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支點建設聚焦聚力

A-   A+
發表時間:2025年01月23日    來源:湖北文明網

閱讀提要

推進從“交通樞紐”向“開放樞紐”轉變,從“擴大出口”向“產業出?!鞭D變,從“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轉變。

打造科技創新策源的“陣地”、科技創新生態的“寶地”、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勝地”。

推動聯合設立南水北調科技創新平臺,助力保障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

推動“荊楚味道”走出去,塑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區域公用品牌。

2024年11月4日至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強調,湖北要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剛剛閉幕的省兩會發出明確信號: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把全部工作向“支點建設”聚焦聚力,把“支點建設”的旗幟舉得更高更穩。當前,湖北正處于聚勢突破、整體提升的關鍵時期,要進一步開拓新思路、新路徑,向“支點建設”聚焦聚力,推動支點建設在發展能級、發展質效、發展后勁、發展支撐等方面實現整體提升。

保持“暢”的態勢,不斷增強支點的要素集聚效應

推進從“交通樞紐”向“開放樞紐”轉變。發揮湖北聯結東西、承接南北、戰略交匯的優勢,加快建設鐵水公空互聯互通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暢通向外大走廊、黃金大通道、空中出???種通道,加快建設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樞紐,打造新時代“九州通衢”。推動沿江高鐵、武漢鐵路樞紐直通線等重大項目建設,拓展宜昌、襄陽副中心及其他城市多向對外高鐵通道,推動武漢加快建成12個方向上“超米字形”高鐵樞紐。打造中歐班列(武漢)集結中心,完善中歐班列(武漢)運營體系,拓展至更多國家和地區,提升國際鐵路貨運能力。

從“擴大出口”向“產業出?!鞭D變。積極發展服務貿易、綠色貿易、數字貿易。培育一批兼具國際競爭力和內外貿能力的領軍企業,圍繞光電子、汽車、紡織服裝等湖北優勢特色產業,建設一批內外貿一體化重點地區、產業基地和鏈主企業,通過示范效應,引領上下游企業共同開拓國內外市場,實現協同發展。深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推動產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場合作,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打造“海外服務中心+獨立站+跨境電商平臺+產業”聯動模式,推動湖北產業“借船出?!保轿煌七M外貿轉型升級。

從“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轉變。深化內外貿一體化改革,建設內外貿融合的供應鏈平臺體系,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深入實施湖北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加快建設花湖國際自由貿易航空港,打造中部地區的“空中出海口”。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完善湖北國際貿易數字化平臺功能,深化“單一窗口”建設,推動口岸通關協作,提升國際貿易便利化水平。

把握“質”的要求,不斷增強支點的科技支撐力度

打造科技創新策源的“陣地”。加快構建以高水平實驗室體系、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國家級創新平臺等為主體的戰略科技力量矩陣,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強化高效率科研攻關,做強高能級科創平臺,推動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打造為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網絡中部節點。在拓渠道、搭平臺、強支撐、優環境等方面著力,進一步完善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機制,深度融入全國創新鏈。

打造科技創新生態的“寶地”。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完善多領域多層次供應鏈平臺體系,以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打造數字化湖北,構建體現湖北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制造、北斗等五大優勢產業,著力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打造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勝地”。圍繞各類科技創新平臺豐富科技成果轉化載體,支持創新平臺結合產業和企業需求設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建立以“用”為導向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發展的模式,不斷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最后一公里”,促進“知產”變資產。

抓住“水”的優勢,不斷增強支點的生態承載功能

建設安全韌性現代水網。以水系為脈絡,科學統籌水網布局、行政邊界、生態管控要求,合理確定流域綜合治理單元,推動生產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立足流域內水情和發展階段,全方位推動小流域綜合治理、平原水網優化、湖泊水庫保護、丘崗地區生態修復及城市建成區水環境整治。加強丹江口、三峽“兩庫”水資源保護,加快建設三峽壩區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丹江口庫區綠色可持續發展先行區。以江河湖庫水系連通、河流水系生態廊道建設為重點,積極開展水生態補償機制實踐,促進庫區綠色低碳發展。

分區分類實施水旱災害風險管控。持續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的正面清單和風險防控的負面清單,守牢水安全底線。以流域為單元,實施江河湖庫防洪工程,持續穩步推進以堤防建設為重點的長江、漢江、清江及中小河流系統治理,優化調整蓄滯洪區布局,建設長江中游暢通、安全的洪水走廊。推進荊江、武湖、漲渡湖等國家級蓄滯洪區建設及重點洲灘民垸等行蓄洪空間整治。

優化水資源配置,打造長江流域重要水源涵養地。統籌好南水北調、長江補水和當地用水的關系,做好“引江補漢”工程實施要素保障,構建安全可靠、高效調控的水資源配置網絡體系。建立健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資源保護資金正常投入機制,探索并制定受水區與水源地之間水費分攤比例及其相關政策。推動聯合設立南水北調科技創新平臺,助力保障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

彰顯“農”的特色,不斷增強支點的供給保障水平

扛牢糧食生產責任,打造更高水平的“荊楚糧倉”。嚴守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底線,用穩產保供實效展現糧食大省擔當。加速推進“國家優質糧食生產區”的標準化建設進程及其推廣力度,開展名特優品種培育和“三品一標”基地建設,采取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等措施,促進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加快建設華中區域糧食應急保障中心核心區,重點支持武漢建設國家糧食物流核心樞紐和糧食現代物流產業基地,招引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和供應鏈頭部企業,打造國家級糧食物流產業園區。推廣“糧食作物+”技術模式,應用水稻側深施肥、統防統治、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關鍵技術措施,輻射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增收。

挖掘特色產業和多種經營潛力,推動“荊楚味道”走出去。持續強主體、強品牌、強鏈條,深化品牌強農戰略,執行農業品牌的高品質培育計劃,開展品牌核心基地認證,推進全過程標準化體系建設。做強江漢大米、潛江龍蝦、仙桃黃鱔、楚天好茶、洪湖蓮藕、武昌魚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塑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區域公用品牌。積極搭建省級農產品綜合供應鏈平臺,放大品牌建設的“乘數效應”,提升農產品質量、價值和效益。建設和運營好湖北省優質農產品展銷中心,拓展農業生態產品流通渠道,打通資源變資產和資產變資本的通道,促進“荊楚味”農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作者單位: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 周戎 陳蒙

責任編輯:李歡

向支點建設聚焦聚力

發表時間:2025-01-23 來源:湖北文明網

閱讀提要

推進從“交通樞紐”向“開放樞紐”轉變,從“擴大出口”向“產業出?!鞭D變,從“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轉變。

打造科技創新策源的“陣地”、科技創新生態的“寶地”、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勝地”。

推動聯合設立南水北調科技創新平臺,助力保障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

推動“荊楚味道”走出去,塑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區域公用品牌。

2024年11月4日至6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強調,湖北要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北篇章。剛剛閉幕的省兩會發出明確信號: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把全部工作向“支點建設”聚焦聚力,把“支點建設”的旗幟舉得更高更穩。當前,湖北正處于聚勢突破、整體提升的關鍵時期,要進一步開拓新思路、新路徑,向“支點建設”聚焦聚力,推動支點建設在發展能級、發展質效、發展后勁、發展支撐等方面實現整體提升。

保持“暢”的態勢,不斷增強支點的要素集聚效應

推進從“交通樞紐”向“開放樞紐”轉變。發揮湖北聯結東西、承接南北、戰略交匯的優勢,加快建設鐵水公空互聯互通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暢通向外大走廊、黃金大通道、空中出???種通道,加快建設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樞紐,打造新時代“九州通衢”。推動沿江高鐵、武漢鐵路樞紐直通線等重大項目建設,拓展宜昌、襄陽副中心及其他城市多向對外高鐵通道,推動武漢加快建成12個方向上“超米字形”高鐵樞紐。打造中歐班列(武漢)集結中心,完善中歐班列(武漢)運營體系,拓展至更多國家和地區,提升國際鐵路貨運能力。

從“擴大出口”向“產業出?!鞭D變。積極發展服務貿易、綠色貿易、數字貿易。培育一批兼具國際競爭力和內外貿能力的領軍企業,圍繞光電子、汽車、紡織服裝等湖北優勢特色產業,建設一批內外貿一體化重點地區、產業基地和鏈主企業,通過示范效應,引領上下游企業共同開拓國內外市場,實現協同發展。深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推動產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場合作,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打造“海外服務中心+獨立站+跨境電商平臺+產業”聯動模式,推動湖北產業“借船出?!?,全方位推進外貿轉型升級。

從“商品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轉變。深化內外貿一體化改革,建設內外貿融合的供應鏈平臺體系,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深入實施湖北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加快建設花湖國際自由貿易航空港,打造中部地區的“空中出海口”。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完善湖北國際貿易數字化平臺功能,深化“單一窗口”建設,推動口岸通關協作,提升國際貿易便利化水平。

把握“質”的要求,不斷增強支點的科技支撐力度

打造科技創新策源的“陣地”。加快構建以高水平實驗室體系、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國家級創新平臺等為主體的戰略科技力量矩陣,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強化高效率科研攻關,做強高能級科創平臺,推動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打造為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網絡中部節點。在拓渠道、搭平臺、強支撐、優環境等方面著力,進一步完善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機制,深度融入全國創新鏈。

打造科技創新生態的“寶地”。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完善多領域多層次供應鏈平臺體系,以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切入點打造數字化湖北,構建體現湖北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突破性發展光電子信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制造、北斗等五大優勢產業,著力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

打造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勝地”。圍繞各類科技創新平臺豐富科技成果轉化載體,支持創新平臺結合產業和企業需求設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建立以“用”為導向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發展的模式,不斷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最后一公里”,促進“知產”變資產。

抓住“水”的優勢,不斷增強支點的生態承載功能

建設安全韌性現代水網。以水系為脈絡,科學統籌水網布局、行政邊界、生態管控要求,合理確定流域綜合治理單元,推動生產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立足流域內水情和發展階段,全方位推動小流域綜合治理、平原水網優化、湖泊水庫保護、丘崗地區生態修復及城市建成區水環境整治。加強丹江口、三峽“兩庫”水資源保護,加快建設三峽壩區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丹江口庫區綠色可持續發展先行區。以江河湖庫水系連通、河流水系生態廊道建設為重點,積極開展水生態補償機制實踐,促進庫區綠色低碳發展。

分區分類實施水旱災害風險管控。持續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的正面清單和風險防控的負面清單,守牢水安全底線。以流域為單元,實施江河湖庫防洪工程,持續穩步推進以堤防建設為重點的長江、漢江、清江及中小河流系統治理,優化調整蓄滯洪區布局,建設長江中游暢通、安全的洪水走廊。推進荊江、武湖、漲渡湖等國家級蓄滯洪區建設及重點洲灘民垸等行蓄洪空間整治。

優化水資源配置,打造長江流域重要水源涵養地。統籌好南水北調、長江補水和當地用水的關系,做好“引江補漢”工程實施要素保障,構建安全可靠、高效調控的水資源配置網絡體系。建立健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資源保護資金正常投入機制,探索并制定受水區與水源地之間水費分攤比例及其相關政策。推動聯合設立南水北調科技創新平臺,助力保障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

彰顯“農”的特色,不斷增強支點的供給保障水平

扛牢糧食生產責任,打造更高水平的“荊楚糧倉”。嚴守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底線,用穩產保供實效展現糧食大省擔當。加速推進“國家優質糧食生產區”的標準化建設進程及其推廣力度,開展名特優品種培育和“三品一標”基地建設,采取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等措施,促進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加快建設華中區域糧食應急保障中心核心區,重點支持武漢建設國家糧食物流核心樞紐和糧食現代物流產業基地,招引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和供應鏈頭部企業,打造國家級糧食物流產業園區。推廣“糧食作物+”技術模式,應用水稻側深施肥、統防統治、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關鍵技術措施,輻射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增收。

挖掘特色產業和多種經營潛力,推動“荊楚味道”走出去。持續強主體、強品牌、強鏈條,深化品牌強農戰略,執行農業品牌的高品質培育計劃,開展品牌核心基地認證,推進全過程標準化體系建設。做強江漢大米、潛江龍蝦、仙桃黃鱔、楚天好茶、洪湖蓮藕、武昌魚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塑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區域公用品牌。積極搭建省級農產品綜合供應鏈平臺,放大品牌建設的“乘數效應”,提升農產品質量、價值和效益。建設和運營好湖北省優質農產品展銷中心,拓展農業生態產品流通渠道,打通資源變資產和資產變資本的通道,促進“荊楚味”農產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作者單位: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 周戎 陳蒙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

欧美人牲a欧美精品,久久理论片午夜琪琪电影网,国产精品免费区二区三区观看,亚洲另类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