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如電流 點亮山鄉——宣恩“電媽媽”的13年堅守

A-   A+
發表時間:2025年03月05日    來源:湖北文明網

在宣恩縣云霧深處,一抹流動的紅色穿梭于群山之間。她們肩扛工具箱攀越電纜塔,點亮36萬宣恩人民的生活;懷揣文具袋叩響木門,溫暖2700平方公里的山鄉。這群被稱作“電媽媽”的女職工,用13年光陰將電流織成愛的網絡,讓光明與溫情在土(家)苗山鄉流淌。

2月28日,全國婦聯在北京舉行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暨表彰大會,宣恩縣供電公司“電媽媽”愛心團隊被表彰為全國三八紅旗集體。金色獎牌映亮她們的笑臉時,187場安全課堂的掌聲、21所鄉村學校的讀書聲,仿佛在宣恩群山間回響……

6年牽掛

從自閉孩童到陽光少年

1月24日,農歷臘月二十五,寒風裹挾著年味撲面而來。國網宣恩供電公司黨委黨建部主任、“電媽媽”團隊隊長趙明菊匆匆趕往椒園鎮土皇坪村。與她同行的還有調任恩施工作的老隊員朱瑜,兩人挎著塞滿零食、牛奶和書籍的背包,擠上開往山村的公交車。

推開小杰家的木門,11歲男孩舉著棒棒糖雀躍:“朱阿姨,您上次給我們送的棒棒糖,我還沒舍得吃呢,想一直留著?!蔽輧?,大學生小靜將三峽大學錄取通知書復印件遞給趙明菊,三雙手緊握的溫度,融化了窗欞上的冰霜。

這對姐弟的故事令人心酸:母親意外離世、爺爺病逝,父親常年在外務工,體弱的奶奶無力照料家庭,接連打擊讓姐弟變得封閉——弟弟小杰躲在房間折紙,姐姐小靜成績從班級前三滑至倒數。2019年,“電媽媽”們帶著棉被和文具叩響姐弟的家門,命運的轉變從此開始。

此后6年,紅馬甲的身影從未缺席:隊員蒙菊珍代開家長會,隊員朱瑜把數學題編成童話寄到學校,隊員趙明菊視頻輔導功課時總備著潤喉糖。最難忘的是2024年暑假——小靜收到錄取通知書后,“電媽媽”們連夜縫制棉被,被角繡著“冷暖找我”,還驅車護送她到校辦理入學手續。

如今,小靜成為優秀大學生,小杰的書包別著“安全小衛士”徽章,老屋斑駁墻面上,21張獎狀拼成心形。“孩子們眼里的光,是我們前行的動力?!壁w明菊輕撫幫扶相冊,照片里瑟縮的姐弟已蛻變成自信模樣。

13年長跑

從一人幫扶到萬人受益

所有的故事始于2012年春天,在曉關侗族鄉覃家坪村一處開裂的木屋里,“電媽媽”們第一次見到10歲的小燕:父親重度殘疾,母親離家十年,父女倆靠每月50元低保生活。返程途中,10名女職工當場決定每月捐出20至100元工資,幫扶小燕完成學業。這場愛心長跑,一堅持就是13年。

隨著幫扶深入,更多隱秘的困境浮出水面:高羅團結小學31名學生中28名是留守兒童,黃坪村一位兒童因家庭變故自閉失語……

“不能讓孩子的未來‘斷電’!”團隊迅速構建長效機制,啟動“護苗、筑安、悅讀、圓夢”四大行動——建立專項助學基金,為每個孩子定制成長檔案;在21所鄉村學校捐建16個“愛如電”圖書角,募集圖書2萬余冊;年均開展3場安全課堂,用電安全兒歌傳唱山鄉。

2021年3月,“電媽媽”們翻山越嶺走進高羅團結小學。當紅馬甲身影出現,操場瞬間沸騰。女孩小慧攥著趙明菊的手追問:“趙媽媽,下次還來嗎?”在場教師哽咽:“這些孩子太缺陪伴了。”這樣的場景在13年里重現了100余次。每月家庭日,“電媽媽”帶孩子們包餃子、做科學實驗,縣城供電所食堂被笑聲填滿。

13年耕耘,“電媽媽”團隊從最初的10人擴展到54人,幫扶對象從1個家庭延伸到2萬余人次。曾自閉的兒童站上安全課堂講臺,受助學生中走出多名大學生。

“看著孩子們蛻變,就是我們堅持的意義?!壁w明菊撫摸著半人高的幫扶檔案,每一頁都記錄著破繭成蝶的故事。

愛心接力

從薪火相傳到沃野新光

“10塊錢能做什么?”2012年,國網宣恩供電公司女工在青年座談會上拋出這個問題,答案化作持續13年的奇跡——女職工們每月省下一頓早餐錢,累計捐款超百萬元,幫助300余名兒童實現“微心愿”。

如今,這支隊伍跨越代際:54名成員中既有退休后仍織毛衣寄山區的“老媽媽”,也有主動加入的“90后”黨員;“吊腳樓”共產黨員服務隊的男職工,扛著工具包邊檢修線路邊家訪。

數字見證溫暖:6000件文體用具填滿圖書角,沙道溝鎮留守兒童小宇用人生第一套畫筆畫出《電媽媽教我認識的彩虹》;珠山鎮女孩小鳳從不敢抬頭說話變成演講冠軍。更動人的是,3名受助學生在高考志愿表填上電力院校:“想成為像趙媽媽那樣會發光的人。”

榮譽墻上,“湖北省三八紅旗集體”“恩施州最佳巾幗志愿服務組織”等牌匾熠熠生輝,但最珍貴的回報藏在細節里——慶陽壩中心小學新建的第十六個安全用電讀書角前,孩子們捧著《電力科學啟蒙》交流知識;新入職的“電媽媽”志愿者正教他們培育光伏綠植,嫩芽在陽光下舒展,如同大山里蘇醒的希望。

“愛心不是少數人的全力以赴,而是多數人的力所能及?!蓖乱淮爢T忙碌的身影,趙明菊滿眼欣慰。這支隊伍,正如武陵山巔的星光,雖不似驕陽奪目,卻始終溫柔照亮著孩子們的星辰大海。(恩施日報 全媒體記者 向利雄 毛國寅 通訊員 林 紅

責任編輯:王炯

愛如電流 點亮山鄉——宣恩“電媽媽”的13年堅守

發表時間:2025-03-05 來源:湖北文明網

在宣恩縣云霧深處,一抹流動的紅色穿梭于群山之間。她們肩扛工具箱攀越電纜塔,點亮36萬宣恩人民的生活;懷揣文具袋叩響木門,溫暖2700平方公里的山鄉。這群被稱作“電媽媽”的女職工,用13年光陰將電流織成愛的網絡,讓光明與溫情在土(家)苗山鄉流淌。

2月28日,全國婦聯在北京舉行紀念“三八”國際婦女節暨表彰大會,宣恩縣供電公司“電媽媽”愛心團隊被表彰為全國三八紅旗集體。金色獎牌映亮她們的笑臉時,187場安全課堂的掌聲、21所鄉村學校的讀書聲,仿佛在宣恩群山間回響……

6年牽掛

從自閉孩童到陽光少年

1月24日,農歷臘月二十五,寒風裹挾著年味撲面而來。國網宣恩供電公司黨委黨建部主任、“電媽媽”團隊隊長趙明菊匆匆趕往椒園鎮土皇坪村。與她同行的還有調任恩施工作的老隊員朱瑜,兩人挎著塞滿零食、牛奶和書籍的背包,擠上開往山村的公交車。

推開小杰家的木門,11歲男孩舉著棒棒糖雀躍:“朱阿姨,您上次給我們送的棒棒糖,我還沒舍得吃呢,想一直留著?!蔽輧?,大學生小靜將三峽大學錄取通知書復印件遞給趙明菊,三雙手緊握的溫度,融化了窗欞上的冰霜。

這對姐弟的故事令人心酸:母親意外離世、爺爺病逝,父親常年在外務工,體弱的奶奶無力照料家庭,接連打擊讓姐弟變得封閉——弟弟小杰躲在房間折紙,姐姐小靜成績從班級前三滑至倒數。2019年,“電媽媽”們帶著棉被和文具叩響姐弟的家門,命運的轉變從此開始。

此后6年,紅馬甲的身影從未缺席:隊員蒙菊珍代開家長會,隊員朱瑜把數學題編成童話寄到學校,隊員趙明菊視頻輔導功課時總備著潤喉糖。最難忘的是2024年暑假——小靜收到錄取通知書后,“電媽媽”們連夜縫制棉被,被角繡著“冷暖找我”,還驅車護送她到校辦理入學手續。

如今,小靜成為優秀大學生,小杰的書包別著“安全小衛士”徽章,老屋斑駁墻面上,21張獎狀拼成心形?!昂⒆觽冄劾锏墓猓俏覀兦靶械膭恿??!壁w明菊輕撫幫扶相冊,照片里瑟縮的姐弟已蛻變成自信模樣。

13年長跑

從一人幫扶到萬人受益

所有的故事始于2012年春天,在曉關侗族鄉覃家坪村一處開裂的木屋里,“電媽媽”們第一次見到10歲的小燕:父親重度殘疾,母親離家十年,父女倆靠每月50元低保生活。返程途中,10名女職工當場決定每月捐出20至100元工資,幫扶小燕完成學業。這場愛心長跑,一堅持就是13年。

隨著幫扶深入,更多隱秘的困境浮出水面:高羅團結小學31名學生中28名是留守兒童,黃坪村一位兒童因家庭變故自閉失語……

“不能讓孩子的未來‘斷電’!”團隊迅速構建長效機制,啟動“護苗、筑安、悅讀、圓夢”四大行動——建立專項助學基金,為每個孩子定制成長檔案;在21所鄉村學校捐建16個“愛如電”圖書角,募集圖書2萬余冊;年均開展3場安全課堂,用電安全兒歌傳唱山鄉。

2021年3月,“電媽媽”們翻山越嶺走進高羅團結小學。當紅馬甲身影出現,操場瞬間沸騰。女孩小慧攥著趙明菊的手追問:“趙媽媽,下次還來嗎?”在場教師哽咽:“這些孩子太缺陪伴了。”這樣的場景在13年里重現了100余次。每月家庭日,“電媽媽”帶孩子們包餃子、做科學實驗,縣城供電所食堂被笑聲填滿。

13年耕耘,“電媽媽”團隊從最初的10人擴展到54人,幫扶對象從1個家庭延伸到2萬余人次。曾自閉的兒童站上安全課堂講臺,受助學生中走出多名大學生。

“看著孩子們蛻變,就是我們堅持的意義。”趙明菊撫摸著半人高的幫扶檔案,每一頁都記錄著破繭成蝶的故事。

愛心接力

從薪火相傳到沃野新光

“10塊錢能做什么?”2012年,國網宣恩供電公司女工在青年座談會上拋出這個問題,答案化作持續13年的奇跡——女職工們每月省下一頓早餐錢,累計捐款超百萬元,幫助300余名兒童實現“微心愿”。

如今,這支隊伍跨越代際:54名成員中既有退休后仍織毛衣寄山區的“老媽媽”,也有主動加入的“90后”黨員;“吊腳樓”共產黨員服務隊的男職工,扛著工具包邊檢修線路邊家訪。

數字見證溫暖:6000件文體用具填滿圖書角,沙道溝鎮留守兒童小宇用人生第一套畫筆畫出《電媽媽教我認識的彩虹》;珠山鎮女孩小鳳從不敢抬頭說話變成演講冠軍。更動人的是,3名受助學生在高考志愿表填上電力院校:“想成為像趙媽媽那樣會發光的人。”

榮譽墻上,“湖北省三八紅旗集體”“恩施州最佳巾幗志愿服務組織”等牌匾熠熠生輝,但最珍貴的回報藏在細節里——慶陽壩中心小學新建的第十六個安全用電讀書角前,孩子們捧著《電力科學啟蒙》交流知識;新入職的“電媽媽”志愿者正教他們培育光伏綠植,嫩芽在陽光下舒展,如同大山里蘇醒的希望。

“愛心不是少數人的全力以赴,而是多數人的力所能及?!蓖乱淮爢T忙碌的身影,趙明菊滿眼欣慰。這支隊伍,正如武陵山巔的星光,雖不似驕陽奪目,卻始終溫柔照亮著孩子們的星辰大海。(恩施日報 全媒體記者 向利雄 毛國寅 通訊員 林 紅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

欧美人牲a欧美精品,久久理论片午夜琪琪电影网,国产精品免费区二区三区观看,亚洲另类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