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和鎮邱家大塆村鳥瞰圖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李文軍攝)
村灣干凈整潔,廣場綠樹成蔭,一條清澈小河穿村而過,一棟棟農家小院漂亮別致……6月20日,記者來到隨縣萬和鎮邱家大塆村,一派恬靜祥和的田園風光映入眼簾。
近年來,該村先后被授予“全國文明村”“湖北省文明村”“湖北省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等稱號。
整治村容村貌 提升鄉村“顏值”
“以前沒有橋,每當夏季漲水時,來往行人要趟水過河?!闭驹谇窦掖髩G村的大橋上,村民王文民高興地說:“現在有了橋,出門過河方便多了。河道變寬了,水質也變清了?!?/p>
如何讓“煩心河”變成“順心河”?2015年,該村爭取項目資金300多萬元,整治河道5公里,將河道擴寬疏通、河堤加固,架起兩座橋,筑起階梯式攔河壩12處,解決了沿河兩岸農業灌溉問題。
“村里對綠化景觀、線路管網、雨污分流、生活用水、電力網絡、休閑設施進行了科學規劃,讓我們住上了漂亮的農家小院?!?組村民王愛容在家門口擇菜,她感慨地說。
來到邱家大塆村文化廣場,但見綠樹成蔭,景色迷人,幾位村民正在乘涼拉家常。老黨員丁厚安高興地說:“如今,家門口就像公園一樣,住在這里真舒適。”
近年來,該村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整治河道8公里,硬化22.7公里通村、組道路,安裝路燈228盞,修建4處共9500平方米的休閑廣場,建設景觀小道570平方米,種植景觀苗木6500余棵,建設景觀綠化帶4000余平方米,還購置560多個垃圾桶、灑水車和垃圾轉運車各1輛,建設13所多類型旅游公廁,實現村級自來水全覆蓋。
發展壯大產業 富了村民“口袋”
在邱家大塆村8組白蘞種植基地,蓬松整齊的田畦一眼望不到頭,350畝左右的白蘞藥苗郁郁蔥蔥、長勢喜人,10余名村民正在除草。
從整地、種植、管護到后期采收,中藥材種植不僅帶動了產業發展,還促進了村民就業,實現了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拔颐磕晔杖氩畈欢嘤?0萬元,在家里比外面掙得不少?!贝迕窭铋_典說。隨著中藥材產業的迅速發展,很多村民放棄外出務工,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據介紹,該基地每年發放務工費35萬元。
近年來,邱家大塆村積極引導群眾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該村成立大地蘭花種植合作社,建設一座200平方米的現代化精品蘭草大棚,培育精品蘭草630余(苗)株、普草2000余株。合作社采用“村集體+種植大戶+技術人員+困難戶”的經營模式。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建軍介紹:“合作社成立3年來,已為村集體增收15萬余元,為50個困難戶分紅8.06萬元,今年有望為集體增收20萬元?!?/p>
加快產業發展,拓寬致富之路。該村投資70萬元建成一座50KW光伏發電站,年純收益7萬元左右;推廣香菇種植20余萬袋,帶動30余戶群眾創收40萬元;引導群眾發展務工經濟,依托萬和石材特色產業,實現勞動力就近就業300余人。
2023年,該村集體經濟純收入達25萬元。
倡導文明鄉風 滋養群眾“腦袋”
環境美,更要人文美。
該村文化廣場上的“稻草精神”字樣赫然醒目。李建軍介紹,“稻草精神”由原村黨支部書記李德安在2000年提出,指稻草本身綿軟無力,但打成葽子能捆柴,擰成草?能抬石頭。樸實的比喻,勾劃出團結、向上、奮進、自力更生的精神,凝聚了全村人的精氣神。多年來,該村“兩委”一直秉承“稻草精神”,激發全村群眾的精神力量。
2018年,該村村民積極救人,榮獲“最美隨縣人”榮譽稱號。李德安回憶道,2017年一個大雪紛飛的深夜,一輛載有6人的轎車行至該村時,不幸沖入路邊5米深的堰塘,情況十分危急。該村村民聞訊后,奮不顧身地進行了長達7個多小時的救援,成功將人車救援上來。
精神文明建設非一日之功。近年來,邱家大塆村通過道德大講堂、廣場講座、組建文明宣講隊、文藝宣傳隊、墻體噴繪、懸掛宣傳牌匾、為村民懸掛藝術門牌等多種形式,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成為推動鄉村治理的助推劑、穩定器。
“如今的邱家大塆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萬和鎮黨委副書記曹森表示,“將繼續堅持以‘強黨建、興產業、惠民生、善治理’為重點,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奮斗,將邱家大塆村打造成一個”生態宜居、休閑養老“的‘幸福大塆’?!保?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32px; text-wrap: wrap;">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黃芳芳 趙慧林 通訊員 張兵 楊雨薇)
發表時間:2024-07-03 來源:湖北文明網
萬和鎮邱家大塆村鳥瞰圖 (隨州日報全媒記者李文軍攝)
村灣干凈整潔,廣場綠樹成蔭,一條清澈小河穿村而過,一棟棟農家小院漂亮別致……6月20日,記者來到隨縣萬和鎮邱家大塆村,一派恬靜祥和的田園風光映入眼簾。
近年來,該村先后被授予“全國文明村”“湖北省文明村”“湖北省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等稱號。
整治村容村貌 提升鄉村“顏值”
“以前沒有橋,每當夏季漲水時,來往行人要趟水過河。”站在邱家大塆村的大橋上,村民王文民高興地說:“現在有了橋,出門過河方便多了。河道變寬了,水質也變清了?!?/p>
如何讓“煩心河”變成“順心河”?2015年,該村爭取項目資金300多萬元,整治河道5公里,將河道擴寬疏通、河堤加固,架起兩座橋,筑起階梯式攔河壩12處,解決了沿河兩岸農業灌溉問題。
“村里對綠化景觀、線路管網、雨污分流、生活用水、電力網絡、休閑設施進行了科學規劃,讓我們住上了漂亮的農家小院。”8組村民王愛容在家門口擇菜,她感慨地說。
來到邱家大塆村文化廣場,但見綠樹成蔭,景色迷人,幾位村民正在乘涼拉家常。老黨員丁厚安高興地說:“如今,家門口就像公園一樣,住在這里真舒適?!?/p>
近年來,該村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整治河道8公里,硬化22.7公里通村、組道路,安裝路燈228盞,修建4處共9500平方米的休閑廣場,建設景觀小道570平方米,種植景觀苗木6500余棵,建設景觀綠化帶4000余平方米,還購置560多個垃圾桶、灑水車和垃圾轉運車各1輛,建設13所多類型旅游公廁,實現村級自來水全覆蓋。
發展壯大產業 富了村民“口袋”
在邱家大塆村8組白蘞種植基地,蓬松整齊的田畦一眼望不到頭,350畝左右的白蘞藥苗郁郁蔥蔥、長勢喜人,10余名村民正在除草。
從整地、種植、管護到后期采收,中藥材種植不僅帶動了產業發展,還促進了村民就業,實現了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拔颐磕晔杖氩畈欢嘤?0萬元,在家里比外面掙得不少。”村民李開典說。隨著中藥材產業的迅速發展,很多村民放棄外出務工,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據介紹,該基地每年發放務工費35萬元。
近年來,邱家大塆村積極引導群眾調整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該村成立大地蘭花種植合作社,建設一座200平方米的現代化精品蘭草大棚,培育精品蘭草630余(苗)株、普草2000余株。合作社采用“村集體+種植大戶+技術人員+困難戶”的經營模式。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建軍介紹:“合作社成立3年來,已為村集體增收15萬余元,為50個困難戶分紅8.06萬元,今年有望為集體增收20萬元?!?/p>
加快產業發展,拓寬致富之路。該村投資70萬元建成一座50KW光伏發電站,年純收益7萬元左右;推廣香菇種植20余萬袋,帶動30余戶群眾創收40萬元;引導群眾發展務工經濟,依托萬和石材特色產業,實現勞動力就近就業300余人。
2023年,該村集體經濟純收入達25萬元。
倡導文明鄉風 滋養群眾“腦袋”
環境美,更要人文美。
該村文化廣場上的“稻草精神”字樣赫然醒目。李建軍介紹,“稻草精神”由原村黨支部書記李德安在2000年提出,指稻草本身綿軟無力,但打成葽子能捆柴,擰成草?能抬石頭。樸實的比喻,勾劃出團結、向上、奮進、自力更生的精神,凝聚了全村人的精氣神。多年來,該村“兩委”一直秉承“稻草精神”,激發全村群眾的精神力量。
2018年,該村村民積極救人,榮獲“最美隨縣人”榮譽稱號。李德安回憶道,2017年一個大雪紛飛的深夜,一輛載有6人的轎車行至該村時,不幸沖入路邊5米深的堰塘,情況十分危急。該村村民聞訊后,奮不顧身地進行了長達7個多小時的救援,成功將人車救援上來。
精神文明建設非一日之功。近年來,邱家大塆村通過道德大講堂、廣場講座、組建文明宣講隊、文藝宣傳隊、墻體噴繪、懸掛宣傳牌匾、為村民懸掛藝術門牌等多種形式,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成為推動鄉村治理的助推劑、穩定器。
“如今的邱家大塆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比f和鎮黨委副書記曹森表示,“將繼續堅持以‘強黨建、興產業、惠民生、善治理’為重點,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哪繕藠^斗,將邱家大塆村打造成一個”生態宜居、休閑養老“的‘幸福大塆’?!保?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32px; text-wrap: wrap;">隨州日報全媒記者 黃芳芳 趙慧林 通訊員 張兵 楊雨薇)
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辦
技術支持:荊楚網
投稿郵箱: hbwmwxxbs@vip.163.com