀眾感受大別山深處的民俗風情;黃梅戲小聯唱《手提羊毫》唱腔婉轉動人,旋律悠揚,不僅展現了文人墨客的風雅與情懷,也讓觀眾感受到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活動現場還進行了有獎問答活動,現場派發等京劇手辦、折扇等羅田文創產品,將活動氣氛推向高潮。
大別山刺繡傳承人飛針走線,演繹“以布為紙、以線當墨”的東方美學;竹編藝人巧手翻飛,將普通篾條幻化為精美竹器,引得孩童雀躍圍觀……“賞花經濟”與“非遺活化”相結合,利用綠水青山作為背景,賦予傳統文化新的表現形式。
“第一次嘗試很有意思?!眮碜晕錆h的游客李女士在非遺傳承人手把手的指導下,親手制作一件件獨一無二的傳統工藝品。這種結合不僅提升了游客的體驗感,也為非遺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燕兒谷鄉村工匠學校培養了一大批非遺傳人,篾匠、木匠、畫匠、花匠、鐵匠、酒匠、石匠、陶匠等工匠師傅學習制作手工藝產品,讓非遺文化資源發揮出成倍的經濟效益。同時在各類節日、活動中融入非遺元素,不斷擴大影響力。
羅田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遍布各鄉鎮,總量近1000個,項目有130多種,涵蓋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技藝、傳統體育等10大門類。近幾年來,羅田縣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要求,推進非遺傳承與地方經濟融合發展。(黃岡日報 記者 吳婭婷 周偉 攝影 記者 周偉)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