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瑋 羅穎
閱讀提要
作為支點,必須自身具備相應的發展能級才能對區域起到撬動、支撐、鏈接、引領作用。
在區域發展上快于、好于、優于、強于其他地區,更好服務帶動其他地區發展,需要“拼”的意識、“搶”的狀態和“進”的作為。
可以將長三角的“西擴”和中部地區的“東擴”有機結合,實現雙向奔赴,真正做到把中部地區崛起戰略、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放到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全局中進行統籌謀劃。
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時隔兩年再次考察湖北,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要求湖北“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對湖北發展提出更高定位、更高標準、更高要求。
湖北“新春第一會”聚焦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進一步凝聚共識增動力、明確目標定方向、部署任務抓落實。這要求我們強化支點意識,抬升發展標桿,切實扛起支點建設的戰略使命,發揚敢打敢拼的工作作風,加快把習近平總書記為湖北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提升發展能級,堅定“得中獨厚”的底氣
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以經濟實力領先、樞紐地位彰顯、科技創新策源、現代產業引領、改革開放賦能、生態環境優渥、社會治理高效、文化繁榮興盛為顯著特征。
作為支點,必須自身具備相應的發展能級才能對區域起到撬動、支撐、鏈接、引領作用。近年來,我省經濟發展向好態勢更加鞏固,習近平總書記肯定湖北發展“領跑主賽道,在中部地區是打頭的”,為我們加快建成支點堅定了信心。按照支點建設要求,到2030年,湖北將力爭全省經濟總量達9萬億元左右,主要經濟指標跨越進位、中部領先,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內陸開放高地、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形成,體現湖北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以武漢都市圈為中心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基本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從區域創新能力來看,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4》顯示,湖北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在中部六省中居第一位。加快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打造中部地區崛起的強勁增長極和重要動力源,實現科技創新能級躍升,應當向做得好的學、向實力強的學。湖北要依托“1家國家實驗室+10家湖北實驗室+8個大科學裝置+16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525家新型研發機構”科技力量矩陣優勢,以“61020”科技創新成果體系和“71020”高校學科創新體系為抓手,加強科技和產業的聯系,加強科研院所與高校的聯合創新研發,以政府出題,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揭榜掛帥,圍繞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實現湖北創新能級躍升。
湖北是傳統工業大省,在實現產業能級提升上,要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強化科創策源功能,以建設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為重點打造“產創支點”,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三線并進”。加快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建設,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等五大優勢產業,做強做優“51020”現代產業集群。在六大未來產業重點方向搶先布局。
提升發展質效,激昂“跳出一域謀中部”的志氣
支點,就是事關戰略全局的支撐點、撬動點、制高點、關鍵點,就是要在區域發展上快于、好于、優于、強于其他地區,更好服務帶動其他地區發展。這就需要“拼”的意識、“搶”的狀態和“進”的作為。
提升改革開放質效。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為契機,進一步破除區域之間的體制機制障礙,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建設內陸開放新高地。攜手各省加強合作,高效協調,降低成本,形成錯位競爭、協同共贏的局面。深化大財政體系改革,在“放管服”、“數字政府”建設、要素市場化配置等領域實施新一批創造型引領型改革,加快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率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建立現代財政制度,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財政體制和稅收制度,強化財稅調節作用,推動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更好促進社會公平。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大力拓展國內經濟縱深,聯通國外市場,深化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務實合作。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高標準建設湖北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平臺。構建新時代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優化制度供給。
提升綠色生態發展質效。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和評價、生態產品市場交易、生態產品價值變現、創新綠色信貸服務上尋求突破,破解生態產品“度量難、交易難、變現難、抵押難”等問題。探索以碳市場為代表的市場化減排機制,依托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系統國家級平臺和湖北區域碳市場先行先試優勢,全力推進全國碳金融中心建設,支持條件較好的地區探索開展近零碳排放與碳中和試點示范,協同推進中部地區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長江中游城市群“無廢城市”協同共建、資源共享、政策共商的新體制,鼓勵生態保護地和受益地、流域上下游合作發展,開展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持續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做好。
提升協同治理質效。在省域內部加快建設武漢中心城市與促進全域協同發展齊頭并進,推進漢襄宜“金三角”大空間協同發展,打造引領湖北、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長極。加快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深化擴權賦能強縣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建設中部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樣板區。促進中部地區互聯互通,降低中部地區商貿物流成本。在旅游一卡通的基礎上繼續擴面跨省域發放中部區域文旅消費券和中部地區旅游年卡,實現荊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流,打造中部地區文旅IP。健全常態化的中部地區省際合作機制,圍繞對話交流、重大事項協商、規劃銜接、重點項目等重要事宜開展深度合作。發揮中部六省政府引導作用,組建協同創新社會組織和智庫聯盟,打造中部地區協同創新共同體。利用好武漢國家級創新中心平臺資源,鼓勵中部地區的高科技企業、“瞪羚”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入庫。構建創新主體溝通協同機制,搭建中部地區科學研發、成果轉化開放共享共用平臺體系。
提升發展后勁,鼓足“以一域貢獻全局”的勇氣
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的疊加效應,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焙笔侵胁康暮薄⒅袊暮?,必須登高望遠、胸懷大局,既為一域爭光,又為全局添彩。要搶抓支點機遇,深化東、中、西、東北地區產業協作。
進一步彰顯樞紐地位,打造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樞紐。湖北作為海陸空三個絲綢之路交匯點,有優勢有底氣打造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的戰略樞紐。一方面,持續提高基礎設施網絡質量,讓交通“聯起來”。利用花湖國際機場、長江中游航運中心、中歐班列等開放通道,積極打造新時代“九州通衢”和內陸開放新高地。持續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增密、互通、提質,加快建設“米字形、十通向”高鐵樞紐網、“雙樞紐、多支線”航空客貨運輸網、“九縱五橫四環”高速公路網、“江海聯運、水鐵聯運、水水直達、沿江捎帶、港城一體”水運體系,完善集疏運體系,將湖北打造成為中部陸海大通道的核心樞紐。另一方面,持續增加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讓消費“漲起來”。發揮武漢國家中心城市的支撐引領作用,重塑武漢“東方商貿重鎮”“貨到漢口活”的美譽,以高質量供給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通過大力引進和培育行業頭部企業,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高端商務服務基地和區域金融中心,打造舒適便利的消費環境和具有特色的消費場景,建設國際和區域消費中心城市。
進一步深化合作機制,打造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動力源。湖北處在菱形經濟的幾何中心,應持續促進中部地區協同發展,讓城市群“協起來”。優化全省區域發展布局,建立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務實合作機制,打造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源。湖北應加快擴大“朋友圈”,拓展“產業圈”,深化“合作圈”,站在暢通“雙循環”和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戰略高度思考問題、系統謀劃工作??梢詫㈤L三角的“西擴”和中部地區的“東擴”有機結合,實現雙向奔赴,真正做到把中部地區崛起戰略、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放到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全局中進行統籌謀劃,進一步促進資源流通和市場一體化,進一步拓展城市合作廣度與深度。
進一步弘揚支點文化,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區域樣板。將荊楚文化的精神實質融入支點建設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支點文化。以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加快打造漢襄宜“金三角”科技創新策源地。推動漢襄宜三市共建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湖北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創新矩陣;建立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積極組建科技創新聯盟,合作建設離岸科創中心;發揮“科創鏈”平臺功能,做強漢襄宜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推動技能人才評價互通互認,聯合建設全國科技金融中心,共同打造支撐具有全國影響力科技創新高地的“金三角”。以兼收并蓄的開放包容精神,擴大國際產能合作,實現合作共贏。以“上下求索”的奮斗精神,瞄準更高標準打造支點。重點打造“世界級”“國字號”的現代產業創新引領地,共繪同心圓,架起連心橋,奏響中國式現代化的協奏曲。
(作者分別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湖北省社會科學院中部發展所助理研究員)
發表時間:2025-02-14 來源:湖北文明網
彭瑋 羅穎
閱讀提要
作為支點,必須自身具備相應的發展能級才能對區域起到撬動、支撐、鏈接、引領作用。
在區域發展上快于、好于、優于、強于其他地區,更好服務帶動其他地區發展,需要“拼”的意識、“搶”的狀態和“進”的作為。
可以將長三角的“西擴”和中部地區的“東擴”有機結合,實現雙向奔赴,真正做到把中部地區崛起戰略、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放到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全局中進行統籌謀劃。
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時隔兩年再次考察湖北,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要求湖北“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對湖北發展提出更高定位、更高標準、更高要求。
湖北“新春第一會”聚焦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進一步凝聚共識增動力、明確目標定方向、部署任務抓落實。這要求我們強化支點意識,抬升發展標桿,切實扛起支點建設的戰略使命,發揚敢打敢拼的工作作風,加快把習近平總書記為湖北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提升發展能級,堅定“得中獨厚”的底氣
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以經濟實力領先、樞紐地位彰顯、科技創新策源、現代產業引領、改革開放賦能、生態環境優渥、社會治理高效、文化繁榮興盛為顯著特征。
作為支點,必須自身具備相應的發展能級才能對區域起到撬動、支撐、鏈接、引領作用。近年來,我省經濟發展向好態勢更加鞏固,習近平總書記肯定湖北發展“領跑主賽道,在中部地區是打頭的”,為我們加快建成支點堅定了信心。按照支點建設要求,到2030年,湖北將力爭全省經濟總量達9萬億元左右,主要經濟指標跨越進位、中部領先,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內陸開放高地、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形成,體現湖北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以武漢都市圈為中心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基本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從區域創新能力來看,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4》顯示,湖北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在中部六省中居第一位。加快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打造中部地區崛起的強勁增長極和重要動力源,實現科技創新能級躍升,應當向做得好的學、向實力強的學。湖北要依托“1家國家實驗室+10家湖北實驗室+8個大科學裝置+16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525家新型研發機構”科技力量矩陣優勢,以“61020”科技創新成果體系和“71020”高校學科創新體系為抓手,加強科技和產業的聯系,加強科研院所與高校的聯合創新研發,以政府出題,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揭榜掛帥,圍繞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實現湖北創新能級躍升。
湖北是傳統工業大省,在實現產業能級提升上,要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強化科創策源功能,以建設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為重點打造“產創支點”,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三線并進”。加快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建設,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等五大優勢產業,做強做優“51020”現代產業集群。在六大未來產業重點方向搶先布局。
提升發展質效,激昂“跳出一域謀中部”的志氣
支點,就是事關戰略全局的支撐點、撬動點、制高點、關鍵點,就是要在區域發展上快于、好于、優于、強于其他地區,更好服務帶動其他地區發展。這就需要“拼”的意識、“搶”的狀態和“進”的作為。
提升改革開放質效。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為契機,進一步破除區域之間的體制機制障礙,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建設內陸開放新高地。攜手各省加強合作,高效協調,降低成本,形成錯位競爭、協同共贏的局面。深化大財政體系改革,在“放管服”、“數字政府”建設、要素市場化配置等領域實施新一批創造型引領型改革,加快規則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率先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建立現代財政制度,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財政體制和稅收制度,強化財稅調節作用,推動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更好促進社會公平。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大力拓展國內經濟縱深,聯通國外市場,深化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務實合作。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高標準建設湖北自貿試驗區等開放平臺。構建新時代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優化制度供給。
提升綠色生態發展質效。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在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和評價、生態產品市場交易、生態產品價值變現、創新綠色信貸服務上尋求突破,破解生態產品“度量難、交易難、變現難、抵押難”等問題。探索以碳市場為代表的市場化減排機制,依托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結算系統國家級平臺和湖北區域碳市場先行先試優勢,全力推進全國碳金融中心建設,支持條件較好的地區探索開展近零碳排放與碳中和試點示范,協同推進中部地區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長江中游城市群“無廢城市”協同共建、資源共享、政策共商的新體制,鼓勵生態保護地和受益地、流域上下游合作發展,開展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持續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做好。
提升協同治理質效。在省域內部加快建設武漢中心城市與促進全域協同發展齊頭并進,推進漢襄宜“金三角”大空間協同發展,打造引領湖北、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長極。加快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深化擴權賦能強縣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建設中部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樣板區。促進中部地區互聯互通,降低中部地區商貿物流成本。在旅游一卡通的基礎上繼續擴面跨省域發放中部區域文旅消費券和中部地區旅游年卡,實現荊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流,打造中部地區文旅IP。健全常態化的中部地區省際合作機制,圍繞對話交流、重大事項協商、規劃銜接、重點項目等重要事宜開展深度合作。發揮中部六省政府引導作用,組建協同創新社會組織和智庫聯盟,打造中部地區協同創新共同體。利用好武漢國家級創新中心平臺資源,鼓勵中部地區的高科技企業、“瞪羚”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入庫。構建創新主體溝通協同機制,搭建中部地區科學研發、成果轉化開放共享共用平臺體系。
提升發展后勁,鼓足“以一域貢獻全局”的勇氣
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的疊加效應,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焙笔侵胁康暮薄⒅袊暮?,必須登高望遠、胸懷大局,既為一域爭光,又為全局添彩。要搶抓支點機遇,深化東、中、西、東北地區產業協作。
進一步彰顯樞紐地位,打造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樞紐。湖北作為海陸空三個絲綢之路交匯點,有優勢有底氣打造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的戰略樞紐。一方面,持續提高基礎設施網絡質量,讓交通“聯起來”。利用花湖國際機場、長江中游航運中心、中歐班列等開放通道,積極打造新時代“九州通衢”和內陸開放新高地。持續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增密、互通、提質,加快建設“米字形、十通向”高鐵樞紐網、“雙樞紐、多支線”航空客貨運輸網、“九縱五橫四環”高速公路網、“江海聯運、水鐵聯運、水水直達、沿江捎帶、港城一體”水運體系,完善集疏運體系,將湖北打造成為中部陸海大通道的核心樞紐。另一方面,持續增加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讓消費“漲起來”。發揮武漢國家中心城市的支撐引領作用,重塑武漢“東方商貿重鎮”“貨到漢口活”的美譽,以高質量供給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通過大力引進和培育行業頭部企業,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高端商務服務基地和區域金融中心,打造舒適便利的消費環境和具有特色的消費場景,建設國際和區域消費中心城市。
進一步深化合作機制,打造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動力源。湖北處在菱形經濟的幾何中心,應持續促進中部地區協同發展,讓城市群“協起來”。優化全省區域發展布局,建立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務實合作機制,打造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源。湖北應加快擴大“朋友圈”,拓展“產業圈”,深化“合作圈”,站在暢通“雙循環”和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戰略高度思考問題、系統謀劃工作??梢詫㈤L三角的“西擴”和中部地區的“東擴”有機結合,實現雙向奔赴,真正做到把中部地區崛起戰略、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放到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全局中進行統籌謀劃,進一步促進資源流通和市場一體化,進一步拓展城市合作廣度與深度。
進一步弘揚支點文化,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區域樣板。將荊楚文化的精神實質融入支點建設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支點文化。以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加快打造漢襄宜“金三角”科技創新策源地。推動漢襄宜三市共建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湖北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創新矩陣;建立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積極組建科技創新聯盟,合作建設離岸科創中心;發揮“科創鏈”平臺功能,做強漢襄宜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推動技能人才評價互通互認,聯合建設全國科技金融中心,共同打造支撐具有全國影響力科技創新高地的“金三角”。以兼收并蓄的開放包容精神,擴大國際產能合作,實現合作共贏。以“上下求索”的奮斗精神,瞄準更高標準打造支點。重點打造“世界級”“國字號”的現代產業創新引領地,共繪同心圓,架起連心橋,奏響中國式現代化的協奏曲。
(作者分別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湖北省社會科學院中部發展所助理研究員)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