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支書”再移墓——建始縣店子坪村殯葬改革成效調查

A-   A+
發表時間:2025年01月10日    來源:湖北文明網

店子坪生態公墓。

村民代表大會上向群眾征求意見。

殯葬改革得到群眾支持。

公墓一角。

走進建始縣龍坪鄉店子坪村,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沿著公路盤旋而上,曾經雜亂無章分布在路邊、屋旁和田間的墳墓已然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在公墓內一個個臥式墓碑。

2005年,店子坪村黨支部書記王光國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帶領村民絕壁鑿路,讓店子坪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被稱為當代“愚公支書”。

但隨著村里紅色旅游產業和康養產業快速發展,一座座墳墓影響了游客體驗感,人與墓爭地也影響了村級經濟發展。

于是,“愚公支書”帶領干群移墓:以提升組織力為基礎,以涵養文明新風為重點,以推進生態殯葬為切口,充分宣傳發動,教育群眾、引領群眾、服務群眾,廣泛開展了一場破除千年舊俗的“思想革命”,為店子坪村全面振興發展拓寬了空間。

破局:聚力思想引領,變外因為內因

在店子坪村的林下公墓內,一排排綠樹秀勁挺拔,臥式墓碑隱匿于綠樹鮮花之中,顯得莊重而寧靜。公墓占地面積約20畝,每一個穴位都經過精心設計和規劃,既滿足了村民的殯葬需求,又節約了土地資源,實現綠色化、集約化。

回想起殯葬改革之初,傳統的殯葬習俗在村民心中根深蒂固,村民對遷移祖墳十分抵觸。但店子坪村是全國文明村、省級紅色教育基地、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更是農旅結合AAA級紅色旅游景區,每年吸引黨員干部、青年學子、參觀游客2萬余人次。

一邊是根深蒂固的習俗,一邊是發展的需求,王光國下定決心推行殯葬改革。

要移墓必須先轉變思想。店子坪村緊抓村“兩委”干部、黨小組組長、黨員中心戶、熱心骨干群眾等“關鍵少數”,打出組合拳:

制定推進殯葬改革政策明白卡,利用支部主題黨日、黨員大會、黨小組會等組織全體黨員深入學習,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形成實施殯葬改革先鋒隊伍;

開展“想清楚、干明白”大討論,動員5名黨小組組長、13名黨員中心戶、18名小組理事會成員在兩周內召開屋場會、夜談會等40余場、入戶走訪群眾100余戶,讀文件、講政策、談看法,群眾講給群眾聽,黨員做給群眾看,引發群眾集體思考;

組織80余名應遷應改群眾到恩施市高臺村、巴東縣土店子村參觀考察殯葬改革工作,讓群眾對殯葬改革究竟改什么、怎么改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對改革后是什么樣、如何好有了直觀的感受,并結合店子坪實際,全覆蓋征求群眾意見,共同制訂遷改方案。

思想扭轉后,40余名遷改對象現場報名,全體村民初步達成了“封建給文明讓路、陋俗給發展讓路”的共識。

攻堅:聚力群眾需求,變阻力為動力

同意遷和愿意遷不一樣,答應改和一定改有差距。

在實施過程中,難免遇到群眾思想搖擺,怎么辦?

“堅持不強制遷改、不進行補貼、不降低標準原則,慢做群眾思想工作,快推群眾需求落實”成為方法論。

干部和黨員先帶頭。黨支部書記王光國、黨小組組長周賜雄、群眾代表唐海英等57名黨員群眾代表先遷先改,率先把存續數百年的王氏祖墳、劉氏祖墳遷至公墓,帶動王、劉兩姓35座墳頭全部遷入;動員村民王從富拆除剛修建的豪華大墓,讓原本遲疑觀望的群眾紛紛遷改。在群眾的支持下,店子坪在14天內遷墳54座、改墳53座,一舉完成了“三沿五區”面上墳頭遷改工作。

怎么改群眾說了算。收集采納群眾意見20余條,共同制訂建設方案;邀請群眾對公墓建設進行監管,每天安排專人查看建設進度、現場情況并在微信群中公布,針對群眾發現提出的問題及時整改,14名本土工匠僅用時26天建成林下墓穴199個,解決了遷改群眾的后顧之憂。

由1名村“兩委”成員會同所在黨小組組長、聯系服務黨員挨家挨戶走訪,對需遷墳對象,共同確定碑文內容、動土時間,明確是由村級施工隊遷墳還是自主施工,并簽訂承諾書;對就地遮掩對象,共同確定遮掩方案、完成時限;對仍有疑慮的對象,繼續做思想工作。

為建成群眾滿意、符合地方長遠發展的生態公墓,店子坪村依托黨員群眾代表、德高望重老人、鄉風文明理事會成員等,組建16人的公墓建設專班,共同確定將距規劃區3公里的一處小山包作為公墓選址。

立新:聚力長效機制,變風景為風尚

走在店子坪村的街道上,可以看到一幢幢氣派的樓房立于青山綠水間,特色農作物茁壯生長。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們紛紛表示,殯葬改革是一件利于發展的好事,不僅讓村莊變得更加美麗整潔,還為地方發展騰出了空間。

效果看得見,群眾自然滿意,但移風易俗的步伐不止步于此。

為鞏固殯改成果,店子坪村強化長效機制建設,推動成風化人、敦風化俗。

修訂村規民約。召開村“兩委”會議、黨員大會、村民代表會議,將文明殯葬、祭掃祈福等要求納入村規民約,作為“鄰里互助隊”承諾踐行內容、積分制負面清單指標。

設置文明殯葬勸導崗、公墓設施維護崗各2個,4名無職黨員結合自身實際認崗認責,定期清理公墓內的垃圾和雜草,維護公墓相關設施,勸導群眾文明祭祀,確保公墓環境整潔、運行規范。

該村在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完善《紅白理事會章程》,持續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對轄區內紅白事操辦、可能發生的高價彩禮、大操大辦、薄養厚葬、炫富攀比、封建迷信等行為進行預警、勸導、化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引導村民群眾革除陳規陋習。截至目前,店子坪村5名新亡人員全部在公墓下葬。

觀念一變天地寬,滿目新景入畫來。店子坪村高效推進殯葬改革,不僅節約了土地資源,美化了生態環境,拓寬了發展空間,更重要的是解放了群眾思想,凝聚了發展共識,提供了改革路徑,真正意義上打通了綠色發展、生態康養的第二條“愚公路”。

“堅強的黨組織就是強有力的火車頭,黨建工作做強了就是競爭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王光國說。(恩施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 冶 通訊員 劉 平

責任編輯:何霄

“愚公支書”再移墓——建始縣店子坪村殯葬改革成效調查

發表時間:2025-01-10 來源:湖北文明網

店子坪生態公墓。

村民代表大會上向群眾征求意見。

殯葬改革得到群眾支持。

公墓一角。

走進建始縣龍坪鄉店子坪村,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沿著公路盤旋而上,曾經雜亂無章分布在路邊、屋旁和田間的墳墓已然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在公墓內一個個臥式墓碑。

2005年,店子坪村黨支部書記王光國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帶領村民絕壁鑿路,讓店子坪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被稱為當代“愚公支書”。

但隨著村里紅色旅游產業和康養產業快速發展,一座座墳墓影響了游客體驗感,人與墓爭地也影響了村級經濟發展。

于是,“愚公支書”帶領干群移墓:以提升組織力為基礎,以涵養文明新風為重點,以推進生態殯葬為切口,充分宣傳發動,教育群眾、引領群眾、服務群眾,廣泛開展了一場破除千年舊俗的“思想革命”,為店子坪村全面振興發展拓寬了空間。

破局:聚力思想引領,變外因為內因

在店子坪村的林下公墓內,一排排綠樹秀勁挺拔,臥式墓碑隱匿于綠樹鮮花之中,顯得莊重而寧靜。公墓占地面積約20畝,每一個穴位都經過精心設計和規劃,既滿足了村民的殯葬需求,又節約了土地資源,實現綠色化、集約化。

回想起殯葬改革之初,傳統的殯葬習俗在村民心中根深蒂固,村民對遷移祖墳十分抵觸。但店子坪村是全國文明村、省級紅色教育基地、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更是農旅結合AAA級紅色旅游景區,每年吸引黨員干部、青年學子、參觀游客2萬余人次。

一邊是根深蒂固的習俗,一邊是發展的需求,王光國下定決心推行殯葬改革。

要移墓必須先轉變思想。店子坪村緊抓村“兩委”干部、黨小組組長、黨員中心戶、熱心骨干群眾等“關鍵少數”,打出組合拳:

制定推進殯葬改革政策明白卡,利用支部主題黨日、黨員大會、黨小組會等組織全體黨員深入學習,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形成實施殯葬改革先鋒隊伍;

開展“想清楚、干明白”大討論,動員5名黨小組組長、13名黨員中心戶、18名小組理事會成員在兩周內召開屋場會、夜談會等40余場、入戶走訪群眾100余戶,讀文件、講政策、談看法,群眾講給群眾聽,黨員做給群眾看,引發群眾集體思考;

組織80余名應遷應改群眾到恩施市高臺村、巴東縣土店子村參觀考察殯葬改革工作,讓群眾對殯葬改革究竟改什么、怎么改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對改革后是什么樣、如何好有了直觀的感受,并結合店子坪實際,全覆蓋征求群眾意見,共同制訂遷改方案。

思想扭轉后,40余名遷改對象現場報名,全體村民初步達成了“封建給文明讓路、陋俗給發展讓路”的共識。

攻堅:聚力群眾需求,變阻力為動力

同意遷和愿意遷不一樣,答應改和一定改有差距。

在實施過程中,難免遇到群眾思想搖擺,怎么辦?

“堅持不強制遷改、不進行補貼、不降低標準原則,慢做群眾思想工作,快推群眾需求落實”成為方法論。

干部和黨員先帶頭。黨支部書記王光國、黨小組組長周賜雄、群眾代表唐海英等57名黨員群眾代表先遷先改,率先把存續數百年的王氏祖墳、劉氏祖墳遷至公墓,帶動王、劉兩姓35座墳頭全部遷入;動員村民王從富拆除剛修建的豪華大墓,讓原本遲疑觀望的群眾紛紛遷改。在群眾的支持下,店子坪在14天內遷墳54座、改墳53座,一舉完成了“三沿五區”面上墳頭遷改工作。

怎么改群眾說了算。收集采納群眾意見20余條,共同制訂建設方案;邀請群眾對公墓建設進行監管,每天安排專人查看建設進度、現場情況并在微信群中公布,針對群眾發現提出的問題及時整改,14名本土工匠僅用時26天建成林下墓穴199個,解決了遷改群眾的后顧之憂。

由1名村“兩委”成員會同所在黨小組組長、聯系服務黨員挨家挨戶走訪,對需遷墳對象,共同確定碑文內容、動土時間,明確是由村級施工隊遷墳還是自主施工,并簽訂承諾書;對就地遮掩對象,共同確定遮掩方案、完成時限;對仍有疑慮的對象,繼續做思想工作。

為建成群眾滿意、符合地方長遠發展的生態公墓,店子坪村依托黨員群眾代表、德高望重老人、鄉風文明理事會成員等,組建16人的公墓建設專班,共同確定將距規劃區3公里的一處小山包作為公墓選址。

立新:聚力長效機制,變風景為風尚

走在店子坪村的街道上,可以看到一幢幢氣派的樓房立于青山綠水間,特色農作物茁壯生長。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他們紛紛表示,殯葬改革是一件利于發展的好事,不僅讓村莊變得更加美麗整潔,還為地方發展騰出了空間。

效果看得見,群眾自然滿意,但移風易俗的步伐不止步于此。

為鞏固殯改成果,店子坪村強化長效機制建設,推動成風化人、敦風化俗。

修訂村規民約。召開村“兩委”會議、黨員大會、村民代表會議,將文明殯葬、祭掃祈福等要求納入村規民約,作為“鄰里互助隊”承諾踐行內容、積分制負面清單指標。

設置文明殯葬勸導崗、公墓設施維護崗各2個,4名無職黨員結合自身實際認崗認責,定期清理公墓內的垃圾和雜草,維護公墓相關設施,勸導群眾文明祭祀,確保公墓環境整潔、運行規范。

該村在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完善《紅白理事會章程》,持續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對轄區內紅白事操辦、可能發生的高價彩禮、大操大辦、薄養厚葬、炫富攀比、封建迷信等行為進行預警、勸導、化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引導村民群眾革除陳規陋習。截至目前,店子坪村5名新亡人員全部在公墓下葬。

觀念一變天地寬,滿目新景入畫來。店子坪村高效推進殯葬改革,不僅節約了土地資源,美化了生態環境,拓寬了發展空間,更重要的是解放了群眾思想,凝聚了發展共識,提供了改革路徑,真正意義上打通了綠色發展、生態康養的第二條“愚公路”。

“堅強的黨組織就是強有力的火車頭,黨建工作做強了就是競爭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王光國說。(恩施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 冶 通訊員 劉 平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

欧美人牲a欧美精品,久久理论片午夜琪琪电影网,国产精品免费区二区三区观看,亚洲另类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