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史籍中遺漏的歷史 武大簡帛中心破譯“天書”

A-   A+
發表時間:2025年01月06日    來源:湖北文明網

李天虹(右)與荊州博物館彭浩研究員考察并參與拍攝嚴倉楚簡。(受訪單位供圖)

將“民”“目”“又”上下排列,合起來是個什么字?2024年12月17日,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簡帛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天虹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這個字是書寫在簡牘上的楚文字,20世紀50年代即發現,90年代在湖北荊門出土的郭店楚簡中大量出現,關于它的認識,學者間曾經異見紛呈。

在郭店簡《語叢一》中,有一句話叫作“禮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民目又]者也”,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簡帛研究中心主任陳偉指出類似表述見于古書,如《禮記·坊記》“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節[民目又]”相當于“節文”。

李天虹受到啟發,進而全面整理、分析相關資料,“如果把這個字讀為‘文’,絕大多數楚簡文例都可以得到合理解釋?!边@個觀點很快得到學界公認,并得到后續公布的竹簡文字資料的驗證,解決了楚文字考釋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

2024年1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孝感市考察了云夢縣博物館,了解當地加強文物保護研究利用等情況。在新華社記者的鏡頭中,總書記在當地出土的秦漢簡牘前駐足,并察看了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博物館共同編著的《秦簡牘合集·壹》。

簡牘文獻的文本復原,絕非一日之功,一本簡牘合集的背后,凝聚著團隊幾年甚至上十年的心血。

2018年11月,荊州胡家草場墓地12號西漢墓發掘出土4600余枚簡牘,荊州博物館立即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商定合作,由李天虹牽頭成立胡家草場西漢簡牘整理小組。2020年,胡家草場簡牘整理與研究入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這是一項團隊工作,浩繁而又瑣碎,尤其考驗學者的耐心,要能坐得住?!崩钐旌缃榻B,整理過程中,要將一枚枚竹簡照片裁剪編號歸檔,再將散亂的竹簡結合釋文進行分類、排序,盡量恢復簡冊原貌。有時遇到特別破碎的殘片,一枚簡牘的拼接綴合、文字考釋等工作,需要多人合作花費數天甚至數月完成。

在中心何有祖和荊州博物館李志芳、蔣魯敬等青年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年多的時間內,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完成全部簡牘的清理保護、圖像攝取、初步釋文和分類工作。2021年,項目首部重要階段性成果《荊州胡家草場西漢簡牘選粹》出版,首次刊布192枚簡牘的原大和放大圖版,對其做出分類、分卷(篇)、分組、編連、釋文和斷讀,形成對于胡家草場漢簡的階段性認識,揭示了這批資料的基本屬性和概貌,及時回應學界關切,為更好推動項目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漢文帝時期的刑制改革,廢除肉刑,規定刑期,是中國古代法制史上的重大事件,然而在《漢書》等傳統史籍中,一些細節的記述并不明晰。通過對胡家草場漢簡的研究,李天虹發現這一改革很可能以漢文帝十三年(前167年)四月丁巳為時間節點而正式開啟,同時《漢書·刑法志》記載的改革內容存在疏誤,可以通過簡文勘正。

秦漢時期是我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創建和初步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李天虹認為,對出土簡牘等一手資料的研究,不僅可以佐證歷史,更能夠“補史之逸”,簡牘對推進、深化秦漢歷史研究具有獨特且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將紅外成像技術首先應用于簡牘高清圖像獲取、開發且持續完善簡牘智能綴合系統、積極開展省外新出土簡牘的整理研究合作……李天虹表示,除了這些已經開展的工作,未來武大簡帛研究中心還將開展多學科研究與合作,全力做好簡牘的整理和詮釋,培養冷門絕學后繼人才,為追溯中華文化之根源提供直觀且可靠的線索。(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佩雯

責任編輯:何霄

還原史籍中遺漏的歷史 武大簡帛中心破譯“天書”

發表時間:2025-01-06 來源:湖北文明網

李天虹(右)與荊州博物館彭浩研究員考察并參與拍攝嚴倉楚簡。(受訪單位供圖)

將“民”“目”“又”上下排列,合起來是個什么字?2024年12月17日,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簡帛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天虹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這個字是書寫在簡牘上的楚文字,20世紀50年代即發現,90年代在湖北荊門出土的郭店楚簡中大量出現,關于它的認識,學者間曾經異見紛呈。

在郭店簡《語叢一》中,有一句話叫作“禮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民目又]者也”,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簡帛研究中心主任陳偉指出類似表述見于古書,如《禮記·坊記》“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節[民目又]”相當于“節文”。

李天虹受到啟發,進而全面整理、分析相關資料,“如果把這個字讀為‘文’,絕大多數楚簡文例都可以得到合理解釋。”這個觀點很快得到學界公認,并得到后續公布的竹簡文字資料的驗證,解決了楚文字考釋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

2024年1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孝感市考察了云夢縣博物館,了解當地加強文物保護研究利用等情況。在新華社記者的鏡頭中,總書記在當地出土的秦漢簡牘前駐足,并察看了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博物館共同編著的《秦簡牘合集·壹》。

簡牘文獻的文本復原,絕非一日之功,一本簡牘合集的背后,凝聚著團隊幾年甚至上十年的心血。

2018年11月,荊州胡家草場墓地12號西漢墓發掘出土4600余枚簡牘,荊州博物館立即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商定合作,由李天虹牽頭成立胡家草場西漢簡牘整理小組。2020年,胡家草場簡牘整理與研究入選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這是一項團隊工作,浩繁而又瑣碎,尤其考驗學者的耐心,要能坐得住。”李天虹介紹,整理過程中,要將一枚枚竹簡照片裁剪編號歸檔,再將散亂的竹簡結合釋文進行分類、排序,盡量恢復簡冊原貌。有時遇到特別破碎的殘片,一枚簡牘的拼接綴合、文字考釋等工作,需要多人合作花費數天甚至數月完成。

在中心何有祖和荊州博物館李志芳、蔣魯敬等青年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年多的時間內,團隊克服重重困難,完成全部簡牘的清理保護、圖像攝取、初步釋文和分類工作。2021年,項目首部重要階段性成果《荊州胡家草場西漢簡牘選粹》出版,首次刊布192枚簡牘的原大和放大圖版,對其做出分類、分卷(篇)、分組、編連、釋文和斷讀,形成對于胡家草場漢簡的階段性認識,揭示了這批資料的基本屬性和概貌,及時回應學界關切,為更好推動項目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漢文帝時期的刑制改革,廢除肉刑,規定刑期,是中國古代法制史上的重大事件,然而在《漢書》等傳統史籍中,一些細節的記述并不明晰。通過對胡家草場漢簡的研究,李天虹發現這一改革很可能以漢文帝十三年(前167年)四月丁巳為時間節點而正式開啟,同時《漢書·刑法志》記載的改革內容存在疏誤,可以通過簡文勘正。

秦漢時期是我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創建和初步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李天虹認為,對出土簡牘等一手資料的研究,不僅可以佐證歷史,更能夠“補史之逸”,簡牘對推進、深化秦漢歷史研究具有獨特且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將紅外成像技術首先應用于簡牘高清圖像獲取、開發且持續完善簡牘智能綴合系統、積極開展省外新出土簡牘的整理研究合作……李天虹表示,除了這些已經開展的工作,未來武大簡帛研究中心還將開展多學科研究與合作,全力做好簡牘的整理和詮釋,培養冷門絕學后繼人才,為追溯中華文化之根源提供直觀且可靠的線索。(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佩雯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

欧美人牲a欧美精品,久久理论片午夜琪琪电影网,国产精品免费区二区三区观看,亚洲另类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